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循環”、“雙城記” 催生歷史機遇 成都引領內陸城市崛起
2020-08-10 10:30:13
Landbridge平臺
7月底,中歐班列(成都)將測試運行成都到德國科隆的班列,進一步完善國際物流網絡布局,保障國際貨運暢通。目前,中歐班列(成都)已經開通10余條線路,覆蓋歐洲主要城市。
物流通道的暢通促進了外貿的逆勢大增。今年上半年,成都實現進出口總額3230.9億元,同比增長23.5%。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歐盟、東盟貿易額增長45.4%、42.1%、28.2%。這些數據表明,成都的泛歐泛亞門戶樞紐建設成效凸顯。
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秩序和格局正在重塑,這也催生了歷史發展的機遇。成都決心立足更好發揮國內循環回旋空間和國際循環門戶樞紐作用,融入“雙循環”,唱好“雙城記”,實現城市的進擊。
變局催生機遇
1月3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研究了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問題。會上強調,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這次中央財經委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有了新的定位:“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質量發展。”
成都市發改委主任楊羽表示,受改革開放的帶動和西部大開發的驅動,成渝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速。2019年成渝經濟總量分別為1.7萬億和2.36萬億元,相當于全球國家經濟總量排名的第46和第38位,兩地產業結構相似系數達0.96,產業同質構成了對外競爭的規模優勢,計算機產品產量已占全球1/3、汽車整車產量已占全國18%,對外競爭的規模優勢已經形成,具備了參與全球競爭、帶動區域發展的實力。
不僅如此,有專家表示,全球經濟可能下滑,外部風險變大,東部地區受到外部影響更大,而成渝地區有相對發達的工業體系,足夠大的市場和人口聚集,加速成渝地區發展,可以對沖全球風險。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也認為,在國際環境高度不確定性下,國家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需要經濟增長的新空間和新動能,而成渝地區是西部地區的領頭羊,擔負引領西部地區發展的使命。加快成渝地區發展,為西部增強活力,為穩增長增加新動能。
西南財經大學西財智庫首席研究員湯繼強表示,最近幾年,中國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面臨復雜國際形勢。而成渝城市群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對接歐洲的國際班列和航空運輸發展迅速,已經成為泛亞歐的重要節點。中國經濟最大回旋余地在西部,成渝城市群執西部之牛耳,在拓寬我國經濟發展回旋余地與開放空間中有著重要作用,且不可替代。
不僅如此,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深刻影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深刻重塑全球政治、經濟、科技等領域發展格局,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深度沖擊世界秩序和全球化進程,給世界格局變化趨勢帶來諸多不確定性。
自今年全國兩會以來,中央多次提出,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有專家認為,在雙循環新格局下,對內陸城市應該說危中有機,要形成國內循環為主,就需要縮小區域差距協調發展,縮小城鄉差異推動城鄉融合,以及促進產業能級提升,那么內陸城市有空間、有動力,是推動內循環的著力點。
在這樣的背景下,7月15日,成都市委召開了十三屆七次全會,通過了《中共成都市委關于堅定貫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部署加快建設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和動力源的決定》。
成都市委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楊俊表示,此次全會就是著眼“兩個大局”的歷史交會點,立足成渝地區獨特戰略地位,全面強化成都對“一帶一路”、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戰略的支撐作用。擺位“雙循環”新格局時代背景,立足更好發揮國內循環回旋空間和國際循環門戶樞紐作用,積極搶占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戰略節點位置。
成都引領內陸崛起
最新的民航生產統計數據顯示,今年6月,雙流機場實現旅客吞吐量323.7萬人次,自3月以來持續保持回升態勢,當月和上半年旅客吞吐量均位列全國第一;起降架次量2.7萬架次,連續兩月居全球第一。
來自成都國際鐵路港的數據也顯示,今年1~6月,成都國際班列累計開行1800余列,同比增長40.9%;其中中歐班列(成都)開行近1000列,同比增長57.7%,持續保持全國前列;南向班列開行近500列,同比增長70.9%;東向班列開行近400列。港區外貿進出口額達82億元,同比增長70%;跨境電商累計176萬單,同比增長970%。
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與東部沿海城市相比,成都航空、鐵路運輸反而異常繁忙,改變了人流物流向東部地區港口出海的方向,人貨向成都空港、陸港集結出境,成都因此搖身變為對外貿易的運輸物流中心。
7月16日,成都海關發布上半年數據,成都實現進出口總額3230.9億元,同比增長23.5%。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下,成都進出口總額增速非但沒有下降,反而超過2019年16.9%的高增長水平,逆勢大漲。
“前期成都國際鐵路港跨境電子商務訂單只有進口,沒有出口,疫情期間跨境電商總業務量中有70%是出口訂單。”成都自貿通供應鏈公司運營經理王平介紹,中歐班列為國內中小微企業建立起出口歐洲的新通道。
世界變局正在深度影響著城市格局的調整,成都在國際循環中的門戶樞紐地位日益顯現。
不僅如此,在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成都在全國率先分類有序組織企業復工復產,分階段出臺全市穩定經濟運行“20條”、恢復經濟秩序“33條”、扶持小微企業“18條”,持續開展“送政策、幫企業、送服務、解難題”專項行動,因疫情突發導致的供求阻斷得到迅速改善,成為全國復工復產復市最快、秩序活力恢復最好的城市之一。
因此,成都經濟率先復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源之一。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成都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298.63億元,同比增長0.6%。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14.50億元,同比增長0.1%;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565.10億元,同比增長2.0%;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5519.03億元,同比下降0.2%。
楊俊表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黨中央統攬全局、引領變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前所未有凸顯了成都在全國發展版圖上的戰略地位。成渝雙城經濟圈戰略賦予成都引領西部地區乃至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政治責任,成都已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中的重要支點,要求我們提高政治站位,以城市快速發展助力國家戰略實施,引領帶動西部地區乃至全國高質量發展。
因此,在此次全會上,成都制定了兩個階段性發展目標。
到2025年,初步建成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高品質宜居優勢充分彰顯,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創新體系、城市治理體系加快構建,國際門戶樞紐功能持續增強,國家中心城市極核功能顯著提升,以創新、開放、文化、制度為內核的動力機制初步形成,成為“一極兩中心兩地”堅實支撐。
到2035年,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成為全國樣板,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區域競爭力的國家中心城市、國際門戶樞紐城市、世界文化名城,全方位邁入現代化國際都市行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活躍增長極和強勁動力源,助推成渝地區形成實力雄厚、特色鮮明的雙城經濟圈。
(來源:第一財經資訊)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