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發展總是波瀾壯闊、浩瀚磅礴,只有審時度勢、順勢而發,才能急流勇進,躍上歷史的潮頭。2003—2013,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走過十年,十年間,這座百年港城以對歷史機遇的敏銳把握、對歷史定位的科學認知、對歷史使命的堅定踐行,實現了城市發展史上又一次新的騰躍。這一騰躍,關乎大連未來;這一騰躍,關乎東北振興;這一騰躍,關乎世界航運新格局。Icf大陸橋物流聯盟
自從人類的發展從封閉走向開放,大海,便成為世界文明的搖籃,而港口,則成為現代城市崛起的必備要素。當今世界,全球經濟一體化大潮洶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商輪的走向,每日都在影響著世界政治、經濟風云的變幻;而港口的興盛,也愈加與國際化城市及其周邊、腹地的發展息息相關。權威部門調查顯示:目前世界上35個國際化大都市中,有31個是憑借港口資源優勢發展起來的,而當今世界十大經濟中心,也幾乎全部靠近大海、依附口岸。Icf大陸橋物流聯盟
大連是一座典型的港口城市,20世紀百年滄桑,“以港立市、以港興市”,已融入這座城市的發展血液,成為這座城市的核心理念。 21世紀,當百年港城立足于新的歷史路口,她迎來了一個全新的歷史使命:2003年10月,黨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充分利用東北地區現有港口條件和優勢,把大連建成東北亞重要的國際航運中心。 2009年7月,國務院通過《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了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是提升大連核心城市功能的首要任務。 “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在國際級定位的新起點上,百年港城,開始了新一輪的恢宏起步。
十載春華秋實,十載砥礪前行。
十年間,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沿著規劃設計者們最初的構想,一筆一筆繪就宏偉藍圖,輝煌前景逐漸清晰;
十年間,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在科學調度、穩步推進、高效落實的智慧與汗水中,一步一步寫下堅實足印,階段目標逐一變為現實。
歷史終將銘記,這一個十年,百年港城完成了新一輪歷史騰躍的“起跳與加速”;
歷史也終將證明,這一個十年,對于大連,對于東北,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決策篇
肩負著國家賦予的歷史使命,承載著振興遼寧、振興東北的希望,大連,帶著理想,開始了歷史性的進發。
大連是個有準備的先行者,機遇總是垂青于有準備者。對于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大連早已準備好了。那時,我們充滿期待。
“中央提出將大連建設成為東北亞重要的國際航運中心這一戰略決策,首先來自于大連市委、市政府準確的自我定位和先行一步的渴望。 ”大連市港口與口岸局局長高連這樣告訴記者。
對世界航運業發展大勢的科學研判,對自身區位優勢的充分挖掘,使大連面對歷史機遇的到來,做好了充分的前期準備。記者了解到,早在同年4月,即建設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國家戰略”正式出臺前半年,為適應大連建設航運中心的發展戰略和大連港下放地方、實行政企分開新體制的要求,大連市委、市政府決策組建了“大連市港口管理局”,確立了其在大連港航業建設、發展中的牽頭部門地位——這是我國各大港口城市中第一個獨立成立的港口管理局,足見大連市委、市政府對港航事業的高度重視與遠見卓識。而獨立管理部門的設置,也為建設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重大歷史使命的到來,做好了組織機構和管理機制上的準備。
2004年10月,大連市委、市政府又從戰略全局考慮,將全市口岸與物流管理職能劃入大連市港口管理局,并同時將大連市港口管理局更名為“大連市港口與口岸局”。至此,大連市港口與口岸局的定位與職責進一步明確:市政府海港、空港、口岸、物流、水運等業務的主管部門,推進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主要牽頭部門。 2009年7月,國務院通過《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了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是提升大連核心城市功能的首要任務。大連的先行一步,再次為中央決策的實施、歷史機遇的到來,做好了管理體制和組織機構上的準備。
機遇總是垂青于有準備者。對于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大連,早已準備好了。
中央11號文件吹來了“東風”,身為“主角”的大連,自信而從容。那時,我們為之振奮。
