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下的“無差異空間”與區域合作
2015-05-15 09:25:13
Landbridge平臺
章慶慧 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關系與地區發展研究院碩士研究生
蔡暢 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研究生
——論中國與中亞的交通運輸合作
2013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說,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他指出:為了使歐亞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1]。習近平還強調,中國與中亞國家應當加強道路聯通,以此打通從太平洋到波羅的海的運輸大通道,逐步形成連接東亞、西亞、南亞的交通運輸網絡。由此可見,在中國與中亞國家的經濟合作中,交通運輸的重要性已經逐漸顯現出來。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與中亞國家的交通運輸合作已經取得了一系列突破。由中國隴海鐵路和蘭新鐵路與哈薩克斯坦鐵路接軌的新亞歐大陸橋(第二亞歐大陸橋)和“渝新歐”國際鐵路,是目前亞歐大陸最為便捷的東西通道。它將沿線的各大城市連成一個有機整體,不僅促進了中國與中亞國家的經濟合作,還為區域經濟的一體化進程提供了動力。目前,中國與中亞國家連接的主要干線公路均加入了亞洲公路網,中國連云港經西安至霍爾果斯的國家高速公路與穿越中亞的歐洲E40號公路相連,中國已經開通至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塔吉克斯坦杜尚別等地的直達航線[2]。此外,中國與中亞國家管道運輸合作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中國的能源需求。
但是,中國與中亞國家現有的交通運輸合作并不能適應新的發展需求。如圖1所示,橫軸代表新亞歐大陸橋自西向東延伸,縱軸表示沿線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隨新亞歐大陸橋的延伸而出現的走向。很顯然,新亞歐大陸橋雖然將歐洲和亞洲連接在一起,但沿線各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卻呈現出一種“U”形特征[3]。換句話說,新亞歐大陸橋的兩端都是經濟繁榮地區,但中間地段卻存在一個由中國西部和中亞地區構成的經濟凹陷帶(見圖1)。
這個“U”形谷地雖然擁有豐富的能源、礦產和旅游等資源,但經濟發展滯后使得這里的資源優勢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這導致谷地與兩端的經濟存在著巨大的落差,不僅人均GDP相差懸殊,而且貧困人口比例遠高于亞歐大陸的平均水平。經濟落后導致了交通設施不完善以及運輸效率低下,而交通設施的落后又反過來阻礙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且還阻斷了交通閉塞地區與外部世界的經濟合作。中亞地區地處亞歐大陸的中心地帶,其地緣重要性自不必說,但自古以來雙方之間的經濟合作潛力因運輸成本的問題而沒有得到釋放。可以說,資源的優勢互補以及人文的相互交流都是以一定的交通合作為先決條件的。因此,在新時期,進一步推進中國—中亞交通運輸設施建設,改善運輸結構、增強運輸適應性對于雙方之間的合作和區域經濟的發展來說至關重要。
一、中國與中亞區域經濟合作中的“空間差異性”
(一)新經濟地理學中的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合作
傳統區域經濟理論主要建立在新古典經濟學基礎之上,通過無差異空間、無運輸成本等嚴格假定提出相應的區位理論、區域增長理論。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等人開創了新經濟地理理論。該理論將運輸成本納入理論分析框架,認為運輸成本的減少會引發聚集經濟、外部效應(溢出效應)和規模經濟等。新經濟地理學強調空間和地理要素,而交通運輸則是改變地理空間的有效途徑。交通運輸地理學作為經濟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主要研究交通運輸在生產力地域組合中的作用以及客貨流形成和變化的經濟地理基礎。這一理論對于在國際關系中研究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乃至區域化、全球化進程都具有重大的啟示。早在1997年,英國學者詹尼爾和比利時學者勃什在其共同發表的論文《全球化及交通運輸研究》中就提出:“交通運輸在全球化進程中扮演著雙重角色,它不僅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內在動力,同時也是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最大受益者。”[4].從宏觀層面看,交通運輸系統的完善對于區域的整體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外部溢出效應,對社會的發展也具有杠桿作用。交通運輸的發展不僅能夠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同時通過點—線—面的擴散效應擴大區域經濟的市場范圍和規模,促進區域間的經濟合作,促使形成規模經濟、集聚經濟。交通運輸系統的建立和完善使得區域在空間上得到了擴展,不同地區之間的比較優勢能夠在更大的范圍內得到體現并實現資源、技術的優勢互補。
