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發布《西安建設“一帶一路”綜改革區總體方案》
2019-01-16 09:02:01
Landbridge平臺
西安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和“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城市。在西安建設“一帶一路”綜合改革開放試驗區,是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主動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加快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建設,推動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打造新時代服務“一帶一路”、引領向西開放的國際合作前沿城市的戰略舉措。為了全面指導和統籌推進西安建設“一帶一路”綜合改革開放試驗區各項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重要意義
全面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是新時代陜西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西安加快發展的重大機遇。西安建設“一帶一路”綜合改革開放試驗區,積極探索“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模式、新路徑,對于內陸地區落實好國家戰略,縱深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建設“一帶一路”綜合改革開放試驗區是西安服務國家戰略,打造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探索引領西部地區快速協調高質量發展新模式的戰略舉措。
西安建設“一帶一路”綜合改革開放試驗區,構建面向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三中心兩高地一樞紐”(西部經濟中心、對外交往中心、絲路科創中心,絲路文化高地、內陸開放高地,國際綜合交通樞紐),有利于打造我國內陸進出雙向開放的戰略性載體,構筑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引領和帶動西部地區快速協調發展,為我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構建更加高效、更加包容的國際經貿規則積累經驗。
(二)建設“一帶一路”綜合改革開放試驗區是西安發揮歷史文化優勢,打造“一帶一路”人文交流高地,探索中華文明與各國文明交流互鑒新路徑的重大舉措。
西安作為世界歷史文化名城、世界四大文明古都、古絲綢之路起點,歷史積淀厚重,文化資源豐富,建設“一帶一路”綜合改革開放試驗區,有利于打造“一帶一路”人文交流高地,形成“一帶一路”對外交往中心,有利于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先進文化,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彰顯文化自信,弘揚絲路精神,深化人文交流合作,探索中華文明與各國文明交流互鑒新路徑。
(三)建設“一帶一路”綜合改革開放試驗區是西安發揮地理幾何中心優勢,打造“一帶一路”交通物流綜合樞紐,提升西部地區參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重要路徑。
西安地處中國地理版圖的幾何中心,東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西接發達的歐洲經濟圈,是聯通歐亞、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西安建設“一帶一路”綜合改革開放試驗區,有利于充分發揮西安幾何中心優勢和西北地區的龍頭帶動作用,打造交通物流樞紐,構建以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為支撐的“一帶一路”國際商貿物流中心,促進西部地區在全球資源配置和服務中發揮更大作用。
(四)建設“一帶一路”綜合改革開放試驗區是西安發揮科教資源優勢,打造“一帶一路”科教創新合作平臺,探索國際科教創新交流合作新路徑的重大載體。
西安科教資源豐富,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是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與絲路沿線國家在科技教育方面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礎和廣闊前景,建設“一帶一路”綜合改革開放試驗區,有利于打造“一帶一路”科教創新合作平臺,加強國際科技教育交流合作,探索國際科教創新交流合作新路徑。
(五)建設“一帶一路”綜合改革開放試驗區是西安加強國際產能合作,優化西部地區產能分布,探索“一帶一路”產業合作發展新路徑的關鍵抓手。
西安作為我國重要的裝備制造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在航空航天、電力裝備、交通裝備、石油機械、電子信息產業等方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建設“一帶一路”綜合改革開放試驗區,有利于進一步發揮產業優勢,拓寬國際合作領域,打造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優化西部地區產能分布,探索形成“一帶一路”產業合作發展的新路徑。
二、試驗優勢
西安歷史文化悠久,科教資源豐富,戰略地位突出,樞紐優勢明顯,產業基礎雄厚,營商環境優良,具有建設“一帶一路”綜合改革開放試驗區的良好基礎和優勢。
(一)文化引領優勢。
西安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古絲綢之路的起點,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榮耀和厚重記憶,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世界歷史文化名城”,被譽為“天然歷史博物館”,形成了“承古納新、開放包容”的城市精神。西安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人口過百萬的國際化大都市,是繼北京、上海之后外國元首訪華到訪率最高的城市,新中國成立以來先后有200多位國家元首以及領導人成功到訪。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使西安成為體現絲路文化精神、承載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節點城市和人類文化遺產之都,為建設“一帶一路”綜合改革開放試驗區提供了國際人文交流基礎。
(二)科教資源優勢。
西安人文科教綜合實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居全國前列,軍工資源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一位,是“全國十大創新型城市”之一,2018年城市創新競爭力居全國第八位。全市擁有普通高校63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國家技術研究或行業測試中心122個、各類科研機構3000多家,兩院院士62人。西安2017年技術市場合同交易額超過800億元,位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是“一帶一路”上科創資源匯聚富集的高地,為打造“一帶一路”科教創新合作平臺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戰略地位優勢。
西安在國家戰略中地位優勢顯著,國家有關規劃中先后提出支持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建設服務“一帶一路”的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全面改革開放試驗田、打造西部地區門戶開放城市。西安還承擔著國家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開放型體制機制建設、服務貿易、跨境貿易、電子商務、下一代互聯網等近20項國家級試點、示范任務,具有建設“一帶一路”綜合改革開放試驗區的優勢條件。
(四)交通樞紐優勢。
