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快遞中國區總裁:物流行業該如何把握“一帶一路”機遇
2017-10-31 09:29:20
Landbridge平臺
巨大的貿易體量勢必需要同等格局的物流業做支撐,從而使貿易無阻流動、資源效率不斷提升。而如何參與“一帶一路”倡議,是每家外向型企業、物流企業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正在全球引起愈發重要的影響,隨著政策、設施、貿易、資金與民心不斷連通交融,一個蓬勃新興的區域經濟體勾勒而出,2016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總額已達9535.9億美元。巨大的貿易體量勢必需要同等格局的物流業做支撐,從而使貿易無阻流動、資源效率不斷提升。而如何參與“一帶一路”倡議,是每家外向型企業、物流企業都應該思考的問題,對于這一點,作為全球最著名的物流企業之一,聯邦快遞中國區總裁陳嘉良近日專門撰文對此作了深入思考,為中國企業的發展提供建議。
利用運輸網絡布局融入區域經濟
在陳嘉良看來,“一帶一路”激活了企業與世界做生意的熱情。“當前,我們欣喜地看到許多地區以‘打造物流樞紐’為抓手,支持當地企業更好與‘一帶一路’倡議對接,這也為物流企業,特別是國際化物流企業,更好參與‘一帶一路’提供了契機。如果說貨物是物流的源頭活水,那么水通渠清,綿延不息的核心要素即是運輸網絡。物流企業不妨思考如何將自身運輸網絡布局與各城市‘打造物流樞紐’的愿景相連,環環相扣,最終幫助當地客戶融入‘一帶一路’經濟。”
以航空運輸網絡為例,航空運輸網絡通過連接全球區域來支持企業在多邊貿易背景下規劃資源配置,在國際市場開展業務。羅馬并非一日建成,一個城市在完成建設物流樞紐的過程中需循序規劃,分步實施。為幫助它們完成長期部署,陳嘉良認為,第一步物流企業可考慮將自己成熟的國際航空樞紐網絡與這些城市的國內運輸網絡相連,通過提供成熟的國際航運路線來滿足它們日益增長的國際物流需求。這種模式不僅解決了當地缺乏國際運輸網絡的現狀,又不失為實際操作性強、建設成本效益高、同時又立竿見影的好方法。
現今,我國已擁有不少吞吐能力強,國際航線運營實力雄厚的航空樞紐,如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深圳。一些國際化水平高,經驗豐富的全球性物流企業都在上述樞紐城市擁有自己的操作口岸,轉運中心。這一方法對兩座關聯城市涉及的物流企業,都帶來了雙贏的好機會。例如,聯邦快遞在中國杭州、廣州分別建有全國及亞太轉運中心,同時在北京、上海、深圳設有操作口岸。其中,全新的上海國際快件和貨運中心將于今年年底正式啟用,將極大提升華東地區連接美洲及歐洲市場的時效性及連通性。此外聯邦快遞也充分利用資源,積極調整航線來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如在完成對TNT的收購后,于今年4月新增歐洲環球航線;今年7月又新設美洲環球航線。當前,聯邦快遞的服務網絡幾乎能涵蓋所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以信息打破物理邊界 幫助客戶高效清關
優質的物流解決方案絕不僅包含四通八達的運輸網絡,更集信息與科技之智,致力在供應鏈各環節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對客戶而言,將貨物輸送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只是第一步,之后能否在清關上一路暢通同樣至關重要。
在陳嘉良看來,目前,由于始發國不同、類目繁多、運輸方式各異,在“一帶一路”清關環節中的滯留現象已成為企業走出國門的主要制約因素。它不僅加重客戶的物流成本,損耗利潤空間,更是在宏觀上掣肘區域經濟發展。因此,他認為,要把握好“一帶一路”倡議契機,物流企業應具備乘勢宏觀政策,調整清關服務的靈活意識。
例如,在曾經的“區域通關一體化”時期,許多物流企業把握這一政策利紅利,適時推出調整后的清關服務——將貨品信息互聯互通,減少客戶進出口貨物所需要準備的文書工作,降低人員、時間和運輸成本,從而增強客戶市場競爭優勢。 聯邦快遞也加入其中,將這一利好局面與自身在各垂直行業積累的豐富清關經驗相疊加,為不同類型的企業客戶提供“通關一體化”清關服務。今年7月1日全國海關“通關一體化”模式正式啟動,這為企業在出口路徑的規劃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泛選擇。那么物流企業能否再次乘勢這一宏觀利好局面,為客戶再次提升清關服務呢?
令人鼓舞的是,在信息開放上,中國海關切實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來加快“一帶一路”貨品清關,如《西安宣言》、《中蒙俄海關關于邊境口岸發展領域合作的框架協定》、建立海關綠色通道等,都推進了各國家海關間的信息互認、監管互認。作為一家物流企業,需要拓寬思路,敏銳把握政策趨勢,結合自身在物流領域的信息化優勢,幫助企業打破物理邊界,走穩“一帶一路”。
聚焦中小企業“做文章”支持創新力量走出去
《中國制造2025》規劃設定了中國從“制造大國”邁入“制造強國”的轉型目標。在制造業隊伍中,中小企業已成為創新發展的主力軍。根據聯邦快遞委托哈里斯互動(Harris Interactive)調查顯示,2016年中國大陸的中小型企業年出口額平均為88萬美元,出口收入占中小型企業總收入的半壁江山。在“互聯網+”與“一帶一路”倡議的雙核驅動下,中小企業將戰略眼光投射于更廣闊的國際市場,它們勇于走出國門,更具魄力踐行創新理念。
無論業務規模大小,主動創新是企業基業長青的第一動力。對中小企業而言,即使擁有了核心技術與創新商業模式,依然在“走出去”過程中被不少難題絆住步伐。首先,“一帶一路”沿線各國進出口清關、認證、檢測法規條例各異。其次,跨境貿易過程中涉及的融資、匯率、結算等金融問題也逐漸凸顯。第三,如何準確洞悉各國市場需求,做到供需匹配。最后,企業是否具備了走出去的“軟實力”,如對各國風土人情、商業文化的理解力。
所以,陳嘉良認為,解決上述各種難題的突破口在于精準信息的有效獲取及與信息處理相關的專業服務。每個物流企業在經營上各有所長,通過精準把脈客戶需求,積極探索服務技術來為客戶謀求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案,才能體現物流服務供應商的核心價值。
例如,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聯邦快遞聚焦中小企業客戶,為它們提供各種靈活的國際運輸方案來解決運輸流程繁瑣、信息掌握不全、或無法在眾多信息中厘清有價值信息等長期困擾它們的難題,并同時與海關密切合作為企業提供包括高效清關服務;包含醫療保健行業在內的垂直行業服務;電商企業個性化方案等。這些解決方案都針對中小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從宏觀角度去設想,如果能借助信息和渠道優勢,將區域資源做一籃子整合,搭建服務中小企業的“全包圍”一站式平臺,并將該平臺與當地海關網絡相連,這將在中小企業獲取貿易信息、布局商業計劃、貨品清關及其它經營操作中發揮更大作用。同樣,對所有投身物流行業的企業而言,找到聚焦市場,為客戶構思及實施平臺服務,并與海關信息對接是一種值得嘗試的變革。
“一帶一路”倡議承載著國家經濟發展的長期期許,對許多企業來說更是全新的機遇,物流行業更是產業轉型升級,經濟效益提升的重要推動力。但如何把握好這一機遇卻是一門學問,只有物流企業發揮自身所長,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倡議,通過幫助客戶更好走出國門,才可能實現物流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深刻價值。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