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鐵路:中國的“巴基斯坦通道”
2013-02-03 16:25:52
Landbridge平臺
中巴鐵路一旦修通,巨大的通行能力將極大促進中巴之間的貿易往來,惠及兩國民眾。同時將使中國中西部的經濟輻射能力擴大,迅速到達南亞、西亞國家,加快西部大開發的步伐。
中巴鐵路修通后,還能連通臨近的其他南亞、西亞國家,如印度、伊朗、土耳其,甚至中東國家,形成新的鋼鐵絲綢之路。
中國和巴基斯坦聯合修建鐵路的傳聞最近得到了中國官方證實。
在外交部例行發布會上,有記者問及中國與巴基斯坦正討論修建直通阿拉伯海的鐵路的消息,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對此回答說,“中巴是戰略合作伙伴,有著深厚的傳統友誼,各領域務實合作不斷深化。這種合作是互利共贏的,不針對任何第三方,不僅造福兩國人民,而且有利于本地區穩定、共同發展和繁榮。”
此前,印度報業托拉斯的報道說,巴基斯坦總統扎爾達里在7月上旬華訪問期間,與中國達成了修建跨國鐵路的協議。印度報紙稱中巴鐵路是威脅印度的“軍事基礎設施”。
以中國新疆的喀什為起點、修建一條穿越巴基斯坦、直抵印度洋畔的瓜德爾港的鐵路的構想早在幾年前就已經提出。2006年2月中巴建交55周年之際,時任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訪華期間專門提出巴成為中國“能源通道”和“貿易走廊”、建設中巴鐵路和能源管道、為中國運輸進口能源的大膽設想。該設想被中國列入“十一五”計劃中的“西出”戰略。
據大陸橋網報道,中巴兩國工程技術人員早在2007年底就已經完成了鐵路沿線的地質勘探工作。巴基斯坦總統扎爾達里這次訪問中國將落實修建鐵路所需要資金的財政安排。一旦資金落實,項目將會很快啟動。
難以形成能源大通道
輿論普遍指出,如果該計劃得以實施,處在西部內陸的新疆將可以獲得一個最近的的出海口,將為中國進口中東油氣資源提供一條繞過馬六甲海峽的陸上戰略通道。
對于深居內陸的新疆來說,巴基斯坦位于阿拉伯海沿岸的港口,是新疆乃至廣大西部地區與歐洲、非洲、南美洲等開展貿易最便捷的出海口,這比從東部港口輸送貨物到歐洲縮短了8000-10000公里的距離,這對新疆的大開發建設無疑意義重大。
但是,中巴鐵路能否成為中國進口能源的大通道甚至替代性通道,則大有疑問。
眾所周知,我國進口石油量逐年遞增,去年已經突破2億噸,其中90%以上來自中東和非洲,經由海路運抵東部沿海煉油廠。如果要將這么多的石油棄海登陸,通過巴基斯坦運回國內,則需要極為龐大的鐵路運力。然而,需要翻越帕米爾高原山結的中巴鐵路,根本不可能有這么大的運力。比如,青藏鐵路設計的單向貨流密度只有500萬噸。如果要滿足近2億噸的運量,幾乎需要建設40條青藏鐵路。這在世界上是聞所未聞的。
所以,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中亞問題專家夏義善認為,中國根本不可能用火車把中東的石油運到中國,如果專門修建鐵路運輸石油,一年沒有1000萬噸將入不敷出,而這個數量又將超過鐵路的負荷。
除了能力不足,棄海走陸,從經濟角度看很不劃算。眾所周知,與鐵路相比,海運具有運量大和成本低廉的特點,所以海運是國際貿易最重要的通道。甚至美國東西海岸之間的貨物運輸,都很少直接通過鐵路運輸,相反絕大多數寧愿繞遠,通過巴拿馬運河走海路,距離是鐵路3倍左右。我國從中東進口的石油,如果從瓜德爾港上岸通過鐵路運到達東部,與直接海運到東部沿海相比,距離并沒有縮短多少,相反,主要在陸路運輸,成本將遠高于直接海運。
如果鋪設管道,與海運相比優勢也不大,但運量卻同樣有限;此外還有復雜的國際問題和環境保護問題。中哈石油管道年運量只有1000萬噸;中緬石油管道只有700萬噸。鋪設中哈石油管道,是因為哈薩克斯坦深居內陸,只能通過管道運出;中緬能源管道是因為緬甸要向臨近的我國云南出口能源石油和天然氣,并非所謂的為了“繞過馬六甲海峽”。
躲避海洋VS海軍護航
人們將中巴鐵路想象為替代的能源通道,緣于對美國海軍控制海上咽喉要道的擔憂。
所謂的“馬六甲困局”,其實就是這個因素。馬六甲海峽是美國公開聲明要控制的六大海峽之一。美國在新加坡和泰國都設立了海軍基地。
