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東:“一帶一路”戰略的五大認識誤區
2016-02-04 09:19:08
Landbridge平臺
[作者簡介]劉衛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一帶一路”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主要從事經濟地理學與區域發展研究。
一、引言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在訪問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得到了有關國家的積極響應。同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在當年中央經濟工作會上,“一帶一路”成為特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專有名詞,并在此后逐步成為統籌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長遠、重大國家戰略。兩年多來,特別是 2015年3月《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的愿景與行動》(以下簡稱“愿景與行動”)公布以來[1],這個戰略得到了各部門、各地區和社會各界的熱烈響應,已經形成舉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局面。
根據《愿景與行動》,共建“一帶一路”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我國啟動了與沿線國家就“一帶一路”建設的各種對接工作,特別是重點經濟走廊的合作規劃,推動經貿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大,使“一帶一路”在國際社會上獲得了廣泛認可,形成了良好的開局之勢。
與此同時,由于“一帶一路”是一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統領性戰略,社會各界對其尚存在不同的理解,其中不乏一些偏頗之解。本文試圖討論一些具有商榷空間的認識,同時提出筆者對于“一帶一路”的理解,以期“拋磚引玉”。
二、幾個認識誤區
(一)“一帶一路”并非要重建歷史時期的國際貿易路線
“一帶一路”使用了“絲綢之路”這個概念,這讓一些學者和地方官員誤以為,“一帶一路”建設就是要重建歷史時期的國際貿易線路。其突出表現是一些地區熱衷于挖掘自己在古代絲綢之路上曾有的地位,如起點、通道、節點等,以期確立自己在“一帶一路”中的某種特殊地位。盡管不能完全否定這種認識的現實意義,特別是其“借古謀今”的作用,但很顯然這種理解是對“一帶一路”使用“絲綢之路”這個概念的誤解。
“絲綢之路”泛指歷史上陸續形成的、以中國為起點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這個概念本身不是中國學者的發明,而是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1877年在《中國:我的旅行成果》[2]中提出的。李氏所用“絲綢之路”指自中原經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到中亞、西亞和地中海的多條貿易路線。之后,法國漢學家沙畹于1903年在《西突厥史料》[3]中將這個概念拓展為包含歷史上曾存在的、從中國出發的海上貿易路線。從根本上講,雖然“絲綢之路”講述的是歷史上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貿易聯系,但它不是中國所獨有的、而是沿線國家共享的一個歷史文化遺產。例如,2014年《世界遺產名錄》所收錄的“絲綢之路:起始端和天山廊道的路網”,就是由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共同申請的。
另外,我們當前試圖勾勒的“絲綢之路”是將兩千多年的歷史現象壓縮到當前一刻而形成的圖景。歷史上,“絲綢之路”的具體線路和空間走向隨著地理環境、經濟發展以及政治和宗教演變而不斷發生變化。今天,我們回溯歷史所觀察到的“絲綢之路”實際上是一個相當密集的貿易網絡,而不是幾條固定的線路。所以,今天我們理解“絲綢之路”時,不宜將其視為一個具體的空間現象,而是沿線各國共同認可的一個歷史文化符號,其內涵可以歸結為“和平、友誼、交往和繁榮”。
因此,“一帶一路”借用“絲綢之路”這個文化符號向世界傳遞了一種發展理念,這就是《愿景與行動》中提到的“和平、發展、合作、共贏”[4]。因此,盡管歷史上“絲綢之路”的空間走向具有某種象征意義,但是“一帶一路”并非要恢復這些古代貿易線路,而是建設一個我國與沿線國家共謀發展、共享繁榮的國際區域合作平臺。“絲綢之路”這個歷史文化遺產為國際區域合作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礎。
(二)“一帶一路”不是區域發展戰略
自“一帶一路”戰略提出以來,一個廣為流行的看法是:“一帶一路”是我國的區域發展戰略,特別是針對古絲綢之路沿線地區的發展戰略。將“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產業帶并列稱為新時期我國三大區域發展戰略的說法,曾不絕于耳。這種認識曾引起不少對“一帶一路”戰略的誤解。例如,某些省份認為自己在“一帶一路”上具有某種特殊的、排他性的地位,而另一些省份認為自己與“一帶一路”建設沒有什么關系。
區域發展戰略是處理一個國家內部地區之間發展關系以及地區發展與國家整體發展關系的特殊性制度性安排,屬于國家內部事務。一般來講,其核心目的有三:培育區域競爭力;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支持“問題區域”的振興。典型的區域發展戰略如西部大開發、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崛起等。根據《愿景與行動》,“一帶一路”是統籌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長遠、頂層戰略,是我國與沿線國家共同打造開放、包容的國際區域合作網絡的倡議。也就是說,其建設是以國家間合作為主要平臺。因而,“一帶一路”是涉及到國際合作的國家戰略,是我國開放發展的主要旗幟和平臺;無論從屬性上還是從范疇上看,它都不屬于區域發展戰略。