西安是國家定位的國際綜合交通樞紐,承東啟西、連接南北,是“一帶一路”客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重要的交匯地。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是全國第七大樞紐機場,已獲批開放第五航權,2小時可覆蓋全國85%的地區。西安鐵路樞紐是全國重要的路網性樞紐之一,以西安為中心的“米”字型高鐵網正在加快建設,西安到各主要省會城市的“高鐵一日生活圈”初步形成。西安港是我國首個擁有國際國內“雙代碼”的內陸港,中歐班列長安號實現常態化運行,2018年前11個月運行已超過1142列。西安公路樞紐是全國公路六大樞紐之一,已形成“米”字型高速公路網和“一環十二輻射”為主骨架的公路網,為打造服務“一帶一路”的國際多式聯運核心樞紐提供了重要基礎。
(五)特色產業優勢。
西安具有以旅游業、文化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特色鮮明的產業體系。西安是首批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示范典型區域,也是唯一同時獲得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和現代服務業改革試點的城市。西安現代工業體系完善,是國家重要的航空航天、電子信息和裝備制造業基地,獲批國家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國家專業特色類北斗產業示范園區。作為硬科技概念的發源地,西安硬科技“八路軍”(航空航天、光電芯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信息技術、生命科學、人工智能)優勢明顯,發展勢頭良好,為建設“一帶一路”綜合改革開放試驗區夯實了產業基礎。
(六)營商環境優勢。
西安擁有五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以及自貿試驗區等開放平臺,口岸監管高效,服務功能完善。近年來,大力開展煙頭革命、廁所革命、行政效能革命,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實施“最多跑一次”服務,瞄準“三化五最”(便利化、法治化、國際化,審批最少、流程最短、成本最低、誠信最優、服務最好)目標,打造最佳營商環境城市。西安全面推進“八個大”(大通道、大旅游、大企業、大產業、大項目、大平臺、大學校、大服務)和“十個國際”(國際會議、國際展覽、國際賽事、國際總部、國際組織、國際貿易、國際交流、國際醫院、國際學校、國際社區)的建設,市場主體過百萬,企業景氣指數、企業家信心指數逐季攀升。“西安服務”“西安效率”“西安速度”“西安環境”為西安參與國際合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指導思想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論述,落實“五新”戰略任務,大力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圍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三中心兩高地一樞紐”為抓手,打造西安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建設新時代服務“一帶一路”、引領向西開放的國際合作前沿城市。
(二)基本原則。
1.堅持服務國家戰略。全面落實國家和我省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部署,主動承接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和重大項目布局,積極對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和歐亞經濟論壇有關成果,把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全面創新改革示范區、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等國家戰略有機結合起來,發揮戰略疊加效應,推進“三中心兩高地一樞紐”建設,打造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不斷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取得新進展。
2.堅持立足自身優勢。發揮古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歷史文化積淀厚重、國家地理幾何中心交通樞紐四通八達、國際空港和陸港物流大通道優勢明顯、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教資源富集、硬科技“八路軍”等產業基礎雄厚等綜合優勢,重點在文化、旅游、貿易、科創、產業等領域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合作,形成合作共建、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全方位開放大格局。
3.堅持重點合作方向。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聚焦重點合作方向,以國際貨運航班和中歐班列長安號國際物流大通道為重要載體,以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中國與中東歐“16+1”合作為重點對接區域,以商貿物流、高端裝備、科技教育、文化交流、節能環保、電子信息、科技教育、農產品加工等領域國際產能合作為突破點,引導形成以西安為中心的中亞和中東歐國家在中國合作先行區。
4.堅持各方共同參與。鼓勵支持各方力量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一帶一路”相關協會、商會等中介組織和大型企業的作用,積極支持中介機構與企業組建“走出去”聯盟,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協同發展。鼓勵政府部門、相關組織和企業在海外設立代表處、工作站等機構,共建“海外西安”工作平臺,為企業“走出去”提供必要的政策、法律、融資、保險等服務保障。
5.堅持務實合作共贏。秉承和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堅持務實合作共贏,以構建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為著力點,不斷拓展合作的深度廣度,實現更廣領域、更高水平的合作,為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促進全球共同繁榮,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西安力量。
(三)試驗目標。
1.近期目標。到2020年,西安綜合改革開放試驗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在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戰略地位明顯提升、輻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擴大,與“六大經濟走廊”互利共贏的合作關系基本建立,“三中心兩高地一樞紐”初步建成,在西北地區的龍頭帶動作用顯著增強,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服務“一帶一路”、引領向西開放的國際合作前沿城市地位初步確立。
——聯通“一帶一路”的開放大通道基本構建。西安與國內外城市互聯互通的大通道基本建成,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功能明顯增強,人工智能綜合交通體系基本建成。西安國際樞紐機場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第五航權作用得到很好發揮,更多航權獲批開放,國際客運航線突破80條,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50%以上,年旅客吞吐量達到5500萬人次。新增國際通航點20個,形成聯通國內主要城市和國外40多個國家的380多條航線網絡。西安港的國際陸港功能進一步完善,國際物流大通道體系基本形成。建成及在建高鐵線路達到8條以上,以西安為中心的“米”字型高鐵網基本形成。西安北客站的高鐵港國際化功能日益完善,以西安為中心的“高鐵一日生活圈”城市數量進一步增加。西安在全國公路網的樞紐地位顯著增強,“二環十三輻射”對外高速公路大通道基本形成。西安信息化水平和智慧城市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服務“21世紀數字絲綢之路”的信息樞紐功能顯著提升。