2003年10月,被稱作“中央11號文件”的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正式下發,首次提出:充分利用東北地區現有港口條件和優勢,把大連建成東北亞重要的國際航運中心。這是繼上海之后,國家確定的全國第二個國際航運中心,是中央對大連在促進東北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參與國際經濟合作所處地位和所發揮作用的科學定位。
大連肩負重任,使命光榮。我們為之振奮。身為“主角”的大連,在振奮之余,更顯露出令外界贊嘆的自信與從容。其中緣由,一位航運專家告訴記者:“這是因為當時在大連,建設航運中心早已是經過充分論證的發展共識,且已先期被確立為城市發展戰略。正可謂萬事俱備,中央11號文件吹來了‘東風’。 ”
來自國家的殷切期望和巨大支持,令大連人激情涌動,希望升騰。
“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的概念橫空出世,吸引了外界的目光——大連在世界經濟格局中有了新的坐標。那時,我們志在必得。
“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的概念橫空出世,立即引起東北亞區域經濟格局中各方的高度關注。大連,在世界經濟格局中有了新的坐標。
國際航運中心是以國際航運樞紐港為基礎,以綜合實力較強的現代化港口城市為依托,以發展開放型經濟為核心,融發達的航運市場、完善的服務體系、豐沛的物流、密集的航線航班為一體,聚集國際貿易、金融、經濟、信息、產業承接等各種相關要素的城市綜合體。
國家“把大連建成東北亞重要的國際航運中心”這一重大決定,進一步明確了大連的發展方向,使大連這個城市的功能定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一個老工業城市,向著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的目標邁進。推動大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與速度,融入到世界對外開放的大潮中。
大連的國際航運中心屬于遼寧、屬于東北,也服務于整個東北亞地區。
國內外經驗表明,國際航運中心作為資源配置的載體,具有明顯的國際化、全球化特征,它有利于促進地區經濟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取得國際分工優勢、極大地提高對外開放的層次和水平;也有利于在更大范圍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牽動地區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進而成為拉動地區經濟增長的引擎。從這一意義上說,大連建設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既是發揮大連自身優勢實現快速發展的需要,也是推進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需要,更是參與東北亞經濟合作與競爭的需要。 “港航興則產業興,沿海興則內地興”,立足于大連自身的發展定位,承載著遼寧、東北振興的殷殷厚望,肩負著國家賦予的歷史使命,大連,向“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開始了歷史性的進發。
“一夜東風起,萬山春色歸。 ”我們迎來了一個激情綻放、蓬勃發展的嶄新時代。
政策篇
引入新機制,注入新動力,采取新措施——中央、省重大政策的接踵出臺,為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營造出力度空前的政策環境,而大連市委、市政府配套政策的及時跟進,則讓占盡“天時”的政策環境切實“落地”,并迅速轉化成推進建設的強勁動力。
建設國際航運中心以來,政策支持和規劃體系初步形成。過去的十年,是國家不斷出臺重大政策全力支持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十年;過去的十年,是省委、省政府和大連市委、市政府舉全省、全市之力加快推進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十年。
大連緊抓這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全面投入到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熱潮之中。動力,來自國家、省、市出臺的一系列相關政策,來自于對港航口岸的超前科學規劃。
依托于2003年“中央11號文件”提出的“充分利用東北地區現有港口條件和優勢,把大連建成東北亞重要的國際航運中心”這一國家定位,近十年來,國家、省、市相繼出臺多個文件支持大連國際航運中心建設。
回憶2003年10月“中央11號文件”下發時的情景,高連說:“文件下發后一周左右,國家經貿委工作組就進駐遼寧了,此前東北許多大項目都停滯不前,國企發展舉步維艱,而我市卻一直都在進行項目儲備。 ”工作組到大連,用了整整三天的時間看項目,當時的感受就是:“政策力度很大,也很解渴,可謂是‘久旱逢甘霖’。”這是一個跨時代的政策,對整個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2004年12月,遼寧省委、省政府著眼遼寧振興和新一輪對外開放全局,下發《關于加快建設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的決定》,明確提出舉全省之力推進大連東北亞重要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
