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是新亞歐大陸橋東部第一個特大型城市,地處東部沿海地帶與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帶、環渤海經濟區與長三角經濟區的結合部,是聯系東、中、西三大經濟帶的樞紐,具有東靠西移、南北對接、雙向開放、梯度推進的戰略區位特征,在全國經濟發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N4U大陸橋物流聯盟
2012年徐州市始終堅持穩中求進、好中求快的工作導向,牢牢把握科學發展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深入實施轉型升級、科技創新、生態文明、城鄉統籌等“八項工程”,全力推進重大項目、重點工程、重要基礎設施及關系全局大事的“三重一大”工程,實現了經濟總量由小到大、產業層次由低到高、城市功能由弱到強、生態環境由灰到綠、人民生活由安居到宜居的“五個轉變”,綜合實力大幅躍升。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4 016.58億元、增長13.2%;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現366.8億元、增長15.2%;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 685億元、增長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 293億元、增長15.7%;三次產業結構提高到9.5∶49∶41.5,全市綜合實力躍上新臺階。N4U大陸橋物流聯盟
徐州市陸橋物流發展總體情況
1.徐州物流業總體情況
徐州市近年來提出建設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目標,采取有力措施推動全市物流業跨越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物流業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徐州是國家級交通主樞紐,擁有以裝備制造、食品及農產品加工、能源、商貿物流及旅游四大產業為龍頭,紡織、建材、冶金、醫藥、電子等六大產業為支撐的輕重門類齊全、具有一定規模和水平的工業產業體系,為徐州物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2012全市裝備制造、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等六大千億元產業規模超過8 000億元,是全國最大的工程機械生產基地和華東重要的新能源中心;高效農業、設施農業面積及占比均居江蘇省首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3 016億元。徐州市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不斷加大物流業發展力度,努力改善物流業發展環境,著力提高物流業服務水平,物流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十一五”末全市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五種運輸方式分別完成貨物運輸量9 944萬噸、14 758萬噸、2 548萬噸、377萬噸、9 977萬噸,分別是2005年的6.7倍、2.4倍、2.9倍、1.8倍。2012年全市從事公路貨運企業2 780家、貨運代辦企業59家,信息配載企業252家;全市載貨車輛達7.89萬輛,核定載重99.79萬噸,完成貨物運輸18 991萬噸;貨船4 432艘,運力226萬噸位,完成貨物運輸3 268萬噸。2012年徐州物流業收入達1 311億元,增長20.6%。
二是物流業總體水平明顯提升。徐州物流企業涵蓋了生產、制造、商貿等各個領域,形成了以徐工集團物資供應公司為代表的生產資料物流、以徐州醫藥為代表的醫藥物流、以金駒物流園為代表的鋼鐵物流、以寶通物流為代表的綜合物流等業態,鐵路物流、港口物流、冷鏈物流等專業物流也在快速發展,全市物流業正在由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轉變。2012年,徐州共有省級重點物流企業11家,營業收入超百億元200億元以上物流企業1家,20億元以上物流企業6家,超億元企業30多家。其中,徐工物資供應有限公司完成204億元、東方運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完成64.6億元、金駒物流園完成60億元、中國汽配城完成50億元、龍太鋼鐵物流園完成35億元、港務(集團)有限公司完成21億元。根據江蘇省發布的《2011年江蘇物流指數通報》,徐州2011年物流增長指數居全省第2位,物流綜合指數位居全省第6位,物流行業基礎條件位居第4位,總體發展水平顯著提升。