(二)中國與中亞地區的空間差異性及其解決途徑
1.中國與中亞地區的空間差異性
任何兩個不同的經濟空間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而正是因為這種差異性才使得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存在比較優勢。但是,空間上的比較優勢并不必然導致空間上的經濟聯系。因為差異性本身既是實現經濟合作的條件,同時又可能阻礙經濟合作。因此,如何發揮差異性所具有的互補優勢而避免差異性帶來的可能性障礙,是研究區域經濟合作的目的所在。中國與中亞國家自古以來都存在著或疏或密的經濟聯系,從古代的駱駝到現代的鐵路、公路、管道、航空等,中國與中亞國家的經濟聯系變得越來越緊密,交通運輸對于雙方的合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基于中國和中亞國家的地理位置、自然資源以及經濟發展水平,雙方存在多種空間差異性。
第一,地理位置的差異性。中國處于亞歐大陸的東段,東部面臨廣闊的太平洋,這使得中國有了發展海上運輸的機會。通過海運,中國可以與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等開展海上運輸合作,從而大大降低運輸成本。而中亞國家地處亞歐大陸腹地,盆地、高山等多種地勢的存在使得中亞地區的經濟發展因交通運輸的局限性而受到了抑制。
第二,進出口商品結構的差異性。中國從中亞五國進口的產品主要是能源和原材料。能源產品主要是石油及其制品、天然氣、化工產品。例如,2013年,中國成為哈薩克斯坦第二大石油出口國,占其總出口的17%[5]。自2009年年底到2013年,中土天然氣管道已累計向中國輸送天然氣600多億立方米,相當于中國2010年天然氣總產量的一半[6]。原材料進口主要集中于棉花、廢舊金屬和牛羊皮等產品。而中國向中亞五國出口的產品主要是制成品,包括紡織品、服裝、家用電器、通信設備和鉆井設備等。
第三,中國與中亞各國交通運輸合作的差異性。中國與中亞國家現有的交通運輸合作就能夠很好地證明這一點。例如,新亞歐大陸橋在中亞的大部分里程均位于哈薩克斯坦境內;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最初是在中哈石油管道的基礎上修建起來的,全長約1萬公里,其中哈薩克斯坦境內長1300公里,烏茲別克斯坦境內長530公里,土庫曼斯坦境內長188公里,中國境內長約8000公里;“中國西部—歐洲西部”交通走廊(“雙西公路”)全長8445公里,其中哈薩克斯坦境內長2787公里,共穿越五個州,沿線人口460萬,占哈人口總數的1/3。換句話說,中國與塔、吉、土三國的交通運輸合作還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交通運輸合作是實現區域合作、縮小空間差異的重要途徑,這一作用在中國與中亞國家的經濟合作中尤其明顯。
第四,中國與中亞各國貿易依賴度的差異性。近年來,中國與中亞國家的經濟合作不斷增強。2013年,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的貿易額達到了有史以來最高水平,分別為286億美元和100億美元;與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的貿易額也大幅度增長。中國與中亞國家最重要的合作領域之一當屬能源合作。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能源形勢日益嚴峻,對石油、天然氣的需求問題更加突出。而中國石油進口源和石油運輸線的相對單一性則進一步加劇了國家能源安全面臨的風險。相反,中亞五國化石能源儲量超過300億噸油當量:哈薩克斯坦化石能源儲量達269億噸油當量;土庫曼斯坦石油儲量為120億噸油當量,天然氣儲量為24.6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五位;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不僅擁有豐富的化石能源,其水電潛力也十分巨大,年發電量相當于1400萬噸和2730萬噸油當量[7]。中國與中亞五國在能源資源上的互補性表明雙方之間存在巨大的經濟合作潛力。
很顯然,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依賴度各不相同。2013年,在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額中,哈薩克斯坦一國的占比就達到57%,土庫曼斯坦為20%,吉爾吉斯斯坦為10%,烏茲別克斯坦為9%,塔吉克斯坦為4%。總體上看,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貿易發展比較穩定,中國與其他中亞國家的貿易則易受外部因素干擾。
從中國自中亞五國的進口額來看,中國對中亞各國貿易依賴度的差異性則更為突出。例如,2013年,中國自中亞五國的進口總額為270億美元。其中,哈薩克斯坦排名第一,占59.5%;土庫曼斯坦排名第二,占33%;其他依次是:烏茲別克斯坦(7%)、塔吉克斯坦(0.3%)和吉爾吉斯斯坦(0.2%)。這種差異性與上述中國與中亞各國在交通運輸合作上存在的差異性大體一致:如果雙方交通運輸合作緊密,那么,雙方經濟關系也很密切。
2.解決途徑
