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歐班列的短板
2018-11-20 11:08:10
Landbridge平臺
說到“短板”兩個字,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短板效應”理論。一只木桶能裝多少水,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取決于木桶最短的那塊板。
如果把中歐班列的時效性優勢比喻成這個木桶,那么歐洲鐵路貨運基礎設施就相當于這個木桶的“短板”了。歐洲鐵路貨運基礎設施不足的“短板”,讓中歐班列相比與海運的時效性優勢開始縮減。
15條常規運行的中歐貨運線路中,大多數通過波蘭最終抵達德國。平均來看,中歐班列花費12天到達波蘭,但要到達德國卻花了17天。由于沿途的效率問題,往往比規定交付時間多花費2天時間。
主要擁堵節點之一,在波蘭的馬拉舍維奇。在這個俄羅斯與歐盟的邊界,中歐班列需要完成換軌。而馬拉舍維奇不夠充分完善的基礎設施,導致了中歐班列的晚點。除了波蘭馬拉,中歐班列從中國出境時的換軌,也仍有提高效率的空間。基礎設施的容量增長速度,遠趕不上中歐貨運量的火箭躥升之勢。除了基礎設施的短板,場站的車板資源短缺是另一大問題。
中國與歐洲所用軌距,同白俄羅斯、俄羅斯、蒙古與哈薩克斯坦不一樣,每列班列根據目的地的不同,都至少需要進行一次換軌。所謂不足的基礎設施,包括了將集裝箱轉移到合適規矩車板上的起重機和吊臂。場站換軌換裝空間的不足,同樣是瓶頸。
晚點和延誤消耗著客戶使用中歐班列的信心。所以,不少鐵路運營商開始開發去往歐洲的不同線路。
鐵路運輸在美國占有33%的市場份額,在印度占30%,在俄羅斯占80%。相比之下,鐵路在歐洲貨運市場的份額僅為11-12%,遠遠低于歐盟到2030年達到30%的雄心。
我們希望無縫物流,但歐洲鐵路無法實現無縫對接。歐洲鐵路還有10到15年的時間來共同行動。
(來源:港港通)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