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載國際鐵路運郵壁壘一朝打破
2019-07-15 08:48:15
Landbridge平臺
重慶市沙坪壩區團結村集裝箱中心,工作人員正忙著將大大小小的郵包裝箱,之后,這些郵包將搭乘中歐班列(重慶)從這里運往歐洲。這是近日《法制日報》記者在此采訪時看到的一幕。
然而,曾幾何時,鐵路運郵在國際上是明令禁止的。
重慶海關偏偏不信這個邪,在他們輾轉協調、推動下,國際鐵路合作組織討論通過了新的《國際鐵路貨物聯運協議》,刪除了禁止運輸郵政專運物品的規定。從此,為沿線各國群眾運送郵包,成為中歐班列(重慶)的又一項重要使命。
據統計,2017年11月至2019年6月,重慶海關共監管中歐班列出口運郵68個集裝箱、102.1萬件、321.1噸。
其實,打破國際鐵路運郵壁壘,只是重慶海關近年來圍繞“放管服”改革,創新監管方式、優化監管模式、縮短通關時間的一個縮影。運用安全智能鎖實現中歐班列(重慶)沿線數據共享,推行“四自一減”為企業簡化報關手續,這些“全國首創”成為重慶海關支持中歐班列(重慶)發展壯大,助推“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重要舉措。
打破壁壘實現國際鐵路運郵
“這是一項重大突破,開創路運郵的先河。”重慶郵局海關副關長代文利告訴記者。
按照1956年國際鐵路合作組織頒布的《國際鐵路貨物聯運協議》規定:在國際鐵路直通貨物聯運中,不準運送郵政專運物品。
“中歐班列是一條聯系沿線各國的民心路、利民路、便民路,必須克服千難萬險,想方設法打破禁令, 讓郵包互通沿線各國,方便沿線群眾。”重慶郵局海關監管科副科長夏崢感慨,“可要想打破這項禁令談何容易,不僅需要鐵路合作組織27個成員國的鐵路部門同意,還需要與中歐班列(重慶)沿線各國的海關、郵政部門等進行協調。”
2014年,重慶海關工作人員輾轉于重慶和北京兩地,與原國家鐵路局、海關總署積極溝通、協調,希望從國家層面打破鐵路不能運郵的壁壘。
功夫不負有心人。不久,海關總署明確表示,針對中歐班列(重慶)運郵事宜積極與外方協調;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向沿線各國提出運郵事宜,得到各國郵政部門響應;國際鐵路合作組織討論通過新的《國際鐵路貨物聯運協議》,刪除了禁止運輸郵政專運物品的規定,于2015年7月1起生效。
2016年9月29日,一列載著郵包的列車從重慶鐵路口岸出發,10月13日順利抵達德國法蘭克福郵件處理中心,開了中歐國際貨運班列全路段運輸國際郵包的先河。
自2017年7月開始,中歐班列(重慶)每周四、六分別固定發送一個郵件集裝箱,實現了國際郵包運送常態化。
2018年11月26日,一批來自德國杜伊斯堡的郵包到達重慶國際郵件互換局鐵路口岸中心。中歐班列(重慶)首次較大規模郵件進口測試圓滿成功,這是中歐班列運郵工作的又一次重大突破,表明中歐班列已打通了全部通關環節,沿線各海關、口岸已達成一致,往返運郵條件都已成熟。
如今,中國的玩具、服裝、首飾、鞋子等通過搭乘中歐班列(重慶)運抵沿線14個國家;歐洲的奶粉、化妝品、紅酒等特產可由中歐班列運回國內,大大豐富了沿線國家消費者的選擇。
安全智能鎖更是“萬能鑰匙”
國際鐵路禁郵的壁壘被打破,但隨之新的問題也來了:中歐班列(重慶)途經多個國家,每經過一個海關都要開箱驗貨,通關效率和安全性可想而知。
將紙質單據變為電子數據讀取,讓各國海關共享數據,安全智能鎖的設想就此應運而生。
提出設想后,重慶海關多次開會研究,并請來了技術專家論證。最終,集郵件數據、機檢圖像、郵件路單、檢查結果等于一體的安全智能鎖誕生。
2016年9月,安全智能鎖首次被運用到中歐班列(重慶)國內段監管中。安全智能鎖鎖在裝有郵包的集裝箱上,實現了集裝箱郵包啟動地、中轉地、出境地海關通過安全智能鎖統一監管。
此次成功測試,一舉改變了以前以紙質單據為基礎的傳統郵件監管模式,海關人員不再實施集裝箱開箱侵入式查驗,而是通過手持閱讀機即可查閱查驗結果,實現了郵包監管從交換站到口岸全程電子化、智能化,壓縮了通關時間,提升了安全水平,節省了企業通關成本,增強了企業獲得感。
也正由此,重慶海關在全國率先部署郵遞物品信息化管理系統。
