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鐵競爭,如何才能共贏?
2013-05-05 10:40:35
Landbridge平臺
都說“火車一響,黃金萬兩”,但并非適用于所有人。在玉蒙鐵路客運列車開行之前約半個月,就在蒙自客運站出現了一封公開張貼的“請求減少開行蒙自至昆明鐵路客運列車”的“申請書”,署名是“紅河州廣大客運經營戶”。(5月3日新華網消息)
“這是一份由當地客運車經營戶私自完成和張貼,未經過任何官方授權的申請書。”這份申請書因何而來?
當地的客運經營戶因擔心玉蒙客運列車開行后對公路客運業的沖擊,而張貼“請求減少開行蒙自至昆明鐵路客運列車”的“申請書”;現在隨著玉蒙鐵路的正式開通后,經營戶們的擔心變成了現實,昆明和蒙自間的公路客流量明顯下降,減客約4成。那減少開行兩地間的客運列車的“申請”可行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一條造福沿線百姓出行的鐵路,不可能因為對公路客運產生沖擊而減少開行客運列車,那公鐵競爭,如何才能共贏?
作為經營戶應該要明白三個道理。首先要明白競爭是市場經濟的無法避免的,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交給市場去選擇。我們不能去要求競爭對手放棄自己所長來減少競爭,因為這既不合情理,也不現實;與其怨天尤人,不如主動求變。其次是要明白不論是公路還是鐵路,都有各自的長短,懂得如何揚長避短,錯位經營,才是生存之道。再次是要明白公路鐵路同為交通運輸服務行業,為公眾提供更好的出行體驗這個目標是一致的,化競爭為協作方能更好地造福百姓。具體該怎么來做?筆者并非專業人士,斗膽提幾點不成熟的想法:
一是錯時,現在鐵路每天只開行一趟客運列車,客運大巴可適當降低列車發車時間段的班車密度,而加大其它時間段的班車密度,并適當延長班車運營時間,降低鐵路對公路客流量總體的影響。
二是錯位,列車現在是全列硬座編組,如果客運大巴能提供更高的舒適性,且在旅途過程中能提供一些個性化的服務,同時適當降低票價,那么對旅客還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
三是互補,鐵路雖然運能大,但只能把旅客送到沿線的各個車站,客運大巴具有靈活性的優勢,可以優化班車線路,沿途多選擇列車所不到之處,和鐵路形成互補,增加路網密度,方便百姓出行。
四是協作,玉蒙鐵路客運開通首日,有媒體報道蒙自北站距縣城的十幾公里路程沒有固定班車,交通不變。這對客運大巴來說是個機遇,如果能在相關火車站設立換乘中心,調整運營線路,滿足出行者“零換乘”和“無縫銜接”要求,化競爭為協作,才能共同發展。
作為鐵路又該如何來做呢?搶占市場份額,打擊公路客運顯然不是在玉蒙鐵路開行客運列車的初衷,為公眾的出行多提供一種選擇、多提供一份方便才是目的。在客運列車正式開通后的每二天,旅客便暴增,加掛車廂也供不應求。這樣的情形下鐵路會如何應對?很多人會覺得增加客運列車班次是最好的辦法,能最大限度地搶占客流和市場份額。但鐵路部門并沒有這么做,筆者認為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避免一開始就給公路客運造成太大的沖擊,給公路客運一個調整和緩沖期,這是鐵路的社會公益性使然,也使我們明白,市場經濟除了競爭也有協作與理解。
隨著我國鐵路特別是高鐵運營里程的增加,“鐵公機”三者之間的競爭會越來越多,但不論是哪種客運方式都無法獨立完成所有的運輸任務。如何處理好三者之間的關系,發揮公鐵聯運、空鐵聯運的綜合優勢,做到大交通的協調發展是我們應該思考的,也唯有這樣才能使公鐵競爭達到共贏。(張偉華)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