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的中東愿景
2016-02-17 09:49:11
Landbridge平臺
從沙特阿拉伯大漠的利雅得,到埃及尼羅河畔的開羅和盧克索,再到伊朗厄爾布爾士山南麓的德黑蘭,國家主席習近平2016年的開年外交大棋局,落子中東。
2016年1月19日至23日,習近平應邀對沙特阿拉伯、埃及、伊朗進行國事訪問。5天時間,習近平到訪4個城市,開展40多場活動,同3國領導人和3個區域組織負責人會談交流,共簽署52項合作文件。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此訪情況時表示,此訪“內容豐富,成果豐碩,意義重大”。
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的全球外交足跡已遍布五大洲,但從重要區域板塊構成看,西亞北非此前是習近平外交行程中的“空白點”。此次訪問中東地區,習近平為完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覆蓋格局添上關鍵一環。
習近平此訪中東,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中國外交的“開篇之作”,也是他就任中國最高領導人后首次訪問中東國家。從中國外交的歷史坐標看,習近平此次中東之行也是中國國家主席7年來首次訪問沙特,時隔12年再次訪問埃及,14年來首次訪問伊朗。
“超高規格”接待
當地時間1月19日下午,習近平抵達此次中東之行的首站沙特阿拉伯。沙特連續多年成為中國在全球第一大原油供應國和在西亞非洲地區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也是沙特最大的貿易伙伴之一。如今,中國每進口6桶原油就有1桶來自沙特,沙特出口收入中每7里亞爾就有1里亞爾來自中國。
對于習近平來訪,沙特安排了媒體稱為“超高規格”的接待。習近平專機一進入沙特領空,沙特王室成員就親自駕機,率4機編隊升空護航。從機場到王宮,沙特18輛摩托車雁陣行進,一路護衛,行至王宮,王室馬隊接力護送。王宮廣場鋪起長長的紅毯,艷陽下,薩勒曼國王率領全體內閣成員及重要王室成員在習近平下車處迎候。
2008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訪問沙特,中沙建立戰略友好關系;8年后,習近平再次到訪,中沙兩國元首共同宣布建立中沙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這大大提升了中沙關系的戰略意涵。作為建設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重要的第一步,中沙同意建立兩國高級別委員會,從戰略層面指導和協調各領域合作。
接待習近平的過程,處處可見沙特方面的用心——薩勒曼國王邀請習近平前往他的出生地“四方宮”參觀,這里曾是薩勒曼的父親、沙特開國國王阿卜杜勒-阿齊茲的王宮。在這里,習近平與沙特群眾共同舞起沙特傳統的“劍舞”,品嘗阿拉伯咖啡、椰棗和傳統面點,觀看王宮內的圖片和陳設,聽薩勒曼國王的講述……約一整天的時間里,習近平同薩勒曼國王3次見面。薩勒曼國王還將沙特最高級別勛章授予習近平。
告別利雅得后,習近平抵達開羅。16年前,習近平第一次來到埃及。16年后,習近平再次踏上這片土地,特地引用埃及諺語“誰飲尼羅水,他日必重歸”表達心情。此訪中,他與埃及領導人見證和推動中埃與中阿友誼“如尼羅河水奔涌向前”。
在埃及總統府門口,中方記者團正好遇到來這里參加歡迎儀式的埃及中小學生。孩子們身著“中國紅”T恤,胸前繡著金色的五星圖案。據介紹,這是埃方為歡迎中國貴賓專門準備的“五星紅旗裝”。
21響禮炮轟鳴,在馬隊、摩托車隊護衛下,習近平乘車抵達歡迎儀式現場,塞西總統在停車處迎接。兩國元首登上檢閱臺,軍樂隊奏中埃兩國國歌。習近平在塞西總統陪同下檢閱了儀仗隊。檢閱后,習近平受到180位小朋友列隊歡迎。習近平走到孩子們面前,俯下身同他們握手,向埃及小朋友問好。
習近平訪埃期間,塞西幾乎全程陪同。經過小范圍會談、大范圍會談,塞西總統意猶未盡,又拉住習近平再次進行小范圍會談。對埃及朋友,習近平熱情相待,在同伊斯梅爾總理共同參觀中國高科技展時,他當起了“講解員”,親自向埃及領導人介紹中國領軍企業的發展優勢。
1月20日晚,在埃及的阿比丁宮,習近平同塞西邊走邊談。訪埃期間,中埃共同發表關于加強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5年實施綱要,充實兩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含金量。習近平特邀塞西以嘉賓國元首身份出席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
