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9b大陸橋物流聯盟
如果陜西的兵馬俑要去荷蘭展覽,不走海運,而是坐國際聯運班列走新歐亞大陸橋,會怎樣?也許會在新疆阿拉山口邊境堵上2個月,還要向沿途近10個國家的海關一次次報關、接受檢驗,恐怕不是一場輕松的旅程。如果兵馬俑在西安報關后,就能一路被沿線國家免檢放行,享受“屬地報關一關到底”的“大通關”便利,那么不僅是兵馬俑,更多的中國貨物都會愿意從西安出發,運往中亞、歐洲等地。歐亞經濟論壇歐亞大陸橋物流合作分論壇昨日在西安國際港務區舉行,“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能否實現大通關,成為此間熱議的話題。v9b大陸橋物流聯盟
鐵路通關難赴中亞貨物一走幾個月v9b大陸橋物流聯盟
“現在我們所有通往歐洲的貨物,都選擇海運,陸運不便利。”西安遠洋國際貨運公司經理Leo說,比如陜西果汁出口量大,目前,如果從西安出發經青島港到荷蘭鹿特丹,貨運時間需要40至50天,一個20英尺的集裝箱要完成全旅途,總運費約3500美金。而相同的集裝箱,僅從西安到新疆阿拉山口的總運費就要上千美金。
更重要的是,目前西安鐵路運輸沒有開通直達中亞、歐洲的國際班列,只能從西安運到新疆邊境口岸,再向哈薩克斯坦等毗鄰國家申請報關。“目前,我們也代理一些到中亞的貨物,主要是重型設備、基建材料等,但是通關非常難,經常要在新疆邊境等很久。”Leo說。
“在阿拉山口,一天最多時積壓著7000到8000個貨物集裝箱,很多列車在那里一堵就是一兩個月,甚至影響到了發貨的港口。”連云港物流控股有限公司對外投資管理公司總經理葛恒學說,列車到了邊境要換裝。“許多國家之間的鐵路軌道寬度是不一樣的,比如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他們用的是前蘇聯體系的鐵路,比中國的軌道要寬10厘米。火車得把貨物轉到能在另一種軌道運行的火車上,從某種程度上造成通關難。”
“鐵路要穿越各國的邊境線,每到一個國家就要報一次海關,而各國海關對貨物的安全性不了解,一般都要進行檢驗,通行的國家越多,報關次數越多。”葛恒學說,走歐亞大陸橋的陸路運輸不夠方便,更多企業選擇海運。
建議協調沿途各國海關為西安提供更好的通關服務
為了解新歐亞大陸橋的實際物流情況,2011年,西安國際港務區曾發起“重走絲綢之路”——新筑歐亞大陸橋活動,采用公路、鐵路兩種方式,歷時77天,行程16000公里,途經9個國家、29個城市,證實的確存在這些通關難題。
西安港務區有關負責人表示,中亞各國鐵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換裝程序繁雜,新歐亞大陸橋通過7個國家(中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德國,荷蘭),涉及兩種鐵路軌距。個別國家換裝能力不足,目前包括集裝箱在內的貨物,在口岸平均滯留時間占全程運輸時間的30%。
“目前新歐亞大陸橋的物流通道還不夠成熟。”西安市副市長、西安國際港務區黨工委書記韓松建議,應建立新歐亞大陸橋間的國際協調機制,設立新歐亞大陸橋運輸協調委員會,為各地區協作建立平臺。
在通關機制方面,沿“橋”各國(地區)應不斷提高通關效率,建議協調沿途各國海關,為西安提供更好的通關服務??梢钥紤]建立“屬地報關,一關到底”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大通關”機制。
“打通歐亞大陸橋的通關難題,對中國內陸地區向西開放是個很大的機會,也是戰略安全的需要,畢竟走海運的安全性不如陸運高,而且還要受海運沿線國家的牽制。”葛恒學建議,歐亞大陸橋沿線各國海關,可以建立一個互信的協議,比如中哈之間,如果能有海關互信協議,貨運在快到達中國邊境時,就向哈國海關報材料,等到達時,只要核對一下貨物,就可以放行了。
本組稿件由本報記者陳琳采寫
>>知道一下
