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亞歐大陸橋東起我國以連云港港為主的東方橋頭堡群,經隴海、蘭新線由阿拉山口出境,在中亞分三路通往歐洲,到達荷蘭的鹿特丹、比利時的安特衛普等港口,全長10900公里左右,輻射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新亞歐大陸橋是沿橋國家和亞歐經濟貿易交流的便捷大通道,自開通運營以來已整整20年,期間取得了顯著成就,同時也出現一些制約因素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展望未來,新亞歐大陸橋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需要采取系列措施,推進亞歐大陸橋發展,實現沿橋國家的互利共贏。ZBC大陸橋物流聯盟
新亞歐大陸橋發展現狀ZBC大陸橋物流聯盟
1.大陸橋發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新亞歐大陸橋自1992年開通運營以來,已運營整整20周年。在沿橋各國的共同努力下、特別是在中國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新亞歐大陸橋得以快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大陸橋改善了中國與歐洲之間的運輸條件,多元化運輸格局已經形成。目前,在我國境內已經形成東橋頭堡以連云港為主,北有青島、天津、大連,南有上海、寧波、廣州等多橋頭堡,西有阿拉山口、二連及滿洲里等多口岸組成的陸橋通道,大大縮短了中國與世界大市場的距離。依托大陸橋多元化的運輸格局,我國先后開行了多趟直通歐洲的集裝箱試驗班列,2011年開行的重慶至歐洲的“渝新歐”班列也已基本實現常態化運行,有效改善了我國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區參與國際貿易的運輸條件。
(2)大陸橋溝通了亞太地區與歐洲的交流與聯系,密切了亞歐的經貿往來。新亞歐大陸橋是當今世界連接亞歐大陸的便捷通道,連接的亞洲與歐洲的國家和地區達30余個,占世界國家數的22%;沿線居住人口22億,占世界人口的36%。大陸橋在中國境內橫貫10個省區,沿線地區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37%,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34.93%。以陸橋為紐帶,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日益加強,對促進陸橋經濟走廊的形成、擴大亞太地區與歐洲的經貿合作、促進亞歐經濟的發展與繁榮發揮了積極作用。
(3)大陸橋推動了亞歐貿易往來,國際運輸業務增長迅速。不僅已有日韓、中亞、俄德等14個國家和地區參與了新亞歐大陸橋國際運輸,實現了由開通時的單向西行,到東西雙向運行;而且,通過發展鐵路過境集裝箱運輸業務,在日韓、東南亞、北美等國家和地區與中亞國家之間形成了較為穩定的貿易和運輸關系,建立了亞歐大陸橋經濟貿易、物流運輸的品牌。“十一五”期間,亞歐大陸橋過境運輸總量達62.7萬標箱,年均增長54.9%,不但對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對推動我國西部地區參與國際經濟貿易,打通對外連接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2.大陸橋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
新亞歐大陸橋已運營20年,無論是基礎設施硬件建設,還是口岸環境改善等諸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與亞歐大陸橋次區域經貿合作要求相比,依然面臨諸多挑戰。
(1)大陸橋運輸能力不足,硬件建設滯后。自1992年新亞歐大陸橋開通后,貨運量和貨物周轉量幾乎呈直線上升,但與之匹配的硬件建設卻發展緩慢,鐵路運力緊張,嚴重阻礙了大陸橋作用的發揮,直接影響到其通行能力和運輸效率。一是大陸橋物流費用偏高,不利于與西伯利亞大陸橋的競爭。二是鐵路車皮計劃不足,貨物發運得不到保證。三是大陸橋運輸中的“返空”問題日益加劇,國家補貼政策難以落實。四是大陸橋沿線通道物流信息平臺建設滯后,客戶物流跟蹤信息不暢。五是大陸橋沿線鐵路軌距不一,邊境口岸貨物過境換裝速度、過貨能力嚴重不足。
(2)大陸橋協調機制不暢,運輸效率低下。目前,新亞歐大陸橋沿線上“關卡林立,障礙重重”,缺乏統一的國際商貿、物流集團,大陸橋相關國家、國際組織和部門之間也缺乏相互溝通和協商的交流平臺,導致大陸橋沿線各國鐵路、口岸等多個環節和政府、托運人、鐵路承運人、大陸橋經營人等在實際運行中各顧自身利益,缺乏有效溝通與協調,嚴重影響了大陸橋的運輸效率。
