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業急需“智慧型”人才
2015-06-08 10:01:44
Landbridge平臺
“中國物流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小、融資難、運營成本高、整體效益較差的問題,這些制約著物流業發展、阻礙行業提質增效。國內物流領域急需專業化、國際化、互聯網化的升級版智慧人才。”2015年5月30日,北京物資學院,在國內首個物流企業家高級培訓計劃啟動儀式現場,國內物流業權威專家如此呼吁。
中國物流服務產業突飛猛進的發展,要求物流服務觀念必須不斷更新、技術不斷進步、設備不斷完善,導致市場對物流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客戶需求的不斷增加引發了對多種物流人才的渴望。
2014年,資本整合與運作在物流界風起云涌。資本市場的融入,為物流業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隨著阿里巴巴和京東相繼上市,貨運平臺等新模式受到資本市場追捧。目前,物流專業人才已被列為我國12類緊缺人才之一。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電商產業發展迅速,與之配套的物流專業人才緊俏。
有專家表示,未來一段時間,傳統的操作型物流人才需求將有所下降,而掌握信息化設備和軟件應用的復合型物流人才,尤其是it人才需求則將上升。
1.智慧物流實踐有待“填空”
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和貿易大國,物流作為與之匹配的關鍵環節,市場規模亦日益擴大。“零散分布,缺乏集中效應,信息化欠缺,同質服務等低效運作弊端導致我國物流成本是發達國家兩倍之多。”業內專家對此痛心疾首。
不久前,商務部發布了《“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力推在農村電商、線上線下融合等方面創新流通方式。物流行業持續迎來“互聯網+”的新風。《“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明確了六項重點工作任務,包括推動電子商務進農村、進社區、進中小城市,推廣線上線下互動、促進跨境電子商務發展,以及加快電子商務海外營銷渠道建設。
計劃同時提出,到2016年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達22萬億元。
對此,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何黎明不久前在一次論壇上曾公開指出,面對新形勢,我國物流業整體呈現“緩中趨穩”態勢。從長期看,物流市場保持平穩運行有許多有利因素。通過落實“互聯網+”新興戰略,物流行業可以打破原有的封閉式、粗放式發展格局,形成一種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市場機制。
近年來,我國物流業保持較快增長,物流業已成為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去年9月,國務院印發了《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標志中國物流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然而,物流基礎設施不完善、物流管理落后等現實,要求我國必須全面打造中國物流“升級版”,以轉型升級應對物流“新常態”。
信息流、物流、資金流是廣泛意義上流通大概念的核心要素,信息流和資金流已“天然”地互聯網化和智慧化,而物流這一環節,素來以“糾結”于集中復雜的人力、物力等關系出名。目前,智慧物流的實踐有智慧物流園建設、智能物流跟蹤系統及智慧物流數據分享平臺等模式,但智慧物流這一創新概念的真正落地需要“智慧人才”的培養。
商務部流通發展司副巡視員王選慶透露,互聯網下的物流業急需創新。受益于“一帶一路”政策,中西部地區及國際物流需求將成為物流行業新的增長點。他說,所謂“互聯網時代流通”,主要路徑是整合商務流、資金流,實現渠道創新、業態創新,“因此,新一輪流通創新的實質就是供應鏈管理互聯網化”。
物流業資深專家、北京梧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志忠表示:“物流行業處在變革時代,行業整合“互聯網+”將是下個風口,其中,人才的培養是關鍵。
2.需要怎樣的物流人才
