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以來,有關省市積極貫徹落實,加緊制定實施本地區推進“一帶一路”的意見規劃,已取得了明顯成效。其中,依托新亞歐大陸橋形成的隴海蘭新經濟帶,與古代絲綢之路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也是我國“兩橫三縱”區域總體格局中重要的一軸,在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戰略地位舉足輕重,應在國家戰略實施中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Y7U大陸橋物流聯盟
一、 隴海蘭新經濟帶發展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意義重大Y7U大陸橋物流聯盟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當前我國統籌向東向西開放、深化與沿線國家經貿、人文、科教、生態等多領域合作的形象概括,是對2100多年來崇尚和平、合作、互鑒、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的傳承和發揚。
我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制造業大國、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和第三大對外投資國,與全球經濟的融合度日益加深。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不僅有利于我國立足周邊、發展周邊,營造安全、和諧、穩定的外部環境,更是新時期提高全球化資源配置能力、提升在全球經濟治理格局中位勢的戰略舉措,對于促進東中西部協調發展、加快構建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也具有重要意義。
隴海蘭新經濟帶依托陸橋,東起連云港,西至霍爾果斯,綿延4000多公里,涉及11個省區、360萬平方公里和5億多人口,是我國覆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經濟帶之一。在歷史上,隴海蘭新經濟帶是華夏文明的核心區域,長期位居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底蘊豐厚、經濟高度發達。漢唐以來,以長安、洛陽為起點的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科技、藝術交流的戰略通道,影響極為深遠。隨著海洋時代的到來,以及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古老的絲綢之路開始衰落,隴海蘭新經濟帶在我國區域發展格局中的地位也不斷下降。然而,在20世紀以來的現代化進程中,隴海蘭新鐵路的通車重新確立了這一古老地區的獨特區位優勢,特別是新亞歐大陸橋的全線貫通,更使隴海蘭新地區重新成為極具戰略價值的國際運輸大通道。
隴海蘭新經濟帶發展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甚至關系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成敗。首先,隴海蘭新經濟帶既是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又是目前中國北方唯一橫貫東西的經濟帶,具有良好的產業和城市發展基礎,已成為集鐵路、公路、高速公路、高鐵、航空、通信、油氣管道等為一體的綜合性交通運輸通道,戰略地位突出,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必須依賴的空間載體。
其次,隴海蘭新經濟帶依托的新亞歐大陸橋,不但是我國內陸省份東出西聯的戰略通道,也是中亞、中東歐國家聯系日韓、融入亞太的最佳路徑。
通過隴海蘭新經濟帶的加快發展、擴大開放,不僅能夠促進東西雙向開放,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釋放內陸地區巨大的發展潛力,也能夠在聯結陸海絲綢之路、聯系絲綢之路經濟帶合作與亞太經濟合作中發揮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二、 隴海蘭新經濟帶發展依然面臨諸多問題
雖然隴海蘭新經濟帶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發展潛力可觀,但從現實來看,還存在諸多問題。特別是,與戰略價值相近的長江經濟帶相比,差距依然十分明顯。
首先,從戰略地位看,隴海蘭新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都是我國橫貫東西的重要經濟區域,都涉及11個省份、5億多人口,覆蓋面積巨大,經濟總量相近,如表1所示。但長江經濟帶已在2014年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目前有關部門正在編制發展規劃,有望成為新時期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和對內對外開放相結合、推動發展向中高端水平邁進的重大戰略舉措,對于促進由沿海向內地梯度發展,打造新的經濟支撐帶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開放合作新平臺,具有重要意義。而目前隴海蘭新經濟帶仍處于主要依靠地市級政府自發推動、橫向合作的初級階段,在諸多重大戰略問題上尚未形成明確共識,務實合作的領域較少,各地市政府觀望情緒濃厚,參與的積極性不高,這與長江經濟帶形成了鮮明反差。
其次,從經濟發展看,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基礎更好,經濟總量占全國GDP的比重長期高于隴海蘭新經濟帶5個百分點左右。新世紀以來,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實施,隴海蘭新經濟帶的發展明顯提速,兩者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到2008年僅有2.2個百分點。國際金融危機以后,我國經濟進入了新一輪調整期,長江經濟帶腹地發展的潛力得以充分釋放,經濟比重提升了1.3個百分點,而隴海蘭新經濟帶只增加了0.3個百分點,使得差距又擴大至3.2個百分點,如表2所示。而且,隨著長江經濟帶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其快速發展的趨勢仍將延續,隴海蘭新經濟帶的差距可能會進一步擴大。
在人均GDP方面,2013年隴海蘭新經濟帶約為43692元,高于41908元的全國平均水平,略低于長江經濟帶44673元的水平。但如果考慮兩個經濟帶重合的江蘇、安徽、四川三省內部存在的南北區域差距,實際上隴海蘭新經濟帶的人均水平更低一些。