地理空間的差異性本身是一把雙刃劍,即兩個不同的地理空間因差異性的存在而互相擁有比較優勢以及合作的空間。但是,如果沒有一種媒介將這種比較優勢發揮出來,那么差異性本身是不利于空間的一體化發展的。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假定生產要素可以在國內自由流動,但卻否定它們在國家之間的流動,在考慮國際商品貿易時卻忽略了運輸成本這一要素。實際上,發展交通運輸能夠將各個空間連接成為一個經濟上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使得規模經濟效益得以實現。
具體而言,交通運輸的作用表現在:第一,使商品和生產要素發生區域位移,區域間產業分工得以維持。如果沒有運輸,各個地區將被迫自給自足,不會產生區際貿易,也不會有分工的存在。以能源為例。中國當前面臨的能源安全形勢比較嚴峻,在不能自給自足的情況下,實現能源進口多元化則是緩解這種嚴峻形勢的有效途徑之一。第二,影響地區之間的比較優勢。如前所述,中國與中亞之間存在諸多空間差異,而發展交通運輸合作則是雙方發揮比較優勢的有效途徑,交通運輸的合作使得地區之間的空間和時間距離縮短,單位成本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減少。第三,使交通運輸沿線形成低運輸成本帶,從而帶動沿線城市經濟發展。當前,中國西部地區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而隨著向西開放力度的加大以及對外交通運輸合作的加快,一批城市已經得到長足的發展,新疆霍爾果斯等城市就是最好的例證。
因此,率先發展交通運輸,提高運輸能力,對中國尤其是中國西部地區具有重大而長遠的意義。而開展與中亞國家的交通運輸合作則是雙方發揮比較優勢的便捷途徑。
二、中國與中亞國家交通運輸合作現狀與發展
(一)中國與中亞國家交通運輸合作的現狀
1.公路運輸
公路運輸是中國與中亞國家交通運輸合作中起步最早,也是成果最顯著的領域。經過長期合作,中國與中亞國家“新絲綢之路”公路運輸合作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中國—中亞公路帶”基本成型。這條公路帶東起連云港,途經西安、烏魯木齊、阿拉山口、巴克圖、霍爾果斯等重要城市,向外延伸至哈、塔、吉、烏、土,大大縮短了中國與中亞五國之間的空間距離。
2013年年底基本建成的“中國西部—歐洲西部”交通走廊(“雙西公路”)是中國與中亞國家公路運輸合作的典范。“雙西公路”東起中國海濱城市連云港,經鄭州、蘭州、烏魯木齊,由霍爾果斯口岸進入哈薩克斯坦,從哈北部邊境進入俄羅斯,經奧倫堡、喀山、莫斯科抵達圣彼得堡,與歐洲公路網相連。
2.鐵路運輸
中亞位于亞歐大陸的中心和結合部。中亞國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決定了在現有科技條件下鐵路運輸仍是其最便捷、最經濟、最基本的運輸方式[8]。在中國與中亞的鐵路運輸合作中,具有代表性的項目有新亞歐大陸橋和“渝新歐”國際鐵路。新亞歐大陸橋在中國境內全長4000多公里,由隴海鐵路和蘭新鐵路組成,東起連云港,西行經徐州、洛陽、西安、蘭州、烏魯木齊,并由阿拉山口進入中亞地區。新亞歐大陸橋通過區域在經濟上具有較強的相互依存性與優勢互補性,蘊藏了非常好的互利合作前景。“渝新歐”國際鐵路是中國在新亞歐大陸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完善國際物流大通道的一個運輸項目。該線路從重慶始發,經安康、西安、蘭州、烏魯木齊,向西沿北疆鐵路到達位于邊境的阿拉山口,進入哈薩克斯坦,再經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至德國的杜伊斯堡,全程1.1179萬公里(見圖2)。
3.管道運輸
因中亞地區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絲綢之路經濟帶”可成為21世紀中國發展的能源和資源基地,有利于保障國家的能源安全。而中亞國家也能夠把其豐富的能源優勢與中國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有機結合起來,以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的紅利。這對于中國和中亞國家來說是一個雙贏的過程。
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西起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邊境,穿越烏茲別克斯坦中部和哈薩克斯坦南部,自新疆霍爾果斯進入中國境內,為中國25個省(區)市超過5億人提供清潔能源[9]。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始建于2008年6月,A線于2009年12月14日投入運行,B線于2010年10月20日投入運行。截至2013年11月3日,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A、B線已累計向國內供氣690億立方米[10];C線于2011年開工建設,預計年輸氣能力為250億立方米。
2013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阿什哈巴德同土庫曼斯坦總統舉行會談時,提出加快推進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C線建設并盡早啟動D線建設。根據兩國關于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宣言,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D線將于2016年建成通氣。預計到2020年,土庫曼斯坦每年可向中國出口天然氣650億立方米以上[11]。