三是物流業運輸能力進一步提高。近五年累計完成交通建設投資255.8億元,是“十五”期間的2.2倍。2012年底市域公路網總里程達16 278公里,路網人口密度為18.97公里/萬人,為“十五”期末的1.59倍。其中,高速公路里程441公里,一級公路1 124公里。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投資結構不斷優化,由“十五”時期的公路占97.2%,調整為公路63.4%、鐵路29.7%、水運3.5%、民航1.6%、客運站場1.8%。徐州鐵路樞紐配置有雙向三級六場和四個輔助車場,為全國第二大編組站,總貨運能力14 833萬噸,遠期16 277萬噸,樞紐遠景能力將達到30 000萬噸。公、鐵、水、空多種運輸共同發展,為發揮徐州區位優勢、發展多式聯運創造了有利條件。目前依托交通優勢分別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物流基地,如依托高速公路、鐵路等交通樞紐以及徐州經濟開發區而建的綜合性物流基地,依托內河港口和航空港而建的臨港物流基地等。2013年徐州被列入江蘇、廣東、安徽、江西四省物流協會共同組織實施的“四省物流大通道”四大節點城市之一。
四是物流業政策環境日趨優化。編制了《徐州市“十二五”現代物流產業發展規劃》、《淮海經濟區物流中心規劃》,提出了“搭建框架、形成基礎,品牌引領、構建高地,完善功能、壯大產業”的三步走的目標任務。專門出臺《關于推進制造業分離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實施意見》,從2010年開始在制造業企業中推行“主輔分離”,將企業生產流程中的原材料采購、倉儲物流、貿易營銷、專業配套、產品售后等從“母體”中分離出來,發展成專門的現代物流企業,在資金補助、稅收優惠、安排發展引導資金、繳納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等方面給予扶持,2011—2012兩年完成主輔分離企業140家。積極推動“政產學研”結盟,政府牽頭組織徐州工程學院與八大重點物流企業聯合成立徐州市現代物流發展研究院,構建既為政府宏觀決策、制訂物流發展規劃服務,又為企業提供物流管理解決方案和技術創新支持的研究機構。積極爭取部省資金支持物流企業,先后為香山物流、宏康物流、金駒物流等企業爭取省貸款貼息補助經費及物流基地建設投資補助2 450萬元,幫助金駒物流爭取獲得交通部資金補助3 000萬元,較好地提升了物流企業服務水平。良好的發展環境吸引眾多知名物流企業紛紛落戶徐州,包括雨潤全球農副產品采購中心、中國八里國際家居博覽中心、蘇寧電器物流、美的安得物流、億噸大港等大批重大物流項目正在加快推進。由杭州易斯通公路港物流管理公司投資建設的第四方物流項目——徐州綜合物流園,已列入2013年江蘇省重大項目。
2.徐州陸橋國際物流情況
2012年徐州對外貿易實現“總量擴張、質量提升”的發展態勢,進出口總額達83.3億美元,同比增長32%;出口累計實現62.9億美元,同比增長51.2%。其中,工程機械、木制品、光伏、農產品、紡織服裝、鋼鐵制品和農藥七大類重點產品出口36.06億美元,占全市出口總量的57.4%。出口主體不斷擴大,去年有出口業績的企業達904家,比上年增加85家;全年出口實績超1 000萬美元企業達120家,出口52.62億美元,占全市83.7%,比上年同期提高9.6%。出口市場多達172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拉丁美洲、非洲、大洋洲等新興市場增勢強勁,分別出口11.32億、5.24億、3.44億美元,增長96.3%、107.3%、89.2%;亞洲、北美、歐洲等傳統市場增勢穩健,分別出口23.5億、9.36億、10.01億美元,同比增長38.8%、48.3%、21.7%;美國、委內瑞拉、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沙特阿拉伯分列前五大出口市場,占全市出口總額34.4%。因市場原因,徐州國際物流多從青島、上海兩港進出,僅很少部分經由新亞歐大陸橋運輸,2012年徐州火車全站發往連云港地區貨物2 905車,發往新疆地區貨物1 790車,其中過境出口貨物788車。
徐州國際物流中陸橋物流比重較小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亞、西亞占徐州外貿市場份額很小,另一方面徐州陸橋運輸也遇到一些制約因素,一是鐵路方面運輸成本近年上升幅度大。以工程機械運輸的平板為例,運價由2007年的3.7萬元/火車平板上升到2013年的4.7~5萬元/火車平板,對徐州眾多的工程機械進出口企業增加不小費用。二是申請車皮計劃時間有時較長。從申請到拿到計劃一般需要15個工作日,時間成本過高。三是連云港港口散裝船、滾裝船較少,不利于一些特定貨物運輸。四是連云港港口運輸對中東有價格優勢,而對歐美航線則比青島、上海港口高出約300美元/集裝箱的成本,主要原因是大船少、貨量小,往歐美方向主要通過支線船運至上海、青島再由大船到歐美。這些不利因素制約了徐州市陸橋物流的進一步發展。
“十二五”徐州陸橋物流業
規劃及發展重點
徐州陸橋物流業雖然取得了一定發展,但與徐州的區域交通樞紐地位相比、與發達地區物流業發展水平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徐州物流規模較小,總體空間布局有待進一步優化,物流集聚效應有待進一步加強,物流運營模式有待進一步完善,公共物流信息平臺等基礎設施水平還需進一步提高。
“十二五”徐州陸橋物流業發展指導思想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服務陸橋東中西部、連接國內外市場為目標,以物流園區為載體,以信息技術為支撐,通過整合資源、改革創新,不斷完善現代物流體系,走出一條低碳化轉型、信息化提升、資本化擴張、國際化擴展的現代物流業發展道路,把徐州建設成為新亞歐大陸橋東部的國家一級綜合物流樞紐城市。