2005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實施意見》,提出“加快發展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加強港口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大連口岸的開放度,增強吸收外資和聚集航運要素的能力。研究擴大大連區港聯動試點的范圍。對外商投資的大型港口碼頭、鼓勵類的臨港工業和物流項目給予政策支持,并予以優先審批”;
2009年7月,國務院通過《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了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是提升大連核心城市功能的首要任務,并首次提出建設東北亞國際物流中心……
此外,通過全力爭取,國家發改委、海關總署、財政部、交通部、商務部、稅務總局、民航總局、原鐵道部等部門也紛紛出臺支持大連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具體政策。國務院批準設立大連大窯灣保稅港區,《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發展規劃》成為國家批復的第一個國際航運中心規劃,大連成為全國3個中資國際航運船舶特案免稅登記港口、全國21個物流節點城市和全國現代物流示范城市之一,大連至東北地區鐵水聯運項目被認定為全國首批鐵水聯運示范項目。
作為主角的大連,深刻認識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重大戰略意義,明確工作目標和重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確保建設目標的順利實現。
中央、國家職能部門以及省委、省政府重大政策的接踵出臺,為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營造出力度空前的政策環境,而大連市委、市政府配套政策的及時跟進,則讓占盡“天時”的政策環境切實“落地”,迅速轉化成推進“兩大中心”建設的強勁動力。
自2004年8月以來,大連市先后出臺了《關于貫徹落實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發展規劃的實施意見》、《大連市老工業基地規劃綱要》、《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規劃》、《關于加快大連市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意見》等近10項支持性文件,為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提供了優良的政策環境。
——頒布實施了《大連港口條例》、《大連市船舶修理和地方船舶建造管理條例》、《大連市倉儲服務業管理辦法》等法規規章5部,開創了船舶修造業和倉儲服務業依法管理的全國先例。
——出臺在國內各港口中支持力度最大的《關于促進大連港口集裝箱業務加快發展的意見》,采取對進出大連港口的集裝箱車輛免繳省內高速公路通行費等12項舉措,加快港口集裝箱業務發展。——編制完成《大連長興島港區總體規劃》、《大連市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等20余部港區規劃和物流規劃,陸續批準實施。
——《大連港總體規劃》獲得國家批準實施,標志著大連國際航運中心港口核心功能的規劃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10年來,圍繞國際航運中心的政策規劃體系已初步建成。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發展規劃,共同構成了涵蓋大連海港、物流、空港、水運、口岸等較為完整的航運中心和物流中心長遠建設發展體系,確定了以一島兩灣為核心,沿黃海、渤海兩翼協同發展的港口建設新格局。進一步確定和鞏固了大連港口航運業在全國乃至東北亞區域的突出地位,為進一步加快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大連新一輪加快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實施篇
歷史賦予了我們機會,而腳下的路,還需要我們自己去走。我們,用全球視野和戰略思維謀劃發展;我們,鍥而不舍攻堅克難,勵精圖治奮發向上;我們,創造了獨樹一幟的“大連路徑”,引起海內外矚目。
有了優越的政策環境,這只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大連自身如何實施則是最關鍵的。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是龐大的系統工程,發展路徑的選擇至關重要。
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做到了五個結合。