在國際運郵中大顯神威后,如今的安全智能鎖有了更多用武之地。在不斷改進中,2018年,安全智能鎖運用到了“關鐵通”鐵路合作項目。
在這里,這把鎖不僅可以實現數據交換和互認,而且通過鎖內嵌入的定位模塊,借助“北斗平臺”可實時查看定位信息,顯示班列的運行軌跡。也就是說,這把鎖已是“千里眼”,具有精準定位功能,國際海關監管合作新模式就此誕生。
2018年,安全智能鎖應用更為廣泛。這年,重慶海關承擔了“重慶—多斯特克—阿拉木圖”路線的中哈海關“關鐵通”項目試運行工作,采取將海關監管所需17項數據通過“中哈關鐵通數據交換平臺”與安全智能鎖進行同步上傳,貨物艙單數據依據交換平臺與沿線海關進行數據共享。
最終,在哈方倉庫,由哈方海關人員對安全智能鎖進行成功解鎖操作,哈薩克斯坦海關認可中國海關的查驗結果以及放行信息,標志著第三次中哈“關鐵通”數據交換測試工作順利完成。
“我們就是一個走向世界的門戶,把我們的智能化電子信息監管技術以及行業標準推廣到沿線國家。”代文利說。
“四自一減”企業報關去繁就簡
2018年10月29日,首趟全程使用商品車專用鐵路運輸車廂的回程測試班列,裝載112臺奔馳公司商品車,從德國不萊梅港始發開往重慶。
為保障此次測試班列在口岸能夠順利快速通關,重慶海關與奔馳公司、承運方多次討論,量身制定監管方案,改變以集裝箱為進口整車承運單元的傳統監管模式,在全國率先支持商品車專用鐵路運輸班列國內段監管,進一步降低進口整車運輸成本。
談及為何要主動出擊創新簡化監管流程,重慶海關辦公室副主任薛研梅告訴記者,隨著中歐班列(重慶)越來越火、重慶自貿試驗區成立,從重慶進出口的產品越來越多。
“這些產品大多為電子產品、機械設備、化工產品、食品、藥品、輕工業品和生活用品。如果按照海關原有管理制度,工作節奏不僅不適應發展需求,而且根本無法滿足企業需要。”薛研梅說。
進行制度革新,必須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氣。近年來,重慶海關緊緊圍繞“放管服”改革要求,積極投身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改革創新,企業不但可以依托信息化系統自主備案,還能自定核銷周期、自主核報,自主補繳稅款,同時海關簡化業務核準手續,這“四自一減”,作為重慶海關的首創,在全國自貿區推廣。
英業達(重慶)有線公司關務部主管陸怡云告訴記者,由系統自動審批通過,公司目前無紙化申報率已達95%。令她體會最深的是審批時效,現在已經實現系統審批在10分鐘以內完成。
“實施‘四自一減’舉措,最大限度優化了海關監管和作業流程、簡化了企業辦理海關手續,實現了‘去繁就簡’。”重慶西永海關備案科負責人孫維昊說。
重慶海關副關長鄧明輝向記者介紹說:“今年一季度,重慶口岸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間比去年同期分別壓縮了74%和96%,我們主動創新和優化海關監管方式,先行先試,不斷提升重慶口岸的貿易便利化水平。”
“接下來,在海關總署支持下,我們還會進一步加強監管通關改革和海關關際合作,全力為中歐班列(重慶)營造高效便捷的通關環境。我相信,在新的一年里,中歐班列(重慶)將會越開越好、越開越多、越開越快!”重慶海關口岸監管處處長張錦東說。
記者感言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國際間的郵件往來是融通民心的重要方式。
為打破國際鐵路禁止運郵的藩籬,重慶海關進行了無數次嘗試和努力。
據不完全統計,重慶海關為此召開各種會議30多次,電子郵件往來多達300余封。功夫不負有心人,努力換來了積極的回應:海關總署明確表示就中歐班列(重慶)運郵事宜與外方協調;中國郵政集團則向中歐班列(重慶)沿線各國提出運郵設想,得到各國郵政部門積極響應。
如今,在重慶海關,創新這個“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已經成為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恒久驅動力。而這些年來,多次的“全國率先”也恰好印證著這一推斷。
(來源:法制日報)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