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9月6日在哈薩克斯坦發表的題為《弘揚人民友誼,共創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中提出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和建設路徑: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實現“五通”——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22c大陸橋物流聯盟
古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經貿之路,也是一條文化之路。“東西方的使節、商隊、游客、學者、工匠川流不息,沿途各國互通有無,互學互鑒,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進步” (習近平,2013)。“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血脈”,是實現“五通”基礎,文化的匯通是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一條捷徑。22c大陸橋物流聯盟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文化內涵
1.開拓創新的精神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提出標志著我們進入一個蘊含著不斷創業、進取、開拓、創新精神的新經濟時代,具有創造活力的文化精神將構成“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一個基本特點。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是以現代絲綢之路——新亞歐大陸橋為展開空間,依托沿線交通基礎設施和中心城市,對域內貿易和生產要素進行優化配置,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最終實現區域經濟和社會同步發展。新亞歐大陸是以鐵路為主體,海、陸、空、管道運輸、光纜通訊配套的新型現代化、立體化的連接亞歐的海陸國際聯運通道。她的特點是隨著以鐵路為主體的多種運輸工具突破高山大漠阻隔向內陸延伸,將人類社會文明繁榮向欠發達地帶擴散,使運輸工具通過地帶由落后而發展為新興、繁榮的新經濟帶,創造一個新的時代。 “人類的未來活動空間將不再為海洋所隔絕,而且也不再為高寒和荒漠所困擾,橫跨海際的環球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的暢通,為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繁榮、發達,開辟出遼闊無垠的新天地,從而擴展人類生存發展空間,促進全球經濟的全面繁榮發達”(芮杏文,1996)。
縱觀歷史,一個新型經濟時代的出現總是與科學技術水平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不是建立在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和先進生產力基礎上,人類就沒有可能向地球空間最難開拓的陸域大規模進軍,難以在征服自然的基礎上構造適宜人類生存發展的優越空間。“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不僅需要充分發揮人的創造性,而且為人的創造性的發揮提供了廣闊的舞臺。與此同時,還在人的精神文化領域形成了崇尚創造精神的意識。它既構成了人的現代性的內在本質,同時也是構成現代文明深刻內涵的外在表征。“現代絲綢之路”——新亞歐大陸橋實現無阻礙運輸標志著科技與人文領域的創造性成果的綜合發展。
中國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主要成員,綜觀歷史長河,中華文化綿延數千年,經久而不絕,靠的不是一成不變,而是不斷創新。每當她遇到挑戰、受到沖擊時,都會依據國情,不斷反思,在不迷失本性、不毀滅傳統的前提下,學習、融會外來文化的合理內容,使自己得到豐富、革新,對自身過時落后的思想觀念與文化行為進行異化。這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主體文化精神。
2.世界資源的意識
世界資源的發展意識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一個重要文化內涵,主要建立在以下方面的基礎上:
現實層面。在未來的發展中,人類面臨著的許多全球共同性問題必將迫使國際社會通力合作。21世紀既是一個大發展世紀,也是一個充滿矛盾和沖突的世紀。既有經濟層面的先進與落后的矛盾(如科技),也有政治層面的毀滅與發展的矛盾(如戰爭)。這些矛盾和沖突要求人們聯合起來,發展新科學,開辟新領域,改善生態環境,拓展生存空間。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國家間的合作、民族間的合作、洲際間的合作,需要人們增強世界資源的發展意識,“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為利用世界資源加快自身發展提出了必要性。