堅持市場導向與政府調控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港口和岸線資源整合、航運要素配置、技術改造、企業改組等主要由市場決定和選擇。政府發揮規劃引導和政策導向作用,提供優質服務,努力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大連市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領導牽頭,36個相關部門和地區主要領導參加的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協調領導小組,加強政府的宏觀指導和組織協調,圍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中的重大關鍵問題,集中力量,共同推進。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項目審批、減少資質許可、減少行政收費。
堅持重點突破與整體推進相結合。突出大連的主體地位,優先安排項目,重點安排資金,集中力量建設。大連市提出“調整結構、完善功能、加快建設、提升水平”的建設思路,實施大連老港區改造的世紀搬遷工程,啟動大窯灣南北兩岸、長興島和太平灣等港區開發。同時,進一步發揮環渤海區域特有的港口群優勢,以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為契機,積極參與周邊其他港口和內陸港的建設,與錦州、曹妃甸等港口進行多種方式的合作,在東北腹地建設或租用的大中型內陸港達到16個,實現大連港與其他港口的共同發展,實現沿海城市與內地城市的共同繁榮。
堅持對外開放與對內開放相結合。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著力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的同時,打破地區封鎖和市場分割,加大對內對外開放力度,積極吸引國內外各類生產要素和不同所有制企業參與大連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全面開放全市的港口建設與經營,制定促進大連港口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吸引了新加坡港務集團、中遠集團、中海集團、馬士基、日本郵船等國際大型船公司、碼頭公司以各種方式參與大連港口建設和經營,大石化、北良、恒力石化等企業也紛紛在連建設貨主碼頭,全市形成了投資和經營主體多元、充滿競爭活力的港口建設經營新格局。
堅持港口建設與城市功能提升相結合。立足于城市功能的整體提升,在加大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同時,重點提高金融、貿易、信息、咨詢、中介等行業社會化服務水平,為航運中心建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大連從沒有把追求港航物流基礎設施和資源集散量的最大化作為唯一目標,而是緊緊圍繞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這條主線,在做好港口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以港航高端服務業為突破口,不斷拓展船舶交易、航運仲裁、航運指數、航運金融等高端航運服務范疇,探索發展航運咨詢、信用評級、船員培訓等業務,以此不斷提升大連的城市功能。
堅持開發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切實貫徹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并重的方針,合理開發資源,加強資源的綜合利用,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大連擁有大多數城市不可比擬的岸線資源,2211公里岸線資源就是大連的戰略資源。在港口規劃建設中,大連始終堅持“生態文明建設”,堅持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發展方式,無論是在港口建設還是港航生產過程中,都把科學利用岸線、有效節約岸線以及降低能耗、保護環境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確保以最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建設國際航運中心。
重點建設五個方面體系,以形成國際航運中心整體功能。
一是海空兩港為主導的航運中心核心體系,主要承擔國際國內運輸與物流服務的主樞紐功能。
二是以水路、航空、公路、鐵路、管道等現代化運輸方式為支撐的綜合網絡體系,主要承擔物流、人員流、信息流集疏與傳輸功能。
三是支撐航運中心的產業體系,主要是臨港加工制造業、內外商貿流通業、旅游會展業等支持航運中心發展的市場需求保障系統。
四是健全完善的口岸綜合服務系統,主要是為海空兩港和整個集疏運提供各種配套服務口岸支持系統。
五是社會環境支持系統,主要是良好的體制、政策環境,城市經濟市場化、國際化和人文環境。
正是在這樣的指導思想、原則和框架下,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開創出了一條充滿創新精神的“大連之路”。
成果篇
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大連速度”和“大連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騰飛,舉全市之力加快建設,以全新的風貌讓世人見證了我們卓爾不凡的創造。
