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班列,十周年生日快樂!下一個十年如何飛奔?
2021-03-22 10:18:48
Landbridge平臺
10年前的3月19日,從中國重慶始發的首趟中歐班列——渝新歐,滿載著中國的商品緩緩出發,直達德國杜伊斯堡。
10年過去了,中歐班列作為國際陸路運輸的新方式不斷推進而壯大。2013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全國各地的中歐班列普遍快速發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在海空運輸受疫情阻礙時,中歐班列發揮了“防疫通道”的特殊作用,跑出了史無前例的加速度。
國鐵總局的數據顯示,10年來,中歐班列年開行數量由最初不到20列發展到去年的1.24萬列,年均增速達108%,累計開行達3.36萬列,運送集裝箱近300萬標箱,運送貨物貨值超過1600億美元。
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專家均認為,在后疫情時代海空運力恢復正常后,制定具有中歐班列特色的細分市場,歡迎歐洲伙伴的深度參與與融合,是下一個十年的關鍵。
10年間有這些變化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馬斌近年來密切關注著中歐班列的發展。他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10年間,中歐班列有三大變化格外突出。
在他看來,首先,中歐班列由此前的“地方軍”升級為了“國家隊”。“2016年之前各地開通渝新歐、蓉歐、漢歐等均是地方自主探索、自主命名;之后,則完成了向國家引導、統一命名、統一協調的升級。”他說道。
10年間,中歐班列開行的城市除了5大樞紐節點城市,即重慶、成都、西安、鄭州、烏魯木齊外,蘇州、長沙、武漢、義烏、廈門、廣東等城市也陸續開通了中歐班列,結合當地特色,通過區位優勢,推動了相關地區的經濟開放。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國際班列咨詢服務中心專員楊杰也認為,10年間,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初步形成,部分城市初步形成常態化開行,部分開行城市開始形成合作。
第二個變化便是由最初的“歐洲線”擴大到“全大陸”。對此,馬斌解釋道,中歐班列早期線路主要集中開往歐洲,但隨著開行數量增加,已覆蓋了包括中國、歐盟、英國、俄羅斯、中亞、中東、東南亞等在內的整個歐亞大陸。
國鐵總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年底,國內累計開行中歐班列超過100列的城市增長至29個,專業運行線路達73條,通達歐洲21個國家和地區、92個城市。
第三個變化則是由“陸地線”拓展成“海陸空”。“早期中歐班列運輸模式主要是純鐵路或‘鐵路+公路’。”馬斌說道,“隨著中歐班列發展,它又拓展出海鐵聯運、空鐵聯運等模式,極大提升了中歐班列的適應力。”
此外,楊杰認為,中歐班列客戶結構、貨物品類也在10年間不斷優化;從開行初期只服務國內特定客戶的“中國專列”發展至目前面對國內外客戶的“中歐班列”,開放性、包容性正在不斷提高,品牌效應也在不斷擴大。
特殊的2020年
2020年,由于疫情導致全球范圍內海空交通運輸極大受限,作為陸路運輸主干道的中歐班列,不僅跑出了“加速度”,還成為了運送防疫物資的主干道。國鐵集團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歐班列有力服務國際防疫合作。累計發送國際合作防疫物資931萬件、7.6萬噸,到達意大利、德國、西班牙、捷克、俄羅斯、波蘭、匈牙利、荷蘭、立陶宛、比利時等國家,并輻射周邊國家。
在逆疫馳騁的同時,中歐班列也自去年下半年起頻頻遭遇“甜蜜的煩惱”。比如,中國出口的旺盛導致的集裝箱“一箱難求”也波及到了中歐班列,出現了諸如箱源緊缺、運費飆升、周轉延遲等現象。甚至一度搖號買房的場景也出現在了班列訂艙的現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物流公司老總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海運集裝箱費用攀升之際,一些班列平臺公司看到海運價格漲,也跟著抬高班列運行的價格。”
