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五個“斯坦”國家是什么關系?
2016-08-01 10:29:37
Landbridge平臺
中亞五國是指: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斯斯坦。
在中亞五國中,國土面積最小的是塔吉克斯坦,國土面積最大的是哈薩克斯坦,在這里居住著大約100多個民族,居民多信奉伊斯蘭教,由于歷史原因,俄羅斯族也是該地區(qū)的人口較多的族群。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的石油和天然氣較為豐富。
“斯坦”波斯語是指地方或區(qū)域的意思。
stan在波斯語中意思為某物或人聚集之處,比如哈薩克斯坦即哈薩克人聚居的地方。波斯古典名作golestan, gol是花的意思,所以這個詞的意思就是花園。斯坦并非直接表示國家,政治意義并不濃。他們語言中,“斯坦”指的是某某族人的國家的意思。
“斯坦”是國家的意思, 阿富汗也叫“阿富汗斯坦”,馬克思也把印度叫做“印度斯坦”,就是阿富汗國,印度國的意思。
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
在西南亞、南亞和中亞,有不少帶“斯坦”字樣的地名,其中有的是國名,如巴基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加曼斯坦、哈薩克斯坦等;有的是地區(qū)名,如興都斯坦(又可徑譯為印度斯坦)、雷吉斯坦、洛雷斯坦、錫斯坦、胡齊斯坦、庫爾德斯坦等。“斯坦”型地其至“滲入”歐洲,比如里海西岸,北高加索東部,有達格斯坦。甚至近期還有這一類型的地名在產生,如俄羅斯聯邦內的韃靼斯坦和巴什科爾托斯坦等,少數地名漢譯不帶“斯坦”,原名卻有這個構詞成分,如阿富汗俾路支都屬此類。
STINE和STAN是人的意思,斯坦是音譯。
有人說“斯坦”是伊斯蘭國家的意思,事實上,是先有波斯語中的-stan,然后才是中亞地區(qū)的突厥化和伊斯蘭化。雖然絕大多數叫“斯坦”的地方都信仰伊斯蘭教,但并非全都如此,比如“吐火羅斯坦”(那時候還沒有伊斯蘭教)。此外,還有“印度斯坦”(Hindustan,波斯語的寫法是Hindostan)。而“斯坦”也絕非政治上的“國家”,它很多情況下指的只是一個大概的地理區(qū)域。比如“印度斯坦”,有時指的是印度北部說印地語的地方,有時又指整個印度次大陸,或者指印度這個國家(印度有個報就叫《印度斯坦時報》)。
巴勒斯坦的“斯坦”來自古閃語。它的原名為PALESTINE,但是這個地名的最后音節(jié)TINE,本來不是一個后綴,其種的字母T為詞干的一部分,更無地區(qū),國家的含義。這個地名歷史淵源甚為古老,演變成今天的莫樣,曾幾經滄桑,并牽涉到古今好多種語言。一般認為,它最初出于希伯來語。今天的巴勒斯坦,公元前3000年前為伽南人的住地。
公元前12、13世紀,從地中海方面和埃及方面,各來了一批外來人,他們都不是本地人。但從埃及方面入境的,使用希伯來語的外來者,卻把從海上入境的外來者稱為FILISHTIM,FALASHTIM或PALASTIM,實際就是外來者的意思。由此可見,它原系指\"人\",而非指地。這個地名后來經過希臘人引用,有兩種轉寫形式,之后古羅馬人又根據拉丁語轉寫為PHILISTIN和PALESTINE,英語為PHILISTINE, PALESTINE,漢語分別譯為腓力斯丁和巴勒斯坦。上述兩種轉寫形式,原以第一種比較通用,公元2世紀初,羅馬人占領地中海東岸后,根據希臘人對這個地區(qū)的專門稱呼:PHILISTIA腓力斯齊亞。