十年發展,十年跨越;十年探索,十年收獲。
十年來,大連港航、口岸發展駛入了歷史空前的“快車道”。一方面,港口基礎設施建設進入高速發展、結構升級的新時期;另一方面,旨在提高港航服務“軟實力”的各項建設全面起步、加速推進。高水平規劃、高標準投入、高效率建設,轉變發展方式,調整港口結構,“軟”“硬”兼施,協調發展——一個日益立體、豐滿、現代的國際航運中心雛形在世人的眼中逐步清晰。
十年所取得的豐碩成果,世人有目共睹——
基礎設施建設取得跨越式發展。十年間,大連港口新增專業化泊位達到72個,專業化集裝箱泊位由4個發展到目前的14個。大窯灣核心港區,已擁有世界一流、國內最大、最先進的30萬噸礦石專用卸船碼頭和水深18.6米轉水碼頭,擁有國內最大的30萬噸級原油碼頭、國內最大的液化天然氣碼頭,和國內港口規模最大、總儲存能力超過2000萬立方米的油罐群,擁有可靠泊1.4萬標箱集裝箱船舶的集裝箱碼頭, “世界有多大船、大連就有多大碼頭”的承諾正在實現。長興島核心港區建設與大連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幾乎同時起步,目前已經有10個泊位投產,去年底30萬噸級原油碼頭建成;太平灣核心港區在2012年正式開工建設,今年底前將有3個泊位建成投產。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生產性泊位206個,其中萬噸級以上生產性泊位93個。目前,大連百年老港的戰略性調整和升級改造取得明顯成效,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層次分明、分工明確的現代化、專業化、集約化的港口集群,已成為石油、糧食、礦石、商品汽車、客貨滾裝運輸的重要國際樞紐港。大連空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十年來也取得了飛速發展。兩次擴建工程順利完成,航站樓面積達到13.6萬平方米,跑道長3300米,停機坪66萬平方米,停機位42個,符合4E級I類國際機場標準,可供除A380外各種大型飛機安全起降。為滿足未來發展的需要,大連新機場建設的前期工作已經逐步展開。
海港和空港運輸實現歷史性突破。從2003年到2012年,大連海港年貨物吞吐量實現了從1億噸到3億噸的跨越,2012年達到3.74億噸;集裝箱吞吐量從2003年的167萬標箱發展到2012年的806萬標箱,增長近5倍。2012年,大連港口年貨物吞吐量位居全國第6位,世界第9位,集裝箱吞吐量位居全國第7位,世界第17位。近年來,大連市以集聚航運要素和航運資源為主要目標,通過海鐵聯運和環渤海內支線運輸等方式,不斷強化大連港的樞紐港地位。以大連港為中心,輻射整個環渤海地區港口的公共支線網絡全面鋪開,環渤海內支線每周30班;開辟連接東北腹地的海鐵聯運集裝箱班列25條,每周密度達到60班以上,同時打通了以大連為起點經俄羅斯通往歐洲國家的“新亞歐大陸橋”鐵路通道,2012年海鐵聯運量達到69.6萬標箱,位居全國第一位。與此同時,全市水路運輸行業加快升級步伐,全市淘汰各種老齡運輸船舶208艘,運輸能力從2003年的266萬載重噸上升到2012年的750萬載重噸,占全省運力總量的90%以上。 2003年,大連空港旅客吞吐量342萬人次,隨后年年以百萬人次遞增,在2010年吞吐量突破1000萬人次,成為全國第十六家千萬級機場,跨入世界大型機場和全球繁忙機場行列,到2012年已經達到1334萬人次,比2003年增長近4倍。國際旅客年吞吐量連續10年位居全國第4位。
港航口岸軟環境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十年間,大連在國內首創的“一站式”服務和“一網式”交易模式的航運交易市場成功運行;聚集高端要素的船舶交易市場等3個專業化市場、凸顯人才優勢的航運金融研究院等3個軟實力研究院、仲裁結果可在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得到承認和執行的國際航運仲裁院相繼成立;東北地區首個航運指數——大連航運運價指數正式對外發布;大連港集團成為國內首家同時擁有A股和H股雙融資平臺的港口類上市公司;東北地區首只由地方政府主導發起的投資資金——大連港航產業基金設立;建設銀行在全國唯一的“物流金融產品創新中心”和國家開發銀行“全國船舶融資產品中心”落戶大連。與此同時,強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在全國首創了“物流從業人員知識與技能提升計劃”,已培訓專業人員2000多名;全市20余所大中專院校開設了航運和物流專業,在校專業學生超萬人。
口岸功能得到不斷完善。經過多年努力,旅順新港和莊河港正式對外開放,尤其是去年國家一次批復長興島港68個泊位對外開放,可滿足長興島未來8到10年的發展需要。積極發展跨區域口岸合作,實現了大連與華東、華北、西南等地互為口岸、互為腹地,大連口岸功能得到延伸和拓展。深入推進大通關工作,探索和推進誠信管理、風險管理等通關創新模式,在全國率先與各查驗單位共建和諧口岸。全面加強信息化建設。20多個信息化重點項目投入使用,大連口岸電子報文應用種類達到近60種,已覆蓋港航業務全流程。大連口岸物流網、錦程物流網和泰德煤網等一批立足大連、搶占國內制高點的物流信息化企業發展迅猛。
效應篇
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為大連城市的跨越式發展打開了巨大的空間,成為托舉大連新跨越的強大力量;更可貴的是對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遼寧乃至東北也因此而轉身向海,在“龍頭核心”——大連的帶動下揚帆出海。