美國亞特蘭大中國經濟政治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約翰·加佛發表文章稱,“一旦中美發生軍事對抗,美國將利用它的海上霸權來封鎖中國的海岸線,中國應戰能力將受到從陸上進口重要原料能力的制約”。在此情況下,穿過巴基斯坦和伊朗的穩固的運輸線,以及與這兩個國家“經得住考驗”的長期合作關系,將“變得極為有用”。
中巴鐵路雖然具有上述戰略意義,但是其安全性也不是絕對的,它不可能完全繞開美國的潛在威脅。美國本身就在波斯灣南岸的巴林有駐軍,1993年中國的“銀河”號貨輪就是巴林附近的波斯灣被美海軍攔截檢查的。而印度洋中部的迪戈加西亞,更是美國大型海空軍基地。此外,美國軍隊駐扎在阿富汗,巴基斯坦本身也處在其監視之下。
所以,中國海上貿易運輸通道,并不會因為海上距離的縮短從巴基斯坦上岸就變得高枕無憂。中美一旦發生戰爭,無處不在的美國海軍隨處都可能切斷我國海上生命線;而在和平時期,其實也不太平,比如我國經過印度洋的貿易通道,就正在受到索馬里海盜的威脅。
所以,隨著對外資源的依賴度與日俱增,隨著印度洋航線在我國資源運輸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在印度洋部署我國的海軍護航力量,必要性越來越大。而通過中巴鐵路,可以為我國在印度洋的海軍護航艦船提供近距離的便捷支持。
新疆出海口 新絲綢之路
事實上,與上述潛在的戰略考慮相比,開發和開放我國大西北的現實需求,則是建設中巴鐵路最直接的動力。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西部地區尤其是新疆,深居內陸腹地,遠離東部港口,成為對外開放的末梢,經濟社會發展速度一直滯后。
1990年,隨著經過新疆的新亞歐大陸橋的貫通,新疆首次打開了對外開放的大門,但是新亞歐大陸橋只能通過與前蘇聯中亞國家之間的交通聯系。與巴基斯坦之間的聯系,只有一條單薄的卡拉昆侖公路,且時常中斷。至于臨近的南亞、西亞國家,更是難以連通。絲綢之路的輝煌,僅僅停留在遠古駝隊和馬幫的時代。
5月20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議提出“舉全國之力建設新疆”的號召。9月,新疆提出“成為向西開放的橋頭堡和樞紐站”的目標。
專家指出,中國和巴基斯坦之間的貿易發展滯后,主要原因就在于沒有鐵路,依靠崎嶇的公路貿易,物流成本過高。
據記者了解,中巴公路我國一側的紅其拉甫口岸,由于氣候惡劣,每年僅在4月15日-10月15日開關,時間只有6個月;由于是公路口岸,年過貨能力只有區區5萬噸、客運量為5萬人次。
相反,中巴鐵路一旦修通,巨大的通行能力將極大促進中巴之間的貿易往來,惠及兩國民眾。同時將使中國中西部的經濟輻射能力擴大,迅速到達南亞、西亞國家,加快西部大開發的步伐。
中巴鐵路修通后,還能連通臨近的其他南亞、西亞國家,如印度、伊朗、土耳其,甚至中東國家,形成新的鋼鐵絲綢之路。
報道稱,一條連接伊朗和巴基斯坦的鐵路已經于2002年動工,這是兩國之間修建的第一條跨境鐵路。此外,連接伊朗與中亞國家亞塞拜疆的一條鐵路也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之中。這意味著中巴鐵路建成后,一幅“新絲綢之路”的藍圖漸漸浮出水面。中國將能通過鐵路連通印度、伊朗、土耳其、阿塞拜疆等國家,中國的工業產品可以快捷地出口到世界資本市場中東,捎回中國急需的石油。這種雙向流通將帶來亞洲新一輪的發展浪潮,為我國下一個30年的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商機。
當然,一旦國際局勢發生重大變化,海上運輸渠道告急,相對安全的中巴鐵路通道可以部分替代海上運輸線。
兩大障礙有待突破
客觀分析,中巴跨境鐵路計劃首先是巴基斯坦國家的長遠戰略規劃,它反映了巴基斯坦期望與中國加深戰略合作,尤其是加強經貿聯系的迫切愿望。巴基斯坦經濟發展加快和中巴全方位戰略合作關系深化是此項計劃提出的內外動力。
“9·11”以來,巴基斯坦被美國視為重要的反恐盟友,國際環境隨之大為改善,西方國家的援助和資本大量流入,經濟逐步呈現繁榮景象。
