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中俄蒙經濟走廊建設 中俄專家共商“轉危為機”之道
2020-05-27 10:50:25
Landbridge平臺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中國研究中心近日召開視頻會議,研討全球疫情背景下中俄蒙經濟走廊建設。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所長孫壯志主持,與會專家認為,疫情影響中俄蒙經濟走廊建設,但“危”與“機”共存,可以“轉危為機”。
從“危”的方面看,中俄蒙經濟走廊受制于疫情對全球政治、經濟等影響。外交學院副院長高飛認為,受疫情影響,全球化受到挫折,產業鏈中斷,地緣政治出現巨大變化;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亞研究所所長李自國也認為,疫情造成經濟下滑,用于合作的資源有限。
從“機”的方面看,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助理樸鍵一指出,疫情對區域經濟一體化構成挑戰,但目前有望成為世界上率先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東北亞地區或將成為啟動新一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次地區,而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將是其主要的實現平臺之一。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亞研究所副所長李東表示,疫情反而會使中俄蒙三國邊境地區未來合作的內容更加豐富。內蒙古社科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范麗君也持相同觀點,她以邊境地區如何攜手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以及其他應急事件為例,指出疫情給中蒙俄三國留下了合作答題的空間。
“疫情中三國之間的關系非常平穩,信任度增強,保持了合作抗疫的基本面與互幫互助的主旋律。”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編審汪權認為,目前中俄蒙依然面臨疫情威脅,加強抗疫合作仍然是重要工作。
對于中俄蒙經濟走廊的未來,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副所長柴瑜表示,經濟走廊將從利用經濟互補性轉為提升經濟合作的多樣性。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研究員,軍事科學院院士彼得羅夫斯基也持樂觀態度,他說,在俄羅斯、中國和蒙古人民傳統睦鄰友好的基礎上,基于俄羅斯、中國和蒙古的戰略、政治和經濟融合,三國跨境國際合作具有重大前景。
中俄蒙經濟走廊由中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俄羅斯的“跨歐亞大鐵路”、蒙古國的“草原之路”倡議對接而成,三國元首于2014年9月對此達成共識。
(來源:中國新聞網)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