——服務“一帶一路”貿易暢通的大平臺初步建成。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以中亞和中東歐為重點對接區域的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新平臺初步形成,西安在地理區位、科創資源、特色產業等方面的突出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商貿物流業發展水平大幅提高,高效便捷、通達順暢、綠色安全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基本建立,西安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國際陸港、空港、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等平臺作用發揮更加明顯,國際商貿物流中心功能進一步增強,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雙向開放格局基本形成。中歐班列長安號年穩定開行2000列以上,全貨運航線突破20條,跨境電商交易額年均增長20%以上,進出口總值達到4200億元人民幣。
——服務“一帶一路”向西開放的絲路總部初步建成。“高標準、國際化、創新型”的“一帶一路”國際服務功能不斷增強,“一帶一路”法律服務與法治創新示范區初步建立,“一帶一路”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和司法保護成效顯著。對外投資服務促進體系基本健全,一批對外投資合作“一站式”服務平臺建成投運。檢驗檢測的國際化水平明顯提升,形成一批在“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有影響,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對產業升級有引導作用的“西安標準”。金融服務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以高新科技金融區為核心,灃渭能源金融區和曲江浐灞文化金融、新金融試驗區為支撐的金融“金三角”初步建成,服務雙向開放的絲路國際金融中心基本構建。金融業增加值達1000億元以上,外資金融服務機構超過100家。
——“一帶一路”人文交流大平臺初步建成。“一帶一路”經濟合作與人文交流的國際合作機制基本建立,以“新西商”和西安友城為橋梁,以古都文化、絲路文化為紐帶的民間和政府間交流更加活躍,形成國際教育、科技、體育、衛生、法律服務等對外人文交流品牌。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的指導下,西安絲路音樂之城、書香之城、創意之城、博物館之城、會展之城等“五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國際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擴大。國際友好城市達到40個,外籍留學生人數達到1.3萬人。
——“一帶一路”文化旅游影響力顯著提升。以西安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文化廣泛交流互鑒,絲路文化遺產保護國際交流深入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物數字化交流合作平臺作用發揮明顯,一批重點文化遺產得到很好保護和展示,“尋根文化”展示基地基本建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世界優秀文化融合化”的絲路文化新高地初步建成。“旅游+”國際合作新機制基本形成,多元化的旅游文化產品體系基本構建,一批國際一流旅游核心景區基本建成,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城市地位基本確立,接待國內外游客超過2.5億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3000億元以上。
——服務“一帶一路”的絲路科創中心初步建成。西安“硬科技”概念策源地和硬科技“八路軍”集聚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的影響力顯著增強,制造強市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硬科技”產業集群基本形成,全球硬科技之都地位初步確立。國家技術轉移西北中心和中國軍民融合知識產權運營平臺(國家知識產權運營公共服務平臺軍民融合西安試點平臺)基本建立。創新創業發展環境顯著改善,創新成果數量和質量進入全國前列,一批外籍高端創新創業人才落地西安,西安成為全國創新網絡的重要節點。國際產能合作承載能力顯著增強、合作模式多樣發展、合作新體制與支持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海外西安”合作發展新空間得到進一步拓展。世界500強企業公司及分支機構超過260家,建成境內外國際合作園區超過20個,海外投資超過2000億元,技術市場合同交易額超過950億元,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90件。
2.遠期目標。到2035年,西安“一帶一路”綜合改革開放試驗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五都一樞紐”(“一帶一路”創新創業之都、全球硬科技之都、世界文化之都、世界旅游時尚之都、現代生態宜居之都、國際重要門戶樞紐)全面建成,引領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作用顯著增強,支撐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地位更加突出。對外貿易總額、對外投資額、引進外資數量、國際交流活動次數、跨國技術轉移數量、中外合作產業園區數量、接待國外游客人數等方面同2020年相比翻兩番,外籍留學生人數同2020年相比翻一番,交通、商貿、金融、文化、產業、旅游、環保等領域的國際合作成效顯著。代表國家形象、引領“一帶一路”、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全面建成,東西互濟、南北協調、引領西部、領航絲路的國際化大都市開放格局全面形成。
四、重點任務
(一)加快構建聯通“一帶一路”的開放大通道。
1.加強國際航空大通道建設,不斷提升西安服務全球的國際航空客貨運樞紐功能。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引進國際戰略合作伙伴,加快推進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及地區航線布局。按照“絲路聯通、歐亞加密、美澳直航、貨運突破”的原則,織密國際航線網和國內干線網,進一步開拓面向歐洲、美洲、澳洲、中亞等主要城市的直航航線,形成以西安為國內中轉樞紐,至歐、美、澳、非、亞的國際航線網絡。進一步完善航空物流樞紐基礎設施,充分發揮第五航權開放功能作用,積極優化提升全貨運航線網絡和跨境電子商務,構建以西安為中心的全球貨運航線網絡,探索建設西安全貨運國際機場,不斷提升服務全球的國際航空客貨運樞紐功能。以空港新城為載體,積極開展與國際國內物流巨頭在電商、快遞等業務領域的合作,帶動航空運輸業、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加快建設以航空運輸為基礎,航空物流、航空服務、航空總部三大產業為支撐的臨空經濟示范區。
2.加強國際班列大通道建設,探索構建服務“一帶一路”的陸路中心港。改革內陸港建設運營模式,以西安國際港務區為載體,探索建設西安國家物流大數據中心,強化內貿班列的拓展,加強與沿海沿邊港口和口岸的合作,構建多式聯運體系,大力推進西安港的國際交流和戰略合作開發,構建服務全球的海陸空立體化多式聯運大通道體系,向西常態化開行西安至漢堡、阿拉木圖、莫斯科、華沙、布達佩斯的中歐班列長安號,打造3條以上中歐班列精品線路。向東常態化開行往返青島港等港口的“五定”班列,輻射日韓地區及東南亞地區。向南推進與廣西憑祥口岸、防城港的合作,構建與東南亞各國間的陸海直達國際多式聯運新通道。
3.加強數字信息大通道建設,構建聯通全球的數字絲綢之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整合各類通信資源,充分發揮西安作為全國六大通信樞紐和七大互聯網直連點城市的優勢,實施通信基礎設施支撐能力提升工程,進一步拓展國際互聯網出口通道。加快構建具有西安特色的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無現金城市產業生態體系,重點實施西安軟件園國家新型工業化(軟件)產業示范基地、西咸新區國家新型工業化(軟件)產業示范基地、浐灞互聯網創新試驗區等一批項目,建設國家數字經濟示范區,建成國家級大型國際數據中心。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智慧城市和信息化建設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探索建立國家數字信息港,構建聯通全球的“21世紀數字絲綢之路”。
