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班列市場化轉型迎來曙光
2021-08-17 10:42:14
Landbridge平臺
目前貿易需求強勁,海運市場運力供應持續緊張,從而促進了中歐班列貨運需求的旺盛,運價也隨之水漲船高。部分地區個別線路運價足以覆蓋成本,這為中歐班列的市場化轉型帶來了一束希望的曙光
2020年伊始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際,海運、空運盡皆受阻,中歐班列的貨運量卻逆勢大漲,之后仍然保持穩定增長。中歐班列在疫情中表現強勁,彌補了海運和空運市場運輸能力的不足,成為國際間抗疫物資流通的應急通道。
“自疫情暴發以來,中歐班列累計向歐洲發運防疫物資1199萬件、9.4萬噸,有力保障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暢通,也助力‘六穩’‘六保’工作的落實,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7月20日,在“2021年集裝箱多式聯運亞洲展論壇”上,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李牧原接受《航運交易公報》采訪時如是表示。
危機中育新機,變局中開新局。中歐班列在積極應對疫情給全球帶來挑戰的同時,也為自身的發展打開了新的局面。
力保國際供應鏈穩定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2020年發布的《新時代交通強國鐵路先行規劃綱要》明確,力爭到2035年中歐班列國際競爭力、影響力躍升,成為世界知名鐵路物流品牌。李牧原向《航運交易公報》表示:“疫情期間中歐班列在保障中歐產業鏈、供應鏈暢通方面所作出的貢獻,再次彰顯了中歐班列這一‘一帶一路’建設中亮眼的名片。”
2020年疫情暴發以來,全球交通運輸行業遭遇重大挑戰,世界航空和海運領域出現不同程度的禁飛、停運、減運等情況,導致物流不暢、貿易萎縮。由于主要去往歐洲的班輪停線、飛機停航,大量空運、海運適箱貨快速轉移至中歐班列。彼時,中歐班列作為陸路運輸通道的“鋼鐵駝隊”,展現出安全高效的強大優勢,馬士基、中遠海運集團等航運企業為留住客戶主動選擇采購中歐班列服務。自此,中歐班列不斷開拓新業務,增添新線路,為保障中歐及沿線國家(地區)物流暢通和物資穩定供應發揮了重要作用。
根據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近期發布的《中國集裝箱行業與多式聯運發展報告(2020)》,2020年中歐班列共開行1.24萬列,同比增長50%;發運貨物113.5萬TEU,同比增長56%;往返綜合重箱率達到98.3%;通達歐洲21個國家、92座城市。2020年,中歐班列累計發送國際合作防疫物資931萬件、7.6萬噸,到達意大利、德國、西班牙、捷克、俄羅斯、波蘭、匈牙利、荷蘭、立陶宛和比利時等國,并由此輻射周邊國家(地區),有力服務于國際防疫合作。
截至2021年上半年,中歐班列覆蓋范圍擴展至歐洲23個國家、168座城市,累計開行突破4萬列,其中上半年累計開行7377列、發運70.7萬TEU,同比分別增長43%、52%,再創新高。
市場化轉型迎來曙光
“目前貿易需求強勁,海運市場運力供應持續緊張,從而促進了中歐班列貨運需求的旺盛,運價也隨之水漲船高。部分地區個別線路運價足以覆蓋成本,這為中歐班列的市場化轉型帶來了一束希望的曙光。”李牧原說。
據悉,中歐班列運營已經逐步趨向市場化。疫情暴發以后,中歐班列運價受海運運價的影響而頻繁波動,以前一個季度甚至半年運價都保持不變,現在基本上一個月變動一次。5月,中歐班列運價平均上漲1000美元左右,但是倉位依然緊張,貨物需要排隊出運。總體來看,中歐班列運價普遍上漲兩倍以上(具體的漲幅因班列線路而異)。