地理、空間層面。隨著現代交通與信息技術、航天技術的高度發達,極大地擴展了人們認識和活動的范圍,加強了世界不同地域間的聯系和對于外太空的探索,從而也相對地縮小了空間距離。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陸橋沿線國家和地區被看成大家共同生息的家園,為利用世界資源加快自身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發展趨勢層面。所有國家、民族和民眾都有國際化問題。國際化是人類的必由之路,只是時間遲早、范圍大小、內容深刻程度不同而己。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中,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必須以其獨特的民族文化之精華貢獻于世界,與其他民族共同創造人類文化,同時從中汲取寶貴的營養來滋養和發展本民族的文化。這種國際化的走向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將會開創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現代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相互依存日益緊密,經濟生活的國際化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向前發展,和平、發展、環境、人口等共性問題將促使沿線各國逐漸形成一個命運的共同體,在與其他國家、其他文明進行交流與學習,由封閉保守走向合作開放。“絲綢之路經濟帶”為利用世界資源加快自身發展提供了現實性。
3.科技主義與人本主義相統一的特色
“絲綢之路經濟帶”依托的現代絲綢之路是以鐵路為主體,航空、公路、河運、管道相配合,實行海陸統一、“門到門”直接運輸的海陸洲際國際運輸通道,這個通道與一般交通運輸相比,具有顯著的特點:“一是橫跨洲際大陸;二是兩端連接海洋;三是車、船、港口相接;四是以鐵路為主,海、陸、空、鐵、公、水相配套多式聯運。從陸橋運輸的自身來看,具有高速化、直運化的特點”(羅棟生,1996)。這些特點表明,現代絲綢之路是在現代工業文明和科學技術造就的多種先進交通運輸工具和手段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多種先進的交通運輸工具和手段的結合體、統一體,是科技主義與人本主義相統一的載體。
現代絲綢之路反映了科學特質的文化精神,即吸納現代科技優秀成果的文化精神。科學技術是一種反映人對自然規律認識水平的知識性文化,它在人類文明進步中不僅占據基礎性的地位,而且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現代科學技術對人類文化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影響,現代科學不但成為生產力發展的第一要素和現代經濟發展最強大的驅動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科技進步中錘煉而成的現代科學精神對人們的精神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顯示了豐富的內涵。新的科學特質的文化精神,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思想文化基礎。
文化與哲學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精神文明的基礎,數百年來在對待人和世界的關系上大都存在著科技主義和人本主義的分割。在現代絲綢之路形成中,科學主義與人道主義走向統一:沒有科技的發展,不可能有現代絲綢之路的產生,沒有人道主義的配合,再先進的科技發展也不可能在不同國家、不同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文化差異構成的點、線、面中實現和諧和統一。從哲學的角度講,沒有人道主義制約的科技主義,會導致恐怖主義;沒有科技主義支持的人道主義,會退回犬儒主義。形成“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哲學理念充滿著科技主義與人文主義會通的思想。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文化特質
1.國際性
國際性是不同文化的共同要求,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顯著特色。
從文化的本質看,文化的國際性是不同文化本質的共性要求。按照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文化的本質就是人化,任何一種文化都是人化的特定側面。人們通過勞動,即自由自覺的行動,使自然打上人的意識目的的印記,變成人的作品,成為人們自由的表現。這是世界任何一種文化都所共有的特質,“絲綢之路經濟帶”同樣不會例外。
從文化的邏輯起源看,現代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不同的文化都源于共同的需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告訴我們,人們在勞動中形成三個基本關系。同樣,這三對關系,在構成人類生活的三對基本矛盾的同時,也構成“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基本關系。人們首先要解決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以獲得必要的物質生活資料。人與自然的關系,既有人與自然的統一和依賴,又有人與自然的對立和對抗。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引發出解決人與自然矛盾的科學,并產生出科學的精神。科技、信息的發展決定了文化的國際性是不以我們的意志轉移的。
從“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本體看,“人類社會迄今為止所擁有的四大文化發源、四大文化圈、四大文明、兩大文化體系,其發源、創造、演化、沉積、輻射、擴散,新亞歐大陸橋地帶均是主要的源頭地。因而,可以說新亞歐大陸橋地帶歷史文化最久,沉積最厚,根基最深”(羅棟生,1996)。“絲綢之路經濟帶”成員國構成的多元性自身就是國際性的體現。
2.民族性
從文化類型的形成看,文化的民族性共同受制于物質自然條件。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上,由于各民族處于不同的自然物質條件中,面臨的最主要的生活課題不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這三大矛盾在人類生活中的地位的也不同,在處理這三大關系中便有所側重,于是便形成世界三大不同方向的古文化:古希臘文化、中華文化和印度文化。