4.創新區域多式聯運組織模式,探索建設聯通“一帶一路”的國際多式聯運核心樞紐。以西安港建設“一帶一路”內陸中轉樞紐陸海空多式聯運示范工程納入國家第二批多式聯運示范工程項目名單為契機,以解決我國多式聯運“聯而不通、銜而不接”的痛點問題、構建順暢通達的國際化疏散體系為目標,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不斷改革創新建設模式,支持西安國際港務區建設貨運專線、機場專線,優化提升新筑鐵路綜合物流中心服務功能,整合港口周邊的多領域規劃和公路、鐵路、海運、空運等多種運輸方式,推進空港、陸港、海港“三港”聯動,構建面向“一帶一路”的西安多式聯運貨運核心樞紐。在已有的“米字型”高鐵樞紐網和高速公路網絡,以及西安北客站的基礎上,大力促進城市公共交通發展,加快建設西安地鐵和城際鐵路網,加快構建西安“二環十三輻射”的對外高速公路大通道,推進綜合客運樞紐建設,強化國際國內高效組織、區域城鄉有效輻射、城市內外一體銜接的集疏運網絡樞紐功能,推進空港、陸港、高鐵港、公路港、數字信息港“五港”聯動,探索建立聯通“一帶一路”的內外銜接順暢、流動高效的國際多式聯運核心樞紐。
聯通"一帶一路"的開放大通道建設項目
1.國際航空大通道建設項目: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擴建項目,滿足2025年旅客吞吐量7000萬人、貨郵吞吐量80萬噸的要求。建設西安臨空經濟示范區,打造航空企業總部商務區、"一帶一路"航空維修中心、世界級現代物流產業基地、中國西部國際航空物流樞紐港、絲綢之路經濟帶航空貨運集散中心、科技創新引擎和開放合作平臺。
2.國際班列大通道建設項目:西安新筑鐵路綜合物流中心項目,主要建設八大功能分區,形成以物流運輸貿易服務為主的國家級綜合物流樞紐節點。西安連接周邊的鐵路項目,主要建設銀川至西安高速鐵路項目、西安至延安高速鐵路項目、西安至十堰高速鐵路項目、西安至安康高速鐵路項目。
3.數字信息大通道建設項目:推進"智慧西安"時空信息云平臺項目、國家云計算服務創新示范項目、國家新型工業化(大數據)產業示范基地項目、西安國家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城市項目、西安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項目、浐灞互聯網創新試驗區項目建設。
4.國際多式聯運核心樞紐建設項目:國家多式聯運示范基地項目,主要建設公鐵聯運周轉區、公路物流集散區、冷鏈基地、綜合服務區等基礎設施以及多式聯運大數據中心等支撐平臺。推進中國郵政西安郵件處理中心、西安傳化絲路公路港、申通西北地區轉運中心、西安港綜合物流服務平臺項目建設。建設西安至韓城城際鐵路項目、西安至法門寺至機場城際鐵路項目,新建乾縣至新西安南站、閻良至機場城際鐵路項目、西安火車站改擴建工程項目。西安外環高速(南段)項目、京昆高速(蒲城至澇峪口)擴建項目。
(二)探索建立“一帶一路”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大平臺。
1.以提升自貿試驗區服務功能為重點,探索開展內陸地區自由貿易港試點。以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西安片區為載體,充分發揮“先行先試”優勢,堅持“大膽闖、大膽試、大膽改”,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可復制可推廣為基本要求,重點圍繞政府管理、投資便利、貿易暢通、特色金融、“一帶一路”經濟合作與人文交流等領域開展制度創新,持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與國際高標準投資與貿易規則相適應的管理體系,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創新成果。探索建立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投資貿易便利、高端產業聚集、金融服務完善、人文交流密切、監管高效便捷、法治環境規范的高水平國際自由貿易港。
2.以中亞及中東歐為重點對接區域,著力構建國際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新平臺。發揮西安與中亞和中東歐國家人文交往優勢,主動爭取國家部委支持,率先在國家新一輪開放領域開展先行先試,全面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清理和取消資質資格獲取、招投標、權益保護等方面的差別化待遇。鼓勵外資投向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先進制造業領域。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構建“智慧海關”體系,建立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海關監管體制。加快推進口岸管理部門監管數據聯網,積極推進全國通關一體化和海關檢驗檢疫直通放行、集中審單、電子監管、綠色通道等通關模式。加快推廣應用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標準版,推進口岸“三互”大通關建設,實現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間海關監管合作,支持鐵路運輸進出口郵件業務,推廣應用物流監控系統、多式聯運信息系統,探索國際鐵路聯運和海鐵聯運“一單制”,著力構建國際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新平臺。重點鼓勵中亞和中東歐國家跨國公司在西安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銷售中心、物流中心和結算中心,爭取國家在西安開展遞延納稅等稅收優惠政策試點,完善境外投資者權益保障機制。
3.探索建立國際化規范化高效化的開放管理體制,打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著力打造市場開放先行城市、知識產權保護典范城市、政務服務標桿城市和配套服務先進城市,建立符合國際規范和靈活高效的開放管理體制,努力打造全國最佳營商環境城市和世界一流營商環境城市。重點實施“精準引進”“一企一策”“總部提升”“增資激勵”計劃,重點打造“西安效率”“西安速度”“西安環境”等國際化名片,使“投資中國、首選西安”成為國際社會廣泛共識。
4.以建設西安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為抓手,全力打造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突出西安特色和優勢,著力在跨境電子商務企業對企業(B2B)方式相關環節的技術標準、業務流程、監管模式和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先行先試,為推動全國跨境電子商務健康發展探索新經驗、新做法。積極深化外貿領域“放管服”改革,以跨境電子商務為突破口,大膽探索、創新發展,在物流、倉儲、通關等方面進一步簡化流程、精簡審批,完善通關一體化、信息共享等配套政策,推進包容審慎有效的監管創新,推動國際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和業態創新。依托國際航空物流樞紐,構建跨境電子商務產業鏈和生態圈。依托海外倉,提升跨境進出口派送,加快傳統企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經營主體,促進對外貿易穩定增長。切實保障國家安全、網絡安全、交易安全、國門生物安全、進出口商品質量安全,有效防范交易風險,堅持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營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良好營商環境,加快構建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
"一帶一路"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大平臺建設項目
1.中國內陸自由貿易港建設項目:推進政府管理、投資便利、貿易暢通、特色金融、"一帶一路"經濟合作與人文交流等制度創新,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建立與國際高標準的投資與貿易規則相適應的管理體系。
2.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新平臺項目: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放寬市場準入。推行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管理,建立外商投資合作"一站式"服務平臺,搭建國際商貿仲裁服務體系。推進"智慧海關"建設,提升西安綜合保稅區通關服務水平,實現中西部國際貿易進出口類企業聚集。
3.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項目:建立符合國際規范和靈活高效的開放管理體制,實施"精準引進""一企一策""總部提升""增資激勵"計劃。