“十二五”徐州陸橋物流業總體發展目標是:力爭全市物流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20%以上,到2015年,物流產業營業收入突破2 000億元。物流品牌企業明顯增加,第三方物流發展實現新突破,全市規模超億元的物流企業達到100家,其中超百億元的5家,超50億元的20家。物流園區綜合功能持續提升,集聚作用顯著增強,形成由2~3家省級綜合物流園區及3~5省級專業物流園區組成的省、市、縣三級物流園區體系。全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率每年下降0.5個百分點左右,到2015年下降至14%左右,物流整體運行效率顯著提高。
根據徐州市生產力布局和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結合物流業未來發展趨勢,“十二五”徐州市現代物流業空間布局總體框架為“三集聚帶、五基地、五園區、五中心”。
——“三集聚帶”。物流企業主要布局在沿運河臨港物流集聚帶、北三環物流集聚帶、西三環物流集聚帶。
——“五基地”。重點發展蘇山物流基地、空港物流基地、新城區生活物流基地、港口物流基地、經濟開發區物流基地。
——“五園區”。加快建設高鐵商務物流園、城南物流園區、國際家居物流園區、徐州糧食物流園、雙樓港物流園區。
——“五中心”。形成銅山物流中心、賈汪物流中心、金駒物流中心、雨潤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傳化公路港物流中心。
“十二五”徐州陸橋物流業重點發展四個方面:
1.推進物流載體建設
重點打造多種運輸方式無縫銜接、長短途有效對接、物流組織化程度高、技術水平先進、集聚能力突出、公共服務能力強、具有較強示范帶動作用的“五基地、五園區及五中心”,培育一批具有區位優勢并具備綜合服務功能的區域性物流基地,形成物流產業的集聚效應。加快雙樓港物流園區及空港物流基地的保稅功能建設,打通與連云港等出海口的快速報關出海通道。加強物流基地與交通干線的銜接協調,加快物流企業、倉儲設施向園區集聚,著力提升物流園區的物流服務能力。鼓勵鐵路部門、港務集團、機場、多式聯運企業與物流園區以資本為紐帶聯合投資、聯合經營多式聯運基地,大膽探索試點多式聯運基地建設與運營的新模式。推動物流園區的網絡化發展,注重與其他物流結點的功能對接、信息共享,吸引大型網絡化物流企業入園經營,實現物流園區的網絡化協同運作,不斷拓展物流園區的輻射區域與服務范圍。
2.做強四大重點領域物流
工程機械物流。鼓勵工程機械制造企業物流業務的剝離,成立獨立的物流企業,并逐漸做大做強,提高物流社會化服務能力。加強本地物流企業的培育,吸引國內外大型第三方物流企業進駐,為工程機械制造企業提供區域性專業化的物流服務,使徐州成為工程機械全球供應鏈上的重要節點。
煤炭物流。以“億噸大港”港口物流基地為依托,以雙樓港物流園區為核心,通過煤炭物流企業的強強聯合,加快建設具有洗選、混配、加工、配送、電子交易等功能的煤炭專業物流園區。構建區域性的煤炭交易平臺,積極開展網上交易、中遠期交易、期貨交易、現貨連續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依托港口、鐵路積極發展煤炭的多式聯運,進一步提升徐州全國煤炭中轉聯運基地的地位。
商貿物流。積極推進商貿物流企業運作模式創新,培育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和輻射力的第三方商貿物流企業。加快推進八里國際家居物流園區等商貿物流結點的規劃建設,以商貿物流結點為載體,以現代商貿物流企業為依托,通過建設區域物流分撥網絡與城市配送體系,構建起區域一體化的商貿物流體系。
農副產品物流。推動徐州糧食物流園、雨潤農副產品物流中心等農副產品物流結點的建設,構建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站三級農副產品物流結點網絡體系,形成以物流結點為核心,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企對接的連鎖分銷物流模式。積極推動水產品、果蔬、肉類等冷藏冷凍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加強各類保鮮、冷藏、運輸、查驗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推廣應用條形碼、RFID等技術,建立生鮮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控系統平臺及冷鏈物流產品監控和追溯系統。培育和壯大徐州本地冷鏈物流運作主體,大力引進國內外大型物流企業,形成一批經濟實力雄厚、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先進、核心競爭力強的一體化冷鏈物流企業。建設農副產品展示交易平臺,發展電子商務,提升市場的服務輻射范圍和市場影響力。
3.加快物流信息平臺建設
探索試點“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的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運營模式,整合共享政府各部門物流相關信息資源,加快建設徐州市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推進各物流園區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實現海關監管、碼頭操作、集裝箱運輸、堆場服務、保稅倉儲、工商稅務和各種企業ERP系統之間信息的互聯互通。圍繞煤炭、工程機械、農副產品、商貿等重點領域物流,加快建成一批提供全程供應鏈物流服務的物流專業信息平臺。以徐州市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為基礎,探索建設智慧物流數據中心和分析應用中心,實現物流作業和物流過程的智能化、網絡化、自動化。
