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班列“體檢師”:每天走40多公里為火車“看病”
2017-12-08 08:52:14
Landbridge平臺
圖為檢車員李炎明為中歐班列列車“體檢”。
從今年11月1日起,中歐班列(鄭州)升級為每周“八去七回”的常態化開行,開行四年多來,中歐班列(鄭州)越開越密、越跑越快,已成為中歐陸上貿易的“黃金列車”。然而在這“黃金列車”背后,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擔負著中歐班列(鄭州)車輛的選扣、技檢、運行狀態查詢等一系列工作,可謂中歐班列背后的“體檢師”,他們就是鄭州北車輛段的檢車員們。
“45049次編組41輛,進5道,準備作業。”11月30日20時10分,鄭州北下到運用車間圃田西整備作業場李炎明的對講機里響起了安排技檢作業的聲音。與同組的職工們互相聯控后,設好防護,檢車員李炎明就開始對列車進行全面“體檢”。
為列車“體檢”的工作枯燥而辛苦,一個班下來,李炎明要檢車100多輛,彎腰、探身1000多次,累計走行40多公里。
作為一名檢車員,李炎明的職責就是發現車輛潛在隱患,保證運行安全。手拿小鐵錘,彎腰、探身、鉆車、檢查、一路小跑……李炎明每天都要重復著這幾個動作,鐵錘敲擊著火車車廂發出叮當、叮當的響聲,在編組場上格外響亮。
“因為中歐班列運行里程長,質量標準高,我們執行的是‘全面檢全面修’作業標準,輪對、心盤、旁承、脫軌自動制動裝置、人力制動機、各懸吊架、集裝箱平車鎖閉裝置鎖頭等重點部位全都要細致檢查,一趟車技檢下來,體力消耗幾乎是普通貨物列車作業的2到3倍。”
為列車“體檢”是個技術活,憑著多年的工作經驗,李炎明練就了聽聲判斷火車“病因”的技能。
冬季夜晚的鄭州氣溫早已降至零度以下,而剛剛作業完畢的李炎明卻是滿身汗水。圃田西整備作業場從2013年起,就開始擔任中歐班列車輛整備及挑選工作,從最初的一周1列到如今的每周8列,已經在圃田西整備作業場工作了13年的李炎明可謂見證著中歐班列的成長。
“班列開行頻次不斷增加,車輛技術狀態就要完美無瑕,這是咱們中國的‘一帶一路’的‘鋼鐵駝隊’,絕不能在我們手里出現問題。”從對第一輛中歐班列(鄭州)的技檢到現在,李炎明已經對上萬輛中歐班列(鄭州)的車輛進行過“體檢”,而這其中沒有發生過一件因車輛技術狀態不良造成的不良反饋。
12月1日,今年第234趟從鄭州發往德國漢堡的中歐班列按時出發,李炎明也結束了當班的工作,一個班下來,他共計檢車100多輛,每輛車需往返六趟,彎腰、探身1000多次,累計走行40多公里,這樣一個超越常人的數據,對50歲的李炎明來說已經成了家常便飯。
圃田西整備作業場是48小時工作制,雖然家就在鄭州,但李炎明在車間的時間遠遠多于回家,即使休班,李炎明也會認真核對好作業記錄,仔細交接工作后才放心。和李炎明一樣,車間職工們平時都把這里看作自己的第二個家。
中歐班列(鄭州)出發近5年來,承載著價值數以億計的貨物奔向歐洲,走向世界。班列繁忙穿行在邊境鐵路線上,背后是許多像李炎明一樣的鐵路人在鮮為人知的崗位上辛勤耕耘,維護著新絲綢之路上的火車線路。
“我們是中歐班列出國前的最后一環,使命既光榮又神圣,希望退休前能讓越來越多的班列走出國門,讓更多的‘中國制造’走向世界。”說到這些,李炎明眼中充滿了憧憬。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