4.中國(西安)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項目:建設西安跨境電子商務試點(洋貨碼頭)項目、圓通跨境商貿及服務產業園。西安電子商務園區、絲綢之路起點新豐物流基地項目、國際港務區物流基地、京通易購(西北)智慧物聯網共同運營中心項目。構建跨境電子商務完整的產業鏈,形成適應和引領全球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管理制度和規則。建設大商道大宗商品現貨電子交易平臺。
(三)探索設立西安服務國家戰略向西開放的絲路總部。
1.增強自貿試驗區法律服務功能,探索建立“一帶一路”法律服務與法治創新示范區。圍繞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以及服務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產能合作,整合完善在西安的外資企業代表處、外國事務性組織的分支機構、外國文教文化類機構、外國商會性分支機構,為中外企業提供國際貿易糾紛爭端仲裁和國際法律咨詢服務,探索建立“高標準、國際化、創新型”的“一帶一路”國際爭端調解機制,打造以調解為主、與司法審判和調仲對接的“一帶一路”國際爭端救濟的法律服務平臺。以具備條件的開發區為依托建設“一帶一路”法律服務和法治創新示范區(“中央法務區”),吸引仲裁、公證、調解、鑒定、律師事務所等相關法律服務機構聚集,打造國內一流且在國際有一定影響的優良法治環境。
2.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探索建立“一帶一路”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和運用,引導專利技術向“一帶一路”沿線開放流動,研究組建絲路沿線國家知識產權合作協調議事機構,開創“一站式”知識產權管理保護新模式和適應“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司法救濟的示范模式。探索加大侵權損害賠償力度、調整侵權舉證責任等改革路徑,完善侵權判定工作機制。在知識產權綜合行政執法、司法審理模式、司法保護與行政執法協調機制等方面開展先行先試。積極籌建中國西安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建立產業重大知識產權風險預警和聯合應對機制,為企業“走出去”海外維權保駕護航。加快培育面向境外投資和跨國經營的中介服務機構,建立市場化、社會化、國際化的中介服務體系。建立維權援助制度,完善專業人才培養、信息利用、許可交易機制。
3.完善對外投資服務促進體系,探索建立對外投資合作“一站式”服務平臺。推進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確立企業對外投資主體地位,支持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境外投資合作。加強境外投資事后管理和服務,完善境外資產和人員安全風險預警和應急保障體系。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絡,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優化提升西安“一帶一路”國際商務中心、西咸新區“走出去”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功能,建立對外投資合作“一站式”服務平臺,扶持和培育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為中小企業提供通關、融資、退稅、保險、咨詢等服務。
4.創新自貿試驗區金融服務功能,探索建立服務雙向開放的絲路國際金融中心。發揮國家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融智優勢、融資優勢和開發性金融的組織優勢,加快編制西安絲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規劃,助力規劃成果落地生根。加強與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金融合作交流,引進國際知名銀行落地西安,積極爭取國家支持,探索建立西安絲路國際金融中心。發揮西安高新區科技優勢,探索建立以科技金融為重點的全國性專業金融中心和以金融科技為先導的金融創新示范區。發揮曲江新區文化資源優勢,探索構建文化金融示范區。以西安經開區為主要載體,研究開展軍民融合金融示范區試點。以灃渭能源金融區為載體,探索設立能源投融資中心、能源交易中心、能源風險管理中心。依托西安綜合保稅區和西安鐵路口岸等功能區,設立物流金融功能區。以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西安片區為支撐,推動跨境人民幣業務,探索發展離岸金融業務,提升涉外金融服務水平。以浐灞生態區為載體,探索設立絲路綠色金融功能區,構筑以綠色保險為主導的專業化環境風險治理體系。
5.提升檢驗檢測的國際化水平,探索建立更多“西安標準”。加強與絲路沿線國家在檢驗檢測方面的合作交流,共同培育開發檢驗檢測認證市場,為當地企業提供更加便捷優良的合格評定服務。加快實施“標準化+行動”計劃,啟動“西安市檢驗檢測新基地”建設,研究制定新產業新業態標準,提升創新成果轉化成標準的能力。鼓勵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及行業協會,圍繞“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際、國家標準及“西安標準”制修訂,推動產業相近企業組建標準產業聯盟。打造一批在“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有影響、國內領先、對產業升級有引導作用的“西安標準”。
服務"一帶一路"向西開放的絲路總部建設項目
1."一帶一路"法律服務與法治創新示范區:整合外資企業代表處、外國事務性組織的分支機構、外國文教文化類機構、外國商會性分支機構,建立"一帶一路"國際爭端調解機制,打造"一帶一路"國際爭端救濟的法律服務平臺,辦好"一帶一路"商事法律服務論壇、"一帶一路"國際商協會投資與貿易洽談會、"一帶一路"創新創業高峰會議、中國500強企業高峰論壇。
2."一帶一路"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組建絲路沿線國家知識產權合作協調議事機構,完善侵權判定工作機制,建立維權援助制度。籌建中國西安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建立產業重大知識產權風險預警和聯合應對機制。加快培育面向境外投資和跨國經營的中介服務機構,完善專業人才培養、信息利用、許可交易機制。
3.建立對外投資合作"一站式"服務平臺:完善境外資產和人員安全風險預警和應急保障體系,優化提升西安"一帶一路"國際商務中心、西咸新區"走出去"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服務功能,建設更多對外投資合作"一站式"服務平臺。
4.絲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項目:設立綠色銀行、文化創意支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引導基金和"雙創"基金,建設西安資本大市場、量化金融工程實驗室、金融科技孵化器、高新科技金融智庫。建設能源交易中心、能源投融資中心、能源定價中心、能源金融產品中心、能源風險管理中心和能源人民幣貿易結算中心。建設西安金融商務區、絲路國際金融中心核心區、灞柳基金小鎮、陸港金融小鎮、灃渭能源金融區、國際港務區西部金融產業示范高地、西安民間金融小鎮、中民投國際物流融資租賃項目。
5.提升西安檢驗檢測水平:加強與絲路沿線國家合作交流,共同培育開發檢驗檢測認證市場。實施"標準化+行動"計劃,啟動"西安市檢驗檢測新基地"建設,研究制定新產業新業態標準,鼓勵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及行業協會參與國際、國家標準及"西安標準"制修訂,組建標準產業聯盟。
(四)加快構建“一帶一路”人文交流大平臺。
1.創新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機制。加強與有關國際機構、國家有關部委的溝通與合作,擴大歐亞經濟論壇、中法文化論壇、中國西部文博會、絲綢之路工商領導人(西安)峰會等平臺的影響力。加強高級別文化交流,參與“歐洲文化之都”和“東亞文化之都”對話機制,爭取
“一帶一路”文化城市總部等國際文化合作機構落戶西安。爭取國家支持,積極策劃和承辦高層次國際會議會展,探索建立“一帶一路”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全方位旅游合作交流機制、國際智庫合作交流機制,文化、教育、旅游等相關部門定期會晤機制。加強與絲路沿線城市在遺產保護、文化交流、綠色發展、減少貧困等領域的合作交流,探索建立長效合作機制。爭取中國-阿聯酋商務理事會在西安設立聯絡辦公室,打造我國與中東地區的機制性商務合作平臺。探索成立西安市歐洲和中亞事務合作局,承擔與歐洲和中亞國家間投資貿易領域的合作促進事務,建立和密切經貿往來。
