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班列譜寫歐亞合作共贏新篇章
2017-12-15 09:32:45
Landbridge平臺
自今年12月起,中歐班列(鄭州)開行頻次升級為每周“八去八回”,本月中下旬將完成全年發送500列的目標。這是國內唯一實現滿載去回的班列,也是唯一實現冷鏈業務常態化的中歐班列。開行4年多以來,它將“一帶一路”倡議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變為現實,結出豐碩成果,成為企業眼中名副其實的“黃金列車”,也為沿線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12月13日河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
記得上學的時候,地理老師就經常說,我國是一個擁有廣闊的陸地邊境線與海上邊境線的國家,約有2.2萬公里陸上邊境線,1.8萬多公里的海岸線,依托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環渤海、珠三角、長三角沿海經濟圈一躍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佼佼者,占有中國GDP的半壁江山。而受制于內陸城市沒有直達海外出口,中西部交通發展不均衡、覆蓋面不廣、運力不足、物流成本高等客觀因素制約,我國內陸城市長期處于對沿海城市的追趕狀態。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中西部投入不斷加大,公鐵水機布局日趨合理,阻礙中西部發展的交通劣勢得到極大扭轉,加之我國“走出去”、“一帶一路”的提出,中西部地區也迎來了戰略發展機遇機,而“中歐班列”已漸漸成長為其中的明星選手。
開行數量與日俱增。從2011年3月19日,第一趟中歐班列成功開行以來,中歐班列在2015年開行列數增長2.7倍的基礎上,2017年繼續成倍增長,共開行3000列,超過2011—2016年6年開行數量的總和。伴隨著開行線路不斷增加,沿著古老的商路,中歐班列如同一股股絲線,由點成線,集線成網,串聯起我國中西部地區、中亞各國與中東歐各國,網織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圖譜。
沿線集疏中心加速成型。伴隨著中歐班列開行,我國內陸擁有了直達海外的陸路出口,如重慶、鄭州、成都、武漢、蘇州、義烏等16個城市穩定開行了中歐班列,國外形成了以漢堡為樞紐,以巴黎、米蘭、布拉格、華沙、布列斯特、阿拉木圖、扎門烏德等歐洲和中亞城市的二級集疏中心;鐵路部門還通過與多家世界著名物流公司合作,中歐班列(鄭州)已實現多點密布,中途上下貨常態開展。中歐班列使包括中國中西部地區的廣大內陸城市從經濟發展的后排梯隊一舉躍升為外貿樞紐和前沿,“絲綢之路經濟帶”正在由理想變為現實。不僅為各國物流發展提供了更加寬廣的舞臺,也為各國人民的交流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競爭優勢初步顯現。中歐班列運輸時間為海運的三分之一,運輸價格是航空的五分之一,“往返常態高頻均衡的良性開行結構,促進了班列整體運營成本逐年降低20%左右。”其中,中國鐵路總公司經理在6月21日出席波蘭華沙舉行的“絲路國際論壇2016”上表示,將努力實現中歐班列10日運達目標將進一步增強中歐班列的市場優勢。
據了解,目前每年約3億噸的中歐貿易物流,仍以海運為主,鐵路運量所占份額不足10%,這說明中歐班列還有更大的市場有待挖掘。從遠景來看,相對于海運和空運,中歐班列從價格和運到時間都具體有一定優勢,但由于起步較晚,發展時間短,線路規劃還有待完善,市場和客戶仍在培育期,相應的進出口流程還不夠完善,中歐班列還需要鐵路部門繼續整合資源,加強區域合作,減少中間環節,穩定運輸市場,進一步縮短運輸時間,壓縮運輸成本,鞏固自身優勢,不斷提升市場化和國際化水平。
期待這種綠色環保、安全快捷、高效的國際物流新方式,為提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經貿合作水平,適應日益增長的亞歐大陸國際貨物運輸需求,釋放絲綢之路經濟帶物流通道潛能,譜寫出沿線各國平等合作、互利共贏的美好篇章。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