據介紹,中歐班列的主要口岸有阿拉山口、霍爾果斯、滿洲里、二連浩特等,由于口岸擁堵,貨物出運需要排隊,有的甚至要排一個多月。盡管如此,2020年中歐班列各口岸的通關效率獲得不斷提升,為中歐班列貿易通道便利化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包括阿拉山口、霍爾果斯、滿洲里、二連浩特等口岸的過境量均實現30%的增長,過境班列達到1.56萬列。
然而,疫情期間中歐班列運輸量逆勢增長的同時,鐵路口岸擁堵、回程貨源快速下滑、境外段分撥效率下降等問題也都陸續顯現出來,對中歐班列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據《中國集裝箱行業與多式聯運發展報告(2020)》,集裝箱應用的基礎設施出現結構性過剩,但關鍵樞紐又呈現能力緊張。中鐵聯合國際集裝箱有限公司在過去10年中建有12個集裝箱中心站,目前都投運中歐班列和海鐵聯運,這些中心站從裝備到規模都是中國鐵路的集裝箱轉運樞紐。隨著運輸需求的不斷增長,早期建設的中心站已經處于能力飽和狀態。
針對以上問題,李牧原坦言:“沿線口岸擁堵方面的難題,是因為中歐班列基礎設施條件還不夠完善,可以通過口岸的增加、硬件設施的完善來解決,但這是一個世紀性的難題。對于境外分撥效率下降的難題,則需要仰賴國際間的合作來解決。”
在中歐班列逐漸向市場化轉型的過程中,管理層方面需要做哪些努力?李牧原表示:“管理層需要做的有三個方面,一是繼續做好主力平臺。因為主力平臺已經開通很多線路點,這些線路點本身是被市場檢驗的、有需求的,已經構成了主力平臺的固有優勢。二是主力平臺企業需要提供更多的延伸服務,在原有線路的基礎上構建完善的服務體系,形成服務特色。三是積極補齊境外的短板。針對境外的短板,通過國際合作加強境外站點的布局和強化。”
穩住存量拓展增量
后疫情時代,中歐班列的貨運量是否能夠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何時才能啟動市場化轉型之路?這些都與貨源不無關系。擁有穩定的貨源是發展的基礎,從可持續發展角度來看,中歐班列需要在保住存量的同時拓展增量。就如何提升中歐班列的貨運量而言,僅依靠出口加工貿易是不夠的,因為國家對中歐班列的定義是一條經濟走廊,而不僅是一條物流運輸通道。“中歐班列目前可運貨物除了罐式集裝箱所載運的液體化工品以外,海運可運的貨物中歐班列也都可以運。‘散改集’‘公轉鐵’等都是增加貨源的方式。”李牧原表示。
據悉,2021年中國鐵路部門研究制定了一批集裝箱直通增量項目,包括提升集裝箱運輸裝車水平,推進適箱貨源“公轉鐵”“散改集”,優化鐵水、鐵公運輸銜接等。上半年,集裝箱發運量達1259萬TEU,同比增長29.5%;加大疏港礦石運輸力度,強化港口接駁,積極推動“公轉鐵”,上半年完成礦石發運量2.06億噸。
“‘十四五’期間,諸多港口的智慧碼頭投入使用后,其與鐵路的銜接將成為亮點,這將給鐵路運輸帶來新的增量。”據李牧原透露,目前寧波舟山港、營口港、連云港港、廣州港、天津港、大連港等港口之間的信息平臺正在建設中。
“據我所知,關于中歐班列的‘十四五’規劃還在征求意見階段。由于中歐班列是‘一帶一路’建設中亮眼的名片,強化基礎設施能力、推動市場化進程這兩點將很大可能出現在‘十四五’期間的主要任務之列。相信在‘十四五’末期,中國主要國際物流通道將相互聯通,實現中歐班列與海運通道形成亞歐之間的陸海大循環,以及西部陸海新通道與長江水道和中歐班列的銜接。”李牧原向《航運交易公報》展望未來時,眼里閃著光。
(來源:航運交易公報)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