2005年,巴基斯坦的GDP增速超過8%,已成為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瓜達爾港口等大型基建工程紛紛上馬,中巴鐵路規劃正是在這種宏觀經濟環境利好的背景下提出的。
中國快速發展和中巴傳統關系使巴看到了接受中國經濟輻射的可能性,中巴關系的特殊性也讓巴產生同中國進一步加強聯系的愿望,穆沙拉夫曾經提出了充當中國“能源和經貿走廊”的構想,中巴鐵路當然成了這種通道構想的交通基礎。
穆沙拉夫的氣魄令人欽佩,不過我們也應看到其中不小的困難。橫亙在中巴之間的喜馬拉雅山和帕米爾高原是中巴鐵路設想的天然障礙。雖然中巴歷史上曾克服重重山巒打通了喀喇昆侖公路,但中巴鐵路的技術復雜程度恐怕會超出人們的想像。
此外,耗費巨資的鐵路,對其經濟成本恐怕也要冷靜分析,更不要說地區安全等因素。不可否認,青藏鐵路通車使中國為自己和友邦積累了豐富的技術資料,并且青藏鐵路遠期還有連接亞東和樟木口岸的計劃,并準備與南亞鐵路網連接。巴基斯坦率先提出與中國的對接計劃,無論如何都值得中巴兩國共同研究和討論。
對南亞國家特別是印度而言,巴基斯坦的中巴鐵路計劃開了個好頭。
此計劃說明中國的發展將惠及周邊鄰國,中國強大對周邊國家不是威脅而是機遇,印度不必老用冷戰思維來看待中國的發展,更不必警惕青藏鐵路的用途。如何克服中國與南亞之間的喜馬拉雅屏障,才是中印兩國應該共同尋求的方向。
(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研究員)
鏈接
地質因素或成鐵路修建影響因素
據此前出版的《環球時報》報道,新疆社科院研究員潘志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巴之間要修鐵路的想法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有,甚至在公開出版的畫冊里都有描述。當然,在中印蘇關系沒有惡化的時候,中國甚至有修建蘇聯-新疆喀什-印度鐵路的計劃。
據介紹,中巴鐵路近些年再度納入規劃始于穆沙拉夫執政時期,穆沙拉夫曾提出要把巴基斯坦變成中國通往海灣、中東和非洲的能源走廊和貿易走廊,于是他向中國政府提出擴建喀喇昆侖公路,新建喀喇昆侖鐵路,修建喀喇昆侖能源管線,修建喀喇昆侖光纜等一系列大陸橋建設構想,并且曾在當時阿齊茲內閣時討論過數次。后來,由于青藏鐵路的建成,巴基斯坦方面認定中巴鐵路大動脈最終不是夢,于是中方和巴方都對此進行了長期和多次的可行性研究,但各方對修建鐵路并不樂觀。
中巴鐵路也被稱為中國的“巴基斯坦通道”,被一些學者視為中國擺脫“馬六甲困局”戰略的一部分。所謂的 “馬六甲困局”是指中國80%以上來自中東及非洲的石油都要通過馬六甲海峽,但中國在這個海峽上并沒有控制權,一旦發生戰爭,中國的能源供應將面臨危機。中緬石油管道據稱也與此有關。
即使有戰略方面的需求,迄今為止,中國政府從未公開講過要修喀喇昆侖鐵路的事。
喀什:亟待突破的“口袋底”
喀什特區周邊與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五國接壤,是中國通往中亞、南亞最為便捷的地區之一。在15世紀東部海路開通之前,這里一直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是中國西部最早、最重要的國際商埠。喀什歷史上曾因貿易而興盛,也隨貿易中斷而滯后,變成中國西部內陸交通閉塞的“口袋底”。
2007年,中國國務院專門就新疆經濟社會發展下發文件,表示將重點支持包括喀什經濟特區在內的新疆南部三地州發展,喀什經濟特區也適時提出了打造“中亞、南亞經濟圈重心”的宏偉藍圖,試圖將其經濟影響力擴散到更遠的地區。
喀什經濟特區行署常務副專員葉林日前在新疆喀什·中亞南亞商品交易會上表示,隨著喀什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條件不斷完善,招商引資軟環境建設不斷加強,喀什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步伐越來越快,中央決定對口支援新疆后,對于實現喀什特區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出臺了一系列的特殊扶持政策,出臺政策之多、投入資金之多、建設項目之多、惠及民生之廣,史無前例。
