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絮語:新疆通往中亞五國口岸上的“等風人”
2015-01-22 14:23:08
Landbridge平臺
“這地方一年兩百多天大風。”順著阿拉山口口岸管理委員會工作人員所指的方向,中新社記者看到,路兩旁行道樹冠齊刷刷地傾斜生長。
位于新疆西北角、阿拉套山與巴爾布魯克山之間、北鄰哈薩克斯坦的阿拉山口口岸于1992年正式開放,如今是中國最大的陸路口岸、絲綢之路通往中亞五國北線和中線上的戰略要沖。阿拉山口以“風大”聞名,創業者們也在風云變換中見證了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起起伏伏。
口岸第一批創業者王俊回憶起往事說,“最初是上來找一條活路”。王俊最初在國有外貿公司工作,“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外貿是指定經營,每個地區有一個外貿公司,任何人做外貿都要通過這家外貿公司來做”,他回憶說,“那時經常出差、出國,別人都很羨慕”,但90年代中期國家放開外貿經營許可,申請邊貿權即可從事外貿業務,外貿公司優勢不再,大批人員下崗,王俊1997年受公司所托“到當時博州唯一的口岸阿拉山口來看看”。
考察一年后,王俊帶領6、7名員工國有控股、職工參股的博州外貿儲運有限公司,通過向海關、商檢申請,取得國際代理資質,雖是國有控股的國際貿易公司,但最初入股的國有資產就是桌椅板凳和暖水壺。“那時候,阿拉山口口岸也剛開5、6年,還是小額邊貿”,在王俊的印象中,口岸最早的貿易是“拿土豆換化肥”。
2000年左右,口岸過貨量增大,貿易增加,公司也隨之擺脫了發不出工資的窘境,躍升成為博州地區僅次于電力公司的納稅大戶,當時業務主要是大量進口廢鋼。中國經濟發展、工業迅速擴張帶來的巨大需求讓阿拉山口的創業者們終于嘗到“風生水起”的甜頭。
2003年前后,口岸人氣鼎盛,來訪需要提前幾天定賓館,地方也掀起公司上市熱。為支持當地一家公司上市,當地政府決定把效益好的同行公司打包轉賣,充實資本。雖然不情愿,但王俊的公司還是“做出犧牲”,全數出讓股權并買斷國有身份。誰知遭遇外貿滑坡,3年后,這家公司沒能上市,退出阿拉山口,“我們徹底沒人管了,又得自謀出路,重頭再來”。
2006年,王俊徹底放棄國有身份,動員職工入股,不夠的自己借債補齊,湊足200萬元人民幣注冊資金,成立阿拉山口博報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說道此處,他感嘆,“現在,公司是職工自己的公司了。”目前,王俊的公司每年貨代量約300萬噸,占到阿拉山口進口過貨量的約五分之一。
“用土豆換化肥”和“進口廢鋼”的時代也已過去,王俊的公司目前代理的進口貨物主要是來自哈薩克斯坦等國的礦石、有色金屬等大宗貨物,客戶遍及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沿海發達城市,以前是空車回,現在“五定班列”開通,來自中國重慶、成都等地的壓縮機、筆記本電腦等高科技產品被運往中亞、歐洲國家尋求出口市場。王俊覺得,公司的業務變化,印證了中國經濟的轉型過程,透露出對環保更為嚴格的要求。
17年間幾經沉浮,王俊仍躊躇滿志“等風來”,“阿拉山口是非常好的地方,現在可以說是政通人和,只欠東風,這個‘東風’,應該就是國際經濟經過幾年的萎縮后,重新起步。”
同為“等風人”,阿拉山口市常務副市長狄永江更確信,風已經來了。2012年,阿拉山口建市;2014年,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封關運營,“建市和建立保稅區的批復速度超乎預想的快,回頭看,應都是基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戰略”,狄永江相信,設市、建綜保區后“新的人氣在慢慢聚集”,“以前大部分人把這里當通道,來來往往,卻留不下什么,現在(綜保區)看著沒什么人,實際很多大企業已經進駐,比如中石油、五礦、天馬行等等,哪個地方最便捷,生意就會往哪扎堆。”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