此訪中,中埃兩大古文明在盧克索上空“相遇”。1月21日晚,習近平和塞西總統在古老的盧克索神廟廣場,共同出席中埃建交60周年慶祝活動暨2016中埃文化年開幕式。中國古代編鐘聲韻悠遠,回響在埃及神廟3400多年的石柱間,中華古曲《漁舟唱晚》和埃及民樂《隆加舞曲》交匯融合,“千手觀音”舞蹈與“埃及之花”芭蕾同臺演繹,中埃歌唱家同聲高歌《阿依達》和《圖蘭朵》繞梁難忘。演出結束,習近平同塞西一道步行離開盧克索神廟,一路交流暢談,中途6次停下腳步,在古老的歷史建筑群中合影留念。
伊朗首都德黑蘭,是習近平此訪的最后一站。位于厄爾布爾士山南麓的德黑蘭,也迎來了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正式生效后首位到訪的外國元首。伊朗負責禮賓的外交人員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為迎接習近平到訪,魯哈尼總統專門調整了自己的訪歐行程。
在薩德阿巴德王宮,習近平同魯哈尼進行了兩年多來的第五次正式會面。魯哈尼多次感謝中國在伊朗困難時給予的真誠幫助,強調中國是同伊朗同甘共苦的可靠朋友。兩國元首宣布中伊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會見拉里賈尼議長后,習近平又同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深談了約1個小時。
已在伊朗工作4年多的中資企業員工王磊對《中國新聞周刊》說,解除針對伊朗的制裁,對于發展中伊經貿而言是一件好事。此前,伊朗因國際制裁和外匯匱乏,開展對外貿易中很難開出信用證,這意味著在國際貿易中無法用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擔保,開展大額對外項目很困難,現在就可以開出信用證,意味著可以更加方便地進行國際貿易。
此外,中國裝備在伊朗相比于西方產品價格優勢明顯。“在官方層面,中伊關系發展良好,這也為中國企業在伊朗經營提供了積極的政治因素。”王磊說。
東西匯流
共建“一帶一路”,拓寬合作通道,成為習近平此次中東行的重頭戲。王毅在就此行向媒體吹風時表示,此訪三國處于“一帶一路”西端交匯地帶,很早以前就同中國駝鈴相聞、舟楫相望,歷史、地理淵源決定了三國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
歷史上,地處“兩洋三洲五海”之地的中東,既是世界文明的源頭,又是沖突動蕩的心臟,既是大國逐鹿的疆場,也是埋葬帝國的墳墓。“阿拉伯之春”后,中東局勢持續動蕩已歷時五年,地區國家、教派之間矛盾叢生,域外大國頻頻直接插手地區國家內政,敘利亞難民問題成為全球焦點,恐怖主義勢力IS肆虐猖獗,地區和平前景引發國際觀察人士擔憂。
“正是這種動蕩中,中東一些國家意識到過去的‘西方藥方’不靈驗,尤其阿拉伯國家‘向東看’的趨勢日益明顯。”中國前駐埃及大使安惠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在安惠侯看來,這種“向東看”的趨勢主要有四方面原因:首先是國際政治經濟重心正從歐洲——大西洋地區轉向亞太地區,世界整體“向東看”,尤其是向中國看;其次,美國的中東政策損害了一些阿拉伯國家的利益;再次,中國高速發展對阿拉伯國家具有強大吸引力,中阿友好合作成為雙方的需要;最后,阿拉伯國家進入動蕩轉型期,迫切期待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在發展上與中國推進的“一帶一路”建設相對接。
以此訪三國為例,沙特開始實施新的五年計劃,低油價壓力之下正著力進行經濟多元化改革;埃及的“新埃及”建設已經上路,“蘇伊士運河走廊經濟帶”正在積極籌建中;伊朗即將推進經濟發展第6個五年計劃,伊核全面協議的正式執行后國際制裁的解除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同樣也需要充實中東板塊。“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一直是中東和平與對話的倡導者和參與者,中國有責任也有意愿為中東和平穩定作出貢獻。”中國前駐伊朗大使華黎明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具體而言,作為中國“大周邊”的組成部分,經濟上,中東是中國最大的海外能源供應地,是“一帶一路”的關鍵節點;安全上,中國打擊“三股勢力”離不開與中東國家相互合作;政治上,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具有全球性影響力的大國,必然在中東事務中擁有一席之地。
中國與中東地區國家“東西匯流”的愿望,使“一帶一路”成為習近平此訪中各方主動提及的高頻詞匯。習近平同三國領導人商定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對接各自發展戰略,實現協同發展和聯動增長。三國領導人則分別表示,全力支持并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并愿成為“一帶一路”通往非洲和歐洲的支點。