第三,從社會民生看,隴海蘭新經濟帶的發展水平相當于中部地區的平均水平,與長江經濟帶存在著相當差距。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2年各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顯示,隴海蘭新經濟帶各省區的平均值為59.6,明顯低于長江經濟帶的65.4,社會發展和生態建設水平甚至低于西部水平,在生態建設和科技創新方面,兩者之間的差距尤其明顯,如表3所示。
第四,從城市發展看,隴海蘭新經濟帶自東向西主要有徐州、鄭州、西安、蘭州、烏魯木齊等中心城市,形成了淮海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城市群、蘭州-西寧城市群、烏昌石城市群等,發展基礎較好。但長江經濟帶是我國重點城市和城市群高度密集的區域,依托長江黃金水道自東向西分布著上海、南京、武漢、重慶、成都等國家中心城市,有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等重點城市群,無論是中心城市的規模實力,還是城市群的發育程度和影響力,都在國內處于前列,兩者差距很大。
第五,從一體化進程看,長江經濟帶已有較好的一體化發展基礎,長三角地區、武漢都市圈、長株潭地區、成渝地區在交通、物流、產業、人員流動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進展。在成為國家戰略之后,長江經濟帶進一步加快了跨區域交通、基礎設施的一體化進程。國務院已就長江經濟帶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作出部署,海關總署也在長三角地區實施了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這些將對長江經濟帶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而隴海蘭新經濟帶目前還沒有形成涵蓋整個經濟帶的一體化制度安排。
導致隴海蘭新經濟帶發展相對滯后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長江經濟帶依托黃金水道發展經濟、集聚產業,具有成本低、運量大、銜接便利的天然優勢。據統計,我國內河水運單位噸公里的平均運輸成本約為鐵路的1/2、公路的1/5;2013年長江干線貨運量達到19.2億噸,創世界內河航運新紀錄,2012年隴海蘭新線的貨運總量則只有1.2億噸左右,這一差距是客觀的。
另一方面,隴海蘭新經濟帶主要位于中西部地區,目前相關省區多處于工業化中期和重化工業化加速發展階段,受資源稟賦影響,資源能源型產業密集,產業特色不夠鮮明,產業同構性較高,不同地區之間的競爭大于合作,缺乏具有引領帶動整個經濟帶發展的中心城市。同時,由于地處北方內陸地區,思想觀念相對保守,開放合作意識還不夠強,開放型經濟水平不高,也影響了區域合作的深化。
三、 加快推進隴海蘭新經濟帶建設的幾點建議
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提出,為隴海蘭新經濟帶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戰略機遇。加快隴海蘭新經濟帶發展,必須立足于國家區域總體戰略、主體功能區規劃和“一帶一路”戰略要求,以切實深化區域合作為導向,以交通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為先導,以構建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體制機制為核心,以重點城市和城市群為依托,加強統籌協調、深化務實合作,著力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功能載體、中國經濟新的戰略性支撐帶。
一是積極配合“一帶一路”規劃的實施,加快提升交通物流基礎設施水平。緊抓“一帶一路”建設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戰略機遇,加快實施重要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的升級改造和項目建設,打造快速大能力的鐵路通道、高等級廣覆蓋的公路網和航空網絡。加強區內場站、空港、口岸等物流基礎設施和物流服務的跨區域銜接和資源整合,構建集鐵路、公路、高鐵、航空等為一體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大力發展海鐵聯運、干支線直達、空鐵等多式聯運,打造若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綜合性交通樞紐。
二是深化跨區域協調合作,促進區內要素合理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努力打破行政區經濟。從戰略全局出發,借鑒長江經濟帶區域合作經驗,努力打破行政壁壘,消除人才、資金、產業、勞動力和創新要素跨區域流動的限制。先期,可以具備良好合作條件的關中-天水經濟區、黃河金三角經濟區、蘭州-西寧經濟區、淮海經濟區等為突破口,構建若干跨區域合作示范區。在渝新歐、鄭新歐等國際班列運行的基礎上,探討更加國際化、制度化、規范化的跨國鐵路運輸制度安排,實現隴海蘭新沿線區域通關一體化,加快形成高效快捷的國際運輸物流通道。
三是依托重點城市和城市群,加快提升產業層次,完善服務功能,為區域合作提供戰略支點和活力源泉。突出沿線主要城市和城市群的戰略支撐功能,使其在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集聚高端產業和人才、促進交流交往、發展服務經濟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發揮連云港東向出海門戶和東中西部合作平臺的作用,提升為內陸省份和中亞國家的運輸、貿易服務功能。加強鄭州綜合性交通樞紐和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的戰略地位,提升對整個經濟帶的物流服務和綜合產業支撐功能。強化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和人文、科教、交通中心的地位,打造經濟帶首位城市和國際交流平臺。突出蘭州西北開放門戶和重要產業基地的作用,提升向西開放的戰略平臺和產業基地的功能。發揮烏魯木齊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關鍵節點作用,提升聯系亞歐、東聯西出、人文交流的平臺和樞紐作用。
四是加強統籌協調,推動隴海蘭新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在現有隴海蘭新經濟帶合作框架基礎上,建議就沿線城市共同關注、亟待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開展深入調研和課題研究,找準各地利益契合點,推動重大領域合作盡快取得進展,如物流服務管理的跨區域合作、區域通關一體化、旅游合作機制等。同時,建議適時提升合作層次,就經濟帶長遠發展、戰略定位、功能協調和改革創新等重大問題,加強各省區政府之間的協調溝通和力量整合,推動隴海蘭新經濟帶盡快成為國家戰略。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