物流專家分析,在今后一段時期,物流企業除倉存、運輸、配送、搬運加工、貨運代理等領域的物流人才緊缺外以外,熟知電子商務物流人才、連鎖經營、國際物流、物流成本控制分析與預測等相關知識和操作方法的國際性物流高級人才將更加缺乏。
從需求的角度來看,隨著物流業的快速發展,市場對物流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此類需求,大致可歸納為四類:一是企業物流人才;二是物流企業人才;三是物流規劃咨詢人才;四是物流研究人才。企業物流人才主要是指物流各功能崗位的操作人員,如運輸管理人員、倉儲管理人員、報關員、配送人員、客戶關系管理員等。這些人員必須熟悉物流行業,同時掌握了物流運輸、倉儲、包裝、裝卸等方面的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物流企業人才的需求主要是第三方物流營銷人才,能夠運用物流知識進行物流企業的物流服務營銷。至于物流規劃咨詢人才和物流研究人才,主要是指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淵博的知識,具有物流科技創新能力,并且知識面較寬的復合型物流管理規劃人才。
根據市場調查,中國物流的發展對人才需求的主要方面為:企業物流應用人才,物流項目開發人才,物流管理人才,物流教學科研人才等戰略型物流人才。
高層次物流人才的特點是通曉物流活動全局,具有前瞻性思維,熟知至少一個行業或一種模式的物流理論與應用,能從戰略上分析和把握其發展特點和趨勢。
我國現代物流的發展,不僅需要從事企業發展方向研究,企業管理體制研究,企業管理軟件開發和企業設備研究與開發等方面的高級管理和研究人才,更需要系統化的物流管理人才、懂得進出口貿易業務的專業操作人才,電子商務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和資金周轉、成本核算等相關知識和操作方法的物流人才。其特點是精通現代物流商務活動,同時具備足夠的物流技術知識,善于提出滿足物流活動需求的方案。
物流企業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層次的,我國現代物流的發展,也需要在物流企業中從事設備的操作、維護,物流信息搜集、加工、整理,企業配送中心管理和經濟核算,儲存、運輸、配送、貨運代理、報關等從事具體工作的中初級實用型人才。其中,掌握現代經濟貿易、運輸、物流理論和技能,且具有扎實英語能力的國際貿易運輸及物流經營型人才將非常緊缺。
3.中高級職位﹃高處不勝寒﹄
物流行業中低層崗位的薪酬并不高。工作第一年月薪多為2000~2500元,工作三年以上才能突破3000元大關,職位越往上走,薪酬便呈現出飛速增長的態勢。業務主管只有5000元左右的月薪,到了部門經理,就快速升至8000~1萬元;而高級物流經理的年薪可以達到50萬~100萬元不等。
數據顯示,在物流業相對比較發達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地,儲運經理年薪中位數在10萬~12.7萬元左右,高位數在21萬~26萬元左右;進出口事務主管年薪中位數在5.8萬~6.6萬元左右,高位數在8.1萬~9.5萬元左右。而一般的物流管理員年薪中位數則在5.3萬~6.2萬元之間,高者能達到17萬~20萬元左右。
實際上,近年來物流人才供不應求。一家物流集團的hr透露,企業今年招人規模翻番。“去年招50多人,今年要招100多人。”他表示,目前物流行業處于高速上升期,人才需求量會越來越大。
據了解,目前行業內的初級操作類職位已經趨于飽和,但由于薪酬普遍不高,這類職位人員流動率較高,因此始終呈現出供需兩旺局面。一般來說,物流企業會長期進行操作人員的補充性招聘,如報關員、報檢員、單證員、貨代操作員、進出口操作員、客戶服務人員等。
相對于初級職位的興旺,中高級職位普遍讓求職者感到“高處不勝寒”。初級物流人才,包括報關員、貨運操作、海運操作、采購、倉管、單證員、客服、銷售人員等,對于學歷、經驗要求并不嚴格,達到中專或者大專學歷即可。若是應聘外資企業,無論什么崗位,對求職者都有英語要求,對國際貨代、區域物流管理等崗位來說,英語能力更是硬性指標之一。高級物流人才,像總監、經理等職位,都需要“熬年頭”,如物流配送總監需要有8年以上工作經驗。不過由于招聘普遍困難,很多企業有意將8年經驗的門檻降低至5年。
盡管如此,企業在招聘物流配送總監、市場拓展總監、倉儲經理、采購經理、國際貨代銷售主管等職位時都遇到困難。有物流公司打出月薪3萬元招聘物流配送總監和市場拓展總監,雖然條件十分誘人,但真正合適的人才很少。掌握現代經濟貿易、運輸、物流理論和技能,且具有扎實英語能力的國際貿易運輸及物流經營型人才非常緊缺。
