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港口鐵路建設是作為港口實行水鐵聯運的重要集疏運通道,由于具備快速、安全、運能大、成本低等突出優勢,對于提高港口集疏能力、延伸港口服務范圍、促進港口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加強港口鐵路的設計,使其適應港口運量的特點,同時做好與路網和港口總體規劃的有機結合是非常必要的。Ww0大陸橋物流聯盟
關鍵詞:港口、港口鐵路、集疏運、水鐵聯運Ww0大陸橋物流聯盟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概述
港口是水路、公路、鐵路、管道運輸的交匯點,共同形成了以港口為中心的集疏運網絡。隨著世界范圍內國際貿易的擴展,港口服務功能向多元化發展,而具備暢通無阻的集疏運,就能直接影響我國各港口吞吐量的發展。因此,集疏運環節是控制港口物流服務效率與效益的關鍵因素之一。港口鐵路建設是作為港口實行水鐵聯運的重要集疏運通道,由于具備快速、安全、運能大、成本低等突出優勢,對于提高港口集疏能力、延伸港口服務范圍、促進港口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港口鐵路的設計應從建設方案、接軌方案、車站布置方案及線路走向方案等方面綜合分析。
2、港口鐵路設計的一般原則
港口鐵路應根據運量、流向、貨種、運輸組織、地形、進線條件等進行設計,并能滿足港口平面布置及裝卸工藝要求,正確處理近期和遠期的關系,留有發展余地。設計中要進行多種方案比選,選擇技術先進、布置合理、便利運輸、節省投資和降低運營成本的設計方案。與路網鐵路的接軌站盡量靠近港區。而且選線和線路布置應避免貨物的迂回和折返運輸,還要減少鐵路、道路的相互干擾。
3、功能和定位
港口鐵路主要為港區及臨港工業集疏運服務,是港區和臨港工業的重要后方通道。既不同于國鐵干線,也不同于一般的專用線,對于形成大能力快速鐵路通道,提高港口集疏運能力,促進港口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港口鐵路主要滿足港口及臨港工業貨物運輸的需要,且對速度的要求不高,故港口鐵路一般為貨運鐵路。
4、港口鐵路的運輸特征及作業
港口是水陸聯運的樞紐,是鐵路、公路、遠洋或內河運輸的匯集點,它的運輸特點是要在短時間內將大量貨物裝船或卸船,以加速車船的周轉,港口鐵路主要作業如下:
4.1港口輸出貨物
接入鐵路到達港口的列車;按貨物的去向(碼頭、倉庫或堆場)進行車輛分類;將車輛送至碼頭線直接將貨物裝至船內,或卸在后方倉庫、堆場內保管整理,再運至前方倉庫、堆場裝船。
4.2港口輸入貨物
分送空車至各裝車點(碼頭、倉庫或堆場);將在船上或碼頭、倉庫和堆場待裝的貨物裝車;將裝完的車輛取出編組發出。
5、港口鐵路的組成及總圖布置
港口鐵路的總圖布置主要取決于港址的選擇,一般是港址確定后,鐵路及其他運輸工具與之相配合,其總圖布置既應滿足港口總圖布置及港外鐵路網的合理布局,還應與鐵路裝卸作業過程相協調,與城市規劃密切配合,滿足消防、環保要求,并使港口鐵路分期工程與港口的分期工程相適應。
5.1港口鐵路的組成
吞吐量較大的港口,其鐵路設備由港灣站、港口站、港區車場、碼頭線及貨物裝卸線組成,在作業量不大,且距路網的編組站或區段站較近時,亦可不設港灣站,而由編組站或區段站兼辦港灣站的作業。如港口吞吐量較小,貨物品種單一,且港口距離港灣站較近時,也可不設港口站,而由港灣站兼辦港口站的作業。
5.2港口鐵路總圖布置
港口鐵路按其組成的各部分的配列位置,一般可分為縱列式、混合式和橫列式3類。
5.2.1縱列式
港灣站、港口站、港區車場、碼頭線縱列配置。
這種布置形式一般應優先采用,它的優點為車輛取送可順序進行,無迂回折返行程,車站咽喉區負擔平衡,各車場調車作業互不干擾,能力較大。缺點為需要場地較長。
