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班列下一程:變局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
2019-01-17 09:42:11
Landbridge平臺
2018年的最后一天,全年第1591列中歐班列(成都)從成都青白江國際鐵路港出發,駛向歐洲。從數量上來看,中歐班列(成都)的開行量,已連續三年領跑全國。
去年,是中歐班列蓬勃發展的一年。2018年10月,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過11000列。多方消息源顯示,地方財政對中歐班列的補貼將逐年降低直至全面取消,進行全市場化的運營。補貼降低直至取消后,中歐班列將何去何從?
以中歐班列(成都)為例,開行五年多來,中歐班列(成都)給企業與城市帶來深刻的變化。未來,在四川“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的立體全面開放格局下,實現“買全球、賣全球”的國際物流能力是它的愿景。
在實現開行數量連續三年保持第一之后,中歐班列(成都)也在積極探索,未來應走怎樣的發展道路,才能真正實現中歐班列的高質量發展。
對此,成都國際鐵路港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澤軍分析稱,中歐班列要想打造自己的品牌,需要在海運和空運之間找到屬于自己的定位和市場競爭力。
從“物流中心”到“國際樞紐”
中歐班列(成都)開行第一列的時候,曾怡剛到成都青白江國際鐵路港工作不久。
“最早的時候,成都國際鐵路港叫西部物流中心,那時的定位是國內鐵路樞紐。”曾怡回憶道,彼時,鐵路港的作用主要是將礦產等大宗商品運輸到沿海城市,而這種貿易模式下在此聚集的都是較為低端的物流和貿易企業。
從2013年到現在,中歐班列(成都)開行五年間,所運輸的產品結構不斷多元化。從原來低附加值的礦產,再到如今的電子產品、整車、花卉苗木、紅酒等,產品附加值不斷得到提升,越來越多的企業也從中找到了自己的機會。
泛亞公司剛落地青白江國際鐵路港之時,只是一家僅有幾個人的關務公司。如今,泛亞已經完成了從報關公司再到貿易公司,再到外向型的貿易平臺的蛻變。業務也從原來單純的報關報檢擴展到了家具、紅酒、歐洲直銷品的進出口。今年,泛亞還為青白江鐵路港帶來了意大利國家館。
“蓉歐快鐵是青白江這里的一張名片,不管是從開行量、開行時效和服務質量都是相當高的。這條連接中國跟歐洲腹地的黃金通道讓我們的業務模式很好地發揮了出來。”意大利國家館負責人陳穎評價道。
而據成都軒鑫供應鏈有限公司物流銷售總監孫國一觀察,中歐班列(成都)最大的優勢在于開行頻率穩定。以莫斯科回程到成都的班列為例,目前已經實現了每月穩定兩列的運行頻率。“這成為了中歐班列(成都)的‘賣點’。”他說。
為更好地整合港口資源,成都國際鐵路港將陸港運營、班列運行、供應鏈金融等不同業務公司打包在一起,成立港投集團。與其他城市相比,這種操作模式是成都青白江國際鐵路港的一大特色。
多位受訪人士均認為,這種資源整合的方式能夠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對于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為客戶提供更好服務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今,經過多年的發展,青白江國際鐵路港已經從成都一五期間的老工業基地,轉型成為一個物流中心,再成長為現在的國際多式聯運樞紐。”曾怡感慨道。
從“高數量”到“高質量”
近年來,中歐班列在全國呈現出井噴式增長的態勢。但超預期的發展,也暴露出一些制約其發展的瓶頸。
前一段時間,中歐班列途經的德國杜伊斯堡、波蘭馬拉舍維奇和白俄羅斯的布列斯特等多個關鍵歐洲鐵路節點不時傳出場站擁堵、班列晚點的消息。
早在2017年11月,在京舉行的第二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上,中外運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吳學明在發言中表示,中歐班列發展的關鍵是解決痛點,而進出口貨源不平衡、通關及換裝效率低,信息不對稱可視化程度低則是最主要的三大痛點。
其中,進出口貨源不平衡的問題,是中歐班列所面臨的普遍性問題。以波蘭羅茲站點為例,起初,該站點主要解決的是TCL產能轉移問題。目前,這項作用已經發揮出來。雖然這個站點發揮了去程的作用,但從回程來看,并非一個理想的節點。
更重要的是,中歐班列歐洲段的運行費用都是按照往返雙邊來收費。也就是說,只有去程的,也將按照往返雙邊來收費。如果實現不了往返均衡,物流成本則很難降下來。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聯運分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李牧原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曾談到,內陸與東部地區相比,最缺的不是觀念、人才,而是物流效率。
“現在,各地對中歐班列的熱情都很高。中歐班列的發展也需要一個調整和整合期。而質量和效率,則是中歐班列不變的追求。”陳澤軍感慨。現階段,各地對中歐班列的認識,正逐步從比拼開行數量轉變為提升開行質量。
據介紹,成都正依托國際鐵路港,打造國際鐵路樞紐。關鍵是,用怎樣的指標,才能衡量出這座國際鐵路樞紐建設得好?
