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渝新歐”
2016-02-29 10:44:06
Landbridge平臺
編者按:有一趟國際鐵路聯運列車曾引起舉世關注,并屢獲殊榮,至少兩次獲得習近平總書記的當面“點贊”。它叫“渝新歐”。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德國親自迎接它的到來;2016年1月,總書記得知它的運營情況良好,很高興……
它和后來者正在推動西部由“封閉內地”向“開放高地”的華麗轉身,它已成為中歐物流格局蛻變史的一部分并有望創造新的歷史,它是多國合作的典范。過去,它曾影響工商巨擘們的戰略布局,未來,它或將成為“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因子。
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了5名與“渝新歐”密切相關的人士,從不同角度還原這條國際大通道。
01“渝新歐”喚醒“黃金走廊”
管理者楊麗瓊:“中國造”高性價比外運通道
曾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很長時間里陷入沉睡,而今,“渝新歐”的汽笛聲,將這條中國對外貿易的“黃金走廊”再度喚醒,并煥發出新的生機。
所謂“渝新歐”,是指從重慶出發經新疆到達歐洲的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全長1.1萬公里,途經中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和德國6個國家。
目前,“渝新歐”大通道已成為中國內陸推動中歐貿易發展的主通道,并上升為國家戰略。
重慶經信委副主任兼市政府物流辦常務副主任楊麗瓊介紹,截至2015年12月31日,已開行490班,運輸貨值占中歐班列經阿拉山口出入境的80%,班列數、貨值、頻率等各項主要指標均居中歐班列第一位。
“這條路的終點是哪里?是希望。”在楊麗瓊的記憶中,“渝新歐”“是應重慶工業產業結構調整而生的”,“它契合了‘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昭示著更加光明的未來”。
重慶是我國六大老工業基地之一,經過多年的產業調整和升級,目前已形成“6+1”產業結構和千億級產業集群。
其中,汽車和電子產業是舉足輕重的“雙引擎”:重慶是全國最大汽車生產基地,我國每8輛汽車就有1輛產自重慶;這個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的產量接近全世界的一半。與此同時,材料、化醫、裝備、能源和消費品產業均已形成千億以上的產業集群。
發展迅猛的工業,呼喚配套物流。可地理上的困局,卻一度讓這個工業重鎮被“看不見的玻璃墻”隔開。崇山峻嶺之中,重慶雖然是聯合國大廳的世界地圖上標注的中國四個城市之一,卻只能在對外開放的舞臺上微弱發聲,甚至缺席。
重慶的貨物要出口到國外,不得不“西轅東轍”:東運上海,再從海上往西運往歐洲。“多繞兩萬公里”的輾轉導致“豆腐運出了肉價錢”,或“讓豆腐等成了豆腐乳”。
“此前,重慶作為內陸城市,相對比較閉塞。”在楊麗瓊看來,彼時,除了勞動力、土地等紅利,不足以吸引外部,物流也不能滿足快進快出的需求,“重慶的物流與上海、深圳、昆山等地差距很大,成為第一位的制約因素,其他紅利不足以消化,是市里一直想破解的瓶頸問題”。
重慶提出打造“內陸開放高地”的目標后,其中一項計劃便是通過蘭渝鐵路,由新疆阿拉山口出境,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德國-鹿特丹港通達大西洋。
該構想便是“渝新歐”的雛形。這條鐵路一直都有,只是此前很難“互聯互通”。楊麗瓊介紹,互聯互通更重要的是軟件、思想、海關、商檢的互通。“這個層面未解決,就不能承載更大的期望”。
如何破局?重慶啟動了艱苦的談判,“需過境6個國家,通關手續繁瑣、程序復雜,火車還要進行兩次吊裝換軌,難題很多”。
“談判并非一帆風順。”可是,破冰者卻能感受到這條線路未來的曙光,這條孕育中的通道甚至成了招商的“王牌”——2009年,美國惠普公司入駐重慶時,就是看中了這個構想,惠普高級副總裁托尼曾表示,惠普的全球營銷,就寄望于這條新“絲綢之路”。
“重慶意識到,這條鐵路可能帶來質的飛躍。”楊麗瓊說,為了這條國際鐵路的全線貫通,重慶爭取到海關總署和原鐵道部的支持。
2010年9月,多國就“列車出境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方案達成共識。
運行之初,曾開行宏碁產品專列。宏碁公司董事長王振堂說,歐洲是宏碁的主要銷售地。渝新歐大陸橋的打通將改變歐洲及亞洲貨物運輸的整體格局。“這好比一個新的太平洋、大西洋置身于重慶旁邊,而這些火車就像大洋中運送貨物的船。”
一條“重慶造”的高性價比的運輸通道就此誕生。
02中歐之間的“公共貨車”
運營者漆丹:今年有望天天有班列
“渝新歐”取得驚人成功,帶出新的熱潮,中國城市開往歐洲的班列如今超過了20條線路。“渝新歐”不僅是其中的“先行者”,也是 “主力軍”。
渝新歐(重慶)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漆丹介紹,“渝新歐”并非“一路高舉高打”而來,其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最初的探索和艱難起步。
