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海虎8輪”挖泥船收起最后兩耙管淤泥,連云港市徐圩港區10萬噸級航道在7月底完工。這是連云港打造東方大港的堅實一步。kbX大陸橋物流聯盟
連云港雖是港城,但地形與歷史的“差錯”,卻讓這個港城長期存在 “港”、“產”、“城”的貌合神離。而如今,乘著江蘇沿海開發的東風,連云港“通山填海”解除天然掣肘,以“港產城聯動”步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一個脫胎換骨的連云港正躍出藍圖。kbX大陸橋物流聯盟
“通山填海” 重鑄東方大港
連云港老港口雖泊位條件優越,但港區陸域狹窄,產業布局、城市發展均受到重重阻礙。
“港口是連云港的核心資源,也是‘港產城聯動’的基礎。做大做強連云港必須加快調整港口的空間結構,形成北有贛榆港,南有徐圩港,中間是連云港老港口的‘一體兩翼’之勢。”連云港市委書記李強說。
連云港老港口緊靠云臺山,記者乘車南行,建成未久的東疏港隧道穿山而過,山后是建起大貨場的空闊土地。
“東疏港隧道全長近4公里,是國內最長的疏港隧道。以前,貨物疏散要繞山而行,少不了半個多小時的車程,現在只需五六分鐘。此外,該隧道還聯通徐圩港,使得整個港口群實現快捷通達。”同行的港口工作人員介紹。
徐圩港是一個“無中生有”填海而建的新港口,新生的土地已難望邊際。據了解,徐圩港的雙堤環抱式港灣面積約74平方公里,填海形成陸域面積45平方公里。
“今年上半年,連云港老港、贛榆港等多點開花,完成貨物吞吐量超過1億噸。”連云港港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喻向陽說,“待下半年徐圩港開港,三港的年吞吐量最高可達8億噸,連云港將成為真正的東方大港!”
臨港興業 夯實工業經濟
“港產城聯動”正推動連云港的港口從貨物吞吐港向要素聚集港、產業支撐港和綜合服務港轉變。
依托徐圩港的徐圩新區是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占地467平方公里。這里原是大片的灘涂與鹽田,平整的土地為建設臨港產業提供了廣闊空間。
車行徐圩新區,縱橫交錯的道路將大地劃成一個個方格,路邊綠樹成行。有些土地上已建起公園、工廠、小區……更多的土地則已完成基礎設施配套,虛位以待。
徐圩新區成立僅3年多,但已交出令人振奮的答卷——年產380萬噸的珠江高性能管線鋼管項目一期工程正式投產;寶通鎳業年產41萬噸鎳合金新材料項目年內落成;中國石化與江蘇省政府達成協議,將在徐圩新區投資建設產能超過3000萬噸的煉化一體化項目……
“預計到2015年,徐圩新區建設將初見成效,2020年全面建成。”徐圩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石海波介紹,屆時徐圩新區工業總產值將達千億元。
隴海—蘭新線從連云港一直向西延伸,直至阿拉山口,置于全國大坐標系,徐圩新區就不再是一處普通開發區。
在管理上,徐圩新區采取“飛地”合作模式,即讓中西部地區在新區劃出一定區域,自主負責建設“區中區”、“園中園”,分享建設成果,實現聯動發展。
港城親港 運籌城市布局
走進連云港的城市規劃展示中心,巨幅的沙盤展現出至2030年的遠景。向著港口靠攏是這個城市未來十多年發展的主線。
連云港市區呈東、西帶狀結構,老港口所在的連云區人口僅占市區人口的約20%,中心城區則遠在30多公里外,形成“一市雙城”態勢。
如何填補中心城區與連云區之間大片的“城市空白地”成了一道繞不開的考題。政府機構向港口方向搬遷、建設快速公交暢通城市血脈、市政工程向連云區傾斜……
連云港的公共交通一度成為城市兩端市民出行的難題,傳統公交車一個單趟要折騰兩三個小時。去年國慶期間,全長33.5公里的BRT快速公交一號線開通,時間壓縮到了1小時以內。這并不是簡單的一條公交線,它的建設與城市舊城改造、道路拓寬、線網綜合、城市形象等多個方面融為一體。
港城親港,連云港明確了建設海港中心城市的目標,加速推進沿海城市化進程。僅今年上半年,全市開工城建項目1082個,竣工項目283個,濱海大都市的空間結構已顯雛形。
“東部海濱城區正加速連云新城建設,其中8平方公里的商務區三年內將基本完工。此外,中心城區正朝著港口方向挺進,將科教創業園、行政中心周邊、鳳凰片區整合成38平方公里的新海新區。”連云港市規劃局局長黃詠梅介紹。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