陳澤軍透露,明年,對中歐班列(成都)的運行評價標準將更加重視重載率、去程返程比率,信息系統建設、安全性等方面的指標。“我們會對每輛班列所帶來的經濟增加值、貿易增加值進行分析,把班列對經濟的帶動作用與當地的就業、產業布局結合起來研究。”他說。
從“站到站”到“門對門”
從運營者角度來看,中歐班列(成都)正從“高數量”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而從客戶角度來看,對于中歐班列的選擇,也不僅僅只看重價格與成本,而往往更關注時效。這一點,四川絲路里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立平有自己的體會。
“有一段時間,某座城市開行的中歐班列給企業的報價低、補貼多,于是很多企業就跑到了那座城市,”張立平回憶,客戶在那座城市嘗試了一到兩個月之后,又回到了成都。因為雖然價格低,但整個中歐班列的運營效率低。一旦上量以后,大量貨物滯壓。“運營能力沒達到一定水平,很多客戶就又回到了成都。雖然價格比那里高了一些,但是時效能夠保證。”他說。
除了價格,企業同樣關注中歐班列的時效性。成都目前致力于解決的,是從原來的企業分段委托、分段簽訂協議,轉變成為實現“門到門”委托的問題。通過改變傳統物流“場站到場站”模式,實現中歐班列(成都)全程15天“門到門”的物流體系。
據測算,空運“門到門”大概需要7天左右,海運“門到門”時間則要超過60天。“中歐班列“門到門”如果超過了20天,就無法來定位它的價值。達不到全程15天‘門到門’,就實現不了中歐班列理想的銷售價格。”陳澤軍解釋,這個體系如果能夠實現,更多的適鐵貨源將會在這里聚集,其品牌效應和價值也就會凸顯出來。
達到全程15天“門到門”的愿景,就必須要求中歐班列(成都)提升效率。
為了對運輸全過程進行合理、高效地調度,成都國際鐵路港將在馬拉舍維奇建立運控中心。對中歐班列(成都)進行全程的控制、計劃和監控。預計春節前后,運控中心就會實現試運行。為了解決擁堵的問題,中歐班列(成都)還將在中東歐和西歐選擇兩個合適的多式聯運點,實現鐵公、鐵水、鐵海的多式聯運。
17年12月,中歐班列(成都)集拼集運測試班列成功開行。18年2月,回程測試班列從荷蘭蒂爾堡出發,實現了中歐班列(蓉歐快鐵)內外貿貨物同列運輸、空箱換重箱,通過兩地海關、鐵路部門合作,突破了當前中歐班列全程直達限制。通過集拼集運推動倉位共享、代碼共享、資源共享,促進和提升中歐去、回程班列重載率,從而實現效率提升、成本降低。
“未來,我們仍然需要一些政策,來鼓勵大家關注中歐班列這條國際通道,”陳澤軍展望:“這些支持政策,會真正讓企業得到實惠。”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