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夢想垂青勇于探索的人們。vLm大陸橋物流聯盟
眾所周知,要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就離不開新歐亞大陸橋。新歐亞大陸橋被稱為“新絲綢之路”,它是連接歐洲與亞洲兩側運輸的鐵路線,是目前亞歐大陸東西最為便捷的通道。vLm大陸橋物流聯盟
雖然這條通道從1992年開始就已經開始投入國際集裝箱運營,但長期以來在歐亞經貿往來中只占很小的份額,業界用“通而不暢”來形容新歐亞大陸橋。西安市副市長、西安國際港務區黨工委書記韓松認為,制約新歐亞大陸橋發展的最主要因素,是硬件上的不匹配、不兼容,導致貨物在運輸過程里不得不換裝三次,成本大大增加,成為制約新歐亞大陸橋發展最嚴重的掣肘。另外,口岸通關的便利性、鐵路運力緊張造成的貨物滯留,以及距離長、運輸環節多、不確定因素多等,都給貨物運輸帶來了極大的麻煩。
韓松認為,解決新歐亞大陸橋“通而不暢”的問題,需要沿橋各國家和地區的共同關注與共同努力,建立起新歐亞大陸橋上暢通有效的國際貿易新秩序,使中國對外開放戰略實現“華麗轉身”。在“2011新筑歐亞大陸橋——重走絲綢之路”活動后,西安國際港務區形成了《以國家戰略推動建設新歐亞大陸橋經濟新秩序》的研究報告,以大量的實例、數據,對新歐亞大陸橋的運輸時間、距離、成本、安全、輻射優勢和運營現狀、發展癥結等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并就促進新歐亞大陸橋暢通提出了幾點建議。
在制度建設方面,建立新歐亞大陸橋國際協調機制,通過設立由沿橋國家特別是中亞國家參加的、高層次的“新歐亞大陸橋國際運輸協調委員會”,為沿橋國家、國際組織和地區之間相互溝通和協商提供交流平臺,協調解決各種問題,監督政策執行。
在通關機制方面,沿橋各國家和地區高度重視新歐亞大陸橋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在保障貨物安全的前提下,不斷提升通關效率,希望海關總署有關部門能夠積極協調沿途國家海關,為西安通過歐亞大陸橋運往各國的貨物提供通關便利,實現“屬地報關、一關到底”。
在設施建設方面,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提高鐵路運力和口岸換裝能力,盡快統一沿橋國家鐵路主干線軌距標準,加快沿橋國家和地區的物流信息化建設,以使中國開往中亞、歐洲的國際貨運班列真正實現穩定、可靠、快速運行。
隨著西安綜合保稅區的封關運營,陜西和西安全力打造的“中國內陸港”已經基本成型并開始發揮作用。接下來,西安國際港務區將對中國內陸港的功能進行再次升級和拓展——年內開通“新絲路”國際貨運班列。西安國際港務區國際物流樞紐中心功能的充分發揮和 “新絲路”國際貨運班列的運營,將進一步強化西安作為新歐亞大陸橋重要城市的地位和絲綢之路經濟帶起點的引領作用,為國家向西開放戰略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服務,擔當起中國與中亞各國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引擎。在這臺引擎的帶動下,陜西、西安的經濟增長模式、產業布局模式、要素集聚模式、基礎設施發展模式都將不斷提升,新歐亞大陸橋的物流合作必將更加密切,沿橋國家和地區人民重塑絲綢之路輝煌盛世的夢想也會早日實現。
目前,“新絲路”班列的前期調研已經基本完成,這項工作已經進入緊張的倒計時階段,預計今年年底正式開通運行。“新絲路”國際貨運班列的開通,將進一步發揮陜西的交通優勢,暢通西安至中亞的國際貨運鐵路物流通道,為加強新歐亞大陸橋沿橋各國與關天經濟區的區域合作構建新的橋梁,為把陜西建設成為國家向西開放的橋頭堡和國際物流集散地,積極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韓松表示,在國家下一步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經濟貿易合作和互聯互通方面,西安國際港務區有責任、有能力,也有信心發揮積極的作用。今年年底就要開通的國際貨運班列,可以說恰逢其時,為國家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先做出一點探索,積累經驗。
更為重要的是,西安國際港務區踐行的是引領西部探索內陸地區發展的實踐,探索出了一條內陸地區開發開放的新道路、新模式。“西安港”不僅實現了進出口物流的大通暢,而且通過區域合作,實現內陸經濟與沿海經濟的深度攜手,并最終推動合作各方經濟發展的大通關,帶動區域經濟全面發展。
這就是西安國際港務區開創的“內陸港模式”,事實已經證明它是成功的,而且是可復制的,“內陸港模式”在中國西部地區對外開放中起到示范作用,將為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國家平衡東西部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記者 王榮忠 通訊員 劉洋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