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區域金融合作與創新 助推絲綢之路經濟帶共贏發展
2014-06-24 20:14:22
Landbridge平臺
2100多年前,中國漢代的張騫肩負和平友好使命,兩次出使中亞,開啟了中國同中亞各國友好交往的大門,開辟出一條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兩千年來,絲綢之路雖然飽經歷史興衰的洗禮,但各國人民熱忱與友誼之心沒有褪色,薄沙掩蓋下的文明之路終究會再次迎來輝煌。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訪問哈薩克斯坦,倡議用創新合作模式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這是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對進一步提升中國同中亞各國的睦鄰友好關系、推動跨境區域合作、保障地區安全、實現共贏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也為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統籌國內東西部平衡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現狀與發展潛力
(一)絲綢之路經濟帶現狀。絲綢之路經濟帶以中亞為腹地,東接亞太經濟圈,西聯歐洲經濟圈,覆蓋30多億人口,輻射40多個國家,被認為是“世界最長、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復蘇和發展,關鍵在中亞。包括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中亞五國地域廣闊,資源豐富。
自1992年中國與中亞五國建交以來,雙邊經貿合作取得了快速發展。據統計,建交之初中國與五國的貿易總額僅為4.6億美元,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以后,雙邊貿易額保持快速增長態勢,2012年中國同中亞國家貿易額已高達460億美元,20年間增長100倍。截至2012年末,中國已經成為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的第一大投資來源國,是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是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的第二大貿易伙伴。
由于歷史和經濟格局的影響,中亞地區發展的瓶頸日益明顯,主要表現為交通基礎設施不足,物流效率低下,產業結構單一,對外依存度高等特點。尋求合作共贏是中亞各國發展的必然選擇,也符合中國西部地區深化開發開放的戰略需求,重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中國-中亞共同發展的契合點。
(二)絲綢之路經濟帶合作共贏的潛力。1.資源合作開發和利用。2012年中國石油(601857,股吧)消費量達到4.9億噸,其中進口石油2.84億噸,對外依存度為58%,進口數量開始逼近美國。我國進口的石油大部分來自政局不太穩定的中東和非洲,80%以上的運輸要通過馬六甲海峽,運輸線路安全系數低。這種進口結構風險很大,一旦石油供給受到地緣政治的影響而中斷,將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造成重大影響。相較而言,中亞地區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資源儲量相當豐富,土地農牧資源和旅游資源也獨具特色,與中國陸路相連,各國也主要通過資源出口創收,資源合作開發既有利于雙方互利共贏,也有利于中國開創更加安全有效的資源進口格局。
2.貫通亞歐的交通運輸工程建設。資源稟賦轉化為人民的財富需要良好的物流基礎才能得以實現。上世紀九十年代,東起連云港(601008,股吧)、西至荷蘭鹿特丹的新亞歐大陸橋全線貫通曾享譽全球,但其運力遠不能滿足需求,規劃中的“中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鐵路”一旦建成,將會為中亞再增加一條大動脈。上合組織成員國共同簽署的交通便利化協定,有利于改造和建設鐵路、公路、航空、管道等交通基礎設施以及相應的建筑工程和交通物流中心的建設等,逐步形成貫通亞歐的交通運輸網絡,為各國經濟發展和人民往來提供便利。
3.商品貿易互補互利。受前蘇聯計劃經濟模式影響,中亞各國重工業較為發達,輕工、紡織、食品工業相對落后,日用品長期依賴進口,重輕工業品比例明顯失調,給中亞國家居民生活造成不便。這種經濟結構由于受制于中亞各國對境內資源的大力開發和產出,已經形成了一種經濟發展格局,因此很難在短時期內重新調整布局。我國作為相鄰的生產和消費大國,輕工、紡織、家電等產品極為豐富,能夠為中亞各國提供了大批物美價廉的商品,進一步開辟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一廣闊的市場,既有利于緩解目前中國產能過剩的壓力,也為經濟結構調整贏得了時間。
金融助推絲綢之路經濟帶開發開放與合作共贏的路徑及措施