僅從國內來看,“一帶一路”建設也應該是一個舉國戰略,而不是某些地區的專屬性工作。就五個合作重點(即“五通”)而言,政策溝通、資金融通、經貿暢通和民心相通更是全國性的工作,是全國各地區都要參與、也都能參與的工作。當然,設施聯通確實有具體的空間指向;這項工作會讓特定地區受益多一些。因而,“一帶一路”不能被視為我國的區域發展戰略,而是一個更為宏大和長遠的頂層設計和國家戰略,將其視為區域發展戰略有損于這個戰略的地位和作用。2015年11月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進一步明確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是開放發展的重要內容[5]。
當然,“一帶一路”戰略確實具有顯著的區域影響或某些區域屬性。例如,一方面,六大經濟走廊的打造以及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的建設(見《愿景與行動》),將帶動中西部若干地區的發展,形成新的增長極;另一方面,與沿線國家經貿往來的深化和擴大,將推動沿海經濟中心的持續發展,有助于提升其國際競爭力。正因如此,《建議》在闡述拓展發展新空間中提到,以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為基礎,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產業帶建設為引領,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帶。
總的來看,“一帶一路”戰略具有多重空間屬性[6],從上到下包含了國際區域合作網絡、重要經濟走廊、節點城市乃至產業集聚區。盡管具有區域屬性,但是“一帶一路”從根本上是統籌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大國家戰略;其區域屬性應服從于國家屬性,而不是替代后者。
(三)“一帶一路”不是單向的“走出去”
“走出去”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其戰略基礎。正因如此,社會上出現了一種誤解,即“一帶一路”建設就是要“走出去”。相應地,部分地方政府部門出現了加速“走出去”的預期,一些企業形成了盡快“走出去”的愿望,個別地方甚至將“走出去”作為政績來考慮。這是相當有風險的認識誤區。
確實,我國正在進入資本大規模“走出去”的新階段。2004-2014年,我國對外投資增長了20多倍,2014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與所吸引的外資基本持平。這個增長態勢與20世紀八、九十年代歐美發達國家對外投資增長趨勢有相像之處。其主要原因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我國正在失去競爭力,需要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需要向海外轉移;我國龐大的消費市場已經培育出一批具有國際投資能力的大企業;我國需要在海外建立戰略資源保障基地。這標志著以中國資本“走出去”為特征的第二次全球產業轉移的開始,將開啟經濟全球化的新時代。
在上述背景下,資本“走出去”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但是,不能由此而認為“一帶一路”建設就是單向的資本“走出去”。由于我國與發達國家仍然存在很大的技術梯度差,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里我國仍必須高度重視“引進來”。實際上,經濟全球化就是各國之間相互投資不斷加深的過程。過去三十多年,歐美發達國家既是對外投資大國,也是吸引外資的大國。因此,“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在鼓勵資本“走出去”的同時,繼續高度重視資本“引進來”工作,并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通過國際經貿合作推動我國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另外,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地區間發展水平差異大,并不是所有地區都已經進入到大規模“走出去”的發展階段。各地區需要根據自身特點,科學確定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工作重點,不能盲目跟風。一味追求“走出去”,將導致不必要的投資風險。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要分門別類地鼓勵企業以適宜的方式“走出去”,不能“一窩蜂”地到海外設廠。要有“走出去”的頂層設計,對于不同類型的“走出去”要給予不同的政策支持。頂層設計所考慮的核心因素是我國的產業轉型升級和就業崗位,而不是資本是不是“走出去”了,以及“走出去”的量有多大。既要謹防因“走出去”而形成我國的制造業的“空心化”,也需要積極防范“走出去”的各種投資風險。后者特別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服務。在這方面,應學習新加坡政府建立海外工業園的經驗,如新加坡蘇州工業園。我國可以挑選一些條件相對較好的國家,協商合作建立若干個由對方政府支持的工業園,為我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走出去”創造更加穩定的條件。
(四)“一帶一路”不是地緣戰略