4.推動城鄉配送物流體系建設
優化城市物流配送體系,發展面向流通企業和消費者的共同配送,建成新城區生活物流基地、高鐵商務物流園、銅山物流中心、賈汪物流中心及雨潤農副產品物流中心等一批功能齊備的現代化城市配送物流結點。加快農村物流網點建設,鼓勵和支持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向農村延伸。加快農產品從產地到銷地的直銷和配送以及農資、農機、日用工業品的配送下鄉,逐步實現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推動農村物流網絡與城市配送網絡的有效銜接。
促進徐州陸橋物流業
發展的政策建議
1.積極推進陸橋沿線城市物流業跨區域交流與合作,共同建立統一開放、通暢高效的現代物流體系
一是強化區域聯動機制。完善高層合作機制,共同推進新亞歐大陸橋物流業一體化建設。徐州則以網絡化的物流企業為主體,加強與陸橋經濟帶及周邊區域的合作,消除區域物流障礙,打造以徐州為中心的陸橋東部物流優勢區域;加強與內陸腹地、周邊省市的物流合作,與相關省市共同研究制定促進區域物流合作的行政管理、交通管理和收費政策,打破貿易壁壘,疏通陸橋經濟帶物流通道。
二是加強與連云港等港口城市的協調建設。推進與沿海港口的戰略合作,簽訂城市間互惠互利的合作協議;優化海陸多式聯運及口岸通關模式,建設內陸無水港,開通“五定”班列,將口岸的服務功能延伸到徐州,積極推行“屬地報關、口岸驗收”的區域通關模式,聯手打造檢驗檢疫綠色通道,減少通關環節,提高通關效率,形成“大通關”的陸港多贏合作格局;搭建物流企業與沿海港口的信息交流平臺和聯絡機制,及時發布港口動態信息和有關政策,實現資源共享。
三是發揮行業協會作用,推進陸橋物流業合作。積極發揮物流行業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倡導建立陸橋經濟帶的物流企業聯盟,積極推進陸橋經濟帶各個領域的物流合作;通過建立與鐵路等國家和省交通部門及沿橋城市政府的對話機制和交流渠道,反映行業的呼聲和利益要求,積極尋求鐵路、公路等政府部門對物流產業發展的支持,降低物流成本;通過收集陸橋經濟帶行業信息、預測行業市場前景、集中交易宣傳、約束行業內部惡性競爭等,積極推進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市場化運作,為提升徐州市物流業在陸橋東部的區域集聚力和輻射能力創造條件。
2.實行土地、資金、稅收更加優惠政策,促進徐州物流業自身發展
實現建設陸橋東部的國家級物流樞紐城市的目標,需要從實際出發采取有力政策措施做強徐州物流業,促進自身發展,增強徐州物流的集聚力和輻射力。
一是土地政策。對進入徐州物流園區的物流項目,特別是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業項目,按照重大項目給予優惠政策扶持,物流倉儲設施用地按照工業用地地價供給。對列入省、市重點物流企業投資建設的物流設施用房,在其主營業務不變的情況下,可以按照不超過20%的比例出讓其物流產權用房,用于增補企業流動資金。
二是稅收政策。用足物流營業稅抵扣政策,在企業主輔分離過程中,對分離出的符合條件的交通運輸企業,經審核認定后,可直接認定為自開票納稅人,并給予稅后返還。
三是投融資政策。搭建物流企業與銀行的對接合作平臺,完善物流企業信用擔保機制,加大金融機構信貸支持力度,緩解物流企業融資難問題;建立徐州市物流業發展專項引導資金,在財力允許的范圍內加大對物流園區的扶持力度;引導和鼓勵外資、民間資本以獨資、合作、聯營、參股等方式投資物流領域,通過市場運作,實現資本優化配置和制度創新,做大做強現代物流龍頭企業。
四是規費政策。繼續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將物流業務從主業中分離,對實行主輔分離、整合改制后成立的現代物流企業,涉及資產、股權變動和內部收益轉移的免交市收相關費用。對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參與兼并、收購和重組本市物流企業,有關部門按最低標準收取在組建企業過程中因資產置換所發生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鼓勵倉儲物流、貨運站場、小型配載等物流企業退城、退路進入物流園區,對在物流園區投資建設新的物流設施項目,其建設規模與原有規模相同的,在市權限范圍內有關建設規費給予全額免收,超出部分給予減半征收。
五是交通通行政策。加強城市配送管理,解決城市中轉配送難、配送貨車??侩y等問題。根據本地交通實際狀況,制定便于配送車輛在市區通行和??康木唧w措施;放寬對合法城市配送車輛特別是冷鏈配送車輛的城市交通管制;支持配送運輸車輛跨區域加盟,在車輛審驗、車輛管理等方面提供支持。
(作者為徐州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博士、國家注冊高級規劃師)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