2.構建國際人文交流大平臺。加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工業發展組織、開發計劃署、環境署等機構的溝通交流,發揮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世界西商大會、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等平臺功能,推進國際教育、科技、產業、扶貧、環境等領域的合作,爭取“一帶一路”相關總部或分支機構落戶西安。建設“一帶一路”領事館集中區,鼓勵和支持各國領館、外事機構向西安領事館區聚集,打造大西安外事交流平臺。建設“一帶一路”新媒體運營中心,申辦絲路衛視頻道,制作中、英、俄多語種“一帶一路”天氣預報等品牌節目,建設西安絲路人文信息港。倡議成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建設政府、企業、智庫、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多元合作平臺。
3.打造人文交流大品牌。實施文化“走出去”和“請進來”戰略,加快中國(西安)文化中心建設。推進“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基地建設,爭取相關項目入選國家絲綢之路影視橋工程、絲路書香工程、“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等項目。做大做強西安影視、仿唐樂舞、西安鼓樂、秦腔等特色文化品牌,積極扶持絲綢之路題材文藝作品創作,推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藝術精品。提升西安國際馬拉松的影響力,打造面向“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頂級馬拉松等體育活動賽事。發揮經典歷史人物和重要文化遺產的文化載體作用,實施“文化走出去”系列活動,用多種形式講好西安故事,傳播中國聲音,促進國際人文交流與合作。
4.構建絲路人才教育合作交流大平臺。進一步優化西安留學訪學環境,簡化符合條件的留學生出入境手續、降低準入條件,吸引和鼓勵沿線國家和地區學生來西安留學。實施“一帶一路”招才引智、教育扶貧等計劃,設立“一帶一路”西安獎學金,建立面向“一帶一路”沿線留學生的教育培訓基地。依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工程科技知識中心絲路培訓基地、絲路創新創業基地等國際機構,吸引絲路沿線國家學生在西安留學、創業,打造國外留學生西安創業港。設立海外高端人才項目投資基金,加大對各類引智項目的資金扶持。引進國際優質教育資源,鼓勵國內外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校在西安合作辦學,共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新平臺,全面提升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水平。以構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為總體目標,探索“一帶一路”境外辦學和援外培訓模式,鼓勵在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境外辦學項目。鼓勵支持市內高校舉辦多層次、高水平的國際合作辦學項目和機構,支持省屬高校"走出去"聯合辦學。辦好國際大中學生夏令營等活動,開展絲路沿線城市青少年常態化交流活動,建立寒暑假大中學生交流互訪機制,打造國際學生交流的西安品牌。
5.構建絲路醫療健康合作交流大平臺。加強國際醫學合作,引進中外合資醫療機構,推進市屬醫院國際化醫療服務試點,加快國際化醫療定點醫院建設,提升國際化醫療衛生服務環境。加強國際化醫療服務人才隊伍建設,規范國際化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雙語標識,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際醫療機構建設。大力推動“互聯網+醫療健康”、醫療大數據的應用,爭取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落戶西安,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智慧醫療示范基地。
"一帶一路"人文交流大平臺建設項目
1.創新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機制:參與"歐洲文化之都"和"東亞文化之都"對話機制,爭取建立"一帶一路"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全方位旅游合作交流機制、國際智庫合作交流機制,文化、教育、旅游等相關部門領導人定期會晤機制。設立中國-阿聯酋商務理事會西安聯絡辦公室,成立西安市歐洲和中亞事務合作局。
2.國際人文交流大平臺項目:爭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工業發展組織、開發計劃署、環境署等機構相關分支機構落戶西安。擴大歐亞經濟論壇、絲博會、世界西商大會、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等平臺功能,建設"一帶一路"新媒體運營中心,申辦絲路衛視頻道,建設西安絲路人文信息港、"一帶一路"領事館集中區等項目。倡議成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
3.人文交流大品牌項目:實施文化"走出去"和"請進來"戰略,建設中國(西安)文化中心、"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基地建設,做大做強西安影視、仿唐樂舞、西安鼓樂、秦腔等特色文化品牌,積極扶持絲綢之路題材文藝作品創作,辦好"長安與羅馬對話"論壇、國際大學生旅游節、西安國際馬拉松賽事等活動,打造面向"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體育活動賽事。
4.絲路人才教育合作交流大平臺項目:實施"一帶一路"招才引智、教育扶貧等計劃,設立"一帶一路"西安獎學金,建立面向"一帶一路"沿線留學生的教育培訓基地,建設"一帶一路"產教協同創新中心、國際教育交流中心、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國際交通學院項目、"一帶一路"國際大學城等項目,打造國外留學生西安創業港,設立海外高端人才項目投資基金,共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合作、人文交流平臺,支持省屬高校"走出去"聯合辦學,辦好國際大中學生夏令營等活動。
5.絲路醫療健康合作交流大平臺項目:推進市屬醫院國際化醫療服務試點,加快"一帶一路"國際醫療中心、國際化醫療定點醫院、國際醫療服務設施建設項目建設,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際醫療機構建設。大力推動"互聯網+醫療健康"、醫療大數據的應用,爭取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落戶西安。
(五)加快建設“一帶一路”文化旅游創新示范區。
1.探索創建“一帶一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先行先試區。發揮西安歷史文化優勢,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世界優秀文化融合發展,探索創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先行先試區。廣泛開展文化創作交流活動,打造絲路藝術之城。加強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打造絲路書香之城。建設絲綢之路文化博物館、人文交流館、各類數字博物館,創建絲路沿線國家博物館聯盟,打造絲路博物館之城。加快推進西安絲路國際會展中心等大型場館建設,積極申辦國際教育博覽會等活動,打造絲路會展之城。實施文化產業倍增計劃,促進“文化+”與生態、旅游、科技、會展等深度融合,打造絲路創意之城。
2.加快提升文化交流平臺國際化水平。搭建國際性展會合作平臺,辦好中國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世界文化旅游大會等國際性會議,進一步提升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絲綢之路國際創新設計周的影響力。建設一批國家文化公園、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藝術園區和特色小鎮,從生態、農耕、藝術、文學、歷史等方面打造“中華民族標識”文化資源脈絡。實施中青年文藝作家“百優計劃”和網絡文藝人才“百優計劃”,吸引世界各地有潛力的青年作家來西安居住生活、潛心創作。大力實施“文化+”戰略,促進文化與科技、金融、旅游、體育、電競等領域深度融合發展。啟動文化產業大走廊建設工程,形成一批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打造“一帶一路”文創產業高地。積極擴大西安電視絲路頻道的影響力,加快“一帶一路”語言服務及大數據平臺建設,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實施文化貿易“倍增計劃”和“互聯網+中華文化走出去”生態創新計劃。