此外,作為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的一部分,中哈天然氣管道為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中哈天然氣管道工程建設分為兩期。一期工程自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邊境起鋪設直徑為1067毫米雙管至中哈邊境的霍爾果斯,單管全長650公里;二期工程自哈薩克斯坦境內的貝內烏鋪設至希姆肯特,與一期工程管道相連,管道全長1454公里[12]。一期工程已經于2010年完成通氣,二期工程第一階段也于2013年9月完成鋪設。
全長2800公里的中哈石油管道自2006年正式開通以來,已成為中國與里海相連的能源大動脈,哈薩克斯坦已經累計向中國輸送原油5000多萬噸。
(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含義包括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指中國國內的經濟帶建設。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顯然成為中國境內經濟帶建設的重中之重。以隴海鐵路和蘭新鐵路為例。作為新亞歐大陸橋的一部分,隴海鐵路和蘭新鐵路連接中國11個省區,這些省區耕地、可利用草原和森林覆蓋面積分別占全國的36.54%、33.90%和18.21%,石油儲量占全國的46.48%,天然氣儲量占全國的40.57%,鐵、銅、鉛、鋅等資源儲量均占全國的23%以上。因此,在整合這11個省區的資源方面,隴海鐵路和蘭新鐵路的作用不可忽視。據統計,2011年,隴海鐵路和蘭新鐵路沿線省區客運量達5億人,占全國客運總量的26.86%;貨運量達18.20億噸,占全國貨運總量的46.27%。西安、蘭州、連云港、烏魯木齊、徐州、鄭州、太原、西寧、伊犁等沿線16個城市的國內生產總值從2006年的1.2021億元人民幣增至2012年的3.1628億元人民幣。
第二個層次就是進一步加強國際經濟合作。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中亞國家最主要的貿易伙伴。中國對中亞國家的直接投資快速增長,已成為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第一大投資來源國、塔吉克斯坦第二大投資來源國。進一步加強中國與中亞國家經貿合作,則對雙方的交通運輸合作提出了要求。2012年,中國政府在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上承諾,向中亞國家提供100億美元貸款,主要用于中亞地區鐵路、公路、光纜和油氣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中國資金的注入,將加快中亞各國經濟建設的步伐[13]。2013年7月6日,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關于構建持久和平、共同繁榮地區的宣言》中,與會國家表示應繼續促進各成員國邊境地區及毗鄰地區合作,加強互聯互通,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各國將重視發展連接亞歐的交通設施,建立相應的國際交通走廊,提高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聯運效果,并進一步加強各方之間的經貿合作[14]。
能源合作是中國與中亞國家合作的亮點。中哈石油管道、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等大型能源合作項目相繼建成并投入運營,為區域經濟發展輸入新鮮血液。得益于中國與中亞地區鐵路運輸的發展,2013年,中國與中亞鄰國各主要口岸的過貨量都有較大增長。以霍爾果斯口岸為例,2013年進出口總量達2269.18萬噸,同比增長28.69%。其中,出口為276.98萬噸,同比增長53.38%;進口為1992.2萬噸,同比增長25.88%[15]。
可見,不論是國內層次還是國際層次上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都離不開交通運輸領域。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間的交通運輸合作其實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展開了,鑒于諸多因素一直沒有得到系統的發展。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借助“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中國與中亞國家建立包含鐵路、公路、管道以及航空在內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已成必然趨勢。
三、建設中國—中亞交通走廊的障礙及對策
(一)建設中國—中亞交通走廊的障礙
