上海號出發!他從業26年,沒想到自己裝的車還能到德國漢堡
2022-10-20 10:25:52
Landbridge平臺
2021年9月28日,滿載50個集裝箱出口貨物的“中歐班列—上海號”從鐵路閔行站貨場出發。它裝載著服裝鞋帽、玻璃器皿、汽車配件、精密儀器等外貿貨物,途經阿拉山口、波蘭馬拉舍維奇口岸,經兩次換軌,目的地是一萬多公里之外的德國漢堡。
姚迪是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貨運中心閔行經營部技術員。看著滿載貨物的列車逐漸遠去,他知道,這趟“中歐班列—上海號”順利首發,只是一個開始,還有更多中歐班列將在此開行。
“一定要萬無一失”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球海運、空運市場經歷了缺箱、爆艙等非正常狀態,運費空前高漲。同時,由于很多國外工廠停工停產,市場上對我國企業出口產品需求愈加旺盛。
在此背景下,開設由上海始發的“中歐班列—上海號”恰逢其時。
接到首列發車任務,閔行站迅速抽調業務骨干組成了7人工作專班,從事貨運業務管理多年的姚迪是其中之一。專班的同事們一起去已開行中歐班列的站點調研學習,回來便著手優化作業流程,擬定崗位作業指導書,進行崗前再培訓。第二項就是優化作業場地方案,重新規劃了場站堆碼和流通通道。
還有一項重要工作是內外協調。姚迪發現,很多托運人更熟悉海運規則,如今轉向中歐班列,對鐵路相關的承運要求、集裝箱裝載要求都不太熟悉。為這趟首發班列,姚迪他們多次上門與客戶溝通細節,明確承運要求。
首列發車前一天晚上,列車已經裝載完成,同事們聚在一起做最后復盤。復盤得越細,心里越不踏實,有人提議再去看一遍。將近凌晨1點,7個人又去現場對集裝箱、貨物進行了一次查驗。“早晨7點多,最后又再查了一遍。”大家都念叨,“中歐班列可是‘國家名片’,一定要萬無一失。”
中歐班列“上海號”首列列車從上海啟程。 李茂君 攝
就這樣,首列“上海號”順利出發,歷時13天,順利抵達目的地。
與此同時,本地及長三角周邊大量外貿企業得知上海啟動中歐班列,大量貨源開始主動上門。雖然其后中歐班列因疫情短暫停擺,但企業的需求沒有降溫。
到今年9月底,“中歐班列—上海號”開行一年。這一年里,“上海號”累計開行50列,總貨值超16億元,實現了中歐線、中亞線等多條線路全覆蓋。
“維護好我們的品牌”
列車貨物的裝載是學問。一方面要均衡,避免列車重心不穩,另一方面要注意加固,以防行駛途中貨物移動,造成新的偏載。熟悉不同類型貨物的裝載方案以及力值計算公式,是每名專業貨運管理人員的必備技能。姚迪把這些技能和經驗都發揮到中歐班列的運營中。
盡量把檢查、處置工作前置,是姚迪和同事們總結出的準則。他們會提前一個多星期與托運人溝通貨源組織計劃,協調集裝箱到齊時間,先在線上進行品名規格審核、裝載照片審核等初檢。遇上一些不規則的重型貨物,如機械設備,姚迪要判斷是否需要上門查看貨物、測量數據、制定裝載加固方案。這些流程都是為了盡可能提前發現問題,并在貨物進場前處理。
但有時,偏載偏重情況無法單純從外觀判斷。
有一趟貨物進場后,姚迪發現了問題:4個集裝箱,分別裝載了幾千件超市手推車的配件,每個集裝箱偏重超過5噸。原來,托運人不熟悉鐵路裝載方案,裝箱時將配件全部從主件到附件的順序排列堆疊。主件比附件重許多,重量就偏向了同一端。
按計劃,這批集裝箱第二天中午開始裝車,計劃后天一早準時發車,退箱回去重新裝箱肯定趕不上發車。托運人很著急,追著姚迪想辦法。姚迪當然也希望每箱貨物都順利掛上班列:“晚上大家辛苦一下。”他著手協調裝卸相關的工作人員,大家也都主動配合。
重裝一個集裝箱至少6小時,兩組裝卸工一起操作,把貨物都“掏出來”,每層重新排列裝箱。趕了一個通宵,終于趕上第二天的裝車。
姚迪指導中歐班列集裝箱裝車作業。 李創 攝
這次為客戶重新裝箱并非鐵路部門的職責,但姚迪知道:“中歐班列是品牌,把客戶服務好,就是維護好我們的品牌。”
中歐班列開行以來,運量和貨物種類不斷提升,托運貨主和鐵路方的合作也愈發緊密順暢。有時,貨主會與他交流中歐班列的優勢:“如果走海運去歐洲,可能要45天,走中歐班列,兩周左右就到了。”姚迪觀察下來,很多貨主對上海發達的國際貿易貨運通道能力和完善的區域物流配套服務水準有足夠的信心。
2021年10月7日,第四屆進博會舉行前,滿載著35車智能真空噴射沖洗系統、平板玻璃、尼龍等進口商品,中歐班列“進博專列”自漢堡比爾維爾德貨運站啟程。歷時22天,“進博專列”抵滬,將第四屆進博會參展展品帶到上海鐵路閔行站,標志著上海中歐班列實現雙向運行。
2021年10月29日上午,首班從德國漢堡出發開往上海的中歐班列“進博號”抵達上海鐵路局閔行貨運站。 李茂君 攝
“黑貨”少了“白貨”多了
