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新亞歐大陸橋 實現東西聯動開放
2014-03-26 08:46:37
Landbridge平臺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訪問哈薩克斯坦期間,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這一戰略構想,對于連云港和新亞歐大陸橋沿線地區意味著什么,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前景如何等課題,都有待深入研究。在兩個聯動中探索連云港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相關發展問題,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新話題。
聯動開放問題。首先是連云港向東向西聯動開放。向西開放,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是開創全方位、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的戰略舉措。
從國際形勢看,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合作協議(TPP),是美國重返亞洲,在經濟領域的重要戰略步驟。兩年前在日本參加的一個會議上,日本外務省副部長有個演講,在談及日本是否加入TPP時,他從經濟和政治兩個層面分析,認為經濟領域的壞處看不到,政治領域的好處很明顯,所以日本要加入TPP。在2013年6月17日,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提出加速推進在美國、歐盟、跨大西洋伙伴關系協議,全球的貿易投資規則可能發生重大、根本性的變化。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實施是我們新一輪對外開放水平的標志;向西開放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是全方位開放的標志。向西開放帶來更多值得思考的問題,東、西是地理方位的概念,但其背后,一是海洋,二是陸地。海洋的開放開發和陸地的開放開發,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全球經濟版圖發展集中在沿海和大江大河地區,美國是東、西兩大板塊加上北邊的五大湖地區,占到經濟總量70%。內地的開放發展是世界性難題,美國通過人口遷移向五大湖遷移,但是我國不可能都向沿海城市遷移,這樣是不現實的。要實現內陸發展,聯動的作用很重要。必須把向西的內陸開放戰略和向東進一步向海洋開發戰略聯動起來才能解決這個難題。
實現聯動可能性在哪里,現有的基礎就是新亞歐大陸橋,使得向東和向西都可以發揮聯動效應。連云港擁有獨特的發展優勢,既要進一步鞏固向東發展優勢,也要積極探索向西開放的聯動發展路徑。
其次是東中西聯動發展。總體來看,我國已處在一個經濟發展的新階段,主要特征是兩個轉換,經濟增長驅動因素和比較優勢的轉換。未來經濟增長潛力在哪里,動力在哪里?第一,要實現創新驅動,實現效率增長。第二,提高勞動參與率。近年來勞動參與率逐步下降,2012年出現勞動人口345萬的負增長,主要原因是沒有到退休年齡提前退休、延緩就業時間等。第三,推進城鎮化。最根本問題是要提高城鎮化的水平和質量。第四,實現東中西聯動發展。區域發展差距是我們未來的希望所在,是中國未來發展的希望所在。聯動需要深度思考,可以考慮兩個方面:一個是沿長江黃金水道,實現東中西聯動。長江黃金水道聯動發展問題已經開始啟動,當前正在密集調研,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載體。第二個載體是新亞歐大陸橋。實踐表明,沒有基礎設施的依托,很難實現產業聯動、資源再配置。有了亞歐大陸橋基礎設施,就有可能在聯動上破題。在這兩個聯動中,綜合聚焦點就是連云港,連云港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相關幾點建議。一是整體謀劃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實現區域經濟發展、東中西聯動經濟走廊建設,要三個工作同時推進:其一是要有一定時間次序,尤其是跨地區制度安排問題。美國TPP有跨國間的制度安排。中國要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需要在制度上有更精細安排,國內各相關省區的發展,怎樣自上而下實現聯動機制、對話機制、合作機制,制度上要有安排。其二是一體化基礎設施。沒有一體化基礎設施,就難以實現聯動發展。其三是產業層面的協同發展問題。