“雙西公路”、新亞歐大陸橋、“渝新歐”國際鐵路、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等交通動脈的建設和投入運營對于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起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從目前發展狀況來看,現有的交通運輸合作難以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在中國—中亞交通走廊的東段(主要是中國西安市以東),交通設施比較發達,已呈網絡化發展態勢。中國《“十二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指出,2015年中國將貫通“四縱四橫”的高鐵網,并建設相關輔助線、延伸線和聯絡線[16]。這種密集的鐵路網則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相反,中國西部以及中亞地區的交通設施并不發達。因此,中國東部—中國西部—中亞交通運輸在空間結構上呈現一個“網球拍現象”。鑒于這種布局,西段的交通運輸能力顯然遠不能滿足東段的需求。
中國與中亞國家交通運輸上的這種“網球拍現象”在一定時期內將繼續存在。這與雙方在交通運輸合作中面臨的諸多障礙密切相關。第一,中國西部和中亞地區地理構造復雜。青藏高原、天山、帕米爾高原、圖蘭平原、哈薩克丘陵等地形,加上冬冷夏熱、降水稀少的氣候條件,對路線的技術勘探以及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二,中國與中亞國家鐵路技術標準不統一。例如,中國使用的鐵路軌距標準為1435毫米,而中亞國家的鐵路軌距標準均為1520毫米。正因為如此,雙方的貨物需要在口岸經過“中轉”才能出境,這種“通而不暢”的現象對于區域經濟合作是不利的。第三,中亞地區因重要的戰略地位而成為大國博弈場所。美國提出“新絲綢之路”計劃,以阿富汗為中心,聯合巴基斯坦和印度,整合該地區經濟,以便在撤軍后保持其政治、經濟影響;而俄羅斯則通過政治和安全領域的合作,借助傳統影響,試圖將中亞地區整合進“歐亞聯盟”;歐盟近年來也加大了對中亞的投入,2007年6月出臺新中亞戰略,與中亞建立新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目前,中亞國家在一些交通設施及其配套系統上基本采用歐盟標準。
此外,中亞地區的一些不穩定因素也不利于交通運輸合作的順利開展。除了宗教極端勢力這一威脅外,失業、貧困、貧富分化成為普遍現象。由于歷史原因,有些中亞國家存在著嚴重的地區和部族問題。
(二)對策
對中國和中亞國家未來的交通運輸合作來說,交通運輸合作機制創新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任務。上海合作組織為中國與中亞國家建立交通運輸合作機制提供了平臺。
交通運輸合作機制的建立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交通運輸體制的建立,即運輸合作組織職能和崗位責權的調整及配置;二是交通運輸制度的建立,不僅包括交通法律法規,也包括各種規章制度。可以說,只有建立相應的體制,機制才能在實踐中得到體現。
中國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交通合作的機制化方面已經邁出了一大步。2000年,中國國務院幾大部委共同組建了“新亞歐大陸橋國際協調機制”。該協調機制作為“絲綢之路”區域合作的協調樞紐,對推動新亞歐大陸橋沿線國家經濟合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同時對國內新亞歐大陸橋沿線省區的經濟協作起到了帶動作用。
創新交通運輸合作機制對于統籌開發中國—中亞國家之間的交通運輸走廊,制定統一的關稅、交通法規和技術標準,最終實現空間流動的暢通,均具有重大的意義。但目前,中國與中亞國家交通運輸合作卻缺乏相應的體制和制度。
在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初期,中國與中亞國家在交通合作領域也開展了機制化方面的合作。2002年11月,上海合作組織首次交通部長會議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舉行,會議決定正式啟動上海合作組織交通部長會議機制。交通部長會議機制的職責在于組織和協調各種形式的合作,包括建立便利的運輸條件,推動經濟技術合作。與會各國指出,開展交通運輸合作對促進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間的睦鄰友好關系、帶動各成員國及整個地區的經濟繁榮具有重要意義。各方一致同意首先在過境運輸領域加大合作力度。但該會議機制并不像新亞歐大陸橋國際協調機制那樣具有執行力和統一性[17]。2009年,上海合作組織第四次交通部長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就加強交通運輸合作的法律基礎達成了共識。會上,各方還就草擬《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間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協定》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這對于中國與中亞國家運輸合作機制的創新具有深遠的影響。
為了更好地促進中國與中亞國家的經濟合作,雙方應當在上海合作組織或其他雙邊機制框架內加強合作,為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交通走廊的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注釋:
[1]《習近平倡建“絲綢之路經濟帶”》,http://www.dfdaily.com/html/21/2013/9/8/1067806.shtml
[2]朱顯平、鄒向陽:《中國—中亞新絲綢之路經濟發展帶構想》,《東北亞論壇》2006年第5期。
