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互通”能為接下來的中國企業持續創造多少生產力?hq9大陸橋物流聯盟
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藝冬做了一個測算,以固定資產投資數據來看,20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成員國,除中國之外,其它所有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加起來只有1.12萬億/年,只相當于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形成額的30%。這或許意味著亞洲未來對中國產能輸出存在巨大的“吸附”空間。hq9大陸橋物流聯盟
普遍的預期是,從進出口結構看,相對于沿線國家向中國出口的大宗商品以農作物、能源礦產占據較大份額,中國則成功的將機械、交運等裝備制造設備賣到了亞洲沿線的每一個角落。
從21世紀經濟報道-飛笛資訊的數據調查中發現,亞洲各國在人均鐵路、公路上普遍低于美國、日本等國,核電占該國發電總量以及每萬人裝機容量的比較上,也遠遜于美國,落差即機會,這是未來產能輸出的一個“大餅”。
但是從另一面來看,以鐵路、公路等基建而言,亞洲在人均公里程、鐵路里程上與中國的落差并非顯著落后,甚至緬甸的人均鐵路里程都超過了中國,未來的互聯互通,能創造多少增量?
1.探尋基建缺口:依靠“互聯互通”創造增量
21世紀經濟報道-飛笛資訊的數據調查顯示,中國每萬人人均公路里程(2013年數據)及每萬人人均鐵路里程(2010年數據)分別為31.16公里和0.88公里,與之相比,除中國、日本以外的亞洲20國,每萬人人均公路里程超過中國達到了12國,甚至蒙古國、土庫曼斯坦和俄羅斯的人均鐵路里程已經高于日本;而每萬人人均鐵路里程超過中國的亞洲國家也已有7個,分別為蒙古國、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俄羅斯、土耳其、緬甸,其余國家與中國差距仍有距離,例如老撾每萬人人均鐵路里程僅有0.01公里,其它如印度尼西亞、孟加拉、阿富汗等國也仍在比較低的水平。但印度、泰國等人口基數較大國家與中國差距已不大。
那么未來亞洲鐵路基建的缺口更多要通過“互聯互通”創造的空間:例如蒙古國僅有1條鐵路連接中、俄,這限制其礦產資源出口;阿富汗則境內無鐵路;巴基斯坦鐵路建設也極為緩慢。印度長達6.4萬公里的鐵路也面臨老化,急需維護更新等問題,且近幾年幾乎無增長。
21世紀經濟報道研究員還了解到,在一帶一路規劃中,交通設施建設相關方面,包括鐵路、公路、口岸、民航等,其重點方向是面向中亞、南亞、東南亞等方向。中老鐵路、中泰鐵路、中緬鐵路、中巴鐵路、中吉烏鐵路等項目可能會優先考慮。中塔公路、中哈公路可能會成為重點改造的路段。
另外,與北美、歐盟等發達地區相比,如果把一帶一路視同為一個完整經濟體的話,亞洲各國基建加總確實仍存在較大缺口。根據民生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測算,該區域已在規劃中的鐵路線路總長已達1萬公里左右(包括中俄高鐵等),按照目前每公里建設3000萬-5000萬元的投資額來看,預計涉及總投資在3000億-5000億元左右。除此以外,仍有很多路段沒有進入規劃實施階段。
2.核電下南洋
核電出海,是一帶一路的另一大看點。
中國對一帶一路投資的思路之一是,我國將支持裝備制造業出去。特別是鼓勵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且技術水平相對較高的產業如核電、軌道交通、工程機械、汽車、北斗導航到沿線國家投資。推進國內產能過剩行業如鋼鐵、電解鋁等到資源富集、市場需求大的國家建立生產基地。
對核電而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除了中俄印巴之外,都缺乏發展核電的經驗,俄羅斯是其中核電發電量占比、每萬裝機容量最高的國家,中國、印度、巴基斯坦的每萬人裝機容量僅有0.12MW、0.04MW、0.04MW,與美國的3.23MW有較大差距。除此以外,其余亞洲國家的核電建設幾如白紙。
目前,泰國、印尼、越南、馬來西亞已將發展核電作為未來能源發展重要選擇。核電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研究員介紹說,泰國目前有一座研究堆在運行,另外還有一座正在建造,泰國核電選址方面已選出3個可行廠址;印尼目前沒有在運核電站,印尼政府公布將于2025年建造第一座核電站;越南目前沒有在運核電站,越南政府計劃2015年建成投產第一座核電站。馬來西亞目前有一座研究堆在運轉,馬來西亞計劃2021年建成第一座核電站。
3.互通有無:能源礦產與機械裝備的交換
21世紀經濟報道研究員查閱聯合國貿發會議資料,數據統計顯示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存在明顯的產業分工。一帶一路各國多向中國出口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礦產品和農產品,這些產品在產業鏈中處于初級階段。中國的出口商品則以機械和交運設備,其他制造業產品為主。
如中亞地區產業結構偏重采掘業,對中國多出口初級產品而進口工業制成品,鐵路、電力等基礎設施增長緩慢。以哈薩克斯坦為例,2014年9月,哈工業中冶金占比最高,為33%。2013年出口到中國的商品中,燃料最高占62%。土庫曼斯坦出口中國的產品幾乎全部為天然氣等能源產品。中亞五國對中國出口的產品中,燃料或礦物的比例往往超過50%。蒙古國主要向中國出口礦物和金屬、燃料、農業原材料等,主要從中國進口其他制造業、機械和交運設備、燃料等。
與中國對世界其他地區投資相比較,中國與沿線國家貿易集中在采礦業和制造業的交流上。21世紀經濟報道研究員查閱商務部數據,截至2013年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中,排名前五的行業包括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金融業、采礦業、批發和零售業、制造業,占當年對外凈投資超過8成。
由于勞動力人口、成本等問題,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形成了各自的比較優勢。這為中國輸出基建產能、裝備制造業提供了條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認為,一帶一路戰略對于能源的戰略思路是,要爭取在中亞地區建立一些比較穩定的油氣產業園和合作基地,在這些地區有一定戰略突破。擴大海外資源開發力度,發展在沿線國家資源勘探業務。
但是也有專家擔憂,這種相對單一的貿易結構帶來的隱患是,如果石油、農產品等大宗商品價格發生劇烈波動,對我國原材料、能源類商品進口帶來不利影響。“目前,在對外投資領域,國際通行的融資方式是以預期收入作為抵押貸款,但我國企業是,中方銀行需要求當地政府提供主權擔保或資產(主要是資源類資產)抵押。”中國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研究員謝文澤對21世紀經濟報道研究員表示,在我國“走出去”戰略中,同成套設備出口、企業對外投資、境外工程承包等相比,我國金融“走出去”的成效相對落后,助推中國產業走出去,仍有諸多課題未解。(編輯 鄭升)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