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進入哈薩克斯坦面臨的問題
2016-06-08 09:09:51
Landbridge平臺
首先是與哈薩克斯坦互聯互通的對接問題。以“五通”為核心打造的中哈經貿合作還存在太多的“不通”,在基礎設施領域表現得最為典型。由于雙方在運輸方面的協調與合作存在著不同標準的限制,依然存在著物流瓶頸。如中國與哈薩克斯坦之間因鐵路軌距不同,貨物在口岸還需換裝,制約了雙方之間大規模經濟合作。科技產業領域、傳統產業領域大宗商品進出口的標準、類別都存在標準化問題,“對接”問題廣泛存在于各個行業乃至科研院校的合作之中。
其次是面臨其他國家的競爭。絲綢之路經濟帶倡導的不是一個超國家的實體,是一個包容的開放的體系,是一個便利化、流動性的共生空間。對哈薩克斯坦的發展規劃進行審視會發現,發達國家經濟實體在哈薩克斯坦已經占有較大份額,美歐俄日韓等其他發達經濟體均提出了各自的“戰略”、“倡議”、“計劃”和“構想”。其中,美國的“新絲綢之路計劃”、歐盟的“中亞戰略”、日本的“自由與繁榮之弧戰略”、韓國的“歐亞倡議”、土耳其的“歐亞構想”等都對在絲綢之路框架下的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合作構成排他性挑戰。哈薩克斯坦倚重西方技術、高新科技項目。2015年哈薩克斯坦總統出訪英國和法國時,雙方達成了價值115億美元的合作協議。日本首相訪哈之行,使哈薩克斯坦首次擁有了生產豐田汽車的能力。在投資待遇與投資保護方面,哈薩克斯坦已經與美國、德國、法國、俄羅斯、荷蘭、土耳其、約旦、卡塔爾等四十余個國家簽署了雙邊協議,與歐亞經濟共同體等簽訂了多邊協議,均約定對締約方實行最惠國待遇。而中哈并未簽署相關協議。
第三是政治局勢和社會上的“排外”情緒。在政治領域,新舊政權的交替、老人政治的終結、人治社會的特征、腐敗及人情經濟都會對中國企業走入哈薩克斯坦帶來阻礙。特別是在社會領域,民眾對國有資源“私有化”懷有抵觸心理,尤其是在經濟下滑時期“排外”情緒日益高漲,對外資企業帶來的“環境污染”、外資企業員工的道德形象問題等反應強烈。2015年7月,在東哈薩克斯坦州克托蓋市一個項目工地發生的中國有色金屬公司中國工人與哈薩克斯坦工人沖突事件,就是此類問題的典型體現。此外,在中亞地區存在的極端勢力及其暴恐問題,也在無形中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和維穩成本。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