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之畔駛出中歐班列 百年老墟再現昔日盛景
2021-01-12 09:16:46
Landbridge平臺
■2015年12月25日,首趟中歐班列從石龍始發,正式啟動試運行
2020年12月29日,天色將明,廣東(石龍)鐵路國際物流基地內的數十個集裝箱,向一列火車統一“集結”,錯落有致、井然有序。車頭上,“中歐班列”的字樣異常醒目,這趟滿載粵港澳大灣區企業所產電器、通信設備等貨物的列車,將由滿洲里口岸出境,直達歐洲腹地。石龍,這座東江之畔的古老城鎮,成為“鋼鐵絲綢之路”的開埠碼頭,成為鏈接中歐、中亞的橋頭堡。
2015年7月,國家口岸辦批準東莞石龍鐵路國際物流基地臨時對外開放;同年12月,東莞石龍首趟中歐班列開通試運行;2016年4月,東莞石龍正式開通經滿洲里至俄羅斯、歐洲方向的中歐班列。
隨著一聲汽笛長鳴,廣東(石龍)鐵路國際物流基地開出的中歐班列,一路北上,跨越兩萬里,從此這條快速陸上運輸通道,讓東莞成為華南地區跨境電商出口的重要集散地,越來越多的“東莞制造”“廣東制造”通過中歐班列走出國門。隨著“一帶一路”朋友圈的不斷擴大,中歐班列受到了越來越多國內外物流企業的青睞,開行頻次不斷加密,開行范圍不斷擴大。
打開地圖,目光鎖定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石龍)鐵路國際物流基地所在的東莞石龍鎮。北靠廣州,南鄰深圳,東接惠州,東江兩干(支)流交匯處,造就了石龍鎮成為數百年來東江水運的重要港口。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石龍被賦予重要使命。
回溯往昔,著眼當下,為什么會是石龍?一條風雨來時路,往日輝煌正重現。
臨水而居
停泊運轉成就市井繁華
人類的文明是一部江河歷史,江河和人類一同走過歲月滄桑。
中國的版圖上,江河縱橫,在衛星地球上俯瞰整個中國南方大地,你會發現珠江水系是幾條獨立河流的匯集:珠江、西江、北江、東江,如傘狀樹冠分流,最終相匯于大海,這些如灌木的根系,是伸向海洋的條條航道,它們比伸向陸地的那些河流更大、更遠、更稠密。
珠江水系與海洋的關系,與海外航運的關系非常密切。珠江水系不僅為珠三角地區提供了經濟活動、商貿物流,更組成了一個信息網和文化網,也可以說,珠江水系串聯起珠江河口地區的一些港口,成為對外交流的廣闊腹地。
繼續將地圖上的珠江水系放大,可以看到東江匯入珠江口的地方,有一個干流交匯處,那里正是石龍。遠在晉朝前后,這里形成了一個沙洲,后來和其他陸續出現的沙洲連成一片,石龍就處在沙洲頭,也即是處在較大范圍的東江三角洲的東北部。
石龍鎮西湖的樊屋有一處貝丘遺址,初步考證為4500年前人類的遺址,而鎮城區則在宋代開始有人定居。到了明代,市井繁榮,石龍由市集墟而成鎮;至清代中葉,已形成相當規模,晚清時期民間便有“廣東四大名鎮”之說,石龍名列其中。二三百年間能發展到“一派繁榮”,都是因為石龍天生的優越地理條件。
不妨再來了解其中個案:1750年,樟木頭官倉村的蔡殷寶到石龍做“試探式”經營,不到三十年就取得巨大成功,民間一直有其“良田美宅”的傳說;清同治年間,一位李姓者“帶著煮麥芽糖的技術”從惠陽遷至石龍,做麥芽糖生意,后其麥芽糖及糖柚皮暢銷海內外,生意延綿至今,成為石龍著名傳統產品……這些故事,都足以可見石龍乃是宜業宜居之地。
石龍處于東江下游分流的夾口地帶,水路往西只四五十公里便到珠江。在以木帆船為主要運輸手段的時代,石龍便成為2萬多平方公里的東江流域商品主要集散地,貿易半徑覆蓋廣深以及更多內陸的地區,從河源、惠州等地沿著水道來的各種商船,都會在石龍作為物資中轉地。另外,東江水淺彎多,珠江水深浪大,兩江使用的船只類型不同,部分商船也會把石龍作為中轉,人貨在此交相轉運。
石龍四周幾十公里范圍內,土地平坦,加上亞熱帶海洋性氣候,農業、漁業發達,經濟發展,有了重要的地理條件。明末清初,作為“嶺南三家”之首的屈大鈞,在《廣東新語》中寫道:“石龍亦邑之一會,其地千樹荔、千畝潮蔗、橘柚蕉柑如之。”其實,農產品并非石龍所產,只是從四鄉匯集于此。
