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絲綢之路打動歐亞非 外媒:歐洲失國際地位前奏
2014-07-07 10:13:48
Landbridge平臺
去年9月和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中亞和東南亞時分別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自此,“一帶一路”引起國內外媒體、學者議論。如今,隨著中國的大力推介,該構想正在逐步變成現實。7月2日-3日,人民日報社主辦“絲綢之路經濟帶媒體合作論壇”,絲路沿途十余國家的媒體機構代表與會并簽署聯合宣言。中國提出的復興絲綢之路戰略有什么歷史演變?沿線國家如何看待?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探究。
中國復興絲綢之路早有鋪墊
對于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德國新聞電視臺評論稱,作為帶頭人,中國有高鐵,有商品,有計劃,中國還在外交上更多介入。如果一切順利,未來的世界最大經濟體將讓絲綢之路經濟帶成為世界經濟中心。
其實,“一帶一路”就是要復興古絲綢之路。據“德國之聲”介紹,1868年至1872年間,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中國共旅行7次,游歷大半個中國。1877年,李希霍芬在所著《中國》一書中首次提出“Seidenstrassen”(絲綢之路)的名稱,并得到后世認同。
“現代絲綢之路”的雛形可追溯到19世紀末。1895年甲午戰敗后,清政府希望建設鐵路突破國家交通困境。法國人沙海昂曾在清政府任職,他提出修建21個鐵路干線以匯成中國鐵路網的龐大計劃,其中特意提出修建南北、東西兩條國際大通道的規劃。東西國際大通道從中國沿海港口通過鐵路連接隴、秦、豫各省,再與外國鐵路相通,其中還有一小段付諸建設,即開封與洛陽間的汴洛鐵路。民國時期的1918年,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一書中明確提出希望建設一個龐大的中國鐵路網,形成東西北、東西南、中央三大鐵路系統,其中特別指出希望修建烏魯木齊到伊犁的鐵路,并與歐亞各國鐵路貫通。
真正大規模在古絲綢之路上動工建設,要從新中國成立后算起。建國初隴海鐵路從天水延長到了蘭州,1956年中蘇簽訂修建蘭新鐵路到蘇聯阿克斗卡的協定,1961年,蘇聯將鐵路修到中國邊境阿拉山口的北側。但隨后中蘇交惡導致這個“現代絲綢之路”成為泡影。中國改革開放后,不少人重提建設貫通亞歐的新大陸橋設想。這個設想很快獲得實施,1990年9月,蘭新鐵路西段與蘇聯土西鐵路貫通,由中國經中亞直達歐洲的鋼鐵大動脈全線貫通。
該路線有著“現代絲綢之路”的美譽。法國《回聲報》日前描述了這條路線的現狀,稱其為中歐間大型集裝箱船的新競爭對手,正在一次次突破極限。文章稱,該路線在15世紀運送了絲綢、香料、瓷器,今天運送的物品變為液晶顯示屏、服裝、輪胎、汽車配件、醫療器械、工業設備……一個集裝箱的運費約為9000美元,時間約18天。
中國復興絲綢之路的構想不止于此。1994年,李鵬總理訪問中亞四國時提出“共建現代絲綢之路,擴大亞歐經濟文化交流”。美國《外交政策》評論說,當時蘇聯的威脅已經消除,于是中國宣布要“開拓現代化的絲綢之路”。
新絲路戰略版本很多
“過去20多年,復興著名的絲綢之路的事件有很多,多個國家和地區組織都在推銷涉及這條古代貿易道路的各種計劃”。日本《外交學者》今年5月的一篇文章稱,20世紀90年代初,歐洲呼吁建立一條新絲綢之路,通過歐洲高加索亞洲貿易走廊將歐洲同中亞聯結起來。90年代后期美國加入進來,制定“1999年絲綢之路戰略法案”,但在參議院未通過。后來,美國又炮制“2006年絲綢之路戰略法案”,同樣沒通過。
據了解,2005年,美國中亞問題專家斯塔爾提出新絲綢之路構想:建設一個連接南亞、中亞和西亞的交通運輸與經濟發展網絡,以阿富汗為樞紐,將油氣資源豐富的中亞、西亞國家與經濟發展迅速的印度乃至東南亞連接起來。該構想被認為是美國絲路外交的一個重要思想源頭。2011年7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印度明確提出官方版本的新絲綢之路計劃,隨后被美國政府緊鑼密鼓地擺上國際議事日程。
其實,更早聚焦絲綢之路的是聯合國。據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報道,聯合國曾于20世紀60年代設想構建泛亞鐵路網,但當時中國正處于“文革”中,越南則戰火紛飛。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啟動為期10年的“綜合研究絲綢之路——對話之路”項目。此后,聯合國圍繞絲綢之路舉辦眾多活動。2008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起“絲綢之路復興計劃”。