(3)大陸橋合作意識不強,缺乏有效統籌。隨著大陸橋效應的日益顯現,路橋沿線各地都大打路橋品牌,爭做陸橋橋頭堡或大陸橋上的樞紐城市,但是卻缺少實際行動,大都沒有出臺實質性的扶持政策。即使采取了相關推動政策和措施,也多存有本位主義,缺少交流與合作,整體發展遲緩。
新亞歐大陸橋面臨難得的歷史性發展機遇
1.大陸橋發展在我國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
首先,從國內區域發展戰略格局看,亞歐大陸橋中國段的隴海-蘭新線與長江流域和沿海地區共同構成了我國“π”字形發展戰略大格局;而且,陸橋通道還是我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的重要一軸,未來將成為國家經濟重要增長點之一。
其次,從對外開放形勢看,“十二五”規劃提出我國未來將擴大內陸開放,加快沿邊開放,形成全方位開放的戰略格局。而且目前中國與三大經濟體(歐盟、日本、美國)的經貿交流也已處于高位,深化與亞洲大陸內陸地區的經貿聯系與發展無疑將成為我國開放戰略的重點之一。
再者,從全球戰略格局看,提高亞洲大陸內陸地區發展水平,既是本地區發展利益所在,也是全球發展的重要一環。大陸橋發展是適應盡快開發歐亞大陸內陸區域豐富資源的要求,有助于逐步開發歐亞大陸潛在的巨大市場,并適應歐亞內陸國家優勢互補的現實條件。
2.沿線運輸需求增長為大陸橋發展帶來廣闊市場空間
新亞歐大陸橋國際貨物運輸逐年增長,目前中哈口岸年過貨量持續穩定在1500萬噸以上,進出口集裝箱量逐年創出新高,2011年達到29萬標箱。在多種因素的共同帶動下,大陸橋沿線集裝箱運輸需求快速增長,無疑將為陸橋發展帶來廣闊的市場空間。
一方面,在全球金融危機下,中日韓都已將中亞及歐洲內陸地區作為新的經貿市場,大陸橋作為其經貿聯系的便捷大通道,將承擔著主要的適箱貨物運輸,由此將推動我國大陸橋國際過境集裝箱的迅速增加。另一方面,隨著我國沿海經濟升級換代,將加快產業向中西部轉移,而內陸地區生產的商品主要集中在適箱率較高的件雜貨類,采用集裝箱運輸既便捷又節省成本,由此將帶動大陸橋國內集裝箱需求的快速增加。
3.鐵路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為大陸橋發展形成支撐
我國鐵路能力緊張局面正逐步緩解。一方面鐵路總體規模加快發展,截至2012年,我國鐵路營業總里程已達9.8萬公里。另一方面客運專線的相繼建成釋放了較大運能,截至2012年,中國客運專線營業里程達到9300公里,在建約1.6萬公里。整體看,到“十二五”期末,我國將走出多年來鐵路運能緊張帶來的壓車、供給不足的局面,供需狀況將有較大改善。
就新亞歐大陸橋而言,在中國鐵路“十二五”規劃中,新亞歐大陸橋主通道隴海、蘭新鐵路的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將形成一條客貨分線,全線電氣化、雙線以上的大能力通道;除主通道外,輔助通道(哈密~臨河鐵路、蘭州~重慶鐵路、霍爾果斯鐵路口岸)也在建設中,基礎設施的改善為吸引更多的貨源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外,鐵路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將推進多元投資和經營的市場化進程,而且鐵路部門考核機制也將加快調整,加上內陸港的加快建設和發展,無不為鐵路集裝箱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4.國家積極推動海鐵聯運為大陸橋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海鐵聯運對于優化運輸資源配置,充分發揮鐵路和海運優勢,提高運輸效率和效益,擴展鐵路運輸市場空間,形成鐵路運輸新的增長點意義重大。而集裝箱海鐵聯運是我國物流業最具市場潛力的增長點之一。目前,我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中,海鐵聯運僅占2.6%左右,而發達國家比例通常在20%~25%;美國有的公司達到49%,法國達到40%,英國達30%;就連發展中國家印度也達到35%。表明中國鐵路集裝箱還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為推進鐵水聯運發展,我國交通運輸部與鐵道部聯合簽署了《關于共同推進鐵水聯運發展合作協議》,為此,鐵路集裝箱發展將進入加快發展階段。目前,我國鐵路實際辦理集裝箱業務的車站有600個,根據鐵道部發展規劃,未來將形成以18個集裝箱中心站、40個專辦站為結點、100個代辦站為喂給,班列線為通道,輻射全國的鐵路集裝箱運輸支撐體系。
