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鄭漢蓉渝貨列的杠桿游戲
2016-08-05 08:47:07
Landbridge平臺
我的朋友孫不熟先生,8月4日凌晨在他著名的“城市戰爭”公號上,推送了他的最新力作《新亞歐大陸橋會給中國城市帶來怎樣的變局?》。
終于看到有關中歐貨運班列的深度解析,很高興,一早醒來我懶在床上不讀完不起床。其實在此之前,我和孫先生也多次探討過這個問題。我想某一天,肯定會看到他關于此的大作。
讀完文章,神清氣爽。孫先生關于中歐貨列國際、國內價值的判斷極為專業和大氣,用流行的話說,很有“格局”,這也是“城市戰爭”一貫以來的高品質。相信,不僅是我,過去一年多,很多讀者都受益良多。
讀完后,我和他在微信上做了些交流。順著他的文章,我決定把此前和一些鐵路迷朋友就此的交流體系化,寫就此文。
壹|主要城市中歐班列運行情況對比
我選擇了內陸中歐貨列開行最積極的四個城市作分析和比對。
1、漢新歐:根據武漢海關發布的數據,2015年,共運行班列228列次、14912標箱,總貨運量9.25萬噸,總貨值達33.09億人民幣;在全國目前已開通的27條中歐班列中,“漢新歐”進出口總貨運量和進口貨運量的增幅均躍居全國第一,進出口總貨運量和出口貨運量則位列全國第二。
這些數據很耀眼。我們計算下,可知,“漢新歐”每趟列車平均運送65標箱,單位標箱平均貨值約22萬元,單列平均貨值約1451萬元。
“漢新歐”每個標箱的運輸單價信息披露不多,我們以“渝新歐”做參照。重慶方面稱,每個集裝箱每公里的運價已由最初的1美元降至0.55美元左右。“漢新歐”雖然無法實現這個成本,但有補貼。若此,“漢新歐”全程約10324公里,那么“漢新歐”的運輸企業每個標箱大約要花5678美元≈37000元人民幣。
有意思的是,2016年6月,也有報道稱2015年“漢新歐”實現運輸貨值約10億美元;
2、鄭歐:2015年開行156班、總貨值7.21億美元、總貨重6.28萬噸。很抱歉,我沒有找到官方關于鄭歐全年標箱的數據。根據當地的披露,截至2015年11月初,“鄭歐”班列開行126班,運載貨物1.04萬標箱,貨值5.92億美元。
于此,大致可以估算出,“鄭歐”每趟列車平均運送82標箱,單位標箱平均貨值約5.69萬美元≈37萬元人民幣,單列平均貨值接近470萬美元≈3100萬元人民幣。
“鄭歐”全程約10214公里,除掉補貼后,參照“渝新歐”的運價,“鄭歐”的運輸企業每個標箱大約要花5618美元≈37000元人民幣;
3、蓉歐:很抱歉,我沒有找到成都官方披露的2015年詳細數據,所以無法計算2015年情況。2016上半年的數據比較詳細,“蓉歐”雙向開行153列。根據成都海關的披露,貨運量1.37萬噸,貨值3.03億美元。
2015年9月,成都方面曾披露,當時蓉歐快鐵已開行101班,搭載8364標箱的貨物,去程班列滿載率達80%。大致可以算出,“蓉歐”每趟列車平均運送83標箱。根據以上數據,大致可以估算出,2016年上半年,“蓉歐”單位標箱平均貨值約2.4萬美元≈16萬元人民幣,單列平均貨值198萬美元≈1300萬元人民幣。
“蓉歐”全程約9826公里,除掉補貼后,參照“渝新歐”的運價,“蓉歐”的運輸企業每個標箱的運輸大約要花5404美元≈35000元人民幣
為迎接2016年7月23-24日在成都舉行的2016年第三次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成都在《21世紀經濟報道》上投放的廣告稱:
在接近兩年的時間中,約4000個集裝箱通過蓉歐快鐵從成都運到歐洲。平均每箱的貨物價值達到30萬美元,這意味著,截至目前,蓉歐快鐵已經運送了約12億美元的商品達到歐洲。