縱觀世界各地國際航運中心的發展軌跡,其自身的發展建設都能夠為港口所在地和腹地的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推動力。因而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取得顯著成果的同時,必然會為大連乃至整個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作出相應的貢獻,這也是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意義所在。可以說,近十年來,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對推動大連城市發展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貢獻是顯著的。
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為大連這個城市帶來了活力,帶來了正能量。
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進一步提升了大連的城市功能。港口的地位決定了大連的城市地位。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進一步確立了大連在遼寧沿海經濟帶中的核心地位和龍頭作用,提高了大連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改善了大連的產業投資環境、國際金融和國際貿易發展環境、人文社會環境,加快了大連經濟社會發展。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極大地促進了大連城市相關商貿、金融、信息、物流、先進制造等產業的聚集和跨越發展,吸引了大量的資源要素集聚,其資源配置功能直接帶動了保稅區、物流園區、臨港工業園區乃至汽車城、雙D港及長興島臨港工業區的發展。
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推動了地區經濟增長。大連口岸進出口總額從2003年的173億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641億美元,港口對地區經濟的提升效應明顯。2012年大連港口經濟對大連市GDP的貢獻率約為19%,為大連市提供的就業崗位貢獻率約為12%,帶動腹地GDP增長量約占腹地經濟總量中增量的10%。
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對產業的現代化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首先,更新了現代產業經營模式和發展理念,形成了高度開放的工商業氛圍和積極外向的社會經濟形態,大連港口建設著眼于未來國際城市建設的需要,對大連在東北亞地區的影響力、輻射力、控制力構成了強有力的支撐;其次,優化了經濟結構,促進大連形成高度開放的新型產業基地,延長傳統產業產品鏈,使得大連城市的國際綜合競爭能力不斷提高。
一端連著腹地,一端連著世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促進了腹地對外開放與產業升級,承擔起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國家戰略所賦予的歷史使命。
目前,大連基本構筑起比較完善的現代化的港口集疏運體系,通過水運、空運、鐵路、公路、管道等五大集疏運方式,大連將港口的功能逐步輻射到東北腹地、環渤海以及國內外更為廣闊的區域,大連在遼寧省沿海與腹地互動的開放格局中的“龍頭”地位和帶頭作用更加突出。有效地拉動了整個東北經濟的發展。 2003-2012年的十年間,東北三省外貿進出口總額從2003年的380億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664億美元,大連進出口商品總值平均占遼寧省的70%以上;平均占腹地東北三省進出口商品總值的50%以上。借助于航運中心的建設,東北老工業基地在四個方面得到了快速發展。
一是擴大了對外開放程度。大連港口承擔東北地區近70%的外貿貨物運輸和95%以上的外貿集裝箱運輸。航運中心充分發揮功能,提供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散、輻射作用,既有利于國際資本、信息、技術等要素向東北腹地延伸,也有利于我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提升東北地區服務貿易的對外開放水平;
二是加快了東北老工業基地產業轉型和結構調整。航運中心建設使港口經濟培育出更加雄厚的產業基礎,關聯企業供應鏈體系得到優化完善,商品流轉途徑進一步暢通,促進和擴大了內需,增強了消費需求對產業增長的帶動作用;
三是東北地區企業利用大連港良好平臺,承接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實現了在世界范圍內更好地配置資源,提升了東北地區經濟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形象;
四是大連港的發展創造了東北地區物流發展的良好環境。現代物流體系的發展使得東北地區物流通關體系更加順暢、綜合成本更加合理、服務配套更加完善、管理運作更加規范。