據官方統計,三國在此訪期間分別同中方簽署了關于共建“一帶一路”的諒解備忘錄,中沙還簽署了加強 “網上絲綢之路”建設合作的諒解備忘錄。中沙、中埃、中伊分別簽署14項、21項、17項合作文件。“這些合作文件涵蓋經貿、能源、 金融、通信、航空航天、氣候變化等諸多領域,上天入海,連東接西,大大拓展了務實合作的廣度和深度。”王毅說。
習近平訪沙期間為延布大型石化煉廠投產按下啟動鍵,訪埃期間為蘇伊士經貿合作區二期揭牌,訪伊期間見證簽署關于建設高鐵的合作文件。
“這表明繼能源合作之后,產能合作正成為中國與中東地區國家務實合作的又一重要動力。”華僑大學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研究員黃日涵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和平合作的絲路精神與伊斯蘭價值取向多有契合,中國在中東地區的作為并非僅僅著眼于資源,而是真正幫助地區國家增強自主發展能力,這贏得了中東國家和不同政治派別的認可,成為中國在中東地區的‘軟力量’。”外交學院副院長王帆表示。
此次訪問成果從產能合作到鐵路建設,從電網改造到“網上絲路”,從金融投資到航天合作,從氣候變化到科技文化,涉及領域眾多,并非“僅僅是能源”。
回答“中東之問”
習近平曾說,“一帶一路”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此訪三國在地區國家中地位特殊,沙特是伊斯蘭教發源地和伊斯蘭教兩大圣城麥加和麥地那的所在地,也是二十國集團中唯一的阿拉伯國家,在阿拉伯世界和伊斯蘭世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埃及是阿拉伯、非洲和伊斯蘭大國,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伊朗是中東地區大國,在什葉派穆斯林中有著重要影響力,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達成后,伊朗同國際社會互動明顯增多。
習近平此次到訪具有代表性的中東三國,“以點帶面”直接推動了中國與中東地區國家關系。“一帶一路”的中東愿景圖日臻成熟,其中的行動指南,在習近平1月21日于埃及開羅阿盟總部發表的演講中可窺趨向。
在這篇題為《共同開創中阿關系的美好未來》的演講中,習近平回答“中東之問”,全面闡述中國主張,為中阿關系以及中東地區和平發展指引方向。他指出,化解分歧,關鍵要加強對話;破解難題,關鍵要加快發展;道路選擇,關鍵要符合國情。
“我們在中東不找代理人,而是勸和促談;不搞勢力范圍,而是推動大家一起加入‘一帶一路’朋友圈;不謀求填補‘真空’,而是編織互利共贏的合作伙伴網絡。”習近平代表13億多中國人民向世界作出承諾。
此次演講中,習近平首次提出和平、創新、引領、治理、交融的“五大行動理念”,宣示中國將做中東和平的建設者、中東發展的推動者、中東工業化的助推者、中東穩定的支持者、中東民心交融的合作伙伴。
2014年6月,習近平在北京舉行的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上提出,中阿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以能源合作為主軸,以基礎設施建設、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為兩翼,以核能、航天衛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領域為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不到兩年后,在習近平此訪結束時,中阿建立了政治戰略對話機制,中國同8個阿拉伯國家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同6個阿拉伯國家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協議,7個阿拉伯國家成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創始成員國。中國與伊朗建立了全面戰略伙伴關系。
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秘書長扎耶尼表示,海合會各成員國都贊成同中國建設更加緊密的聯系,主張將海中關系提升至特殊的戰略伙伴關系。在此訪推動下,中國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重啟自貿區談判,并原則上結束貨物貿易的實質性談判。中海雙方商定,努力于年內達成自貿區協定,開辟中海經貿互利合作的新前景。
“此訪一個突出特點是,中國同往訪國的政治關系均邁上新臺階,地區國家普遍對同中國增進互信抱有強烈意愿。”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