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流迎來“主升浪”,看三大驅動引擎
2018-04-28 10:37:33
Landbridge平臺
做過證券投資的,大都知道“艾略特波浪理論(Elliott Wave Theory)”。這是由美國證券分析家拉爾夫·納爾遜·艾略特在研究道瓊斯工業指數時發現的一種技術分析方法——市場走勢會周期性重復一種結構形態:由5個上升浪和3個下跌浪組成一個完整的市場周期;周期之初,在一輪試探性小漲和小幅回跌之后,會迎來一輪波瀾壯闊的飆升行情,這一輪行情就叫做“主升浪”。
自2007年6月28日“榮慶物流”完成中國物流首例有影響力的私募融資開始,中國物流開啟了一輪資本行情。最初的上升小浪,我把它叫做“定位驅動的講故事時代”,冷鏈物流、零擔物流、危化品物流、服裝物流、汽車物流等等,不一而足,甚至冷鏈里又進一步細化出干線、冷庫、短駁、最后一公里、最先一公里等等戰略重點區隔的差異化。2013年8月,中信資本、元禾控股等組成財團出資80億元入股“順豐集團”,則是這波上升浪中物流單筆融資的最大標的。
這第一波升浪攀升至2014年喧囂的“車貨匹配平臺”,到達相對高點,出現了從純粹技術“天網”入手的、從聯盟共享“地網”入手的、從開放承運商管理系統入手的、從鏈接物流園區入手的、從某項服務資源延伸入手的、從某種“秘密武器”起量入手的,以及直接“簡單粗暴”砸錢硬推的“七套拳腳打法”。隨后,中國物流融資進入相對沉寂,期間雖亦有“合縱”“連橫”的波瀾興起,但終未掀起大浪。
資本行情磕磕絆絆走過10年,中國物流迎來一番熱鬧歡騰的景象:本“不愿與資本打交道”的快遞企業“三通一達”和順豐速遞,2017年突然全部張開臂膀擁抱資本;以“區域小霸王”聯邦而成的快運企業“壹米滴答”,短短一年多時間,歷經A、A+、B、B+數輪融資,2018年4月23日宣布完成C輪5億元融資;破釜沉舟,將自己原已經營十余年的知名品牌紛紛注銷,將所有線路資源整合成一家公司重新開始創業的快線企業“德坤供應鏈”,2018年4月18日一開始融資就是億元級別;2018年4月24日,合并成全國最大的車貨匹配平臺的“滿幫集團”(車滿滿+貨車幫)宣布,單筆融資就是19億美元……
“主升浪”開啟了?
拉升中國物流主升浪的“引擎”又是什么?
引擎之一當是如今沸沸揚揚的“新零售”,阿里研究院所謂的“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的數據驅動的泛零售業態”。
從覆蓋3公里半徑、5000平米以上3000個SKU以上、既是生鮮超市又是飯店還是物流配送中心甚至是消費者教育中心“讓做飯變成一種娛樂”的“四不像”“盒馬先生”,到覆蓋1公里半徑、200-300平米1600個SKU、“像經營化妝品一樣經營生鮮”讓精選食材也都有“身份”都可追溯的“康品匯”,再到離家200-500米、在你家小區門口5個檔口以內、70平米600個SKU、只賣肉和蔬菜和水產堅決“不賣隔夜肉”的“錢大媽”,直至就“在樓下”、網訂柜取的“社區冰箱”“智慧微菜場”的自動售菜機,這些“新零售”的經典案例,清晰地勾勒出一個“數據驅動”的“物流前置”軌跡,所謂“單未下、貨先行”,所謂“樓上下單、樓下送貨”。
“宋小菜”由“搞不定的土豆”引申出“反向供應鏈”——從先有“供”再有“應”的“供應鏈”,到先有“需”再有“供”的“需求鏈”,即所謂“應供鏈”;“聚水譚”從“ERP+”到“SAAS+”到“Service+”發展出“網狀供應鏈”——從供應鏈的“樹型結構”演變成供應鏈的“網狀結構”,由S端和b端共同服務于C;爆炸式增長的“唯捷城配”們更是直接了當——你“盒馬先生”“超級物種”“康品匯”“生鮮傳奇”等等一涌而上都是年以百計地拓店,你“錢大媽”“食行生鮮”等等甚至都是年以千計地布點,誰來給你配送?“京東”的劉強東把這些顯著變化宣稱為“第四次零售革命”,所謂“零售的基礎設施革命”。
“新零售”的本質就是“新物流”。沒有基礎物流體系的變革和提升,所謂“泛零售業態”,所謂“任何時間、任何空間、任何主體、任何內容”的“零售物種大爆發”,只能是癡人說夢異想天開。
引擎之一是中國公路運輸的格局變化,“戰火”從原來的2C燒向更廣闊的2B,“通道+樞紐+網絡+平臺”的基礎設施布局建設如火如荼。
原來一味盯視B端、同質化競爭自相殘殺、任由大客戶“欺凌”的最苦逼的搬貨跑腿的差事,已經或正在發生著一些微妙的主導角色的轉換。一方面,是三方物流的日益專業化,在“把客戶養得越懶越好”的旗幟下,不斷拓寬外延增添專業化服務內容,凸顯和強化柔性服務的“詩”的調性,以應和物流硬性的“遠方”屬性;另一方面,是物流的產品化:君不見,年年招標,歲歲血拼,做了二三十年的那些個民營龍頭物流公司,營業收入也不過二三十億;君不見,一套標準,一張網絡,短短十余年發展起來的那幾家民營全網快遞企業,乘著“消費者已變得越來越懶”的東風,哪家不是年營業額過百億甚至近千億?