2011年年初,班列正式開通,卻影響不大。“非常艱難,貨很少。”漆丹介紹,2013年以前全是重慶本地貨源,3年里,IT產品所占比重分別高達95%、92%和90%。“那幾年幾乎等同于為惠普、宏碁、華碩等幾家IT企業巨頭‘私人定制’的‘專列’”。
第二個階段起始于2014年4月18日,開通了公共班列。
2012年4月12日,渝新歐(重慶)物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由中國鐵路、俄羅斯鐵路、德國鐵路、哈薩克鐵路、重慶市政府“四國五方”共同組建而成。
顯然,該舉措意義深遠,各國由此形成了利益分享機制——畢竟,跨國的線路所出現的問題,跨國的公司更容易解決。
公司成立后,注入“公共”的元素,嘗試為所有企業服務,致力于成為“全國的‘渝新歐’”。
2014年10月31日,班列第一次使用中國與亞歐大陸鐵路運輸的 “統一運單”。
冬季,班列將穿越嚴寒,有時會低至零下40℃,公司開發出世界惟一的、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冬季貨運列車“保溫箱”,區別于柴油恒溫箱,能確保班列全年不間斷開行。
2013年7月,“渝新歐”正式啟動中歐安全智能貿易航線試點計劃,顯著提升了通關效率。
2014年4月8日,班列開始固定開行。“固定”意味著常態化運行,服務商家可預先安排市場營銷計劃和商品物流方案。
同年9月1日,國際郵包試運成功,渝新歐由此打破了堅冰——此前,“在國際鐵路直通貨物聯運中不準運送郵政專運物品”的“禁令”,已被鐵路合作組織沿用了58年。
西部內陸首個整車進口口岸——重慶鐵路汽車整車進口口岸也通過驗收,渝新歐能讓歐洲進口車快速運抵重慶,車商開辟出新的財富通道,購車者能比過去早1個月坐上愛車。
逐步走向成熟的“渝新歐”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
當地時間2014年3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訪德國杜伊斯堡港時,親自迎接“渝新歐”班列。
2015年下半年以后,“渝新歐”開始進入更高水平的第三階段。
“我們要爭取實現貨量的大幅度增長、去回程班列的相對匹配;成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抓手,在跨境電商、整車進口以及促進咖啡交易中心發展等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動實現重慶產業的大發展。”漆丹說,“最終實現創新渝新歐、開放渝新歐、使命渝新歐、暢通渝新歐的目標。”
2016年1月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重慶市兩江新區果園港,得知渝新歐班列運營情況良好后很高興,要求重慶完善各個開放平臺,建設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和口岸高地,建設內陸開放高地。
問世當年,“渝新歐”僅17班;此后的兩年,都只有40多班;2014年,突破100班;2015年,達到257班。
截至今年2月25日,“渝新歐”已經累計開行526班。運量的攀升意味著運價的下降,也意味著市場競爭力的增強:
剛開通時,“渝新歐”的箱公里運價約為1美元,換言之,一個集裝箱的全程運價約1.1萬美元。此后,箱公里運價先后降為0.8、0.7、0.6美元,而今還在爭取更低的運價。
由此,從重慶到歐洲,“渝新歐”的運價成本與海運的差距越來越小,但時間更短、效率更高。
更重要的是,伴隨著“渝新歐”的不斷“進階”,重慶完成了更為系統的理念創新和制度安排。
“渝新歐”現已非常規范,定起點和終點、定運行路線、定運行時間、定運輸內容、定運輸價格,全程口岸和站場的滯留時間不超過60小時。并已實現去程班列每周一、四、六固定開行,回程定期開行。
通關一度是跨國貨運的最大難題。但“渝新歐”運載的貨物在始發站報關查驗后,實現了“信息互換、監管互任、執法互助”。
在檢驗檢疫、保稅商品展示交易等方面取得的突破,驅使全球經濟要素、市場需求加速向重慶匯集。
以“渝新歐”始發站團結村、長江寸灘港、重慶江北國際機場3個交通樞紐為基礎,重慶陸續獲批了3個保稅區和4個國家一類口岸,從而打造了國內唯一的“三個三合一”開放平臺,形成了水陸空立體開放格局。
自此,在跨國物流的版圖上,重慶由“毛細血管”成為“大動脈”,千百年的出海困局得以破解。
“十二五”期間,重慶進出口總額增長5倍多,每年利用外資超過100億美元,穩居全國前十、中西部第一,超過260家世界500強企業在重慶落戶。
這條線路還成為高附加值商品的寵兒,去程貨品主要是筆記本電腦、通訊、高科技智能產品;回程貨品則主要是汽車零配件、汽車整車、奶制品、食品等。
其合作商家包括ABB、巴斯夫、惠普、宏碁、愛立信、東芝、富士康、華碩、福特等“大腕兒”。
“其優勢在于,比海運時間短,比空運價格低。”漆丹說,其價格比空運便宜1/5~1/4;而中歐海運從港到港至少一個月,渝新歐“門到門”則是14天。
“心靈的互通要從交通做起,從人的交往做起。”漆丹說,渝新歐貫通的不僅是商品運輸通道,更重要的是人、物、思想和文化上的來往,“有經濟、政治、文化的效應”。
03一家人駕房車沿“渝新歐”跨國旅行
旁觀者曾閩平:中國和世界真切接“軌”
世界那么大,怎么去看看?