中國與中亞各國經濟往來取得的豐碩成果離不開金融的支持。2003年中國人民銀行與吉爾吉斯斯坦中央銀行簽署以雙方貨幣作為支付結算的協定,2005年中國人民銀行與哈薩克斯坦央行簽署以雙方貨幣作為邊境貿易支付結算的協定,先后簽署《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框架協議》及《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活動管理協定》。2009年初,我國出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正式啟動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同年11月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召開首屆央行和財政部長會議,積極探討地區融資領域合作方式。新疆作為全國第二批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省區于2010年6月22日開始運行,2010年9 月又成為全國第一個獲準開展跨境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的試點省區,為中國與中亞的經貿往來提供金融便利。2011年,中國人民銀行和烏茲別克斯坦央行簽署7億元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與哈薩克斯坦央行簽署70億元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這些協定的簽署為人民幣在中亞國家跨境結算業務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12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聯合金融監管機構發布《關于金融支持喀什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建設的意見》,為把喀什和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建設成為我國向西開放的重要窗口提供了金融保障。
但是,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目前我國與中亞的金融合作水平遠遠不能滿足該區域跨境貿易、投資和往來的需要,絲綢之路經濟帶開發開放與合作共贏,需要進一步深化區域金融合作與創新,建議循序漸進地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是前提和基礎。加快成立和運作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和上海合作組織專門賬戶,構建區域性統一、安全、有效的人民幣跨境支付清算體系。研究在西北五省區設置面向中亞的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深化西部地區與中亞的開放合作。建立多元化的經濟合作開發基金,放寬金融機構互設準入限制,支持國內大型銀行在中亞開立分支機構和子公司,開立境外機構人民幣結算賬戶,辦理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支持中亞各國商業銀行在中方設立分支機構,加強金融人才的相互交流和學習。鼓勵邊境地區商業銀行加掛人民幣與中亞各國貨幣的兌換牌價,加強在匯付、托收、信用證等國際結算方面與境外商業銀行建立賬戶往來關系,在此基礎上創新更加便捷高效的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在境內外本外幣密集使用的地區嘗試設置兌換點和自動存取款設備,便利小額現金交易。加大面向中亞的進出口信用保險(放心保)政策傾斜力度,開發商業保險市場。
(二)推進本幣跨境自由兌換和結算是著力點。以跨境金融業務創新為主線,研究簽署雙邊或多邊本幣結算協議,加大人民幣經常項目自由兌換和結算使用范圍,積極探索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多種途徑,促進與中亞各國建立更緊密的經貿金融合作關系。從有進有出兩方面疏導本外幣流通渠道:1.鼓勵人民幣“走出去”。放寬個人攜帶人民幣現鈔出入境額度,探索開展跨境個人人民幣結算試點。鼓勵中亞五國政府來我國發行人民幣債券,拓展人民幣的流出渠道與規模。提高人民幣與非主要國際儲備貨幣的特許兌換業務范圍和額度。開拓涉外貨幣市場,研究設立人民幣海外投資基金,推動人民幣與周邊國家貨幣的銀行間市場交易。開拓涉外信貸市場和資本市場,推動境內銀行為境外項目提供人民幣貸款業務,鼓勵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投資中亞市場,鼓勵金融機構開展境內外聯動的人民幣融資產品創新,拓寬人民幣跨境投資渠道。擴大與中亞國家本幣互換規模,完善貨幣互換機制。2.歡迎人民幣“流回來”。研究將中亞各國重要金融機構納入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試點范圍,探索境外人民幣以貸款方式投資境內產業項目。研究探索符合條件的中亞合格機構以人民幣為計價貨幣,募集海外人民幣資金,依法發起設立公募或私募證券基金。建立覆蓋本外幣零售業務、清算劃轉、票據貼現、銀行卡和網上銀行服務等眾多領域跨境人民幣產品體系,為境外人民幣的投資回流提供多種途徑。