現代絲綢之路以中國、中亞、歐洲鐵路為橋梁,連結輻射亞歐兩大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連通大西洋和亞太兩大經濟圈。沿線每一國家、每一個民族所處的環境不同,必然產生自己的獨特傳統,自己的文化特色,形成民族文化差異。沿線國家、地區文化的民族性是構成“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國際性的基礎和先導。
中華文化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文化的精神,體現在極高理性的“天人合一”思想中,極具人文色彩的“以人為本”思想中,處理天人關系和各種人際關系總原則的“剛健有力”的思想中,以及貴和諧、尚中道的“貴和尚中”思想中。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表現,發揮著重要功能,尤其表現在其民族凝聚功能、精神激勵功能、價值整合功能等方面。與中華文化相適應的中華民族精神,即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中華文化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也是中華文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標,領先世界文化的根本。
“沒有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在發揚光大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更好地去深入世界文化之中,并以中國的先進文化影響和引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
3.兼容性
“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的兼容性首先表現在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結合上。
“遠親不如近鄰,中國同中亞國家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習近平,2013)。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理念,是以締造一個共同富裕、生態平衡、全面繁榮的新區域為目的,營造一個人類生存發展的美好家園,體現了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結合。
沒有對未來的理想,就無法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而脫離現實的理想是空想,缺乏達到理想的橋梁。“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尋求在現實生活和現實社會中把二者結合起來,把現代文明帶向一個更高的境界。古絲綢之路是以豐厚的中華文化為底蘊的,而中華文化一向以形成完美人格為理想,也一向以世界大同為歸宿,尋求理想人格與理想社會的完美統一。盡管在不同時代這種傳統的理想會有不同的時代內容,但都同現實的歷史使命聯系在一起,踏實地付諸于行動。
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結合不是空想。從科技的角度講,科學技術、交通通訊、衛星電視、信息網絡的新發展正在全球范圍內打破一切界限和阻隔,將整個地球縮小成了一個小小“地球村”,將全人類聯系成了一個“聯合體”。從經濟的角度講,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生產力諸要素正在沿現代絲綢之路流動擴張,世界各民族創造的優秀思想文化和精神產品正在沿路各民族之間相互傳播,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結合已經有了堅實的基礎。
“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的兼容性還表現在不同文化的互補上。從文化間的相互作用看,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可能獨立存在,而是和其他文化一起相互借鑒、相互促進和發展的。中國文化是世界三大文化類型之一,對世界文化產生過重大影響,為人類文明與進步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同時,在中華文化的發展中,特別是在中國近代文化的發展史上,中華文化也有面向世界文化的選擇,極大地影響和推進了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
“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功能
1.沿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
“絲綢之路經濟帶”蘊含的創新理念將成為促進沿線國家經濟的良性發展的新動力。因為適合于高科技生產力發展的現代絲綢之路,把全球作為自身全面發展的活動舞臺,從而將會促進世界范圍資本輸出的急劇增長,欠發達國家將充分利用現代絲綢之路這一國際貿易通道由過去對抗發達國家的資本輸出而變為在主權獨立的原則下,敞開國門、改善投資環境,通過國際貿易通道主動招商引資,使國際資本逐步從投資飽和地區轉向投資饑餓地區,不斷地趨向于均衡發展。由于科技革命的推動、世界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國際新秩序的形成,世界政治經濟集團的多極化,從長遠發展演變來看,是走向全球化的必經之路,世界事務由少數國家主宰的現象是不可能永存的,這將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絲綢之路經濟帶”蘊含的創新理念還成為促進沿線國家政治民主的進一步發展的新動力。在科技革命持續強勁的推動下,陸橋經濟的成長與完善,強化了社會全面現代化的物質基礎。與此同時,與經濟基礎相適應還將引起國際性社會調整與改革的浪潮。這是同人類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與經濟變革范圍的擴大相伴隨而興起的一種社會運動,它將對沿線國家的社會關系以至思想觀念產生新的巨大沖擊,從而對世界范圍不同政治力量的對比、不同社會制度之間的關系產生前所未遇的重大影響。“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適應了科技革命發展的需要,它將推動人類社會在相適應的社會調整與改革的整合中審時度勢、在創造性的探索中前進。
