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伊士運河堵船,中歐班列能否借機“逆襲”?
2021-03-31 09:52:42
Landbridge平臺
當地時間3月23日,中國臺灣長榮海運超大型貨柜輪“長賜”號意外擱淺,造成國際重要航運通道蘇伊士運河阻塞,暫時中斷通航。受此影響,大量集裝箱船堵在紅海入海口、蘇伊士運河中部湖區、地中海入海口等處,大量貨物滯留。
海上的事故讓許多人的視線轉回了陸地上,作為遠洋貨運的“Plan B”,中歐班列也吸引眾多關注。據報道,國內一些國際物流服務平臺近日收到關于中歐班列的咨詢,較之前多了一倍;也有分析認為,此次蘇伊士運河斷航有望進一步提升中歐班列的市場認可度。國內某地中歐班列的運營公司負責人表示,近期亞歐陸上中歐班列鐵路運輸體系將緩解國際物流運輸的緊張情況,但坦言運輸能力還不能完全取代海運。
從這些事實和觀點來看,這一偶然性事件對于中歐班列不失為一次機遇。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對于不少從事全球化生產和貿易的企業,海運和空運幾乎成了非此即彼的選項。在這些企業和中歐班列之間,橫亙著巨大的訊息費用,企業要收集班列的收費、時效和風險等信息,再與海運和空運比較。但在當前,海運成本上升、時效放緩在所難免,另辟蹊徑的收益則變得顯而易見,中歐班列這個選項才變得如此醒目。
然而,當偶發事件得到解決,能否穩住客戶和貨源,也取決于中歐班列相比于海運的優勢是否明顯。
海運的優勢是什么?不難從斷航事件對生產和貿易的延誤中窺見一二。例如,對于車企生產,一些歐洲制造商采用“準時制”供應鏈策略,他們不儲備零部件,手頭的零部件只夠短期使用,需要持續從亞洲制造商那里采購零部件,這對運輸方式的時效精確度要求較高。而更重要的是,海運時效可預期,行程可追溯,其運輸周期和托運企業的生產或銷售節奏已經有了相當的默契。
這也給了中歐班列的運營指出了一個長遠的目標——不能滿足于交通版圖上串點成線、密織成網的班列格局,更要將這張交通網嵌入中國、中亞、歐洲的產業鏈版圖中,突出時效優勢,縮短企業和產業鏈對市場需求的響應速度,使其先發制人。同時,提供一站式的GPS、保險、報關、分揀等增值服務,進而孕育出真正的供應鏈服務企業。而這個目標,同樣需要基于穩定的運力保障和物流管理的數字化轉型。
由此看來,抓住斷航事件帶來的客戶和貨源,只是中歐班列擦亮招牌的第一步。
(來源:羊城派)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