3.建設文化遺產保護國際交流大平臺。以聯合“申遺”成功為契機,創新文物保護維修與展示利用的技術和手段,開展文化遺產保護理念、技術、成果等方面的國際交流和合作,提升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水平,探索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物數字化交流合作平臺。實施漢長安城、秦阿房宮、櫟陽城等重點文化遺產的保護展示及考古項目,打造各展風采的“尋根文化”展示基地,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積極爭取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推動形成文化遺產保護與金融、文化、旅游、生態、交通建設等城市發展要素協調發展的新機制。
4.提升西安國際旅游品質。改革創新旅游品牌管理服務體制,突出“西安·世界古都”“長安·絲路起點”“秦嶺·世界名山”三大旅游品牌,凸顯周秦漢唐文化元素,依托兵馬俑、華清池、大唐芙蓉園、明城墻、陜西歷史博物館等典型性景區景點,打造中華古都文化國際旅游目的地。以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大雁塔、小雁塔、大唐西市、興慶宮等為依托,打造絲路文化旅游目的地。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持續推進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依托秦嶺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研究建設秦嶺國家公園和大熊貓國家公園,打造內陸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和國際自然生態旅游目的地。
5.深化文化旅游的國際交流合作。依托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西安國際保護中心、絲路沿線國際博物館友好聯盟和相關文博單位及研究機構,加強與絲路沿線國家的文化旅游合作。積極開展與絲路沿線國家和周邊城市的旅游交流合作,共同制定旅游協同機制,打造精品旅游線路和聯動平臺,促進區域旅游協同發展,塑造絲綢之路旅游帶的整體形象。
6.建設“一帶一路”國際游客服務中心。以推進西安旅游服務國際化為抓手,以構建西安國際游客集散地為目標,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加快創立絲綢之路通用簽證機制,建立局部雙邊和多邊國家的“絲綢之路旅游簽證通用制度”,推行絲路沿線國家公民落地簽,實行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口岸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增加開通西安到中亞、西亞、中東、歐洲主要城市的國際航線,支持開行“一帶一路”旅游專列,首開西安至哈薩克斯坦的“中哈友誼號”旅游專列,提高國際旅游通達性。
7.搭建國際智慧旅游大平臺。改革完善旅游宣傳機制,創新旅游宣傳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以游客互動體驗為中心,通過信息技術和旅游服務、旅游管理、旅游營銷的融合,系統整合和深度開發應用旅游資源和旅游信息,建設電子門票管理系統、電子導覽系統、虛擬旅游互動體驗應用服務系統、智慧旅游公共服務平臺、景區智能管理和運營平臺等,設立西安國際旅游數據中心,打造基于互聯網、位置服務與移動支付技術的西安文化旅游智慧系統,構建智慧旅游綜合服務體系,形成“文化+智慧+旅游”全新模式,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眾提供現代化、高品質的旅游服務,將西安建設成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
"一帶一路"文化旅游創新示范區項目
1."一帶一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先行先試區項目:加強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推進絲綢之路文化博物館、人文交流館、各類數字博物館以及西安絲路國際會展中心等大型場館建設,創建絲路沿線國家博物館聯盟,積極申辦國際教育博覽會等活動,實施文化產業倍增計劃。
2.文化交流平臺國際化項目:發揮好絲綢之路媒體聯盟、大唐西市文化藝術品國際交易平臺、"一帶一路"語言實訓與翻譯平臺、"網上絲綢之路"平臺、新絲路大學聯盟、絲路法醫聯盟等平臺作用,辦好絲博會、中國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世界文化旅游大會、"一帶一路"國際藝術節等國際性會議,提升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和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的影響力,建設一批國家文化公園、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藝術園區和特色小鎮,實施中青年文藝作家"百優計劃"和網絡文藝人才"百優計劃",建設文化產業大走廊工程。實施文化貿易"倍增計劃"和"互聯網+中華文化走出去"生態創新計劃。
3.文化遺產保護國際交流大平臺項目: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物數字化交流合作平臺、陜西省絲綢之路國際文化交易中心項目、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藝術品文化交易中心項目,實施漢長安城、秦阿房宮、櫟陽城等重點文化遺產的保護展示及考古項目,打造"尋根文化"展示基地。
4.西安國際旅游品質提升工程:建設華僑城旅游文化項目、涇河新城樂華城項目、兵馬俑小鎮、涇河新城新絲綢之路世界商貿文化之都、絲綢之路風情城、大唐西市絲路文旅小鎮、陸港文化體育小鎮、高新區時尚小鎮、西安萬達文化旅游城、周禮小鎮、灃濱水鎮·詩經里小鎮、世園婚慶文旅小鎮、茯茶小鎮、國際文創小鎮、太乙·長安道休閑養生小鎮、宋城中華千古情項目、華夏文旅小鎮、西安絲路文化藝術中心、秦嶺"國家公園"和大熊貓國家公園等項目。
5.文化旅游國際交流合作項目:加強旅游交流合作,共同制定旅游協同機制,打造精品旅游線路和聯動平臺。建設絲路文化藝術中心項目、秦漢新絲路國家級數字文化產業基地、灃東中影國際影視基地等項目。
6."一帶一路"國際游客服務中心項目:建立絲綢之路通用簽證機制和"絲綢之路旅游簽證通用制度",推行絲路沿線國家公民落地簽,實行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口岸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增加開通西安到中亞、西亞、中東、歐洲主要城市的國際航線,支持開行"一帶一路"旅游專列,首開西安至哈薩克斯坦的"中哈友誼號"旅游專列。
7.國際智慧旅游大平臺項目:整合、開發、應用旅游資源和旅游信息,建設電子門票管理系統、電子導覽系統、虛擬旅游互動體驗應用服務系統、智慧旅游公共服務平臺、景區智能管理和運營平臺等,設立西安國際旅游數據中心,打造西安文化旅游智慧系統。
(六)加快構建服務“一帶一路”的絲路科創中心。
1.構建國際創新合作交流大平臺。以制造強國戰略為引領,依托西安“硬科技”概念策源地和硬科技“八路軍”集聚優勢,辦好全球硬科技創新暨“一帶一路”創新合作大會,打響西安硬科技品牌名片,建設制造強市。積極吸引世界500強企業、知名跨國公司、國內大型企業等海內外研發設計資源在西安設立研發中心、實驗室等研發機構,支持外資研發設計機構參與本市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與駐市單位共建研發平臺和人才培養基地,搭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共享平臺,匯聚全球頂尖的硬科技成果及人才,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硬科技”產業集群,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
2.建設絲路科技成果交易大品牌。改革創新西安科技大市場體制機制,提升拓展服務功能,建設國家技術轉移西北中心和西部知識產權運營平臺。完善技術轉移轉化服務體系,創新供需對接模式,打造線上線下結合,市場化、專業化、規模化的技術交易市場。建設“絲路創新驛站”聯盟,聚集和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推動國際間技術交流與合作。設立知識產權運營轉化基金,優化促進技術交易的配套政策,提升知識產權交易流轉和技術轉移轉化的國際化水平。