石龍東近惠州、西接廣州、南鄰港澳,水陸交通便利,加之廣九鐵路與莞龍公路開通,這些都為石龍經濟文化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河岸墟市
“四大名鎮之一”的華麗呈現
石龍出門見水,扼東江咽喉,石龍墟于明嘉靖年間(1532-1566年) 正月初四開墟。當時石龍已是分外繁盛,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立下的石碑以“石龍墟”為名記事,據此碑文記錄,當時這里的棉花業、紡織業已相當繁榮,商賈力量頗大,以至于敢向清廷控告當地軍政官員。
陳伯陶著《東莞縣志》收集了多首有關石龍的竹枝詞,其中一首寫道:“石龍今日市廛開,車馬紛紛擁進來。午后酒闌人盡散,白云依舊鎖蒼苔。”(縣志《靄樓逸志》) “鳴鳳在竹” 即后來的竹器街。竹器行業在開墟時已具規模且較集中,而竹器街繁榮了幾百年后,直至今天仍很熱鬧。
明代,石龍一帶多紡織業,虎門一帶多草織業,從事榨糖的也頗多。從墟市交換自給有余商品,發展到遠距離販運貿易。東莞本地的經濟作物和手工業原料通過遠距離販運,轉銷各地,再將各地的貨物運回東莞市場集散。這樣墟市日漸增多。東莞有廣東四大名市之“香市”,而石龍發展為“商賈湊集,當郡(廣州)與惠、潮之沖,其民僑寓多,而土著寡”。石龍的商業吸納半徑很廣,河源、惠州、增城,以及石排、茶山等四鄉附近的商人都匯聚石龍跑碼頭、做買賣,谷米業、杉木業、布業、咸魚海味業、紙把業等,都交易繁忙。產于龍川、和平、連平的杉木,新豐、紫金的小杉木,由太平鎮商人采購轉售港澳地區;來自寶安沿海的海味、沙井的蠔等都銷往四鄉及東江一帶,有些轉運廣州;來自連平、蕉嶺一帶的紙品銷往廣州、香港等地……
當時的河岸商埠已是成行成市,從石龍頭起,沿北干流南岸近2000米一線,主要經營大宗批發生意,沿南支流中圍近千米的地段,主要是荔枝箱手工業。以竹器街為主的相鄰4條街,主要經營竹器手工業。以棉花街、南邊街為主的相鄰7條街一帶,主要經營棉布業。中山路約2000米長,主要經營金融和百貨等。至于較為大宗的木器手工業,則分別在石龍頭和石龍尾兩地。石龍是一個商賈云集,四方雜錯之地,從現在石龍非常獨特的方言口音,遺留的古老騎樓建筑、專業街市的名字中,都可見一斑。
石龍幾百年來是東江流域物資主要集散地,經濟繁榮,航運業、商業、手工業一向發達。郵政、電匯、城鎮建設都較早地得到發展。石龍,成為方圓幾十公里內的經濟文化中心。
航運遠征
向海而生的歷史基因
石龍水上運輸業一向發達。幾百年來,石龍經濟的發展有賴于水上交通的便利,即使在廣九鐵路通車后,水上運輸業仍有重要地位。
昔日內河航運是主要運輸方式,是石龍從沙洲荒地發展成為有名的城鎮的主條件。內河航運的線路沿江一路向外散射:一是上惠州、河源、紫金,二是西往廣州,三是西南到佛山、容奇,四是東南出香山(中山)和香港。
這4條航線,把2萬多平方公里的東江流域與廣州以及珠江三角洲聯系了起來。向東還可以與潮汕平原以至福建連接;向西與廣西連接,向北與湖南連接。
清末,陳伯陶著《東莞縣志》載,石龍有固定泊位的船只103艘。石龍航運,枯水期可航行30-50噸輪船;如果向廣州方向,枯水期100噸輪船仍可往來。那時東江之上,最壯觀的景象就是大河之上,船只往來,風帆正滿。
沿海航運方面,石龍水路距香港約170公里,距澳門里程也差不多。19世紀后半期開始有常年來往于石龍、香港間的船只。據陳伯陶著《東莞縣志》記載:在石龍有固定泊位的石龍與澳門來往的船有4艘(不固定的不在內)。道咸年間,石龍依托香港商貿中轉地位,就已經深度地參與了世界貿易,開始與世界商貿接軌。
1949年后,石龍曾停止過沿海航運,后于80年代中期,廣東省又指定石龍為出口裝卸點,并在石龍港務局旁設海關,沿海航運得以恢復。
碼頭僅僅是碼頭嗎?在河岸,碼頭的社會功能可能要比想象更為復雜,除碼頭貨運周轉,還有文化、社會生活利益調劑等功能。50年代,搬運工人干勁大,收入高,待遇好,福利多,不少人自恨無緣加人搬運站。有人唱道:“搬運好,有女要嫁搬運佬”。