2015年年底,39歲的東莞商人曾閩平一家三口,駕駛房車完成了一場跨國旅行,他沿途寫下的旅行日志,獲得幾百萬人點擊、跟帖互動。
旅程沿著“渝新歐”的線路向前延展:他曾穿過茫茫戈壁,感受渺無人煙的空曠;也曾震憾于絢爛的秋色,看見夸張的色彩在藍天白云下肆意綻放著美麗;還曾遭遇沙塵暴在車前車后游蕩,舞出黃色漩渦……
2012年,曾閩平夫婦自駕游歷歐洲28國,歷時140天,未帶上當時1歲多的女兒琪琪。為彌補遺憾,曾閩平和26歲的妻子黃思瑩決定參加第三屆“渝新歐”國際鐵路行走者冠軍賽的角逐,其“一家三口開著房車游‘渝新歐’”的方案征服了評委,贏得冠軍及15萬元旅游資金獎勵。
在他看來,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的風光“其實和新疆差不多,地廣人稀,常常幾十公里看不到人煙,偶爾會有一兩個小村莊,大城市之間則通常間隔四五百公里。”
從波蘭開始另一種感受,“道路很干凈,到處綠油油的,即使有風也不會塵土飛揚”。曾閩平對中國青年報記者回憶:“人們都嚴守交通規則,沒有莽撞亂闖的汽車或行人。”
全程上萬公里,女兒也在旅程中度過5歲生日。“一路上,她負責提供歡樂。”曾閩平說,女兒能推動與外國友人的交流,“誰會拒絕4歲孩子的笑臉呢?”
沿線各國人民的友誼和善意,為旅程定下陽光、快樂的基調。在各國的行走也是曾閩平發現和見證中歐在經濟、貿易、文化方面交流成果的過程。在異國他鄉,他發現了很多中國元素。
在俄羅斯邊檢員家里,看到TCL液晶電視;在哈薩克斯坦用集裝箱拼起來的交易市場里,發現很多中國貨;拜訪網上結識的德國人海因里希,看見其妻子使用華為手機;在中哈邊境,卡車擋風玻璃前掛著“出入平安”掛符;在波蘭的宜家商場,員工介紹通過“渝新歐”運來的中國餐具、燈飾、坐墊……
到達德國杜伊斯堡后,沿途的近距離接觸,讓曾閩平對“渝新歐”有了更多、更直觀的感觸。
“我們來到這個很大的鐵路貨場集散處,鐵路到這里分了很多岔,每個岔道都有卸貨場,“渝新歐”鐵路的卸貨場編號是7322。”他發現,這里有非常多的貨柜,停了很多貨車,“確實是個繁華的貨物集散中心”。
“我看到延伸的鐵路一直延綿到貨場內部,一個個集裝箱被有條不紊地安放。”他感慨,這意味著自己見證了“渝新歐”鐵路從起點到終點的過程。“我踩著鐵軌前行了一段,順著鐵路的反方向望去,心中無限感慨,我腳下的不僅僅是鐵軌,也是一條新的絲綢之路”。
04“提升效率,對企業好處很大”
使用者劉楠:契合跨境電商需求
2015年6月,“蜜芽寶貝”通過“渝新歐”從德國進口了1萬多個BRITA凈水壺,成為我國第一個用鐵路從國外運回商品的跨境電商。
“這批貨物已銷售完畢,總額接近1000萬元。”蜜芽CEO劉楠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該批產品的好評度比較高,基本上能達到100%,用戶在使用前后能感受到很大的變化,“近萬個家庭的孩童能喝上令家長更放心的水”。
“此前,蜜芽也在德國購買過該款產品,基本是空運,物流成本約12元/個,”劉楠介紹,通過“渝新歐”,物流成本約7.5元/個。
“兩者互有優劣。”她說,空運速度快、安全性高,但直達航班比較稀缺,有時需要中轉,可能貨物破損;而鐵運則速度相對較慢,但班列出發后不停車,安全性較高,可直達重慶,到站卸貨裝車運送至保稅區。
這個號稱“中國最大的進口母嬰品牌限時特賣商城”的電商,2015年,完成由百度領投的1.5億美元的D輪融資,這是中國母嬰行業有史以來的最大單筆融資金額。“我們很高興與重慶的合作搭上了‘渝新歐’的東風。”劉楠說,目前,該公司通過重慶進口的量已占30%,未來將至少提高到60%以上。
“對我們來說,海運的時間太久了,歐洲到中國一般需要45天,尤其不適合有效期比較短的貨物,所以大多選空運,導致成本居高不下。”她說,通過“渝新歐”只需要14天左右,“節省的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不言而喻”。
“我們的挑戰主要來自海外供應鏈能力和用戶體驗。”劉楠說,物流與這兩點都密切相關,是電商發展的重要支點。“渝新歐”嘗到的甜頭讓她計劃“在重慶設點之后,未來所有歐洲的商品全通過這條鐵路運輸”。