展望篇
成就已成過去,路仍在腳下。向著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更加宏偉的目標,大連再次出發。
以時間來丈量,十年只是滄海一粟;在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道路上,大連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難能可貴的是,立足于上一個十年的輝煌成就,大連人對現實的差距有著清醒的自知。而對差距的分析與問策,恰恰為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隨著大連市不斷加大港航和物流業建設力度,基礎設施條件已達到甚至超過同處東北亞地區的韓國和日本主要港口,但整體實力仍有待進一步提高。一是集裝箱吞吐量不大,作為航運中心和物流中心重要指標的集裝箱吞吐量,比鄰近的韓國釜山港少1000萬標箱;二是大連市的港航和物流服務仍屬于港口、運輸需求的派生需求,服務功能較少,航運指數、航運仲裁、航運金融等高端服務業起步較晚、實力較弱;三是口岸建設和服務管理水平還需加強,綜合實力和牽動作用相比韓日主要港口仍有差距。
與此同時,航運中心建設受綜合性因素制約。一是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港航和物流市場需求減弱、經營成本增加;二是東北三省經濟總量、發展質量、產業結構與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相比仍有差距,東北區域經濟對大連國際航運中心的支撐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三是港口發展環境競爭激烈,在環渤海地區5800公里的海岸線上,有大小港口60多個,全國17個億噸大港有7個集中在此,環渤海港口競爭達到白熱化,保持大連國際航運中心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難度加大。
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絕非一蹴而就。 “下一個十年,大連將借鑒世界上國際航運中心的成功經驗,努力建設集中轉、腹地、服務三種功能于一體的復合型航運中心。 ”高連表示:“縱觀全球三大國際航運中心,倫敦的虛擬航運服務能力非常強,波羅的海運價指數對全球航運起到指導作用;新加坡占據馬六甲海峽,有著不可取代的獨特地理優勢;而紐約的腹地經濟非常強大。與這三大中心相比,大連應致力于成為中轉、腹地和服務于一體的航運樞紐,用好的政策把周邊港口的貨物吸引過來。 ”以釜山為例,目前國際海上捕撈的魚貨大多在這里集散,主要原因是不需要出示產地證和其他證明即能靠泊加工。據悉,大連正與有關部門協商,爭取相關政策。
展望下一步發展,高連告訴記者,大連將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科學協調推進;科學超前規劃,全力爭取政策;發展高端服務,提高港航實力;加快聯動發展,提速物流建設;加大支持力度,優化口岸環境。以更先進的理念、更科學的路徑,更大的步伐、更快的速度,向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堅實挺進。
按照《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發展規劃》的要求,到2020年,大連市航運中心的經濟管理體制與運作方式將與國際全面接軌、產業承接轉移功能和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全面完善。遼寧沿海港口群吞吐能力達到10億噸,集裝箱吞吐能力達到3500萬標箱;其中大連港吞吐能力達到5億噸,集裝箱吞吐能力達到2000萬標箱;大連市將基本成為東北亞重要的貨物中轉基地、區域分撥配送基地和多功能綜合服務中心。
發達的航運、完善的服務、豐沛的物流、密集的航班……萬商云集,百舸爭流——這一天,正向大連走來!
后記
古漢語中,“十”有完備至極之意。 《說文》曰:“十,數之具也。一為東西,丨為南北,則四方中央備矣。 ”
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十年,大連人以對百年老港基礎設施、綜合運輸體系等“硬實力”的大手筆投入、高水準建設,寫下了“十”字的“一”,又以對港航服務體系、口岸環境、信息化建設等“軟實力”的進一步提升,寫就了“十”字的“丨”。橫平豎直,“則四方中央備矣。 ”
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
“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十年來,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者們,正是這樣以不停歇的腳步在奮斗著,他們釋放的是一個建設者對城市的熱愛,他們是托舉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強大力量。 成就已成過去,路仍在腳下。向著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更加宏偉的目標,大連再次出發。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