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晚,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泰國清邁與泰國總理英拉身穿民族服裝,共同放飛“孔明燈”,為中泰友好祝福。10月23日下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陪同來華訪問的印度總理辛格參觀北京故宮博物院。ypv大陸橋物流聯盟
10月24日至25日,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確定了今后5年至10年周邊外交工作的戰略目標、基本方針和總體布局,強調全面發展同周邊國家關系,以“親、誠、惠、容”的理念,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爭取良好外部條件。ypv大陸橋物流聯盟
事實上,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召開前,中國的周邊外交已是異彩紛呈。
今年以來,從俄羅斯到印度,從中亞到東南亞,中國領導人密集出訪,為中國與鄰國的雙邊關系發展奠定了基矗
今年也是中國喜迎八方來客的一年。4月參加博鰲亞洲論壇的12國領導人中,有7個來自周邊國家;韓國總統樸槿惠6月來訪;10月,俄印蒙三國總理同一天抵達北京,創下紀錄,尤其是中印兩國總理近60年來首次實現年內互訪,更顯特別意義。
2013年對中國的新領導人而言,是開局之年,能否在首要的周邊地區開好新局,至關重要。中國要突破周邊的崛起困境,既要保持發展勢頭,又要改善安全環境,降低崛起過程中自身和地區的風險。達則兼濟天下,應是周邊樂見之“德”。德不孤,必有鄰。因此,新時期“修己安人”的周邊戰略就顯得異常重要。
舊絲路新經濟
9月3日至1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等四個中亞國家,并出席G20峰會和上合組織峰會。
中亞地處亞歐大陸腹地,不僅油氣資源豐富,而且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是歷史上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在中國現有的陸上四條油氣管道中,發端于中亞地區與我國管道相連的就占了兩條,分別是中哈原油管道和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這兩條管道分別與位于我國新疆的石油管道和西氣東輸管道對接,滿足西部以及東部地區經濟發展對于能源資源的巨大需求。
此次習近平到訪中亞,即在第一站土庫曼斯坦出席了兩國合作開發建設的“復興”氣田一期竣工投產儀式,這個世界第二大氣田將開始向中國供氣。訪土期間,中土雙方簽署年增供25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購銷等協議。預計到2020年左右,土庫曼斯坦每年向中國出口天然氣總量可達到650億立方米以上。而2012年中國天然氣進口量總共425億立方米。
緊密的能源合作只是中國與中亞國家合作的一大亮點,目前,中國與中亞五國全面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習近平在訪問哈薩克斯坦期間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戰略構想,希望將以往較為單一的能源合作模式,拓展為多領域、全方位的立體合作。就連10月下旬訪華的蒙古國總理阿勒坦呼亞格也表示,希望能夠參與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中。
在當前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以往集中于東南沿海地區的產業產能及人力資源,逐漸出現了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趨勢,這既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結構升級的必然結果,也是西部開發面臨的新機遇。中國西部在歷史上就與中亞甚至更遠的西亞、歐洲地區有密切的經貿往來,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推動下,西部地區的開放也將會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同時,中國與中亞國家安全領域合作的不斷深化,以上海合作組織為平臺,合作打擊“三股勢力”已經成為上合組織在地區安全領域的重要共識,這不僅可以給中國與中亞國家經貿往來和能源合作提供安全保障,也有助于中國西部地區,尤其是新疆地區的社會穩定。
面西南會朋友
5月19日至27日,李克強出訪印度、巴基斯坦、瑞士和德國等亞歐四國。這是李克強就任國務院總理后的首次出訪。
李克強首訪選擇印度,凸顯出中印關系的重要性。歷史上,中印之間曾有過“蜜月期”,也曾因邊界問題兵戎相見,但長期以來兩國關系始終難以獲得突破,一個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戰略互信。而李克強此訪的重要目的就是展示誠意,增進互信,變“龍象之爭”為“龍象共舞”。
