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雞毛換糖”到“義新歐”國際班列
2018-12-24 09:39:52
Landbridge平臺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浙江經濟快速發展,成功實現了從資源小省到經濟大省的歷史性跨越”,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顧國達在日前由浙江省委宣傳部、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在京共同舉行的《浙江改革開放四十年研究系列》叢書首發式上激動地說。按照開放思想和開放特征的變遷,顧國達把浙江開放經濟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初始期(1978~1993)
顧國達介紹,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浙江走上了開放發展的道路。作為地理小省、資源小省,浙江的發展只能抓住“重商”開放的優勢,通過商品、服務和要素向新的市場空間、新的市場模式開放,形成資源的有限整合,帶動商業流通和產業經濟的協同發展。
改革開放伊始,浙江是全國率先向小商販、手工業者開放“商貿流通”領域的地區,促進了省內商品市場的形成。1978年底,浙江義烏的農民,自發在街道路邊擺起地攤,出現了第一批由“雞毛換糖”貨郎擔演變而來的小商品攤位。隨著買賣日益興旺,交易地址和時間相對固定的“馬路市場”逐漸形成。這就是全球最大的專業市場———義烏小商品市場的雛形。
在浙江省內商品市場逐漸形成的同時,20世紀80年代,具有商業精神的浙江人,開始了以“行商(外出經商)”方式,到全國各地開發市場,形成了浙江省內生產能力對國內市場的“開放”。這種情況,尤其以“溫州商人”和“溫州模式”最為著名。
國內市場向“浙商”的開放,帶動了浙江產業經濟的發展,以鄉鎮企業、家庭工業為代表的早期民營經濟在浙江興起,帶動了浙江企業的發展,并逐漸成長為浙江經濟的重要力量。
浙江境外投資始于1982年,主要通過政府外經貿部門,結合國有外貿公司體系、海外“浙江窗口公司”建立等方式,推動“浙江產品”走出國門。統計數據顯示,1982~1993年,浙江共向境外投資項目198個,總投資1.98億元美元。
顧國達表示,這一時期,浙江初步形成以省內市場、國內市場、國際市場的“三重開放”帶動經濟工業化的格局。
推進期(1994~2001年)
顧國達指出,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后,浙商對國內市場開發模式逐漸成形,市場帶動區域工業化的道路逐漸成熟——省內“集貿市場”逐漸發展為在專業領域“全球第一”的專業市場群,更多的浙商活躍在中國大地上。
1997~1998年,發生了對亞洲各地影響至深的“亞洲金融風暴”,而浙江采取的一些應對措施,頗具開創性。
比如,在對外貿易領域,浙江率先在全國提出實施“四個多元化”戰略,即“經營主體多元化、出口市場多元化、出口產品多元化、貿易方式多元化”,進一步放開了外貿的經營權。截至2001年,浙江全省有3138家企業獲得進出口經營權,是1980年前的187倍。同時,浙江在全國外經貿系統率先進行股份制試點工作,并采取了建立外貿出口發展基金、實行外貿企業“工效掛鉤”兩大舉措,有力地推進了浙江外貿的發展。
再如,在外經領域,除傳統的承包工程、勞務輸出等以外,浙江積極推動“走出去”對外投資。1999年,浙江省提出“兩個推動”,即推動浙江省商品專業市場到境外設立分市場以及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設立營銷網點,建立浙江省國際營銷網絡;推動浙江省優勢產業到境外建立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生產基地,開拓國際市場。這些政策措施,在亞洲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避免了“出口導向型”經濟的下滑,同時也推動了浙江經濟的開放,從省內開放、國內開放,走向了更為廣闊的國際開放。
轉型期(2002~2007年)
顧國達認為,以2001年年底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為標志,浙江開放發展進入了轉型階段。這一階段,浙江開始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全球競爭,進入一個全方位開放的新階段。
2002年,時任浙江省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提出了指引浙江發展的“八八戰略”,其內容主要有:進一步發揮浙江的體制機制優勢,大力推動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發揮浙江的區位優勢,主動接軌上海、積極參與長江三角洲地區交流與合作,不斷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發揮浙江的塊狀特色產業優勢,加快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進一步發揮浙江的城鄉協調發展優勢,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一步發揮浙江的生態優勢,創建生態省,打造“綠色浙江”;進一步發揮浙江的山海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推動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努力使海洋經濟和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成為浙江省經濟新的增長點;進一步發揮浙江的環境優勢,積極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加強法治建設、信用建設和機關效能建設;進一步發揮浙江的人文優勢,積極推進科教興省、人才強省,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等。
“八八戰略”一方面總結了浙江在開放發展上的優勢,另一方面為未來的發展提出了方向性的舉措,包括浙江開放經濟的體制機制、國內開放與國際開放、開放與產業經濟發展等內容,為浙江開放發展提出更高層次的戰略指導。
顧國達指出,2002~2007年,浙江進一步強化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市場主體地位,在推進市場開放的同時,在全國率先發展了電子商務等新的市場形態;在對外開放中注重規模和效益并舉,傾向于優化對外貿易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推動外資、外經的發展,形成了“三駕馬車”齊頭并進的態勢。
深化期(2008年至今)
顧國達介紹,2008~2009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國際金融危機,世界經濟遭受嚴峻的考驗。浙江作為外貿依存度較高的省份不免受到影響,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回落。浙江民營企業相繼面臨融資困難、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產品市場萎縮等問題。
為應對后危機時代的國際貿易新格局,一方面,浙江積極開拓對外貿易新市場,以緩解對美日歐市場的過度依賴,減少出口企業間不必要的競爭和摩擦;另一方面,浙江積極優化出口貿易產業結構,加大對高附加值出口產業的投資力度,并推進貿易方式的多元化,逐步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對浙江開放型經濟的發展具有指導意義。“一帶一路”是一個包括浙江省內市場、國內各省(市、區)市場聯動、國際市場產能合作等的整體開放形態,也包括貿易、投資、合作等多方面的開放內容。
浙江在“一帶一路”共建中,一方面加大了內部開放體系的完備,承擔了義烏國際貿易綜合試點改革、舟山—寧波海洋經濟、舟山自貿區、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等具有開放“先行先試”的“特區”的開發,為全國提供了可參考復制的經驗;另一方面,貫通了通向國內、國際各市場領域的重要通道,“義新歐”國際班列成為里程最長的中國國內——國際貨運班列,寧波——舟山港成為全球第一大貨運集裝箱港口區等。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