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業的戰略選擇
2014-04-13 11:02:28
Landbridge平臺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物流業,企業要獲得可持續的發展,制定準確的戰略規劃尤為關鍵。然而,出于種種原因,很多物流企業鎖定的戰略往往不能引領企業獲得理想的發展。在我國目前的商業環境下,什么樣的戰略方向才是最適合物流企業的?
戰略對于任何一個企業都是非常重要的,而許多還處在起步期或成長期的物流企業,尤其要重視戰略的價值。但現實情況是,企業高薪聘請來的職業經理人,他們所推行的企業戰略,很可能只是為老板畫的“餅”而已。最終,“戰略”淪為爭取資源的工具。
在另外一些企業中,企業戰略往往直接來源于企業領袖的“商業直覺”或“靈光閃現”,這類戰略雖然也不乏精品,但多數時候還是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出于對老板的敬畏或“自保”等考慮,下屬們往往會迎合老板提出的戰略方針,而不愿意在一開始便指出其中難以落地的癥結。最終,一個企業的戰略成敗都完全取決于企業領袖一個人。
理想的企業戰略應該是什么樣子的?波特的《競爭戰略》一書中有標準化陳述,然而具體到中國的物流企業,企業做戰略時又有其自己的特點。
戰略認知——月亮總是別家圓
關鍵詞 跨界、轉型、跟風
在我國的物流領域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即每個節點的企業似乎都有一條屬于自己的“微笑曲線”,而在這條曲線上,自己都處在價值鏈底端,因此都想跨界延伸。航空公司認為普貨價值低,而高速增長的快遞業商機重重,因此無不希望能分上一杯羹,于是便有了東航的“24小時快件”、南航與圓通速遞等企業的戰略合作,以及海航與天天快遞的短暫“婚姻”。觀之快遞業,其中也不乏有企業不滿足于5%~8%的凈利潤空間,開始嘗試涉足代收貨款、電商代運營及貨機業務。而傳統電商企業也紛紛涉足物流、倉儲以及供應鏈金融業務等。總之,價值鏈環節上的每個“玩家”都有一顆做“鏈主”的雄心。
除了價值鏈延伸外,“直營與加盟”的選擇成為快遞企業戰略制定中的重要考量。許多曾經大力借助于“加盟”模式攻城奪地的快遞企業,如今都紛紛希望加大直營的比例、不斷收權,并最終成功轉型。至今為止,在多方利益博弈中,快遞業界衍生出一些折中策略一如宅急送“省級站點的‘直營模式、承包運營’”思路,以及圓通的“股權買斷,加盟商變職業經理人”思路。
另外,跟風現象在物流業也表現得較為突出。以快遞企業為例,建立航空公司、布局便利店、上線電商產品等,某些標桿企業開展了這些行動后,立馬有后來者“一窩蜂”而上。事實上,跟風、追熱發展并非一定是企業最好的戰略選擇。以冷鏈市場為例,盡管目前業績頻發出現各種“鼓吹”冷鏈大好前景的聲音,也開始有企業紛紛涉足,但一位在冷鏈領域從業多年的資深人士則這樣說道:“凡是鼓吹冷鏈行業好的人,基本都是不做冷鏈的人;真正做冷鏈的人,目前過得并不輕松”。他的這句話或許十分值得揣摩。
戰略迷途——與自身資源不匹配
關鍵詞 不自知、短視
企業梳理一個遠大的愿景本身沒錯,而且具有激勵作用。但如果這個愿景與自身資源出現不匹配,最終的結果便是依托于這個愿景的戰略規劃很難落地。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通常有兩個。
一是對企業戰略前景看得很清,但對自身資源稟賦/能力認識有限,以及對客戶需求把握不準。我國物流企業喜歡以國外頂級物流企業為標桿進行學習,然而,這些企業往往還沒有真正理解標桿企業的戰略和運作模式,以及成功要素等,便開始調配資源制定自身的戰略了,結果可能出現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局面,在執行中遇到種種難題,最終淪為“爛尾”工程,不了了之。
二是企業欠缺戰略全局觀。波特所著《競爭戰略》中有一個“低成本戰略”的概念,國內企業也不乏這一戰略的實踐者。但問題是,現實中很多企業將“低價格”戰略等同于“低成本”戰略而不自知。要做到真正的低成本可能需要一個“鏈”或一個系統的協同,有時追求單一環節的價格最低,反而會傷害企業綜合成本的最低。例如,一個物流中心的上馬,如果在規劃階段選一個報價很低的專業咨詢公司提供方案并按照其方案布局,那么在后續運營中用來解決問題所耗費的資金可能要遠高于最初節省的那點咨詢費用。
當前,許多企業可能都應站在產業鏈、甚至多條產業鏈交織在一起的“網”上,重新審視自身戰略定位,以便獲得最佳實踐的解決方案。
戰略內核——呼應當前的商業環境
關鍵詞 稀缺、系統
最近微博上流傳著一個段子一商業的秘密:“麥當勞靠地產賺錢;快遞靠面單賺錢;淘寶商家靠物流賺錢;新蛋電商靠軟件賺錢;某熱賣手機不是靠手機賺錢,而是靠備件賺錢;汽車4S店不靠銷售汽車賺錢,靠的是售后服務和零配件賺錢;屠宰場殺雞鴨不賺錢,利潤主要來自內臟和羽毛……諸多商業主營業務并無利潤,產業背后的副業才是其盈利的核心。”
這一思路或許也可以套用到物流業。提起企業戰略,大家可能都會認可波特提及的三個競爭戰略:“差異化戰略”、“低成本戰略”以及“區位集中戰略”,但在具體操作中,尤其是在我國目前的商業氛圍下,物流企業戰略最核心的追求或許就兩個——“稀缺”與“系統”。
搶占“稀缺”資源方面,某些企業可以利用特殊背景而形成資源優勢,甚至可以獲得某些壟斷優勢,賺取溢價。當前,很多民營企業引進投資機構時特別強調“國資”背景,部分就有這方面的考慮。而對于沒有特殊背景的企業而言,稀缺和壟斷也并非遙不可及。企業可以通過搶占一些市場先機并建立起進入壁壘等獲得“稀缺”位置,如百度的搜索業務、早年的支付寶業務、騰訊的即時通訊業務等。
形成“系統”合力,也是物流企業可以發力的重要方向。未來企業競爭靠的將是系統能力。聰明的企業可以考慮去“整合”價值鏈上下游企業,最終提供綜合解決方案,如“遞四方”針對海外電商的綜合解決方案——借賣網提供貨源、Google幫忙推廣、Paypa解決支付、最終由遞四方完成倉儲物流配送;對于業務比較專的企業和個體可以考慮做專做精自有業務,通過被整合(基于某種利益分享的戰略組合)而獲得“鏈”的競爭優勢,具有這一特征的是公路運輸的加盟制,當然如果以天貓為基準看,“四通一達”等快遞企業也都可能扮演被整合的角色。
此外,隨著電商業務的爆發式發展以及物流模式的不斷創新,最近幾年客戶對物流企業的需求呈現出“碎片化”和“零散”的網狀結構特點。客戶需求面廣、單位需求少、需求變化快,而單純提供物流運輸方案的物流企業其產品又沒有太明顯的差異化(可替代性強),結果就是客戶更換頻繁。面對這一局面,如果物流企業各項職能都靠自建,一方面靈活性差,二來運營潛在風險高。相反,如果企業在保持某些優勢資源的基礎上,根據客戶需求臨時整合社會資源,協同提供具體解決方案,任務達成后各歸各位,待有新的任務出現時,再應需而組合,效果或許要好得多。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