5.機制建設逐步完善為大陸橋發展帶來光明前景
政府和企業的國際合作是大陸橋運輸的主旋律。目前,在國家和地區間的高度重視下,亞歐大陸橋合作交流日趨頻繁。不但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烏克蘭、拉脫維亞、荷蘭等獨聯體國家和歐洲國家始終持積極的合作態度,而且還吸引了日本、韓國、東南亞各國、一些大洋洲國家和中國的臺灣、港澳地區。
國際的良好合作機制使得大陸橋建設已成為國際共識。例如,中亞五國簽署《經濟合作組織過境交通框架協議》;中德俄三國鐵道部部長簽署合作備忘錄,要大力發展中國到德國的亞歐大陸橋通道;中國、立陶宛、白俄羅斯也提出構建“東西方(亞歐)交通走廊”。陸橋沿線各國的經貿需求正成為相互深化合作的動力,推動陸橋沿線機制建設的不斷完善。
推進新亞歐大陸橋發展的建議
1.深化協調機制研究,加快建立內外部多層次協調機制
以推動國際互利共贏為目標,總結經驗,深化協調機制研究,加快建立內外部多層次協調機制,是加快亞歐大陸橋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
一是為簡化程序、發展全程多式聯運,建議建立亞歐大陸橋運輸的多邊合作協調機制,包括各國海關及檢驗檢疫部門在內定期組織召開協商會,協調各國的利益,發展全橋統一的多式聯運,為客戶提供無障礙運輸。
二是為加強溝通、定期協商,建議建立國際的、由沿橋國家參加的新亞歐大陸橋運輸委員會,形成常態化的工作班子,隨時落實和解決運輸中出現的具體問題。
三是為促進新亞歐大陸橋國際運輸的發展,建議對新亞歐大陸橋國際運輸的代理、通關、鐵路運輸計劃、投資等制定管理辦法。使經營單位有章可循,可以促進和規范大陸橋國際運輸的發展。
2.推動海鐵聯運發展,積極推進鐵路集裝箱運輸系統建設
近年來,海鐵聯運在中國物流運輸業中呈現迅猛發展的態勢,展現出了其獨特的優勢。油價高企、產業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以及內陸無水港的發展等都為陸橋集裝箱運輸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未來大陸橋應大力發展和推動鐵路集裝箱運輸。
雖然集裝箱運輸市場的培育需要一個過程,應堅持市場化運作的理念,但政府的支持也是重要的因素,應加強基礎設施(如雙層集裝箱通道、集裝箱專用車皮等)建設,并著手相關改善的政策措施研究。建議隨鐵路能力和市場需求狀況、鐵路體制改革,以及經營理念的改善,推進鐵路集裝箱運輸系統的建設,大力發展海鐵聯運。
3.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改善大陸橋物流條件
針對當前亞歐大陸橋運力不足、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問題,建議加大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鐵路運力,新亞歐大陸橋全線統一采用標準軌道;同時加快沿線國際物流信息化體系建設,改善服務水平。
首先,要加快鐵路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大陸橋既有干線運輸能力,并加快開辟新的通道,如對開辟霍爾果斯、喀什通道給予政策等支持,以緩解阿拉山口的壓力。其次,加強陸橋沿線通道物流信息平臺建設。提高新亞歐大陸橋運輸信息服務水平和競爭力。再者,提升我國對外投資與援助水平,承擔更大國際責任與義務。結合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開發,擴大經濟援助計劃,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
4.完善國際通道網絡,打造互利共贏的國際黃金大通道
為真正把新亞歐大陸橋打造成一條貫穿歐亞大陸、互利共贏的友誼之橋,發展我國與俄羅斯、中亞等國家的貿易,加強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建議重點加強口岸基礎設施的完善和鐵路運輸設備的改進,加強與過境國家口岸的協調,提高有效運輸能力,進一步完善面向俄羅斯和中亞國家的國際通道網絡。
具體而言,一是擴充現有鐵路口岸能力,并新建幾個鐵路口岸(如霍爾果斯口岸),完善東北亞走廊的通關能力;二是強化中蒙鐵路通道,積極支持或有條件參與扎門烏德至蘇赫巴托爾的中蒙鐵路復線建設、蒙古東方省喬巴山至中國內蒙古阿爾山鐵路建設;三是做好精伊霍鐵路與哈薩克斯坦的鐵路銜接的系列工作;四是加快開發更加便捷的先進換軌技術;五是在國內鐵路運輸組織中,努力增加對新疆的車皮排空;六是擇機推動中吉烏鐵路建設。(作者單位: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