4、渝新歐:權威的數據來自于《人民日報》,2016年3月5日,截至今年2月底,“渝新歐”共開行530趟,約占整個中歐班列開行數的50%,進出口貨值超過100億美元,占整個中歐班列經阿拉山口出入境貨值的80%。
由此,可以計算出2016年3月之前,“渝新歐”單列平均貨值約1886萬美元≈1.2億元人民幣。
而在2年前,重慶海關曾發布數據稱,2013年,他們監管“渝新歐”班列36列,集裝箱3300標箱,貨值超過11億美元。由此可以算出2013年時,“渝新歐”每趟列車平均運送約92標箱,單位標箱平均貨值超過33萬美元≈200萬元人民幣,單列平均貨值3056萬美元≈2億元人民幣。
重慶官方發布的數據還有,2016年上半年開行的164班渝新歐班列中,去程112班,回程52班,運輸貨量約1.4萬個標箱,同比增長74%。而2015年,“渝新歐”開行班列257班(去程156班、回程101班),同比增長98%;運輸貨物2.1萬標箱,同比增長97%。很遺憾,重慶官方依舊沒有披露2015年“渝新歐”貨運總值。
不過,由此可以算出,2015年,“渝新歐”每趟列車平均運送約81標箱,而2016年上半年回升到平均約85標箱。
根據重慶海關的數據,自2011年3月首趟“渝新歐”班列開通以來,據阿拉山口海關統計,截至2016年3月,該關累計監管“渝新歐”班列510列次(阿拉山口會對部分中歐班列重新編組,所以,該關列次數據低于重慶海關數據),貨物運輸約4.32萬標箱。可以計算出,“渝新歐”這5年來,每趟列車平均運送約84標箱。據此可以算出,截至2016年2月底,這5年來,“渝新歐”單位標箱平均貨值約143萬元。
圖1. 盡管下滑幅度不小,在“渝新歐”的加持下,2015年重慶依舊保持了內陸進出口第一的位次 圖片來源|中國GDP貼吧
還有一組數據更有意思。
重慶海關的數據顯示,2015年1-8月,阿拉山口海關共監管“渝新歐”班列136列,同比增長257.9%。出口班列監管貨重約3.15萬噸,同比增長219.2%,貨值約4.69億美元,同比下降26.07%,進口班列監管貨重約0.73萬噸,同比增長259.4%,貨值約1.18億美元,同比增長70.86%,貨物呈現由單一高貨值到一般貨值貨物多樣化的變化。
根據以上數據,可以估算出,2015年1-8月,“渝新歐”單位標箱平均貨值約5.14萬美元≈34萬元人民幣,單列平均貨值432萬美元≈2800萬元人民幣——這比2013年時低了太多,比過去5年來均值也低了很多,甚至不如2015年“鄭歐”的均值。當然,下半年“渝新歐”應該是沖了一把的。
無論如何,可以看出,大量開行后,每列“渝新歐”平均貨值逐漸下降。一是因為運送的貨物品類越來越多,平均附加值不再像最初那么高;二是對貨源不足的回程班列,大量采取加掛空箱的方式,提高回程班列運行頻率,導致空箱率較高。各地都在上馬中歐貨列搶貨源,重慶不這么做不行。
而“渝新歐”全程約11179公里,那么“渝新歐”每個標箱的運輸大約要花6148美元≈40000元人民幣;
貳|中歐貨列的虧損、做量與補貼
事實上,因在陸地上穿行多個國家,需多次轉關換軌,大部分城市的中歐班列運營成本每標準集裝箱是超過1萬美元的。即便是重慶方面稱,他們的每個集裝箱每公里的運價已由最初的1美元降至0.55美元左右,實際也是高于海運的,頂多可以說是開始接近海運價格。
重慶sz黃qf先生多次在采訪或發言中表示,貨值超過200萬元的集裝箱,走“渝新歐”貨運班列更劃算。我們姑且認為,單個集裝箱貨值平均如果100來萬元至少也不虧,或者虧得少。