新歐亞大陸橋是連接歐洲與亞洲兩側運輸的鐵路線,由隴海—蘭新鐵路與哈薩克斯坦鐵路接軌,東起中國連云港,經西安,沿北疆鐵路到達中國邊境阿拉山口進哈薩克斯坦,再經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德國,到達荷蘭鹿特丹港,自1992年投入國際集裝箱運營。新歐亞大陸橋是相對于俄羅斯境內的第一條歐亞大陸橋——西伯利亞大陸橋而言的,人們把這條大陸橋比喻為“新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經濟帶”橫跨30多個國家和地區,涉及約30億人口,連接活力四射的亞太經濟圈和發達的歐洲經濟圈。
>>評論
傳承絲路精神
共享合作福祉
本報評論員
旨在促進我國中西部地區與歐亞各國增進了解、擴大合作的“2013歐亞經濟論壇”,已如期在西安開幕。本屆歐亞經濟論壇以“深化務實合作,促進共同繁榮”為主題,1000多位來自歐亞各國的政要、企業家聚首古城,交流合作信息,探討合作途徑,共謀發展大計。
自從2005年首次舉辦以來,歐亞經濟論壇的意義不言而喻。恰如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本屆歐亞經濟論壇的演講中所稱那樣,在國家平等、改善貧窮、抵制地方貿易保護、加強民間交往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
而就在此前不久,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為了使歐亞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這是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
這是本屆“歐亞經濟論壇”召開不得不提的一個背景,同樣也是與會各國所期盼和奮斗的目標,通過彼此之間坦誠的協商合作,找到各方共同利益的契合點,提振國家地區共同推進區域經濟合作的信心,讓這個惠及30億人口的巨大市場,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讓亞歐地區,成為整個世界的重要發展引擎。
兩千多年前的駝鈴聲響徹在綠洲與沙漠中,張騫出使西域打通連接中國、中亞、西亞、非洲、歐洲的“古絲綢之路”,但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海洋貿易沖擊的沒落,亞歐地區的貿易交流通道,幾經浮沉。如今以亞歐大陸各國緊密合作的新貌,重新活躍于世界經濟版圖,成為全球貿易的大通道。
這條經貿合作交流之路的榮衰交替,說明這樣一個道理,要想在溝通著亞歐各國經濟、文化乃至政治交流、聯系的紐帶上,將各國聯系起來發揮合力,著力點在于亞歐各種的“連通”。所謂通,則共榮;阻,則皆損。但問題在于,該如何連通?我們看到,在過去交通運輸不暢,是困擾歐亞各國經貿往來的重要因素。正因如此,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從1992年便開始推動“亞洲高速公路網”項目。如今在一個技術革新、金融高度自由的時代,亞非歐國家展開更活躍多元的經濟交往,合作領域從過去依靠交通的人力、能源、礦產等,縱深拓寬到現在的技術、投資、金融、服務。
同樣我們看到,將亞歐各國的合作如果僅僅視作為貿易通道,拓展貿易聯系,只能帶來一些貿易中心城市的繁榮,無法實現地區經濟的全面發展。于是,一條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新崛起,則更需要亞歐各國之間打破貿易和投資壁壘,實現貿易自由、金融自由的深度多邊經貿合作和廣泛的政治文化交流。
從十三朝古都西安開啟的古老絲綢之路,蜿蜒至今,延綿兩千多年。這期間,有連通也有中斷,有玉帛也有干戈。亞歐各國交往的歷史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只要堅持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找到相關各國的利益共同點,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發展、共享福祉。
這是古絲綢之路留給我們的寶貴啟示。這也是亞歐各國聚首西安“2013歐亞經濟論壇”的意義所在。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