石龍水運變遷歷史,就是一部人類生活變遷史。如果你注意珠江水系河口,河口的延伸,它把海岸向河兩岸延伸,讓河岸變成了海岸,使得身居內陸,但在河邊的人們,駕駛一葉扁舟就可以到達外界更廣闊的世界。石龍歷史上的航運,種下一枚向海而生的生命基因,沿著河流走向,去與外界,與更大的世界接觸,參與交流和貿易。
■20世紀80年代石龍火車站 資料圖片
百年老站
歲月流轉穿梭龍城
據《石龍大事記》記載:“1912年(民國元年)春,(廣九)鐵路正式通車不久,腳踏輪船陸續推廣使用,不少客貨不再需要在石龍轉運。石龍商戶在三四年間倒閉百分之三十”。
歷史上,石龍經濟曾兩度停滯。除日本侵占石龍、封鎖東江航道達兩年之久,造成石龍經濟凋敝衰竭之外,另外就是廣九鐵路通車,鐵路運輸沖擊水上運輸,石龍經濟受到巨大影響。
如果把目光拉向更遠考量石龍歷史上經濟的發展波動,就會有全新判斷:廣九鐵路通車,石龍短時間內水運經濟受挫,但石龍的交通優勢重新得到強化,迎來了新的經濟發展契機。世紀鐵路與千年古鎮相遇,開啟石龍另一段發展奇跡。
回溯廣九鐵路的修建歷史。廣九鐵路從廣州至九龍,分華段和英段。華段從廣州至深圳,即為現今廣深鐵路;英段從深圳羅湖橋至九龍紅墈,英段由港英政府負責融資興建。英段1906年7月率先開工,華段1907年8月開始修建,至1912年初廣九全線通車。廣九鐵路全長178公里,成為當時內地與香港唯一直通的鐵路要道。
廣九鐵路通車成就了石龍的中心地位,火車的運行將古鎮石龍帶上了快速發展的車道。廣九鐵路石龍站位于石龍老城區,于清宣統三年(1911年)建成使用,石龍火車站是全線的中途大站,也是廣深鐵路最繁忙的大站,每天不但上落客人多,貨物運輸也繁忙,停靠時間為10分鐘。蒸汽動力火車年代,石龍站是廣九中途唯一能加水的站。石龍站因其是東莞境內歷史最悠久的火車站之一,扼戰略咽喉重地,地位超然,它曾一度叫石龍中心站。
時間來到2013年,鐵道部發文將廣深線新建“石龍站”改名為“東莞站”。2014 年 1月8日“東莞站”正式通車啟用,成為廣深線東莞境內功能最完善、辦理客車對數最多、旅客發送量最大、能夠直接服務東莞中心城區的車站。
而建于1975年的廣九鐵路廣深線紅海貨運站,則是另一段歷史的開啟:它位于石龍北鐵橋的東面,其分線直達石龍港。紅海站是專為石龍港進行水陸聯運而設,是當時廣東省最早的水鐵聯運港口。現如今廣東(石龍)鐵路國際物流基地又成為了廣東“鋼鐵絲綢之路”至歐洲各國鐵路的起點。
■廣東(石龍)鐵路物流基地實景
中歐班列
聯通世界全新起點
“一帶一路”,讓廣東(石龍)鐵路國際物流基地再次被歷史“選中”。這條全新的快速物流通道的打通,使廣東和萬里之外的中亞、俄羅斯和歐洲市場在陸路上實現了鐵路運輸直通。
從東莞到阿拉山口,再到阿拉木圖,最后到荷蘭,延續古代絲綢之路的路線,將東亞和歐洲市場連為一個整體。“石龍—阿拉山口—中亞五國”的中亞班列、“石龍—滿洲里—俄羅斯—歐洲”的中歐班列,讓一件件“中國制造”得以跨越丘陵高山,雪山沙漠,一路向西。經過兩周時間,從東莞石龍出發,抵達世界的另一端。
中歐班列在中國和歐洲之間搭建起來的物流網絡,讓商品貿易,飲食文化,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重新流動起來,而人們的生活軌跡,也因為中歐班列,正在成為環環相扣的鏈條。
同樣,中歐班列運回的商品,豐富了我國人民的衣食住行,德國的啤酒、俄羅斯的蜂蜜、波蘭的果汁、白俄羅斯的牛肉……這一切都通過這條“鋼鐵絲綢之路”來到了中國。中歐班列不僅僅讓歐洲各地的商品與我國互通,滿足了人們的日常需求,還促進各國經濟發展,提高了貨運水平。
清朗早晨,陽光熹微,廣東(石龍)鐵路國際物流基地的中外運碼頭,集裝箱排列有序,吊裝機不停運作。隨著汽笛聲響,掛有“中歐班列”的鐵路集裝箱專列,又要駛出廣東(石龍)鐵路國際物流基地,向著遠方疾馳。
新時代,石龍這座古老的墟市,因為水運、因為鐵路、因為面向海洋的胸懷,又一次被歷史選擇而綻放光華。
(來源:東莞日報i東莞)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