對此,楊杰認為,疫情下,疫苗的生產、普及乃至最終覆蓋至全球主要經濟體仍然需要時間,在未來的一至兩年時間內,全球供應鏈將仍將處于恢復及重塑期。“在這種形勢下,全球海運市場應仍處于相對高位運行階段。這個期間主要航線的運價肯定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產生波動。”他說。
此外,口岸擁堵也困擾著中歐班列的運行。楊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由于寬軌段車板無法及時從歐盟邊境周轉回中國邊境,意味著中國出口歐洲的集裝箱在出境口岸換裝前將不得不等待數日至數周,而這對中國口岸造成了嚴重的擁堵。”同時,國外部分口岸的擴建也制約著中歐班列的通行效率。以中歐班列中最關鍵的場站——位于波蘭與白俄羅斯邊境的馬拉舍維奇場站為例,為擴大接納中國貨物的能力,波蘭國內最大的鐵路公司PKP已對馬拉舍維奇場站進行擴建,但根據計劃,擴建要到2028年才能完工。
馬斌表示,2020年對中歐班列而言是一個特殊年份,并非發展常態。“盡管其開行量增長幅度要大大低于過去10年的部分年份,但由于疫情導致的客觀市場環境,特別是與國際海運、空運等在部分月份的縮減相比,中歐班列開行數量‘逆勢上揚’就顯得較為突出。”他說。
專家:培育有別于海空的細分市場是關鍵
下一個十年,中歐班列是否還能延續2020年的火爆?馬斌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由于國際航運、空運等在逐步恢復,因此,建立在去年特殊市場環境之上的中歐班列優勢在逐步減弱,這意味著,在中歐班列運營主體和運營模式不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中歐班列開行量將漸漸回歸到疫情前的常態增長曲線,穩中有升,波動減弱。”
而對于水漲船高的價格,馬斌認為,最主要的客觀背景是新冠疫情對國際運輸的制約,以及行業內主導企業受市場變化刺激形成了較為一致的價格預期。“今年,隨著國際社會主要經濟體逐漸從疫情沖擊下恢復,國際運輸價格整體走向會趨于平穩,價格出現大幅變動的幾率較低。”他說道,“受此影響,盡管中歐班列在特定時段的具體價格可能會發生波動,但無法再延續去年大幅上漲的趨勢。”
另外,馬斌還強調,在中歐班列運營模式不發生變化、疫情給班列帶來的短期競爭優勢逐漸減弱的情況下,今年中歐班列的市場定價壓力會更加突出。
根據財政部此前的規劃,去年起,中歐班列所享受的補退已進入逐漸退坡的階段。馬斌認為,補貼退坡乃至完全退出,才是中歐班列真正走向市場,切實服務于我國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然而,鑒于班列運營目前仍處于‘戰國時代’,所以,加強宏觀調控和微觀優化就成為當前‘去補貼時代’發展的必由之路”。
馬斌建議,在宏觀層面,調控國內外中歐班列線路布局,按照區域協調性和經濟適應性來對班列線路進行“裁減-合并”;在微觀層面,推動班列運營公司轉型升級,打造和提升國際運營能力,通道拓展能力,國際合作能力。
此外,他還強調,如今在市場上并非沒有足夠的商品供中歐班列從歐洲運往國內,主要問題在于中歐班列尚未開拓出區別于海運、空運、公路運輸的細分目標市場。
楊杰也表示,近來中歐雙邊貿易的增量無疑將可以為中歐班列帶來新的貨源,同時,他說:“但是如何有效開發歐洲市場,歐洲合作伙伴的參與將變得越發重要。下一步中歐雙方相關企業應就中歐班列的境外市場開發、產品設計開展更加深入的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使用中歐班列的歐洲物流公司數量正在不斷提高,除了早已參與中歐班列市場開發的DHL、KN、DBSchenker、Maersk、DSV等一線境外物流服務商外,還包括GreenCarrier、Logwin等德國當地中小型物流服務商,近年來還開始吸引包括NurminenLogistics、SA-TU等北歐公司。
楊杰認為,這些境外物流服務商不僅為中歐班列帶來了各自的境外客戶群體,還開始在中歐班列境外線路設計、產品開發方面深度參與。
(來源:第一財經)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