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故事]一個口岸,一座城
2015-12-01 10:45:50
Landbridge平臺
雄偉的滿洲里國門
據報道,內蒙古自治區滿洲里口岸是我國最大的內陸口岸之一、全國唯一實行24小時通關的公路口岸,也是我國通往俄羅斯和歐洲各國重要的國際大通道。多條著名的中歐班列正是從這里駛出國門。“一帶一路”的東風使得滿洲里這座百年口岸城市沐浴潮頭,追風逐浪、正激蕩新時代的回聲。
在滿洲里鐵路口岸聯檢大樓,海關通關科科長李鳳景正在為即將到達的中歐班列做著一系列準備:“我們要保證它驗放時間速度和質量,而且涉及到口岸管理部門包括鐵路之間的相互聯系和配合,對于企業來說,涉及交貨時間。”
當地文化研究者王鐵樵向記者介紹滿洲里發展變遷
幾小時后,滿載著汽車配件的渝滿歐班列一到站,海關驗貨人員馬上檢查比對,同時將數據通過電腦實時回傳。除了“渝滿歐”這條從重慶發來的班列,從滿洲里通過的還有來自江蘇、鄭州、哈爾濱的“蘇滿歐”、“鄭滿歐”、“哈滿歐”等七條班列路線,一直輻射到長三角、珠三角、中南、西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其中,2014年正式運營的“蘇滿歐”班列是所有班列里數量最多的,有時一周能達到三列。按計劃,將來一周最多能達到4到5列。主要運送高精尖的電子產品。
李鳳景介紹,隨著各個中歐班列的陸續開通,繁忙成了滿洲里口岸的新常態。班列一列過來基本就是50到60車。轉關帶來了一些工作量,但對于口岸經濟來說,也是一種促進。
滿洲里鐵路口岸聯檢大樓業務大廳
看著如今熱鬧的口岸,已80歲的滿洲里海關前關長王永濤,不時會回想起1954年和伙伴們,剛從沈陽來支邊時的情景。
王永濤回憶稱,晚上9點到,下車以后路燈比較稀少,基本從這頭可以看到那頭,那么大一個地方,街道很短,而且很冷,心里就有一種凄涼的感覺、想家。當時蘇聯援建156項工程,進口是機械設備,出口是農副產品、礦產品。
王永濤的老照片記錄20世紀50年代的滿洲里
在84歲的滿洲里車站前黨委書記夏振興的記憶里,當時的滿洲里車站就像一個孤島:兩邊是鐵道,車站在中間,坐火車從莫斯科到北京的人,下車沒有地方去,只能干等著辦完手續隨車走人。直到改革開放后,滿洲里才有了生機。
夏振興回憶說,進來的人多了,都來買東西。坐火車過來,買完東西又回去了。除了有國際列車,后貝加爾到滿洲里還有一輛小客車,中國人也可以坐,多數是做買賣的。
李鳳景,土生土長的滿洲里人,已在海關工作了17個年頭,她深刻地感受到滿洲里口岸和城市的變化。她認為,這個城市的發展跟口岸的繁榮是一衣帶水的關系,有進出口貨物以后,很多外地人會到滿洲里來做生意,也有在這定居的,帶動城市的發展。
王鐵樵將影像資料整理出版《百年滿洲里》
現在的滿洲里不僅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人來這里從事邊貿、旅游,也吸引了許多俄羅斯、蒙古國的客商在這里開公司、做貿易。俄羅斯人納季耶夫就是其中的一位。
納季耶夫說,現在滿洲里的政治經濟環境都非常好。所以,他在滿洲里設立公司,希望能有一個非常好的發展。
邊檢戰士在公路口案查驗通關人員證件
如今,漫步在滿洲里的街頭,明艷亮麗的俄式建筑,寫有“中、俄、蒙”三國文字的商店門牌,總給人一種置身于異域他鄉的感覺。
夜幕降臨,五顏六色的霓虹燈勾繪出滿洲里城市的輪廓,華麗迷人。李鳳景說,城市在變,人也在變。滿洲里這個口岸城市就像一個青春永駐的年輕人,總能給人帶來一份意想不到的艷麗和驚喜。
李鳳景感慨道,城市變得越來越洋氣,人的思維、想法也在發生著變化。我們已經逐漸把他們感染了,很自然地融合,跟以前的生活不一樣了。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