4.人才供給需求要接軌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教育培訓部主任郭肇明指出,目前我國物流人才無論從數量還是結構上,都遠遠無法滿足需求。以2012年為例,全國物流專業畢業生人數僅約15萬人,本科、高職、中職畢業生數量分別約為2.3萬,9.6萬、3.5萬,這種“橄欖型”的人才供給結構與物流市場“金字塔型”的人才需求結構不匹配。其中中等職業教育規模偏小,遠遠無法滿足物流產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我國目前物流人才的培養,主要通過兩個途徑,院校培養和社會培訓。有關資料顯示,2005年有450所高職高專院校開設了物流管理專業,160所院校開設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本科專業,有57所院校招收物流工程碩士,近千所中專開設了物流管理專業;物流從業人員在職教育,業已全面鋪開;上崗資格培訓人數日益增多。但是,盡管近年來各高校及培訓機構培養了大量的物流人才,然而從數量上還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加之當前學校教育和行業培訓都較偏重于理論教學,缺乏實踐經驗, 畢業生所掌握的專業技能和視角與企業需求還有較大的差距,這些都導致了物流人才供給與需求的矛盾。
郭肇明建議,逐步探索并建立我國物流行業人才標準體系,構建職業標準、能力單元、職業資格、培訓課程多層次的物流職業標準體系,物流行業從業人員培訓和評估標準由通用標準向各特定領域專業標準延伸,進而形成完善、與國際接軌的人才標準體系。
賽迪智庫工業經濟研究所的觀點認為,我國工業物流成本高企將削弱工業經濟發展效率,物流專業化能力不足將導致行業間發展不均衡,低端物流服務模式則會引發企業綜合競爭力的惡化。要走出工業物流“短板”困境,必須從四個方面著手:強化政府科學規劃引導作用;促進工業企業物流的社會化;推進第四方物流等高端服務發展;培養本土物流產業所需人才。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中國采購發展報告(2014)》顯示,2014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已高達10.3萬億元,物流成本明顯偏高。長期以來,我國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基本保持在20%,約為美、日等發達國家水平的兩倍。2012年,我國GDP中物流總成本占比18%,美國僅為8.5%。其中,運輸成本為9.4%,美國僅為5.4%。當前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潮的興起,除受勞動力成本明顯上漲的影響外,與我國不斷高企的物流成本也有很大關系。
低端、粗放式的物流服務模式對工業企業有著不利影響。信息化管理滯后、物流數據信息的缺失或傳遞不及時,會導致工業大宗商品物流周轉速度慢、資金占用多且庫存比例過高。以鋼鐵行業為例,2014年,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的企業平均流動資產周轉次數僅2.2次,鋼鐵企業鐵礦石與產成品庫存量明顯上升,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產成品存貨同比平均增長14%,顯著高于2013年7%左右的增長水平。資金周轉速度和產成品庫存是判斷企業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周轉速度緩慢與庫存占用比例高企,會導致企業流動資金出現嚴重沉淀,企業不得不進一步補充流動資金實現周轉,這在客觀上就造成了資金浪費,弱化了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綜合競爭力。因此,物流增值服務特別是物流方案設計及一體化物流服務的缺失,將影響工業企業獲取超額利潤的能力,給企業生產經營帶來較大壓力。
業內人士建議,要走出工業物流“短板”困境,除了要強化政府科學規劃引導作用,進工業企業物流的社會化之外,還需要推進第四方物流等高端服務發展,培養本土物流產業所需人才,在物流人才培養上,要采取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加強產、學、研之間的合作,重點培養與我國本土物流產業和市場需求相適應的物流人才。同時,應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利用多種方式打造溝通平臺,借鑒先進的國際物流專業技術和物流經營理念,促進我國物流產業發展。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