“一帶一路”戰略的出現既有我國發展階段變化的內在原因,也是過去三十年國際經濟格局變化的必然結果。其中,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制造業國家、第一大商品貿易國家以及重要的資本輸出國,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基礎。在此背景下,一些學者傾向于將“一帶一路”解讀為我國的地緣戰略[7]。這種認識與“一帶一路”的根本理念相去甚遠。
所謂地緣戰略一般意義上被理解為地緣政治謀略,討論的是國家政治行為與地理位置之間的關系。從拉采爾的“國家有機體論”到馬漢的“海權論”再到麥金德的“陸權說”,都是在探討如何控制世界、如何進行勢力擴張,特別是借助武力的控制和擴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由于一些學說被用來服務于納粹德國的擴張,地緣政治研究曾在相當長的時期里因名聲不好而衰落。即使是在得到不斷恢復的今天,地緣政治研究也主要是為各國制訂國防和外交政策提供參考依據。而“一帶一路”是推動沿線國家深化國際經貿合作的倡議,與地緣戰略所關注的核心問題相去甚遠。當然,如果地緣戰略僅指地緣經濟關系,那么它與“一帶一路”存在相通之處,但問題是國際上通常把地緣戰略理解為地緣政治謀略,具有進攻性。
根據《愿景與行動》,“一帶一路”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8]。“一帶一路”建設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積極推進沿線國家發展戰略的相互對接。可以說,《愿景與行動》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就是“共同”及“合作”。因而,“一帶一路”是探索對接發展、合作共贏等國際合作新途徑的嘗試,也是探索全球經濟治理新模式的嘗試。這與地緣戰略所討論的自我利益擴張是完全不同的思維。將“一帶一路”誤讀為我國的地緣戰略,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其的歪曲,將有損于其倡導的“對接”及“合作”理念,不利于其順利建設。
(五)“一帶一路”不是簡單的線狀經濟體
幾乎每一個看到“一帶一路”這個名詞的人,都會不自覺地去想象或追問“帶”在哪里、“路”在哪里。這其實也是一個誤解。盡管名詞中包含了線狀經濟體的直接含義,但“一帶一路”是一個具有抽象性和隱喻性的概念,其核心內涵是借助“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打造國際區域經濟合作的平臺,而不僅僅是建設幾條路那么簡單。線狀經濟體(如經濟走廊、經濟帶等)僅僅是這個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或者說是其具象的表征。
在這方面,需要處理好“虛”與“實”的關系。所謂“虛”是指“一帶一路”的建設理念及其所搭建的合作平臺。也就是說,“一帶一路”首先是我國與其他國家的戰略進行對接的一個抓手,是一個合作的“舞臺”,能夠讓我們出去可以和別人有共同話語,有利于開展合作。所謂“實”指“一帶一路”建設必然有很多具體建設項目,包括很多線狀基礎設施。
《愿景與行動》提出打造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和孟中印緬六大國際經濟合作走廊[9],但這些走廊是更為宏大“一帶一路”合作愿景的重要載體,而不是“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合作架構”的全部。因此,正確理解“一帶一路”首先需要將其視為我國與沿線國家對接發展、合作發展的平臺,其次才是各種“線狀”載體。否則,很難充分發揮“一帶一路”這個對接平臺的作用,也與其開放、包容的性質不相符。
三、“一帶一路”:開啟包容性全球化的新時代
正確理解“一帶一路”需要認識其出現的大背景,這就是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10]。過去三、四十年,經濟全球化的機制和過程深刻地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也導致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結構的變化。一方面,發達國家經濟不斷“金融化”和“高科技化”,而制造業出現“空心化”;另一方面,以中國為代表的部分發展中國家崛起成為制造業大國。可以說,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第一次全球產業轉移,已經改變了傳統的“核心(發達國家)—邊緣(欠發達國家)”二元結構,形成了“發達國家(金融、科技)—新興國家(制造業)—欠發達國家(初級產品)”的三元結構。另外,經濟全球化機制的內在矛盾,即資本可以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尋找最低生產區位與勞動力難以自由流動之間的矛盾,導致了世界貧富差距急劇擴大。根據扶貧慈善機構樂施會(Oxfam)的研究,2016年占全球總人數1%的富人群體其所擁有的財富將超過其余99%全球人口財富的總和[11]。如何在推進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同時避免貧富差距繼續擴大(國家間、地區間、收入階層間),是全球實現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
