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行破萬列背后,哪些因素支撐中歐班列逆勢增長?
2020-11-10 09:29:37
Landbridge平臺
國鐵集團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5日,中歐班列今年開行達10180列,再次創造新紀錄。
年開行數量突破萬列,這樣的成績不僅將2019年全年開行8225列甩在了身后,更是比《中歐班列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提出的5000列開行目標翻了一番。
除了開行數量方面的突破,中歐班列在綜合重箱率等方面的成績也可圈可點。數據顯示,截至11月5日,中歐班列運送集裝箱92.7萬標箱,同比增長54%,往返綜合重箱率達到98.3%,通達歐洲21個國家、92個城市,戰略通道作用更加凸顯,為維護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
那么,是哪些因素支撐中歐班列開行數量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呢?一起來看。
疫情導致航空和海運轉移運輸
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導致許多海運、空運受阻,而中歐班列具有分段運輸、不涉及人員檢疫的特點,因此受疫情影響較小,這使得一部分原來通過海運和空運的貨物改走鐵路運輸。
對此,中國外運股份有限公司供應鏈事業部高級經理周小倩深有體會。“作為一家綜合物流企業,我們感受比較明顯。今年以來,我們在海運和空運方面的能力大幅削減。”疫情暴發后,她所在的企業一部分原來通過海運和空運的貨物,選擇改走鐵路運輸。
“很多客戶從海運轉到鐵運。”成都國際鐵路班列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李成緣和周小倩的看法幾乎一致,鐵路運輸是無節制運輸,不需要太多的人就可以完成,這是中歐班列在特殊節點的最大比較優勢。
“高效、便利、安全、環保”,在中國產業海外發展協會秘書長和振偉看來,這是中歐班列物流大通道成為疫情持續肆虐下國際貿易領域新亮點的最主要原因,“班列在中歐間的往來對中俄、中歐協作抗疫和復工復產,功不可沒”。
實際上,中歐班列除了支撐國際供應鏈穩定暢通之外,還有力、高效地促進了中歐及沿線國家的抗疫合作,成為各國攜手抗擊疫情的“生命通道”和“命運紐帶”。
數據顯示,疫情發生以來,中歐班列向歐洲累計運送防疫物資751萬件、6.2萬噸。針對疫情期間國際網購增多的情況,開行跨境郵包專列,較好地滿足了疫情期間中歐各國人民網購生活物資的需要。
▲ 5月9日,中鐵聯集武漢中心站,中歐班列發出的國內首趟防疫物資專列。
多部門支持保障穩定運行
除了疫情帶來的運輸轉移,中國各相關部門接連推出一系列支持政策舉措,成為支撐中歐班列逆勢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
2月24日,交通運輸部發布了加強中歐班列運行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將中歐班列集裝箱運輸車輛納入應急運輸“綠色通道”,發揮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政府鐵路主管部門合作機制的作用,確保中歐班列在疫情防控期間能夠正常運行。
同一天,海關總署也專門出臺了進一步促進中歐班列發展十條舉措,如支持利用中歐班列開展跨境電商、快件、郵件運輸業務,加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認證的經營者”互認合作力度。與此同時,各地方海關也通過出臺一系列的扶持措施,優化了通關時效,推動了中歐班列的運量增長。
除此之外,商務部于4月3日印發《進一步發揮中歐班列作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做好穩外貿穩外資促消費工作的通知》,提出11條具體舉措和工作要求,要求發揮中歐班列戰略通道作用應對疫情影響。
特別是針對6月中旬發生的擁堵滯留情況,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進行了專題研究,強調要全力支持抗擊疫情,堅持“敞開受理、應運盡運”,穩定國際產業鏈供應鏈。
國鐵集團連續發布調度命令調節運力,進一步加大作業保障力度。7月中旬,中歐班列口岸通行恢復正常。
▲ 中歐班列在阿拉山口口岸換裝車庫內進行集裝箱換裝。(來源:新華網)
技術創新提升通關效率
實際上,之所以會出現擁堵滯留,除了運量激增,現有口岸換裝能力不足也是出現擁堵的重要原因。今年以來,國鐵總局已經推出一系列舉措,提升口岸通過能力和效率。
國鐵總局在中方各口岸研發實施了95306“數字口岸”系統,實現海關、鐵路數據網上共享、通關狀態自動反饋等功能,極大提高了貨物通關效率。
此外,國鐵總局還分別與俄羅斯、蒙古國、哈薩克斯坦鐵路共同實施口岸站擴能改造,進一步提升了阿拉山口、滿洲里、二連浩特、霍爾果斯、綏芬河等口岸交接能力。
除了“數字口岸”系統方面的技術創新,今年4月的另外一項技術創新,真正做到了“一車到底”。
4月13日,一列承載著250臺商品汽車的中歐班列,經過更換輪對后,從內蒙古二連浩特口岸邊境站出關,駛向蒙古國烏蘭巴托站。這趟“只換輪、不換裝、不解編”的車型,就是中國鐵路自主研發的JSQ型商品汽車專用列車。
“這種專用車型首次走出國門,標志著中國鐵路貨車實現了與鄰國鐵路真正的‘接軌’,有望在‘一帶一路’上‘一車到底’。”徐紅瑋介紹,這種為運輸商品汽車所設計的專業貨運列車,只需要在口岸更換轉向架,就可直達目的地,耗時只需要一到兩天,換裝效率提高至少一倍。
徐紅瑋表示,新車型常態化出境使用后,能夠顯著提高國內汽車行業跨歐亞進出口規模化運作能力與專業化水平,填補大批量貨源出境運輸空白,“這也是鐵路貨運供給側改革的重要產品,相信會對中亞、中歐汽運市場產生深遠影響。”
▲ 正在進行的貨車只換輪不換車作業。(來源:中國新聞網)
各地結合產業特色開拓市場
經過9年的發展,中歐班列服務模式趨于成熟,運輸時效進一步提高且運輸安全性與穩定性的凸顯,都使得外貿企業、貨代企業將更多的運輸任務轉移至中歐班列上。
與此同時,各地政府也將中歐班列與地方產業特色結合,為班列開行開拓了增量市場。
以重慶市為例,當地優勢的產業——筆記本電腦制造業、汽車制造業、藥品及醫療器械制造業等產業,在疫情期間獲得的大量新增歐洲訂單,重慶的渝新歐新增大量的定制化班列服務。
目前各地中歐班列基本都推出了“一對一”、“一站式”、“一條龍”定制服務。
中歐班列(西安)先后組織開行沃爾沃汽車、愛菊糧油面粉、彩色液晶電視機、木材等專列;長三角則開通了“義新歐中國郵政號”,13天就可抵達波蘭中轉,16天到達西班牙馬德里,使義烏至歐洲運郵業務實現規模化常態化開行。
此外,建設地方集結中心也是各地中歐班列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今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已下達中央預算內投資2億元,支持鄭州、重慶、成都、西安、烏魯木齊等5個中歐班列樞紐節點城市開展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示范工程建設。
西安的中歐班列開行量在近三年快速增長,第三季度成為國內開行量最高的城市,以“逆襲”的方式超過成渝。主要推動因素就是西安廣泛與周邊城市合作,構建了“+西歐”集結體系。
在這一體系內,西安相繼開行了襄西歐、徐西歐、蚌西歐等9條集結班列,形成了國內大循環網絡,推動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織線成網。
(來源:中國一帶一路網)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