姚迪在鐵路系統工作了26年。他感受到中國鐵路在發展,貨運品類在變化。過去,上海地區以裝運散堆裝的貨物為主,通常是礦石、煤炭一類原材料貨物,行話稱為“黑貨”。現在,“黑貨”少了,“白貨”——電子配件、電器、食品飲料這類高附加值貨物多了。
姚迪了解每一班中歐列車上裝載的貨物。“以前都說國外的電器好,現在我們國家制造的小家電也在銷往歐洲。”檢查品名時,他心中自豪。
今年8月,中歐班列發運了一批取暖器,姚迪猜想,這大概是歐亞商人在為今年可能的寒冬備貨。他看到各類文具,包括小小的美工刀片也登上了班列,“原來那么小的東西,也需要在國家之間運轉交易。”在閔行站,姚迪在守護班列的順暢,也在見證貿易的流通。
2021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總結“一帶一路”共建成就時,用了兩個形容詞:“實打實”“沉甸甸”。中歐班列作為共建“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和標志性品牌,完善了亞歐陸路運輸網絡,拓展了國際聯運通道,開創了國際物流運輸合作新局面。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中歐班列通達歐洲24個國家196個城市,累計開行超過5.7萬列,運送貨物530萬標箱,重箱率達98.3%,貨值累計近3000億美元。
對姚迪和他的同事們來說,在上海,在閔行站,未來會有很多展望、很多規劃,還有更多富有挑戰性的工作要做。“上海號”的開行密度將會提高,運量將會突破,隨著共建“一帶一路”的深入推進,中蒙、中哈等線路也將開通。
姚迪想,會有更多的貨物和共建“一帶一路”的信心,經自己的手去更遠的地方。
“中歐班列—上海號”開向遠方。 李創 攝
專家點評
“鋼鐵駝隊”日夜不息“一帶一路”前行不輟
一年來,“中歐班列—上海號”累計開行50列,直達“一帶一路”沿線6個國家。中歐班列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和標志性品牌,成為沿線國家地區廣泛認同的國際公共物流產品。
2013年秋,習近平主席在出訪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期間,提出共建“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將中國對外開放發展與世界發展聯系在一起。9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已從謀篇布局的大寫意進入精耕細作的高質量發展階段,搭建起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為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東方智慧,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核心是實現參與各方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作為中國提出的最重要全球公共產品之一,“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拓展使更多國家地區間實現不同程度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以“國家名片”中歐班列為例,每一節車廂、每一個集裝箱內的商品,不僅為沿線地區帶來新的商機,也為當地民眾帶去更多工作機遇。在全球抗擊疫情中,中歐班列成為名副其實的“生命通道”,把國際社會緊缺物資源源不斷送達相關國家;與此同時,包括“中歐班列—上海號”在內的列車陸續開行,極大緩解相關地區外貿企業因缺箱、爆艙、運費高漲導致的物流困難,為穩定、暢通國際產業鏈供應鏈作出重要貢獻。
中歐班列的引擎日夜不息,“一帶一路”合作的腳步前行不輟。相信在未來,隨著中國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一列列滿載著合作共贏的“鋼鐵駝隊”將為全球經濟復蘇注入更多動能。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也將書寫更多互利共贏、和衷共濟的故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貢獻。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政治學教研部副教授 程熙)
(來源:上觀新聞)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