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歐亞鐵路改變世界運行方式!
2018-03-26 09:37:59
Landbridge平臺
美國《福布斯》3月23日文章,原題:中歐鐵路背后潛藏的經濟學理由 如今已是2018年,跨歐亞鐵路不再是什么新鮮事。中國、中亞、中東和歐洲每年都有新城市加入該鐵路網——現在超過60個城市,車次和貨運量更是成倍增長。不過,運行這條跨洲鐵路背后的經濟學理由常遭質疑。一些分析人士用一分一厘的盈虧標準來衡量其現在和將來的可行性,因而經常得出偏頗的結論。
跨歐亞鐵路是在華跨國公司出于純商業原因啟動的。當時中國尚未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這些列車也無關中國的軟實力和政治——有些人可能說,這是北京的“新大熊貓”。本世紀頭10年中期,企業開始把生產向中國內陸城市轉移時,發現面臨物流困境:是把產品向東運輸1000多公里到海港,然后又向西運輸?還是依靠昂貴空運?抑或用其他方案?其他辦法很快出現,這就是鐵路。
如果我們注意中歐出發的車次最多的跨歐亞列車,往往會發現它們很多來自高科技(或其他)產業區。這些列車把重慶、成都和鄭州等眾多城市——中國制造業帝國的新動脈——與杜伊斯堡、漢堡和華沙等歐洲的工業巨頭相連。這些地方的工業品,如重量大、價值高的電子和機械產品正適合鐵路貨運。
換言之,這些貨列本來就不是為把英國軟飲料運往中國開通的。批評者稱,跨歐亞鐵路只運了中歐間貨流量的極小部分??蛇@些鐵路本來就并非與海運或空運競爭,而是起到補充作用。
目前階段,若一分一厘地從盈虧角度衡量新絲路項目,那就錯了。這些項目多數不是為短期盈利,甚至不是為盈利,而是為未來發展搭設平臺。它們為偏遠地區提供發展新經濟的機遇,有時還改變這些地方既有的經濟模式。
不妨稱之為以運輸為導向的發展,這是從古至今多數人類經濟和文化中心建成的方式,也是新絲路發展背后的一個動力。在遠離海洋之地,如哈薩克斯坦、阿塞拜疆、東歐和中國西部邊陲,已出現一大批物流區。目標不僅是讓這些列車通過,還有??亢椭亟M合并,最好地激發當地制造業和分銷潛力。理論上,這能刺激新商業和居民區的出現。
新絲路將改變我們對世界運行方式的既有看法。我們看到,傳統上以資源開發為基礎的經濟體逐漸轉變成為交通樞紐,人跡罕至的窮鄉僻壤成為地區制造業中心,從前無關緊要的中等城市觸發高科技創新和消費。我承認,這一切聽起來匪夷所思,但這恰恰是我們在現實中看到的,那些隆隆跨越歐亞大陸的列車是故事的重頭戲。(作者韋德·謝潑德,喬恒譯)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