這場“物流產品化”的“大火”正在迅速蔓延。先是從短短幾年就基本格局已定的“快遞”陣地,“燒到”30Kg-800Kg小票零擔的“快運”市場,起網擴張模式其實與當年的“快遞戰國”大同小異,從直營模式為主的“德邦物流”,到加盟模式見長的“安能物流”,從聯邦模式起家的“壹米滴答”,到混合模式打法的“百世物流”,快運市場基本格局的輪廓漸趨清晰,其中“德邦物流”“百世物流”已經敲鑼上市,“壹米滴答”剛完成C輪融資,“安能物流”則早已完成D輪融資。綿延的“火勢”,現已“燒向”800Kg以上大票零擔的“快線”市場,這是一片更加繁茂的“森林”——中國快遞市場一共3500億元,中國快運市場一共4500億元,而整個中國公路運輸市場的“總蛋糕”超過了2.6萬億!
相對快遞快運關注終端消費者的所謂“消費供應鏈”,快線的視野亦涵蓋源頭制造端的所謂“產業供應鏈”,其中包含了產成品之外的原材料和半成品市場,空間自然不可小覷,如果再算上“天上”的平臺和空運等等,“地上”的園區和大車隊等等,市場不言而喻實在“大了去了”……
引擎之一是物流科技。曾經,人們突然發現:電商的競爭原來是物流的競爭;如今,人們似乎明白:物流的競爭其實是物流技術和物流裝備的競爭。
“物流產品化”,核心是標準化網絡化,關鍵在“節點”。訂單碎片化,節點“庫”的“倉儲功能”更多地被“流轉功能”占據,智能監控、輸送分揀、機械臂、AGV等等大行其道,“德馬科技”們忙得不亦樂乎。中國郵政統計,2017年中國快遞包裹量超過400億個,比2016年增加28%,我們在感慨“85后90后越來越懶”的同時,是否也意識到相應快遞員增量儲備的同樣稀缺?沒有了大腦和神經系統,再龐大的軀體也不過是行尸走肉,沒有了信息軟件支持,再先進的硬件設備也不過是“廢銅爛鐵”,WMS的“富勒科技”、TMS的“車滿滿”、做規劃的“伍強科技”、弄算法的“奇弦智能”等等,群星躥紅。當物聯網遇到區塊鏈,想象空間再度升維,做過“蘭亭集勢”“羅計物流”的宋睿又做起了“運立方”:“區塊鏈仿佛就是為物流而生的”……
在“湖畔大學”教育長曾鳴所描繪的“S2b”生態里,包含著點、線、面、體:“點”是生態里提供各種專業服務和價值的“專業的小b”,專注并追求極致,我稱他們為“武器制造商”;“線”是生態里自帶流量服務流量的“快樂的小b”,貼身并實時互動,我視他們為“一線007”;“面”是核心的廣泛連接“點”“線”的供應鏈平臺(Supply chain platform),數據驅動且網絡協同,我把它比作“彈藥庫”;“體”是上述相關要素平臺構建起來的生態系統,有別于以空間三維界定的傳統經濟體。這種數字生態“新經濟體”的底層“面”,往往就是一個物流平臺,就連馬云也不得不承認:“離開了物流,很多東西就變成了一種幻想,而不是理想,更不存在著夢想”。
還有一大引擎伴隨著“一帶一路”國家戰略。2017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總額超過1.2萬億美元,而這還只是開始,戰略性的運輸大通道尚不通暢,雙向輻射的綜合物流樞紐尚且缺乏……巨大的差距蘊含著巨大機會。
20年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給中國帶來了勃勃生機。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至2017年12月,中國網民人數已達7.72億人(手機上網人數 7.53億人),互聯網普及率55.8%,其中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35.4%,網民人均周上網時長26.5小時。中國互聯網從規模擴張進入到精耕細作的時代。
跨越中國互聯網發展“S型曲線”的“第二曲線”是什么?物流當是。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