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江海聯運”助力俄羅斯最大境外農場大豆回運中國
2018-10-30 11:11:17
Landbridge平臺
清晨的陽光正努力把黑龍江上的薄霧驅散,一艘從哈巴羅夫斯克駛出的滿載大豆的中國專用運糧船于18日早上8點10分抵達江對岸的中國撫遠港。這次安靜的航行,其實是中俄界江糧食專用船舶的首航。10月中旬,《環球時報》記者赴哈巴羅夫斯克,體驗哈爾濱東金集團在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謝爾蓋耶夫卡農場的大豆收獲,并在一江之隔的撫遠港見證了黑龍江航運集團和東金集團在撫遠市共同建設的中俄界江首個糧食專用碼頭的正式啟用。
在中美貿易爭端的背景下,如何填補美國大豆進口驟減留下的缺口引發各方關注。談到大豆話題,東金集團董事長張大君顯得很有信心:“如果有良好的營商環境,把俄遠東地區作為中國大豆的多元化戰略主要補充地是沒有問題的!”對于中俄跨境農業可持續開展問題,黑龍江航運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孫雪飛認為:經過市場檢驗的“江海聯運”體系有望讓黑龍江成為東北亞地區的“黃金水道”。
俄羅斯最大境外“農場主”:希望擴種大豆到300萬畝哈巴羅夫斯克,這座位于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交界口東側的遠東城市在10月中旬就進入了深秋。雖然初看有些蕭瑟,但如果細心觀察,東北亞各國民眾熱絡的交流讓哈巴羅夫斯克趣味十足:新開張的糕點店外,店員扮成小丑熱情地拉路人照相;穿梭于城市大街小巷的日韓二手車雖顯得忙碌,卻仍會耐心地等候行人通過;化妝品百貨的很多貨架都被中國代購掃空——黑龍江江面很快會結冰,封關在即,這是相對低價的俄版商品的最后掃貨時機。
沿城市主干道向郊區行駛約20多公里,景色開始變得荒涼。直到記者來到謝爾蓋耶夫卡農場金黃的豆田,氣氛才又熱烈起來:4臺385馬力大型收割機正在開足馬力收割大豆,幾臺卡車停在一旁等待輸糧機械裝車。記者剝開豆莢,里邊的大豆顆顆飽滿,東金集團遠東農場總經理劉興海介紹說,今年遠東地區遭遇了十幾年不遇的早霜,大豆產量受到一些影響,但即使這樣,每畝產量也在400多斤,算是比較理想的。
農場里操作機械的工人都是俄羅斯本地人。劉興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農場共有俄羅斯員工120人左右,中國員工40多人,這不到200人負責公司在遠東的3個農場共7個作業區。兩國員工朝夕相處,如何把他們擰成一股繩?劉興海認為,主要的難點就在于溝通,因為兩國人的思維方式截然不同,“比如俄羅斯員工認為早上8點上班,下午5點下班,到點兒就必須下班,周末不加班。中國企業來了以后就跟大家解釋,農業種植季節性很重要,需要搶收,經過耐心溝通,俄羅斯員工也表示理解,同時在薪水和福利保障方面,企業給他們相應的保障。”
這是東金集團在俄羅斯3座農場之一,目前,該集團是俄羅斯最大的境外“農場主”,租地面積達到180萬畝。張大君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今年集團種植了45萬畝,主要作物是大豆,另外還有青儲、燕麥、牧草等。“下一步我們希望跟俄方合作,繼續擴大種植面積,使規模擴大到300萬畝。”張大君估計,僅俄羅斯近中國邊境地區的可開墾土地就達1000多萬公頃,中俄跨境農業合作潛力巨大。
然而,中國農民的勤勞與俄羅斯廣袤的遠東土地并未產生足以改變兩國跨境農業合作狀況的化學反應。原因何在?張大君告訴記者:“以前,到俄羅斯來搞農業的中國人都是規模比較小的企業或農戶,設備、技術和管理水平不夠先進,甚至有不遵守當地法律的情況出現。所以,幾年來,俄方看到中國人來并沒有足夠的信心。”不過,在一些媒體仍在炒作“中國人將買下俄羅斯”時,負責協調政府與外資跨境農業的哈巴羅夫斯克農業基金CEO維克托羅維奇的回答十分坦率:“并不是任何人來俄羅斯都能租到土地。”
破解之道:機械化與人才培養
最大境外“農場主”的到來,帶來的最直接變化表現在當地俄羅斯工人的收入上。俄羅斯員工阿爾圖告訴記者:“中國人來之前,我們收入每月不到2.5萬盧布(約2500元人民幣),而現在每月能拿到近6萬盧布。”另一方面,中國跨境農業的形象也有了根本性的變化,張大君回憶,2017年3月剛來接收農場時,甚至還能看到上世紀60年代的設備,“都能進博物館了!能運轉的設備幾乎沒有。”一切都得從零做起。但現在不同了,劉興海帶《環球時報》記者來到農場廠區,一臺嶄新的美國艾美特播種機霸氣地橫在廠區空地上。這臺巨無霸寬18米,一個班次(8個小時)就能播種150公頃!