在我國一些專業港口如煤港,目前大多采用環線和翻車機卸車,此種布置圖型具有明顯的流水作業特點,作業能力及作業效果均有較大提高,而且占用場地不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我國專業性港口的發展趨勢。
5.2.2混合式
港灣站與港區車場縱列配置,港區車場與碼頭線混合配置,其優點為港灣站與港區車場間的作業可順序進行,無折返行程。其缺點是港灣站、港區車場向非順序排列的碼頭線取送車時,其交叉干擾較大。
5.2.3橫列式
港灣站、港區車場和碼頭線橫列配置。它的優點是需要場地短,缺點是車輛的取送有折返行程,車站咽喉區交叉干擾較大,一般不宜采用,僅在編組作業量較小且地形受限時采用。
6、我國集裝箱運輸水鐵聯運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大陸港口集裝箱運輸主要依靠公路,其次是水路,鐵路運輸僅占很小的份額,許多港口還未有實質性的起步。與發達國家有很大的差距。制約水路與鐵路集裝箱聯運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1)貨物流向不均衡、缺乏鐵路、港口、船公司、貨主及代理等個環節的協調聯動機制、價格不明顯;
(2)水運與鐵運的運載設備及集裝箱技術標準不一致,鐵路缺乏相應的場站和裝卸設備;
?。?)鐵路與集裝箱港區沒有實現轉運對接,鐵路運輸的體制機制不夠開放,市場化程度有待提高,鐵路與其他運輸方式的協調不夠,未能有效形成多種運輸方式有機結合的運輸體系。
(4)在信息系統方面,雖然鐵路部門建有自己獨立的運輸管理信息系統(TMlS),但該系統完全是一個內部管理系統,沒有為其他運輸環節或用戶留有接口,客戶很難查詢途中集裝箱位置,不能進行實時跟蹤,這與現代物流發展所要求的為客戶提供信息跟蹤、查詢和傳輸服務相比,差距較大。
水鐵難聯運將嚴重影響港口和鐵路作用的發揮,制約內陸腹地經濟發展,加劇公路運輸壓力,也不利于降低貨物運輸成本和保護大氣環境以及運輸安全。
7、港口鐵路中加強水鐵聯運設計的想法
(1) 增加鐵路在集裝箱運輸中的市場份額,應該加強前期集裝箱運輸的規劃工作。對集裝箱運量較大的港口應充分利用港口既有堆場、鐵路專用線和裝卸機具等設施規劃集裝箱港站,使港口集裝箱通過鐵路集疏運這一運輸方式的優勢充分顯示出來,提高鐵路吸引箱源和貨源的能力,發揮鐵路在綜合物流鏈中的骨干作用。
?。?)大宗貨物宜組織直達、重載列車,在國鐵干線大宗貨物重載化已成發展趨勢。因此,港前編組站和分區車場及港口鐵路干線規劃要考慮整列到發、重載運輸要求,減少增減軸和解體編組作業,減少中間環節,加速機車車輛周轉,節省停時,使運輸作業流程順暢,提高運輸組織效率。
?。?)大力推進鐵路技術改造,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快鐵路列車和集裝箱裝載設備的技術標準與水運標準的接軌,增加鐵路場站建設和相應的吊裝設備投入,提高鐵路裝卸效率,降低水鐵聯運的轉運成本。
?。?)加強鐵路與港口之間集裝箱電子數據交換系統設計, 在目前鐵路快運信息系統的基礎上通過增加適應其他運輸方式的功能模塊, 形成一個具有網上訂倉、網上交易、網上查詢、運輸方案咨詢、個性化服務、倉儲管理、電子支付、代理商管理等功能一體化的水鐵聯運電子商務平臺。
8、結束語
實施水鐵聯運,做大物流業,是保持國民經濟繼續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的需要,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所提出的客觀要求,也是把握競爭優勢的有效方式,是經濟持續發展的有效戰略選擇。港口鐵路建設是作為港口實行水鐵聯運重要集疏運通道,港口鐵路的設計要適應港口運量的特點,同時做好與路網和港口總體規劃的有機結合,在統一的規劃指導下分步實施。
參考文獻:
[1]鐵路工程設計技術手冊《站場及樞紐》;
[2]《海港總平面設計規范》。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