[3]1965年,美國經濟學家威廉姆遜在《區域不平衡與國家發展過程》一文中提出了“U”形理論,本文運用這一理論分析了新亞歐大陸橋沿線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U”形特征。
[4]D.G.JanelleandM.Beuthe,Globalizationandresearchissuesintransportation,JournalofTransportGeography,Volume5,Number3,September1997,pp.199-206
[5]http://kz.mofcom.gov.cn/article/jmxw/201404/20140400546409.shtml
[6]《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三大原則》,http://www.gmw.cn/sixiang/2013-10/02/content_9075026_2.htm
[7]《中亞五國:中國未來的“加油站”》,http://jjckb.xinhuanet.com/gnyw/2010-04/12/content_216406.htm
[8]秦放鳴、畢燕茹:《中國新疆與中亞國家區域交通運輸合作》,《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9]《中亞天然氣管道服務5億中國人能源合作成新絲路亮點》,http://news.xinhuanet.com/energy/2014-02/18/c_126149687.htm
[10]《中亞天然氣管道凸顯能源合作戰略地位》,http://news.cnpc.com.cn/system/2013/11/06/001455625.shtml
[11]《中土將建中亞天然氣管道D線》,《京華時報》2013年9月5日。
[12]http://kz.mofcom.gov.cn/index.shtml
[13]http://www.chinanews.com/gn/z/shfh2012/index.shtml
[14]《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關于構建持久和平、共同繁榮地區的宣言》,http://www.sectsco.org/CN11/show.asp?id=607.
[15]《2013年新亞歐大陸橋國際運輸情況分析》,http://www.landbridgenet.com/wenku/2014-03-26/12125.html,2014/3.26
[16]http://www.chinahighway.com/news/2012/683752.php,2012/07/25
[17]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1/21/content_636843.htm
主要參考文獻:
1.ThrassyN.Marketos,China""""""""sEnergyGeopolitics:theShanghaiCooperationOrganizationandCentralAsia,CaucasianReviewofInternationalAffairsVol.3(3)–Snmmer2009.
2.JohnW.Garver,DevelopmentofChina""""""""sOverlandTransportationLinkswithCentral,South-westandSouthAsia,TheChinaQuarterly(185),pp.1-22.
3.SaviolakisI.Panagiotis,PazarziGeorgia,TransportationofEnergyResourcesintheMiddleEastandCentralAsia,InternationalJournalofEnergyEconomicsandPolicyVol.3,SpecialIssue,2013,pp.127-139.
4.DavidJ.Keeling,Transportationgeography-newregionalmotilitiesProgressinHumanGeography32(2)(2008)pp.275-283.
5.HenrykSzadziewski,HowtheWestWasWon:China""""""""sExpansionintoCentralAsia,CaucasinaReviewofInternationalAffairsvol.3(2)Spring2009.
6.Farra,Fadi,UnlockingCentralAsiaFosteringtheGrowthofaRegioninTransition,HarvardInternationalReview.Spring2012,Vol.33Issue4,pp.76-79.
7.EdwardC.ChowandLeighE.Hendrix,CentralAsia""""""""sPipelines:FieldofDreamsandReality,TheNationalBureauofAsianResearch,NBRspecialreport#23,September2010.
8.王海燕:《新地緣經濟:中國與中亞》,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年版。
9.柳豐華:《俄羅斯與中亞—獨聯體次地區一體化研究》,經濟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
10.郭新明:《經濟互補的金融思考:中國(新疆)與中亞五國經濟互補的領域、項目及金融配套支持的選項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