當前,隨著中國資本的大規模“走出去”,世界迎來了第二次全球產業轉移。由于經濟格局的變化(從“二元”到“三元”)和社會矛盾的突出(貧富差距),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需要新的治理機制來推動和保障。在這方面,作為第二輪全球產業轉移焦點的中國,需要為推動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做出更大的努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漸進式的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地參與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一方面,通過引進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了自身經濟的騰飛;另一方面也逐步建立起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治理機制。可以說,過去二、三十年我國的經濟高速發展得益于經濟全球化。當然,我國也對世界經濟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特別是2008年以來,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超過30%。當前,我國的經濟已經與世界緊密聯系在一起。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離不開中國。因此,我國需要為維護經濟全球化的成果、發展經濟全球化的機制做出更大的貢獻,需要在符合當前世界發展機制和趨勢的前提下更深地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并在引領世界經濟發展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一帶一路”戰略正是在這個國內外大背景下誕生的,是推動包容性全球化的努力。根據《愿景與行動》,“一帶一路”建設致力于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但它不是簡單地延續以往的經濟全球化,而是全球化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其中的突出特征是融入了“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即倡導包容性全球化。其包容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其一是“開放包容”和“平等互利”的建設理念。“一帶一路”不劃小圈子、不搞“一言堂”,秉持開放的態度,歡迎所有愿意參與的國家或地區平等地參與。其二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一帶一路”特別強調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等。其三是“和而不同”的文化觀念。在維護文化多元性的基礎上共謀發展、共求繁榮、共享和平,是大多數國家的共同愿望。
因此,總的來看,共建“一帶一路”是包容性全球化的倡議,是探索推進全球化健康發展的嘗試。它并不是中國的“特立獨行”,也不是中國版的“馬歇爾”援助計劃,而是在經濟全球化機制下促進區域共贏發展的一個國際合作平臺。通過共建“一帶一路”來完善經濟全球化的機制,既符合我國“走出去”的需要,也是讓全球化惠及更多國家和地區的需要。“一帶一路”將開啟包容性經濟全球化的新時代!
四、小結
“一帶一路”是我國為應對世界經濟格局變化和經濟全球化進入新階段而提出的一個重大倡議,將對我國乃至世界的發展產生持久的影響。對于國內而言,“一帶一路”是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統領性戰略,是我國實現“開放發展”的主要旗幟和載體,決定著未來數十年我國的發展路徑和模式;對于世界而言,“一帶一路”是改革現有國際經濟治理模式、實現包容性發展的嘗試,是推動世界從“二元”分割發展到“三元”融合發展的努力,有可能改變未來數十年的世界經濟格局。
應深刻認識到,“一帶一路”是統籌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長遠、重大戰略,不是謀一時一事的短期戰略。而且,“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大量與沿線國家對接的工作,不是我們想多快就多快、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由于我國面臨著十分復雜的國際環境,不宜預期“一帶一路”建設可以“一蹴而就”,需要有長遠打算和系統布局,需要有戰略定力。
總體上,“一帶一路”是我國的全球戰略。對于這個戰略,我們首先需要從世界的角度來思考、觀察和理解它,特別是從經濟全球化的視角。只有從宏觀上正確理解其出發點和內涵,才能更好地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落地,也才能讓其發揮更加積極有效的作用。本文討論了若干對“一帶一路”的認識誤區,期望能夠對在實際工作中正確把握其戰略內涵起到一定的作用。需要強調的是,這些認識并非百分之百錯誤,而是缺少宏觀上的把握。
[參考文獻]
[1][4][8][9]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M].北京:外交出版社,2005.
[2]Waugh D.C.Richthofen’s “Silk Roads”:Towards the Archaeology of the Concept[J]. The Silk Road,2007,5(1):2-10.
[3]沙畹.西突厥史料[M].北京:中華書局,2004.
[5]中共中央.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Z].新華社2015.http://news.xinhuanet.com/finance/2015-11/03/c_1117025413.htm.
[6][10]劉衛東.“一帶一路”戰略的科學內涵與科學問題[J]. 地理科學進展,2015,34(5):538-544.
[7]杜德斌,馬亞華.“一帶一路”:中華民族復興的地緣大戰略[J]. 地理研究,2015,(6):1005-1014.
[11]樂施會全球貧富差距報告[EB/OL].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 2015/01-27/7009775.shtml.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