(三)促進跨境資源流動便利性是服務重點。區域合作共贏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基礎在于比較優勢,不同地區各具特色的資源稟賦通過自由交換實現最優配置,金融發展和創新則為這種交換提供便利性。金融促進跨境資源流動便利性,服務的重點在于,首先,金融助推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借助政府貸款、開發性金融、國際BOT、銀團貸款甚至民間資本介入等方式籌集資金;其次,金融助推跨境貿易投資便利化。推進本幣跨境自由兌換和結算,逐步放開資本項目跨境流動,放寬人民幣現鈔進出境的額度,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研究開展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承保試點,提升金融部門與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工商稅務、交通運輸等部門的密切合作;再次,金融助推產業技術合作便利化。加大金融對國際合作勘探、企業并購重組、海外拓展等支持力度,支持保險資金參與重點項目建設,加大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對海外投資和大型成套設備出口融資等項目的支持;最后,金融助推農業合作以及多民族文化旅游互通便利化。金融支持中亞地區廣袤的農業資源的開發和旅游資源的開發,支持我國文化產業“走出去”,支持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合作。
(四)推動西部能源金融中心建設是產融結合點。能源金融是通過能源資源與金融資源的整合,實現能源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不斷優化聚合,從而促進能源產業與金融業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一系列金融活動。中亞地區和我國西部地區接壤,該區域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能源資源豐富,在交通運輸、貿易物流等硬件設施逐步完善以后,可以考慮發展西部地區能源金融中心。該中心以完備的能源物流為依托,以投資基金為支撐,具有能源開采、儲備、運輸、調配等系列功能,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發揮區域增長極功能。支持在西部地區建立以能源產品為主的期貨交易所,并因地制宜設置商品期貨交割倉庫,嘗試能源期權交易,在此基礎上規范發展符合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的西部地區礦產權、林權、碳匯權等交易市場。
(五)助力亞歐自由貿易區建設是長期目標。歐亞地區已經建立起多個區域合作組織,其中歐亞經濟共同體將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主要中亞國家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較為龐大的共同市場。由我國倡導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在促進中國和俄羅斯以及中亞各國之間的合作也發揮了重大作用,特別是在維護地區安全穩定上十分有效。然而從經濟一體化層次來看,目前中國和中亞各國雖達成了一些雙邊和多邊協議,但還處于優惠貿易安排這種初級階段,與該區域極強的互補性需求很不對稱,未來應該向著自由貿易區這種更加緊密的區域合作關系邁進。上海合作組織同歐亞經濟共同體同處絲綢之路經濟帶,在很多領域存在共識,需要加強對話和溝通,共同籌劃中俄—中亞自由貿易區能夠獲得更大發展空間。通過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輻射整個絲綢之路經濟帶,最終促成亞歐自由貿易區的形成。金融助力自由貿易區建設,要在貨幣結算、資金供應、金融機構設置、金融中介服務、金融市場建設等多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充分發揮金融政策的資源配置、產業引導和融資服務功能。
金融力促西部地區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形成共識與合力
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關鍵在中亞,主動因素在我國西部地區。我國西部地區許多省份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或者輻射區,不論是作為向西開放的起點、窗口、高地還是腹地,都應該同心協力互補合作,避免單邊行動重復建設。金融力促西部地區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形成共識與合力,要發揮以下作用:1.充分利用金融征信平臺輔助地方政府甄選優勢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發揮央行征信系統過濾器的作用,進一步創新與中亞各國的征信合作機制,加強西部地區征信共享,減少信息不對稱,促進企業良性互動。2.有效利用金融管理平臺維護地方經濟金融穩定。發揮央行地方分支機構特別是人民銀行西安分行維護地方金融穩定的重要功能,促進西部地區聯合調研,注重人民幣區域化的跟蹤調查和跨境資本流動的監測,適時提出解決方案。3.科學利用金融創新平臺擴大地方融資規模。創建新型的金融合作模式,發展多邊金融業務,開發具有區域特色的金融產品,支持信息平臺與金融結算有效結合,為擴大地方融資規模服務。4.合理利用差別化貨幣政策統籌地區金融資源。通過差別化的信貸政策、利率政策、準備金率等引導金融資源向西部流動,在特定的實驗區給予更加優惠的金融政策支持,從而統籌地區金融資源有效服務開發開放的需要。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