此外,日本、伊朗、哈薩克斯坦等都有絲綢之路戰略。2004年,日本提出將中亞五國及外高加索三國定為“絲綢之路地區”。2011年,伊朗稱開始啟動將伊朗鐵路線通過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同中國鐵路線連通的計劃。2012年,哈薩克斯坦總統在外國投資者理事會第25次全體會議上宣布開始實施新絲綢之路項目,提出哈薩克斯坦應成為中亞地區最大的過境中心,成為歐洲和亞洲間獨特的橋梁。
向東看,搭中國經濟快車
美國詹姆斯敦基金會《中國簡報》6月的一篇文章稱,隨著中國領導人和中亞多國領導人在5月簽署一系列戰略協議,“一帶一路”構想正在迅速變為現實。作為中國外交的關鍵組成部分,北京正謹慎地確保其與中亞各國領導人的雙邊協議具有多邊影響力。這些都是使絲綢之路經濟帶脫離紙上談兵的重要步驟。北京的絲綢之路戰略將最終連接起3個大洲(亞歐非),并在全世界產生地緣政治反響。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俄羅斯社會對“一帶一路”給予極大關注,認為它很有創意,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國際合作構想,但也有智庫對這個區域合作的“中式戰略”明顯抱有警惕和懷疑。近半年來,在莫斯科舉行的一些國際會議及國際關系問題研討會上,俄專家、學者和媒體人總是很有分寸地表達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疑慮和不安。
俄羅斯的擔憂可以理解。在俄方眼里,絲綢之路經濟帶與中亞地緣政治息息相關。不過,俄總統普京的表態讓外界看到了風向標。索契冬奧會期間,普京表示愿將俄跨歐亞鐵路與“一帶一路”對接;5月亞信會議期間,普京再度表態支持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
哈薩克斯坦戰略研究基金會的學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半年前,在中國提出新絲綢之路倡議后,各國有點摸不著頭腦,隨著中國領導人在各種場合不斷推介,該倡議的思路清晰起來,中亞國家開始積極回應。但哈薩克斯坦認為,中國有必要提出具體建設目標并對各國提出相應項目,以便各國選擇操作路徑。中亞國家不愿主動提,則是怕引起俄羅斯的批評,怕遭遇西方國家冷待。
中東北非國家則不然。2005年,沙特國王阿卜杜拉首次提出“向東看”戰略,其后埃及、土耳其、卡塔爾和阿聯酋等國紛紛提出類似政策,希望能夠搭上中國“經濟發展快車”。埃及《今日中國》雜志中東分社副社長侯賽因認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正好可以同‘向東看’政策實現有力對接。”埃及金字塔研究中心研究員法耶茲的想法代表了許多埃及學者的觀點,他認為“一帶一路”形成了一條友好交往的通路,合作范圍不僅有經濟,也包括人文、安全。埃及希望借鑒中國的發展經驗。
希臘也很想搭中國經濟快車。希臘主流媒體《每日報》曾刊文稱,“希臘各黨派要從國家利益出發,不要用自己極端和無聊的聲音干擾中國帶來的發展機遇。”《每日報》資深記者貝諾斯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希臘是中國通往歐洲的最理想大門,也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關鍵節點。除了地理上的特殊性外,希臘和中國在文化上也有融會貫通之處。
希臘智庫歐洲與外交政策基金會中國問題專家佐戈普魯斯對《環球時報》說,“我們已經看到海上絲綢之路計劃的重要作用,不僅是自2009年以來中遠在比雷埃夫斯港迅猛發展,而且還有如惠普等大型國際企業與中遠以及希臘鐵路公司的合作。越來越多的企業將參與到這個網絡里,希臘和中國都將受益。”
《環球時報》記者采訪中發現,“一帶一路”覆蓋的荷蘭、比利時、德國、波蘭等地主流媒體大都和《每日報》一樣,對“一路一帶”持歡迎態度。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稱,絲綢之路經濟帶讓古老的貿易路線重生,它將克服傳統的“零和理論”、“歐亞地緣政治中心理論”和“心態冷戰”。但也有媒體認為,該戰略構想是中國對歐洲市場的侵蝕,是歐洲喪失國際地位的前奏,“歐盟各國應該對中國的野心提高警惕”。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黃朝翰6月20日在《聯合早報》上撰文稱,擬議中的新絲綢之路將帶來怎么樣的地緣政治景觀還有很多不確定性,要啟動新絲綢之路,中國無疑必須動員大量的外交資源。社科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邢廣程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說,新絲綢之路強調合作共贏,本質是一個交通便利化、貿易便利化的問題,實現這一構想需要讓相關國家感到參與推動這一構想能夠實現自己的利益,需要大家達成共識,一起去做。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