眼下正在舉辦的第六屆“中國新疆喀什·南亞中亞商品交易會”無疑是觀察未來發展趨勢的重要指標。本屆“喀交會”參展參會的代表團規格高 、規模大、認購展位多,參展單位和參會人數、規格都超過歷屆。
據不完全統計,借力面向南亞中亞國家的“喀交會”,喀什外貿企業已同吉爾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土耳其、以色列、美國、香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合作關系。簽約總額285億元,創歷屆之最。
有關專家稱,喀什經濟特區現在正發揮著中國東聯西進的出口商品加工基地、西進東銷的商品集散地和國際商貿購物中心的作用。喀什完全可以成為中國西出貿易和進軍中亞、西亞、南亞國家的前沿陣地,喀什與中亞、西亞、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歷史機遇已經到來。
但在發展中還有一些難題需破解,阿富汗駐華大使蘇爾坦·艾哈邁德·巴辛表示,阿中間雖然有90多公里的邊境線,但目前陸路及空中交通仍需繞經他國。將來需要兩國間利用先進技術,建設新通道,方便人員及貨物往來,他希望阿富汗的葡萄、石榴等有機農產品能早日出現在喀什經濟特區的市場上。
中國與中亞、南亞各國在經濟發展方面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喀什經濟特區則為這些國家發展國際貿易提供了一條難得的坦途。吉爾吉斯斯坦駐華大使庫魯巴耶夫對喀什的地緣優勢給予了極大期望,他認為計劃中的中吉烏鐵路及正在修建中的中吉烏公路將對兩國間的雙邊貿易產生更大的推動作用。
中國能源進口通道分布
東北方向
1.中俄原油管道
東起俄羅斯遠東管道斯科沃羅季諾分輸站,終點為黑龍江大慶,管道全長999.04公里。該條管線將于今年10月31日建成投產,屆時俄羅斯將通過這條管道每年向中國供應1500萬噸原油,合同期20年。
2.中俄天然氣管道
由東西兩條線路構成,西線方案將考慮利用西西伯利亞的資源基礎,而東線則涉及東西伯利亞、遠東與薩哈林大陸架的天然氣田。2009年10月12日中俄簽訂協議,2016年起俄羅斯將開始向中國每年輸送約7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
西北方向
1.中哈原油管道
西起哈薩克斯坦阿塔蘇,終點為新疆獨山子,全長1200多公里。據統計,2009年中國通過中哈原油管道進口石油773萬噸,進口量同比增長26%,3年多來管道原油輸送量累計達到2039萬噸,約占中國原油年進口量的12%。
2.中亞天然氣管道
西起里海旁的土庫曼斯坦,穿過烏茲別克斯坦及哈薩克斯坦,到達中國新疆的霍爾果斯,管道全長1833公里,年輸氣量約為400億立方米。該管道累計輸送進口天然氣總量達13.54億標方。管道建成后將占中國天然氣供應總量的20%-30%。
3.中巴鐵路
西南方向
中緬油氣管道
2010年6月3日中緬簽訂協議,中緬油氣管道將氣、油雙線并行,從緬中邊境地區進入中國的瑞麗,再延伸至昆明。管道全長約1100公里。管道初步設計輸油能力為每年向中國輸送2200萬噸原油、12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預計2013年投產。天然氣主要來自緬甸近海油氣田,原油主要來自中東和非洲。
東南方向
1.馬六甲海峽通道
馬六甲海峽西北端通印度洋的安達曼海,東南端連接南中國海。海峽全長約l080公里,是中國通往印度洋的重要通道,中國的石油進口來自中東、非洲、東南亞等地區,進口原油運輸約80%通過馬六甲海峽。
2.南美太平洋通道
2009年2月,中國與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簽署了一系列經濟協定,其中,達成了海上運輸意向。
該海上運輸線路的油源主要來自中南美洲,根據中委已經簽訂的協議,委內瑞拉每天須向中國供應33萬桶原油及成品油。委方預計到2015年輸華原油將達100萬桶/日。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