訪問印度期間,李克強在印度《印度教徒報》和《覺醒日報》發表題為《跨越喜馬拉雅山的握手》的署名文章,強調中國的發展是印度的機遇,印度的發展也是中國的機遇。沒有中印兩個世界上人口最多國家的和睦和諧與共同發展,就不會有人們期待的亞洲世紀。
值得注意的是,李克強在訪問印度和巴基斯坦期間,分別與印方和巴方達成共識,建設中緬孟印經濟走廊和中巴經濟走廊。前者將中國西南地區與南亞東部地區連接起來,意味著中國西南地區開發開放的戰略與印度東向戰略相結合,把東亞和南亞這兩個經濟增長區域連接在一起。而后者則充分體現出中巴是“全天候朋友”,中巴經濟走廊亦是對接我國西部開發開放的舉措,同時助推巴基斯坦經濟發展。
李克強在訪問巴基斯坦時,巴方高規格接待,6架梟龍戰機升空護航、鳴禮炮21響、總統總理均到機場迎接等細節足以體現出中巴關系“鐵”到何種程度。李克強訪巴期間,會晤了當時剛剛贏得大選的候任總理謝里夫。6月就任總理后,謝里夫旋即于7月5日訪華,并與李克強舉行會晤。
引人注目的是10月下旬印度總理辛格訪華。這是自1954年以來中印兩國總理首次實現年內互訪。辛格訪華期間,中印兩國簽署了邊防合作協議,強調一旦發生沖突,彼此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而協議名稱中的“合作”二字在以往的雙邊涉及此類議題的協議中是沒有的。11月5日,已停滯5年的中印聯合軍演在中國成都再次舉行,這被認為是中影合作”的具體體現。
中印戰略經濟對話或將于年內舉行,雙方已就中緬孟印經濟走廊這一倡議分別成立工作組,雙方將同孟加拉國、緬甸保持溝通協商,并于12月召開中緬孟印聯合工作組首次會議,研究經濟走廊建設的具體規劃。
從“黃金”到“鉆石”
9月上旬,在習近平出訪中亞四國的同時,李克強在南寧作為東道主,借中國-東盟博覽會之機,與泰國總理英拉等東南亞國家領導人舉行了會晤。
今年是中國-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10周年,中國與所有東盟國家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雙方建成了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自貿區,貿易額從2002年的548億美元躍升至2012年的4000億美元,年均增長20%以上。
李克強在致辭中強調過去10年是中國-東盟的“黃金十年”,今后10年要打造“鉆石十年”。目前,中國-東盟已經商定著力打造自貿區“升級版”,到2020年,使雙方貿易額達到1萬億美元。
進入10月份,習近平和李克強先后到訪東南亞。10月2日至8日,習近平訪問馬來西亞和印尼,并出席APEC峰會。10月9日至15日,李克強訪問文萊、泰國和越南,并出席中國-東盟領導人10+1會議、中日韓-東盟領導人10+3會議以及東亞峰會。
習近平在訪問期間,將中國與馬來西亞和印尼的雙邊關系均提升到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并在印尼提出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并依托東南亞地區曾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淵源,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
針對這種構想,中國提出加強同東盟國家互聯互通建設,倡議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李克強在訪問泰國時,就做起了中國高鐵的“推銷員”,以實際行動積極促進地區間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在當前歐美市場萎靡不振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也在進行結構調整,逐漸轉向內生增長軌道,消費崛起、資本輸出、產業轉移趨勢越發明顯。同時,包括東盟國家在內的周邊國家同樣面臨經濟轉型的挑戰,雙方在貿易投資和金融科技等領域均具有契合點。
目前,中國已成為許多周邊國家最大或重要的外資來源地。經濟融合的神話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更多機遇,而中國企業的投資也擴大了周邊國家的生產和就業,同時帶去了中國的先進適用技術和管理經驗。今后8年,中方對東盟的投資將至少達到1000億美元。
強化經貿關系、營造有利發展環境的同時,中國與東盟國家也不回避矛盾分歧,以積極行動推進有關爭端的管控。習近平在訪問東南亞時強調,中國愿同東盟國家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雙方也就推進南海行為準則進程展開磋商。在李克強訪問越南期間,中越雙方成立海上共同開發磋商工作組,為解決爭端進行了努力和嘗試。
當前,我國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正值經濟結構轉型、產業升級以及繼續深化改革和開放的關鍵期,而與有關國家的島嶼爭端又同時段處于同一區域。因此,營造一個較為穩定的周邊環境和地區局勢,對于國內的改革和發展具有保障作用。同時,繼續深化中國與東盟的經貿往來,也會對沿海地區產業轉移、擴大對外投資和出口產生促進作用。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