伴隨著“渝新歐”的建設,重慶的物流配套發展力度很大,擁有內陸唯一的保稅港區,也是全國第一個具有跨境貿易電商服務四種模式(包括一般進口、保稅進口、一般出口和保稅出口——記者注)全業務的試點城市,還出臺了海關“B賬冊”等具體的扶持舉措。
在劉楠看來,這些舉措帶來了跨境電商的絕佳發展機遇。“一票貨從海外到銷售,如果控制不好,時間會非常長,我們經歷過這樣的痛苦。”她說,這些改革創新能減少這樣的“痛苦”。
05“渝新歐”成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支撐
研究者易小光:讓老“絲路”煥發出新活力
“此前,中國的開放呈現出沿海、沿邊、沿江、沿通道的‘四沿’特征。一般認為,內陸地區是梯度推進的對象,其開放程度衰減。”學者易小光表示,“渝新歐”令人驚喜地將內陸開放帶動到新的高度。“‘渝新歐’運作一段時間以來,表現是優異的。市場越來越大,規模越來越大,形成了正向效應”。
易小光是重慶市宏觀經濟學會會長、重慶市經濟信息中心主任、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
“‘渝新歐’以重慶為中心,構建起了輻射中國西南、華南、西北、長江流域及東南亞的大物流圈,西部地區外貿‘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傳統格局,因此正發生著巨變。”這名研究員說,內陸地區以前的劣勢由此轉變為相對優勢,“以時間換空間,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世界上曾經只有兩條傳統意義上的歐亞大陸橋。”他說,“渝新歐”將第二歐亞大陸橋延伸至中國西南、華南及華中地區,并面向東南亞,改變了歐亞間陸地物流格局。
所謂歐亞大陸橋,是用鐵路把歐亞兩側的海上運輸線連接起來的陸上便捷運輸通道,一條以俄羅斯東部的哈巴羅夫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為起點,經西伯利亞大鐵路到達荷蘭的鹿特丹港;一條東起中國連云港,經過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國,抵達鹿特丹港。“渝新歐”及其兩端的延展通道,則使第二歐亞大陸橋成為競爭力十足的“新型歐亞大陸橋”。
“這條通道比空運更廉價,比海運更快捷、安全;從某種意義上看,“渝新歐”的效率很突出。”他說,歐洲市場是中國投資貿易前兩位的經濟體之一,“渝新歐”則讓西部地區“從后隊變成了前隊”。
“內地招商引資遇到的主要問題,首當其沖是物流成本和效率,其次是融資成本和效率,三是當地企業的配套能力。物流是困擾西部招商引資的大難題,‘渝新歐’由此可以說意義深遠。”在他看來,為什么惠普、巴斯夫這些跨國大企業會選擇重慶?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渝新歐”切合了他們的構想。
“‘渝新歐’,可作為‘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抓手。”他認為,“渝新歐”與“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合拍了”,成為一個重要的環節。“這是因為,向西開放必須以鐵路為主體,營造出綜合交通體系。而“渝新歐”則是這個體系的支撐力量”。
“對‘渝新歐’意義的理解,不應局限于物,還成為文化交流、投資、貿易甚至旅游、文化交流、電商運營的載體。成為經濟帶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條線路,成為國內外區域合作的手段。”他說。
除了物流方面的意義,易小光認為,“渝新歐”還對區域發展甚至供給側改革具備推動效應。“要讓長江經濟帶真正舞動起來,必須要加大成渝經濟區、成渝城市群的開放步伐。”他認為,“渝新歐”改變了中國內陸城市的物流格局,使地處內陸的重慶,一躍成為對歐貿易的“橋頭堡”,能引領重慶開放型經濟的發展。
他建議,從國家層面,加強國際間的協商和溝通,降低制度交易成本,同時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