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逼出來”的連云港港
2014-10-01 16:03:59
Landbridge平臺
文/ 鞠海濤 王從旻
“碼頭挺立迎朝陽,美麗的港城矗立在海州灣上。”
今年72 歲的李德顯,曾經是連云港港碼頭的一名工人,他還能依稀記得有一首老歌叫做《連云港是個好地方》,他回憶這首歌時說:“一首老歌的開頭就提到了港口,可見港口與連云港之間的緊密聯系。”的確,連云港靠海而生,因港而興。沿海開放30 年間,伴隨城市發展戰略布局調整,連云港港一次次蝶變成長。
從2002 年3 月正式從交通部下放到地方管理以來,連云港港從一個負債累累、年吞吐量只有千萬噸的小港,發展成為現在的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中國中西部乃至中亞最便捷的進出海口岸、中國沿海25 個主樞紐港和長三角港口群三大主體港區之一的綜合大港。成功的背后,凝聚著幾代港口人的汗水。可以說,連云港港的今天是在重壓之下被“逼”出來的。為化解債務,不懼“閉門羹”1999 年底,從中央傳來消息:從1987 年開始實行的由交通部和地方雙重領導,以地方為主、條塊結合的港口管理體制要被打破。“通俗的說法,就是港口要下放地方。”
原港務局領導說,這一消息很快得到省里的證實,南京、鎮江、張家港、南通、江陰等港口城市反響很熱烈。可是,“幾家歡喜幾家愁”,連云港市的相關時任領導,包括他自己,卻高興不起來。原來,當時的連云港港已負債累累。港務局先后使用國內銀行借款、交通部轉貸和中國進出口銀行轉貸的日本海外協力基金貸款搞基礎設施建設,到2000 年,受日元升值影響,按照當時的人民幣匯率計算,港口已欠下14.22億元債務。被“逼出來”的連云港靠海而生,因港而興。沿海開放30 年間,伴隨城市發展戰略布局調整,連云港港一次次蝶變成長。
從2002 年3 月正式從交通部下放到地方管理以來,連云港港從一個負債累累、年吞吐量只有千萬噸的小港,發展成為現在的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中國中西部乃至中亞最便捷的進出海口岸、中國沿海25 個主樞紐港和長三角港口群三大主體港區之一的綜合大港。成功的背后,凝聚著幾代港口人的汗水。
可以說,連云港港的今天是在重壓之下被“逼”出來的。
“下放地方以后,你們的債務按規定是統借自還。”來連云港港開展前期調研的時任交通部水運司港口處處長說。由于是老港口,連云港港的碼頭噸位、航道等級都落后于其他港口,欠下的債務更是天文數字,這樣的港口如何接手?幾番思量之下,港口人只有尋求中央有關部門的幫助。于是,跑北京,找交通部、財政部領導請求化解債務就成為連云港港務局干部的重要任務之一。“除了常駐辦事處同志經常跑,我們每個月都要去北京一兩次,腿都要跑斷了。”
原港務局領導說,因為去得頻繁,交通部負責人看到連云港人都面熟,沒等開口就知道我們要說什么事情。當然,吃閉門羹、遭婉拒已成了家常便飯。終于有一天晚上7 時許,時任交通部部長黃鎮東開完會,在走廊上看到等候已久的連云港人,經過簡短交流后表示:“我們愿意替連云港港想想辦法。”2001 年12 月26 日,國務院轉發交通部等五部委《關于深化中央直屬和雙重領導港口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要求在2002 年3 月底前完成港口的下放工作。下放后,在中央的幫助下,連云港港債務減免了近一半。
2003 年11 月28 日,連云港市港口管理局、港口集團正式揭牌。時任副市長馬建國宣布:“港口進入了發展的新時代。”建大港,建港總指揮哭了多次受1998 年金融危機影響,當時的連云港港許多碼頭都空著,工人無貨可卸,一年吞吐量只有千萬噸。“我們夜里值班肚子餓,想買個包子吃都沒有錢。”李德顯回憶,那幾年,港口一線工人收入很低。
上有國家欠款,下有工人等著吃飯,港口的干部們意識到,下放地方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必須發展。于是,集團提出了“改革增效、強港富民”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其中關鍵是抓生產。時任建港指揮部總指揮丁紹文分析,吞吐量低的原因在于沒有大船來,吸引不了大船的原因在于港口的航道等級低,碼頭規模小,“說到底,還是硬件不行。”從2000年開始,全國掀起一股建港熱潮,連云港在那個時候卻落后了一步。