即便是相對成功的“渝新歐”,至少2015年1-8月期間,其單位標箱平均貨值也是遠低于這個數字的。只有放在這5年的大背景下,“渝新歐”的單位標箱平均貨值還勉強算高附加值。
看看上文,“漢新歐”、“鄭歐”、“蓉歐”貨列的單位標箱平均貨值,不得不感嘆,差得實在是太遠。如果不補貼運費,運費占貨值之比極為驚人。很抱歉,我國開通中歐貨列的城市基本都是虧的。而且如孫先生的判斷,跨國鐵路貨運面對的不確定太多,要做大并不容易。
于是,各地中歐班列的開行和做大,只好靠補貼。而補貼這個東西,就像濫用藥品。
以重慶海關披露的2015年1-8月“渝新歐”空箱情況可見一斑。2015年1-8月份,去程班列89列,空箱率為11.85%;回程班列47列,空箱率達69%——“渝新歐”單位標箱貨值在那段時間被拉很低,主要也就是空箱的原因。
盡管空箱如此嚴重,重慶方面還是提出要確保2016年“渝新歐”雙向開行350列以上。如果沒有足夠的高附加值貨源,可以想見,“渝新歐”的單位標箱平均貨值,在2016年恐怕有繼續拉低的可能。
為什么要這么做?因為要完成班列開行計劃。反正開出去了也要返程,拉一點算一點,完成了標箱數,然后才能獲得對應的補貼。相對來說,“渝新歐”運營還算可以的。因為數據披露不多,我們無法從整體上判斷“漢新歐”、“鄭歐”、“蓉歐”的空箱情況。
2016年7月5日,中歐“蓉歐快鐵”推介會在成都舉行。成都正式宣布提高年初制定的當年300列“蓉歐”貨列計劃,提高至400列。在此之前,在不同場合,成都方面已經披露過列車開行趟次將達到400。
成都還計劃,預計到2017年將每周開行24列,開行數量將達到1000列以上;到2020年全年開行數量預計將達到3000列以上,每周開行50列。
成都國際鐵路班列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范軍,在推介會上還公布了班列單位標箱售價,從成都到羅茲/庫特諾的價格為3000美元,成都到紐倫堡和蒂爾堡同為3500美元。從歐洲返回成都的價格為:羅茲/庫特諾到成都為2000美元,包列價格為1500美元,紐倫堡、蒂爾堡到成都為2500美元,包列價格為1750美元。
最遠路線差不多1萬公里的距離,價格竟然低到這個程度,可以想見補貼之大。在“杠桿游戲”7月11日《成都的zb》一文中,我曾查詢該市預算:
2015年,成都市級財政對現代服務業上投入很大,20.08億元。其中,支持物流園區、汽車整車進口口岸、進口肉類指定口岸建設,保障 8 條國際直飛航線、103 列“蓉歐快鐵”順利開行非常搶眼。
而2016年,成都擬安排服務業項目資金 16.7 億元,主要用于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購物天堂、加快建設世界旅游目的地和西部金融中心、推動電子商務發展等方面,新增支出主要用于“蓉歐快鐵”開行和物流航線補貼……
除了“渝新歐”、“蓉歐”,其他地方對各自始發、返程中歐貨列的補貼,也是眾所周知的。各地的補貼辦法,可謂五花八門。2015年9月23日,《工人日報》專門對此做過深度報道:
比如,甘肅貨運企業每標箱可獲得6000元補貼;重慶對品牌筆記本企業的產品,直接參照海運價格進行專項補貼;鄭州除參照海運價格對班列公司進行財政補貼外,還對1500公里以內貨源地的貨物實行免費集結;武漢則是補貼鐵路運價的60%~70%,標準不低于重慶、鄭州等地……
從目前的情況看,武漢、鄭州2016年中歐貨列開行數量,較2015年都會大幅攀升。年初制定的計劃就是如此。一邊是虧損,一邊是做量,一邊就不得不高額補貼。
叁|輸不起的“內陸開放高地”爭奪