3.建設“一帶一路”創新中心。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產業創新發展需求,依托高校院所、骨干企業和軍工單位資源,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加強應用基礎研究,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努力取得更多“硬科技”原創成果。加強央地省部協同,重點聚焦在航空航天、軍民融合、光電芯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信息技術、生命科學、人工智能、現代農業上取得重大突破,創新成果進入世界前列,成為全國創新網絡的重要節點。積極配合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布局,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爭取布局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支持西安高新區承接國家大科學裝置、大科學工程,建設中科院西安科學園,探索建設面向“一帶一路”的能源裝備服務中心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園區。
4.打造“一帶一路”產業合作高地。加快產業合作園區建設,支持優勢企業開展國際合作。鼓勵企業在汽車、航空器、北斗導航、生物醫藥、微小衛星和空間信息技術應用、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方面與國外開展合作。加快我省骨干企業和優勢民營企業“走出去”步伐,建設中亞長安產業園等海外園區,將中哈愛菊糧油產業園優化升級為國家級海外產業園,不斷拓展“海外西安”發展新空間。積極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推動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的良性互動,讓“西安智慧”服務全球。優化整合西安駐外機構和資源,為西安企業與中亞地區的交流合作提供服務和支持。圍繞集成電路、先進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優勢特色產業產品進出口便利化,推動現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功能整合,推進境外投資便利化。
5.打造“一帶一路”創新創業人才高地。健全制度保障,改善創新創業發展環境,加大科技創新團隊培養和引進,吸引外籍高端創新創業人才落地發展。加強海外高層次領軍人才引進,提升中國(西安)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服務功能,建設海外人才離岸創業基地。采取“一事一議”方式,支持引進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領域高層次創新團隊。依法設立西安突出貢獻人才獎、外國專家“友誼獎”和“優秀外國專家獎”。優化外籍專業技術人才來西安工作許可及工作類居留簽證辦理。探索外籍高層次人才及其隨遷配偶子女永久居留資格審查便利化。優化創業創新政策,支持建設眾創載體,鼓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動政產學研創新人才聯合培養,建立科技人才培養與人才認證“西安標準”。
服務"一帶一路"的絲路科創中心建設項目
1.國際創新合作交流大平臺項目:辦好全球硬科技創新暨"一帶一路"創新合作大會、絲綢之路國際創新設計周、全球程序員節,建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研發平臺和人才培養基地,搭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共享平臺,建立西安"走出去"產業聯盟。
2.絲路科技成果交易大品牌項目:建設國家技術轉移西北中心和西部知識產權運營平臺,建設"絲路創新驛站"聯盟,設立知識產權運營轉化基金、服務"一帶一路"能源裝備服務中心。
3."一帶一路"創新中心建設項目:配合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布局,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爭取布局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建設絲路創新創業基地等項目。以高新區為主體,建設面向"一帶一路"的國際技術轉移中心。
4."一帶一路"產業合作高地項目:歐亞經濟綜合園區、中俄絲路創新園、經開區中歐合作產業園、中亞商貿物流園、西咸新區科學城、灃東自貿產業園、中哈愛菊糧油產業園、中韓電子信息產業園、中亞長安產業園、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硬科技小鎮、西工大翱翔小鎮、騰訊雙創小鎮、華清科技文創小鎮、長安大學夢想小鎮、航空特色科技旅游小鎮、絲路國際產能合作基地、絲路國際友好城市小鎮、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基地、時空特色小鎮。
5."一帶一路"創新創業人才高地項目:提升中國(西安)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服務功能,建設海外人才離岸創業基地。設立西安突出貢獻人才獎、外國專家"友誼獎"和"優秀外國專家獎"。優化外籍專技人才來西安工作許可及工作類居留簽證辦理手續。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由西安市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牽頭負責“一帶一路”綜合改革開放試驗區建設工作,統籌指導方案的申報及推進工作,研究審議、協調方案重大問題和重大事項。每年第一季度組織召開一次領導小組會議,對上一年度方案執行情況進行總結表彰,安排部署當年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要按照職能分工,認真履職,主動對表,加強與中省的匯報對接,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和實施細則,全面推進各項改革開放試驗舉措落地實施。全市上下要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形成合力,確保西安建設“一帶一路”綜合改革開放試驗區各項工作有力有序推進。
(二)制定行動計劃。
進一步深化細化綜合改革開放試驗的具體任務、重要平臺、重大工程、關鍵項目等,制定支持政策、資金保障措施、時間表和路線圖,明確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制定年度工作行動計劃,明確年度重點工作、重點項目和預期目標。各責任單位建立重要試驗任務跟蹤反饋機制,加強對試驗方案任務完成情況的動態管理、綜合評價和信息報送。
(三)加強督促檢查。
要認真抓好方案的推進實施,積極督促協調年度行動計劃的推進工作,加強對各單位落實情況的匯總考評。建立貫徹落實工作督促檢查和考評機制,大力推進重點任務和重大項目的落實,及時總結改革經驗,不斷提高綜合改革開放試驗的工作實效。
(四)加強宣傳引導。
創新宣傳方式,主動謀劃“一帶一路”綜合改革開放試驗宣傳引導工作,充分發揮各類溝通對話平臺、各類媒體以及絲路媒體聯盟的作用,精心構建對外宣傳體系,用國際化的語言講好新時代“一帶一路”建設故事。鼓勵社會公眾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增強市民的認同感和參與度。齊心協力,共謀發展,助力西安“一帶一路”綜合改革開放試驗區建設。
(五)加強人才建設。
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堅持人才自主培養和海外引進相結合,用好國內國外兩種人才資源。建立健全人才培養、引進、激勵機制,研究出臺超常規的辦法和政策。在戰略科技、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跨國經營等領域,引進和培育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領軍型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為企業家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必要保障,實施企業家隊伍建設工程,加快培養和引進“走出去”戰略性企業人才,建設高素質、國際化的企業家人才隊伍。
(來源:中國一帶一路網)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