腓力斯丁人是一個非閃族的民族,因與周圍閃族民族的混合而日漸消亡。隨著民族的消亡,PHILISTIA這個真正的地名也不大通用了,但是腓力斯丁人的名稱的另一個希臘拉丁語轉寫形式PALESTINE卻逐漸得勢,而且轉而一變,成為地名,代替PHILISTIA沿用下來,直到今天。
雖然“斯坦”原詞出自波斯語,“-stan”是它的羅馬字母轉寫形式,其本義原很簡單,即“地方”、“地區(qū)”,一般指面積比較大的地區(qū)而言。但后隨古波斯政治影響的擴展,波斯文化的傳播、伊朗語各族的繁衍和與其他民族的密切交往,這個詞又進入其他語言如印地語、烏爾都語以及突厥語族諸語言中,詞義有所擴大,內容逐漸豐富,衍生出多個彼此相類又有所區(qū)別的引申義,比如近代,有些國家的省區(qū),建置在以“……斯坦”為名的地方,因勢乘借用其為省區(qū)名,這就有“省(區(qū))”的含義了。從而出現傳統(tǒng)地名、歷史地名和政區(qū)名詞形完全相同而指稱范圍不一致的情況。如俾路支(斯坦)原為地區(qū)名,但政治上分屬巴基斯坦和伊朗,兩國均建有以此為名或包含此名的省份。
再如庫爾德斯坦,作為傳統(tǒng)地名,指稱范圍包括土耳其、伊朗、伊拉克、敘利亞以及亞美尼亞等5國的部分領土在內,但伊朗在本國一側建有庫爾德斯坦省。此種情況發(fā)生在一國之內問題不大,出現在兩三個國家間,就需注意區(qū)別(包括其拼寫形式),切忌混為一談。既然有的國名中含有“斯坦”一詞,如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于是它又獲得“國家”這個引申義。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亞5個全部以“……斯坦”作為國名構詞成分的國家的出現,這個引申義更為突出,也更為引人注意。有人甚至以為所謂“斯坦”就是“國家”一個意思了。
含“斯坦”構詞成分的地名,一般都有悠久的歷史,古波斯典籍曾頻頻出現這類地名,甚至在我國史冊中也迭有反映。不過,個別是新近產生的,如“巴基斯坦”一名,1947年方隨著新國家的誕生而誕生,迄今不過半個世紀,其余的也不能一概說是古老地名,如里海西岸。俄羅斯聯邦歐洲部分的達格斯坦,17世紀才有這個名字,在這之前,它卻從不見輕傳。
“斯坦”作為地名通名,多半與民族名稱相結合,這樣構成的地名,含義非常明顯,俾路支(斯坦)意為“博路支人地區(qū)”,庫爾德斯坦意為“庫爾德人地區(qū)”,其他類推。但不能絕對化,不能把這種情況變成公式往所有含“斯坦”的地名上套,否則就會鬧出笑話。比如巴基斯坦一名與民族名便毫無關系,它是根據伊斯蘭教義,取“巴克”一詞(意為“清凈無染”、“至清至真”,原來是伊斯蘭教對真主安拉的尊崇、贊頌語)附加“斯坦”構成國名,意為“清真潔凈之國”,也就是“真主之國”的意思。又如達格斯坦,是突厥語詞“達格”(意“山岳”)與波斯語詞“斯坦”的結合,全名的含義是“山岳之國”、“山岳地區(qū)”,反映了當地地理環(huán)境的突出特征,與居民的民族名卻沒有關系。
總而言之,“斯坦”的含義,大抵不外“地區(qū)”、“省(區(qū))”、“國家”幾種,過去通常一概都是指大的地理實體說的,很少他用。但情況總是在發(fā)展變化著的,久而久之,城市名中也有含這個成分的了,如薩哈克斯坦中南部有個城市叫突厥斯坦(在南哈薩克斯坦州);此外,伊朗、哈薩克斯坦和巴基斯坦,各有一個叫古利斯坦的城鎮(zhèn),但這樣的實例甚少。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fā)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zhàn)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