誰都知道,補貼終究不是長遠之計。但正如孫不熟先生所寫道的:“渝新歐鐵路,重慶在招商引資的時候,多了一個重要的籌碼。重慶也從一個遠離海洋的內陸城市升級為一個國際口岸城市,成為內陸城市第一開放高地”。
連續5年來,重慶實際使用外資都達到100億美元,進出口及加工外貿基本坐穩內陸老大的位置,經濟增速也連續十季度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第一……
而在十年前甚至幾年前,重慶的進出口數據還遠低于湖北、四川。同樣的故事在河南身上也在發生,鄭州一躍成為繼重慶之后內陸的又一開放高地,不僅進出口、加工貿易數據亮眼,航空貨郵吞吐量、貨值放到內地也極為驚人。作為人口大省、欠發達省份,河南不拼不行。
圖2.2014年河南逐漸趕上曾經的內陸外貿頭把交椅四川,坐3望2可期圖片來源|城市GDP貼吧
類似的激勵,是任何內地城市都渴望的。
相對國際航運和海運來說,陸地鐵路運輸受到的地緣、zz、kbzy威脅其實并不小,甚至或許更大。所以,有中歐班列以及任何跨國貨運列車,對于我國來說多條路、錦上添花;而對于一些內陸城市,包括對一些沿邊非超大、特大城市來說,那也是好得很的事情。畢竟,這些省份或者城市的進出口貿易、工業發達程度遠不能和沿海比、華東比。
中歐貨運班列真能做大,對于內陸單個城市來說意義是很大的。
對于內地來說,完全內生式發展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可以依照自己的資源稟賦獲得更多的外來投資,做開放高地豈不是發展更快。沿海有過這樣的經驗,內地慢板怕,但奏效。中國近幾年的外商直接投資已經明顯遇到瓶頸。如何獲得更多的外商投資,特別是在實業上獲得更多投資,對內地來說競爭越來越大。
圖3.近年來我國實際利用外資情況圖表來源|中國統計局
而從國家戰略看,“一帶一路”的計劃大步行進。沒有一個地方想落伍,特別是不靠海的內地省市。
開行更多的中歐貨列,有助于講好“內陸開放高地故事”。沒辦法,你不開人家要開;你開行努力不夠,別人就要大舉超越你。結果是“鷸蚌相爭,歐洲得利”。
為爭奪優質貨源,各地很拼。
即便是占得中歐“安智貿”協定試點先機的重慶,也不敢疏忽,所以不惜降低單位標箱貨值,保列車數量。在已有內地最多開放平臺的基礎上,重慶試圖獲得更多特殊海關監管區,獲得了運郵試點。努力做鐵空、鐵公、鐵水的多式聯運,建立重慶咖啡交易中心和云南合作運輸咖啡豆,以及聯合周邊省市獲得更多貨源。做大平行進口車、開拓更多返程貨源。努力發展跨境電商。對了,還有一直想要的內地第一個自貿區;
武漢則解決了“漢新歐”一度停擺的尷尬,基本實現雙向常態化運營。積極組織貨源,提供定制班列、公共班列、零散班列及拼箱業務等多元化優質服務產品。2015年,“漢新歐”宣布發貨總量實現全國第二、回程貨量全國第一。此外,武漢也在爭取平行進口車試點,希望獲得“安智貿”協定試點……
鄭州則在智能制造上繼續努力,并在“多節點、多口岸、多線路”的特殊運營組織模式上下大功夫。和重慶一樣,“鄭歐“也在積極做多式聯運,還自主研發恒溫集裝箱等。另外,河南省傾注大力氣發展鄭州跨境電商業務;
成都也在積極合縱連橫,與DHL合作,和TCL這樣的大企業積極對接,寧可前期讓利。各地組織貨源,努力拓展和廈門、云南等的合作,并希望將觸角延伸至珠三角。積極爭取更大的鐵路港權限,如平行進口車。另外,上文寫過,“蓉歐”的大力補貼已經公開拿到臺面上了。而跨境電商方面,成都也沒閑著。包括成都在內,武漢、鄭州,這三地都在積極申報內陸自貿區。
為了可以把故事講得更好,多地的中歐班列都在玩文字游戲:或強調自己的班列數量、返程列車數量位次,或強調自己運輸的標箱數量、貨物噸位……
但是,貨值呢,真實運了多少,運的到底是些什么東西?