“到2002年時,連云港港沒有大碼頭,旁邊的日照港已經有10 萬噸級碼頭了,我們的航道只能滿足5 萬噸船乘潮單向通行的需求,等級太低了。”形勢不等人,于是,連云港港開始籌建10 萬噸級碼頭和7 萬噸級航道。這時候,困難卻接踵而至。“首先,是沒有錢。”丁紹文說,恰恰因為沒有錢,才把他們的潛能逼出來了。2002 年,港口多次向時任江蘇省省長季允石匯報建碼頭事宜,后來省里協調三家企業共同入股,與連云港港一起改造新陸橋公司34 號泊位,擴建10 萬噸級碼頭。
“這也是省里第一次拿錢、拿項目來跟我們捆綁搞建設,也是港口基礎建設史上的關鍵節點。”丁紹文說,由于連云港港地質條件復雜,需要圍堤吹填形成人工陸域,碼頭建設中遇到了很多技術性難題,港口人拿出了拼搏精神和時間賽跑。時任港口集團副總談征說,在困難的條件下,港口涌現出王衛東、高兆福這樣的先進典型,發明了真空預壓、淤泥擠壓等專利技術,難能可貴。還是因為錢,在航道建設中,丁紹文哭了好幾次。
因為沒有先進設備,丁紹文和談征經常去上海航道局要施工船。當時全國各大港口都涌到上海尋求合作和幫助。2002 年4 月的一天,丁紹文急匆匆趕到上海,等候上海航道局負責人洽談租施工船事宜。
因為是老熟人,港口又缺錢,丁紹文的預期價格給的較低,對方無法接受。整整談了一個晚上,最后沒有談攏。回到賓館,丁紹文越想越委屈,壓力太大的他哭著給孫立家打電話,說自己可能完成不了任務了。“當時真是沒錢,我想大家合作那么多次,為什么就不能體諒我們一下,做個讓步呢?”即使今天說起來,頭發花白的丁紹文還是忍不住哽咽了。
第二天,他又去懇求上海方,最終以較為滿意的價格促成了合作。就這樣,在困難中,港口的航道等級由5 萬噸上升到7 萬噸,再到15 萬噸,繼而到今天的30 萬噸,港口后發先至實現了趕超。“債轉股”成就港口股份,債主變盟友債務始終是壓在港口人身上的一座山。集團發展三步走的第一步,就是要用3 年時間扭虧為盈,化解債務成了港口在發展過程中無法回避的首要問題。1999 年7 月開始,港務局針對由于日元借款升值影響整個企業負債償還的現實情況,組織精干隊伍開始事關港口生存發展的減債工作。“當時,適逢朱镕基總理要求全國清理不良貸款,經過艱苦的爭取努力,國家開發銀行于1999 年底同意將貸給港口搞建設的借款本息2.95 億元剝離,轉讓給中國信達資產公司。”
時任港務局財務處會計陳必波回憶,他們誰也沒想到,這件事為以后港口金融體制改革埋下了伏筆。2000 年1 月,信達公司上門要債了。
“南京辦事處的同志也很客氣,住在我們的招待所里,和我們一起去食堂吃飯,坐在辦公室陪我們一起工作。就這樣要錢要了一個月,感覺我們確實是有困難,于是積極幫我們想辦法,這一點還是很感謝他們的。”
孫立家說,以時任財務處副處長李春宏為代表的工作組與信達公司進行了長達10 個月的磋商研究,終于在當年11 月形成了債務重組方案。在此基礎上,雙方于2001 年3 月14 日簽訂《債務重組框架協議》,確定在煤炭公司現有的基礎上組建以上市為目的的港口股份公司,信達占26% 股份,免除連云港港1.2 億元債務。
“這樣一來,我們每年償還4 000萬元債務一下子減到800 萬元,連續6年減少1 500 萬元財務費用,壓力減輕不少。”陳必波開始常駐北京,為股份公司成立忙國家批文。“財政部斜對面有家貴陽飯店,價格很實惠,我天天去吃,連續吃了一個月,最后還沒走進那個小飯店就想吐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7 月,交通部發389 號文批準港口改制方案,9 月,江蘇省政府發154號文批準港口設立股份公司。2001年10月15日,港口、信達公司、兗州煤業、中煤連云港公司、中外代連云港公司的股東代表齊聚一堂,正式為港口股份公司揭牌。前進的腳步沒有戛然而止。港口下放地方后,股份公司開始醞釀上市。
經過6 年努力,2007 年4 月26 日,連云港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鳴鑼上市。 一個電話,集裝箱強港獲打造如今,集裝箱接卸是連云港港的一張王牌。
