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習主席還提出“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的工作思路,并為此提出“五通”舉措: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這一戰略構想的提出,為新亞歐大陸橋的跨越式發展指明了方向;這一工作思路要求,更進一步凸顯出新亞歐大陸橋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中應該發揮的重要作用和實踐路徑。Pao大陸橋物流聯盟
新亞歐大陸橋覆蓋廣闊市場Pao大陸橋物流聯盟
90年代初,中國蘭新鐵路西段與哈薩克斯坦土西鐵路接軌,標志著東起連云港、西至荷蘭鹿特丹的新亞歐大陸橋全線貫通。新亞歐大陸橋是從中國連云港到荷蘭鹿特丹的鐵路聯運線,東起中國江蘇連云港,途經江蘇、山東、河南、安徽、陜西、甘肅、山西、四川、寧夏、青海、新疆11個省、區,89個地、市、州的570多個縣、市,到中蘇邊界的阿拉山口出國境。出國境后可經3條線路抵達荷蘭的鹿特丹港,全長10 900公里,輻射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全長4 213公里,由隴海鐵路和蘭新鐵路組成。
新亞歐大陸橋區域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互補性:一方面,對于日本和西歐等發達國家來說,這一區域是一個人口眾多、資源豐富的巨大市場,是它們輸出資金、技術和管理的理想之地;對中國、中亞和東歐國家來說,通過沿橋開放,可以更好地吸收國際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快經濟振興。另一方面,亞太地區經濟的迅速增長,越來越需要開拓歐洲市場,而歐盟為謀求發展也需要到亞太地區尋求貿易伙伴,選擇投資對象,亞太與歐洲的雙向輻射越來越明顯。新亞歐大陸橋的發展,為沿橋國家和亞歐兩大洲經濟貿易交流提供了一條便捷的大通道,對于促進陸橋經濟走廊的形成,擴大亞太地區與歐洲的經貿合作,促進亞歐經濟的發展與繁榮,進而開創世界經濟的新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點、線、面、片”的漸進模式
新亞歐大陸橋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主動脈”干線,應該發揮其最重要的作用。在這一條大動脈線上,應當布局相應合適的“點”,然后由“點、線”拓展到“面、片”,最后形成區域大合作的格局。這樣的發展路徑和邏輯思路需要“頂層設計”和“內生動力”。“頂層設計”對指導經濟發展與改革意義重大,是政府的“戰略管理”,是整體性、全局性、長遠性、重大性目標的設定。新亞歐大陸橋建設運營已經20多年,從源頭上化解積弊,在重點領域取得突破,必須要有“頂層設計”。過去很長時期內,新亞歐大陸橋的發展一直缺乏“頂層設計”,現在是進行“頂層設計”的良好時機。內生動力是指自身具有的對新亞歐大陸橋發展起內在推動作用的各種因素及其相互關系的總和,我國一直在理論研究與實踐中為新亞歐大陸橋的發展努力,如國內開設的“五定班列”等措施,但是,內生動力不足一直是制約新亞歐大陸橋發展的主要瓶頸。
借鑒北美地區為內陸地區提供運輸服務、促進經濟發展的經驗,我們應該采取措施,積極開發新亞歐大陸橋的功能,促進橋頭堡——連云港港口發展和陸橋運輸能力,使區域經濟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區域經濟的發展反過來又能為港口和陸橋運輸的發展提供動力。因此,可以建立“新亞歐大陸橋發展區域”(NewAsia-Euro LandBridge Developing Area,BDA),促進大陸橋區域經濟和港口運輸能力的發展。在新亞歐大陸橋所經地區劃出一定范圍,在符合一定運輸條件基礎上,開展國家政府之間、國內各地政府之間、船公司和鐵路共同給貨主運輸貨物費用方面提供優惠,吸引貨物運輸使用新亞歐大陸橋。因此,首先應當建設高效的“線”,然后可以在“線”上布局很多相應的“點”,并由“點”拓展到“面”,最后形成“片”。“面”和“片”內的經濟發展又能夠為“線”提供足夠的“貨源”。在經濟、貿易與物流、運輸“共生”發展的基礎上,形成沿線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實現“區域大合作”。可以采取的舉措主要有:一是政策溝通:“頂層設計”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新亞歐大陸橋發展的基礎;二是鐵路建設:規模經濟是鐵路在大陸橋運輸中的發展方向;三是人文環境:人才與勞動力的效率提高、服務型政府建設是BDA發展并產生效益的基礎;四是經濟發展:區域經濟發展和貿易暢通為大陸橋運輸提供貨源是本原需求,它為作為派生需求的運輸提供基礎;五是企業動力:發掘運輸公司、港口、鐵路等企業的內生動力。
新亞歐大陸橋發揮關鍵作用
“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應不斷加深沿線區域經貿合作,形成“絲綢之路經濟帶”。“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概念由中國最高領導人在公開的國際場合正式提出,表明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概念已由學術、局部和部門層次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外交戰略的高度,體現了中共18大后中國外交的創新,也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合作共贏外交新理念的具體表現。
政府層面的“頂層設計”和市場的“內生動力”將促進新亞歐大陸橋的跨越式發展。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主動脈”干線,提供高效的物流運輸“派生需求”服務,將使新亞歐大陸橋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發揮關鍵作用。
(作者系上海海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