這些問題不剖析清楚,對于開行的城市和運輸企業來說,意義不大。否則開得越多,虧得越多,補貼越多。當然,執行運輸的企業無所謂,上文分析過,沒有一個城市的中歐班列是正兒八經的市場化運營,都要補貼。所以,開得越多,可以要的補貼越多,甚至要價的籌碼越多。領導也高興,運輸企業也高興。
對于鐵路(航空)運輸來說,如果只是追求噸位或標箱數,這恐怕是沒有意義的。前提是,東西必須值錢。否則越重、體積越龐大,單位標箱的貨值就越低、性價比就越低,跨國鐵路運輸的意義就越小,甚至會長期虧損,毫無持平可能。若此,這樣的中歐貨列,又有何意義?
我沒有批評任何各城市的意思,只是道理應該說清楚。畢竟,毫無價值,看不到頭的補貼,浪費的都是納稅人的錢。希望一些城市熱鬧的中歐貨列不要陷入“有補貼興、無補貼亡”的命運。而且,大家都有補貼的時候,所謂內陸開放高地又怎么體現和實現呢?
肆|開放的思維比補貼更重要
對于內地城市來說,中歐貨列一路向西的故事,已經很講得很透。未來,最大的故事在于回程貨列及其出路。如果中歐貨列貿易只限于中歐之間,這個故事始終不夠完美,歐-中-亞不是更好嗎?
“渝新歐”就是這么設想的,未來要變成“亞渝新歐”:亞洲(新加坡)-重慶-新疆-歐洲。這可能是重慶未來一些年,最大的故事。
通過中新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重慶和新加坡的目標是,在樟宜國際機場的幫助下,把江北國際機場的年貨郵吞吐量做到100萬噸級。這個數字和拉煤、拉石油列車比很低,甚至和武漢、重慶內河港比也不是一個量級,更別說海運了。但你要知道,這是航空,不貴的東西不拉。對于單一城市來說,這個目標已經夠大。全世界達到這一目標的機場并不多。
重慶和新加坡的首批鐵空聯運試驗已經完成。另外,新加坡有全面接管重慶“水陸空”的意思,不知道這是好還是壞?至少給了一個啟示,開放不是補貼那么簡單,而是要接受前言、先進的管理理念。中新第三個合作項目,即是希望幫助我國中西部地區解決物流及企業運營成本高的問題。
——這個項目不屬于重慶,而是開放的,中西部地區都應該積極參與,不參與、不承受、不合作只會讓自己吃虧。
這一構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曾任我國jtbz的黃zd先生那里。黃先生2002年從交通部調任重慶swsj,在重慶的時間只有3年,但他用其專業眼界勾勒出重慶的水陸空規劃。在此之前,他做過國家交投總經理,在jtbz任上還兼任招商局董事長。
偉大的事業需要有眼界、有專業、有執行力的人來干。祝愿內陸城市都能玩好中歐貨列的杠桿游戲,帶動內陸經濟發展。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