而這張王牌的打造,有港口上下的努力,也有機緣巧合。連云港港的集裝箱運量從2000 年的10 萬標箱一躍到2013 年的549 萬標箱,從一個集裝箱運量港口洼地到全國排名第九,這不得不歸功于新東方公司。“連云港港集裝箱運輸起步于1987年,在國家與地方雙重管理的體制下,我們在沒有專業化泊位、裝卸設備,也沒有專業人才的情況下艱難摸索。剛開始那年,港口部門利用雜貨泊位和自制的吊索具僅完成運量169 個標箱。”
原港務局領導說,1999 年,港口集裝箱運量已連續3 年徘徊在每年10 萬標箱August -上半月刊 33NEW SILK ROAD 特別報道的低水平。
如何突破?向什么方向突破?剛剛完成10萬標箱的連云港港在苦苦尋求。
1999 年年末,中海集團和連云港港商談合作事宜。一方擁有龐大的航運資源,一方擁有獨特的區位優勢,雙方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2000 年4 月份,連云港中海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后更名為新東方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雙方開始合資經營集裝箱碼頭、增開航線航班,合作發展新的更大的集裝箱碼頭業務。如此高效率的合作,在中海集團的合資公司中實屬罕見。當年,中海集裝箱公司就完成吞吐量12萬標箱,華東地區外貿港和內貿中轉碼頭的地位基本確立。
從2002 年港口下放地方以后,新東方公司步入快速發展的快車道,連續大跨步前進。如今,新東方已成功躋身江蘇最大、全國十強行列。五年呈現一個新港口從2002 年港口下放地方以來,連云港港歷經12 年風雨,迎來了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
2014 年5 月19 日晚,中哈兩國元首見證絲綢之路經濟帶首個實體項目正式啟用運營,港口集團董事長、總裁白力群通過視頻連線向習總書記匯報項目建成情況,引起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2013 年2 月16 日,我正式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港口發展的重點、難點、焦點、熱點以及港口人的優點和缺點梳理了一遍。”白力群說,這一切他了然于胸,港口交給地方管理以來,一直在艱難中前行,但港口在連云港發展中的中流砥柱地位不會變,“以港興市、以港強市”的執政理念不會變。“在新的時期,港口的發展首先要把職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談到今后的發展,白力群說,他特意把以前“強港富民”的發展戰略調整成“富民強港”,又補充了“護民穩港、靠民興港”的內容,“港口發展得好不好,領導班子負不負責任,只有老百姓的評價才是最中肯的評價。”
“欲立之,則先破之。”十幾年來,港口積累的詬病阻礙了其進一步發展,白力群坦言,他打算用5 年時間花大力氣改革。
“2013年,我們改革了5項工作,今年至少10 項。如果說,2013 年我們改革是以教育、宣傳、鼓動為主,2014年加入了行動,從明年開始,就以行動為主,做到三年大變樣。”他說,改革從機制、體制、政策、制度四方面著手,立足于群眾利益和港口的可持續發展,希望到他退休的時候,留給后人一個全新的、欣欣向榮的連云港港。邊改革,邊發展,發展靠轉型。從2013 年開始,連云港港明確了搶抓“一帶一路”建設重大機遇,在港區布局、業務結構和投資主體上實現三個“一體兩翼”,進一步推動港口轉型升級的工作思路。
“第一階段,我們要借助機遇擴大影響,第二階段要升華影響,最后要轉變為我們自己的成績,見成果。”
白力群表示,如今,港口借助中哈合作物流基地項目,已成功實現了第一階段發展目標,下一步,港口要舉全港之力實現中哈項目的量效提升,帶動全港實現突破性發展。同時,要繼續保持綠色低碳、智慧港口的全國領先地位不變。
來源:大陸橋視野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