二是新背景下角色轉換問題。對于連云港和江蘇來說,角色轉換很重要。向東開放,我們的沿海開放與西方國家之間形成了外高、內低的一種劣勢。我們憑借超大國家規模的市場優勢、勞動力低成本的優勢獲得發展,特別是沿海地區發展。而向西開放,原來的劣勢轉換為優勢,西邊國家發達程度不如國內,西部地區發達程度不如沿海、不如江蘇、不如連云港。這就意味著,我們對外合作、東中西聯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連云港的角色要在向東開放中從接受方轉換為輸出方,輻射作用、輻射功能要加強,才能實現東中西聯動,才能發揮連云港東部橋頭堡作用。連云港需要增強輻射能力,輻射要有大的背景,主要是產業轉移背景。產業轉移,現在不是從區域協調發展角度考慮,而是從構建競爭新優勢,從全局謀劃轉移問題和產業布局問題來考慮。很多沿海地區轉移到內地的產業,面臨物流成本和產業配套能力兩個問題,在這樣的產業轉移大趨勢下,如果要把連云港東部橋頭堡做實,一定要結合長三角,特別是江蘇產業轉移這個趨勢。比如說企業有轉移意愿、轉移壓力,江蘇省可以統籌考慮沿新亞歐大陸橋轉移,解決產業物流成本高問題,從而使得連云港港口功能充分顯現出來。產業轉移之后,是否會出現產業空心化?從德國的發展經驗來看,德國大量向東亞投資、到中國投資,但德國并沒有出現產業、制造業空心化,反而實現了雙贏。也就是說,它有一部分核心的東西在德國,裝配的東西、環節到東亞、到中國。在劣勢角色轉變過程中,連云港發揮東部橋頭堡角色,必須和產業轉移結合起來,發揮其輻射功能。
三是產業發展問題。現在連云港整個貨運中,主要還是鐵礦石、氧化鋁,以原材料為主。這讓人想到了“產能過剩”問題。“產能過剩”是改革開放30多年以后的第四輪,其中一個特點就是,有些行業可能出現絕對過剩的長期問題,而不是短期的。比如鋼鐵,9.7億噸的鋼鐵產能,2012年是7.2億噸的產量,70%多的產能利用率,關鍵還是未來有可能會出現鋼鐵的消費峰值,大致在7.5到8億噸左右。未來的消費峰值已經超過了目前的鋼鐵產能,如果再加上在建的鋼鐵產能,這個行業產能過剩問題是絕對過剩。出現類似問題的行業,如水泥、電解鋁都有可能出現,所以考慮未來運輸的發展,一定要和產能過剩、特別是消費峰值可能到來這些新的情況結合起來看。產業發展還有一個長遠影響因素,即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國外學術界稱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這些是最典型的特征。對中國、對全球制造領域可能帶來翻天覆地變化,必將產生深刻而又長遠影響,這是當前面臨的新形勢。對于連云港,在產業發展定位上還要考慮新背景,就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新亞歐大陸橋建設,東中西聯動發展中產業定位不僅要考慮自己,還要考慮沿新亞歐大陸橋的產業分工、錯位發展問題。臨港工業對于連云港的產業發展、經濟發展和用好港口非常關鍵,現在連云港的臨港工業對港口的貢獻率偏低,臨港產業規模偏小。如果從新亞歐大陸橋、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角度來看,連云港港口腹地在空間上的拓展,意味著產業發展定位需要有更大范圍、更寬眼界的考慮。
四是要搞綜合保稅區。保稅園區的政策,可以通過和新亞歐大陸橋的沿線城市合作,發展無水保稅區。依托連云港的母體,形成聯動開放發展。制度上有這種安排,產業上的聯動發展就能帶動起來。在保稅物流園區中,要強調供應鏈的管理。現代物流不是運輸加倉儲,而是供應鏈。美國UPS聯邦快遞總部,大量航空物流背后都是供應鏈管理,這種管理可以實現附加價值功能的明顯提升。
五是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周邊港口的競爭,恰恰表明連云港具有港口群優勢。鹿特丹的港口可以成為重要樞紐,就是發揮港口群的功能。港口群能體現群的效果,關鍵在這些港口之間的功能錯位分工方面。港口之間的錯位分工會涉及到行政區劃的問題,跨地區的制度安排中,要考慮到基礎設施、特別是港口錯位分工問題。就連云港而言,向西基礎設施的發展、幫助西部地區發展很重要,也很必要。向東的基礎設施發展任務很艱巨,和長三角地區的核心區域、上海基礎設施的連接上、經濟往來上都有很多文章可做。在區域經濟發展上,向西、向東都很重要,潛力也很巨大。連云港的未來發展,尤其值得我們關注和期待。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部長)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