“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的創新理念對沿線國家現代化的重大影響以及所起的推動作用,還將強有力地推進科技主義與人文主義精神的結合。當今世界的民族矛盾、領土爭端、宗教分歧,乃至軍事沖突,除了通常的政治與經濟原因之外,也大多帶上了深刻的文化原因。科技主義與人文精神的分道揚鑣,使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一再找到滋生的土壤,深刻地表現出近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病態。人類進入有文字歷史的文明時代,英國劍橋大學丹尼爾教授認為有六大文明,傳統文明都是受自然條件限制的地域性、區域性文化,“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以交通運輸通道為主的帶狀文化,它的建設過程,將是對沿線文明的整合過程,是學習、繼承、累積,并從其他民族借取聚合成一個新的、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文化。“我們愿同各國在雙邊和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加強互信、深化合作,合力打擊‘三股勢力’、販毒、跨國有組織犯罪,為地區經濟發展和人民安居樂業創造良好環境” (習近平,2013)。
2.沿線國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
現代絲綢之路的形成是科技發展的結果,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所處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科技發展的負外部性的突出表現出來:生態遭到嚴重破壞,環境遭到空前污染,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酸雨蔓延,森林銳減,土地荒漠化,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嚴重,大氣污染肆虐,固體廢棄物成災,等等。環境問題,已經對人類提出了十分嚴峻的挑戰,這是涉及人類能否在地球上繼續生存、繼續發展的挑戰,人類不能回避,更不能聽之任之,漠然對待。
絲綢之路文化中所蘊含的生態與環境意識,為解決發展與環境的矛盾、實現人、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即使在科學技術不甚發達的年代,中華傳統哲學就十分注重人對自然的尊重和愛護,如著名的“天人合一”論等。中國古代的思想家,無論儒或道,都把人放在天地萬物之中來看,認為人是天地所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古代思想家在對待自然的態度上是合理的,為我們指出了正確的方向,但限于當時的經濟發展程度和科學技術水平,他們還不可能指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途徑和手段。中華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實現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將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3.沿線國家文化交流的新提升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將促進沿線國家文化的開放交流。在信息交流手段高度發達的今天,多元文化的交流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容易、更加頻繁。它要求在文化交流中,不同文化之間要相互解讀,不同的文化主體,要以各自自身作為參照系來觀照對方、評價對方。要克服民族或種族偏見,就要有開放的心態,作設身處地的理解,避免誤讀、取長補短,促進成功的文化交流。
多元文化之間的相互誤讀,是發生文化碰撞、沖突的一種認識上常見的原因,徒增文化交流的障礙。目前所存在的所謂文明沖突,往往帶有濃烈的政治色彩,是推行強權政治與反霸權的國際斗爭的曲折表現,它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文化選擇是有根本區別的。文化的碰撞不同于勢力的較量,它總是以人類理性所達到的高度作為尺度,去審視不同類型的文化,吸收其先進的、合理的、積極的成分,排拒其落后的、荒謬的、消極的成分。“我們要堅持世代友好,做和諧和睦的好鄰居;我們要堅定相互支持,做真誠互信的好朋友;我們要大力加強務實合作,做互利共贏的好伙伴;我們要以更寬的胸襟、更廣的視野拓展區域合作,共創新的輝煌”(習近平,2013) 。“絲綢之路經濟帶”體現的這個文化理念必然會引發現代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優秀文化的整合與會通,實現沿線國家文化開放交流的新提升。
另外,古絲綢之路發展史告訴人們,科學、技術、文化藝術也是沿著交通線發展的,因而,人類社會迄今所創造的科學、技術、文化、藝術成果絕大部分都集中在江河、海岸地帶,即使現今湮沒在荒漠中的古文明,也無不是后來自然變遷所致。因此,沿橋地帶將是科技文化帶,先進文明將沿著現代絲綢之路延伸擴散,這樣,“絲綢之路經濟帶”最終將成為科技、文化發達地區。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