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帶動了當地對專業人才的需求,維克托羅維奇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冬天,計劃由當地政府出面協調中國企業和當地學校大批量培訓農業技術人才。
“東金集團負責提供講師和裝備,當地政府出費用。”張大君說,這一方面是利用當地政府資源和社會資源一起來進行職業化的定向培訓,另一方面也給俄羅斯當地農業產業提供技術人員。
維克托羅維奇說,目前這種大規模、高技術含量跨境農業的合作很成功,相信中國也一定會繼續支持有實力的中國企業參與俄羅斯遠東地區農業開發。“俄羅斯地大物博,目前中國企業在遠東地區的開發面積只是微乎其微,我們熱烈歡迎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來遠東投資。比如,現在中美貿易爭端,俄羅斯當然會支持中國對大豆的需求,目前在俄羅斯種植的大豆發往中國的關稅已經降到最低。下一步也不排除從俄羅斯遠東其他的州收購。”
水路運糧期盼東北亞“黃金水道”
人們的愿景很好,但中俄邊境地區運輸問題是“老大難”:路程遠,成本高,當地人告訴記者,通過陸路口岸“一輛車一次最多只能運20噸。”
已有70多年歷史的黑龍江航運集團是省屬從事港口物流和水路運輸的國有大型企業,在中俄糧食合作領域,集團發現了企業發展的新著力點。
水運糧食,是未來中國東北和俄羅斯遠東地區打造“江海聯運”體系的一次初步嘗試。從中國東極點的撫遠出境,沿著黑龍江一直向東北大約900公里,就到了尼古拉耶夫斯克(廟街),這里是遠東重要的出海口,“從廟街南下,經過韃靼海峽,進入日本海,就可以到達中國南方。”孫雪飛說,水路運糧的優勢首先是單次運量大,“現有條件下,專用運糧船可以一次運2000噸。”另外成本也很低,“在試航期,水路運糧成本要比其他運輸方式至少降低一半。”
不過,黑龍江每年基本只有半年在適航期,所以“航道建設需要及時跟進”。孫雪飛說,第二點需要注意的是中俄對應口岸之間的通關效率“這兩年感覺有很大的提升,在優化營商環境、改善工作流程的地方,中方改進的速度要更快,但俄方的步伐不快,這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對于黑龍江航運集團和東金集團斥重資建設的中俄界江首個糧食專用碼頭,孫雪飛表示,這在跨境產業鏈中的位置非常重要,但港口收回成本至少需要20年以上的時間。“作為國有企業,我們投資回報率的壓力非常大,也希望各級部門能夠對國有企業投入大通道建設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
“東北三省要深入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建設的新的對外開放高地,我認為這是打造‘江海聯運體系的大好契機”,孫雪飛說,“江海聯運”通道將來有很大機會成為聯通東北亞的“黃金通道”。
(來源:環球時報)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