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斯坦經濟發展對國內需求增長的影響
2013-07-21 18:20:50
Landbridge平臺
編輯:喬夫 網址:www.blh621.com
從1999年以來,哈薩克斯坦經濟開始高速增長,不僅為本國社會帶來了巨大發展,而且提高了對外資的吸引力,其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都在中亞地區獨占鰲頭。本文將就十余年來哈經濟發展的動因、對哈國內需求增長的影響,以及哈經濟增長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續性進行探討。
一、 哈薩克斯坦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因
1999年-2010年,哈薩克斯坦的國內生產總值,以本幣現價計算增長逾10倍,實際產出增長了250%。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年增長率為21.9%,絕對值增長逾8倍。在這一指標上,哈薩克斯坦位列獨聯體國家第三位,僅次于俄羅斯和白俄羅斯。此外,盡管某些年份通貨膨脹率較高、銀行存款為負利率,但在這十余年間,哈薩克斯坦的居民銀行存款仍增長40倍。快速增長的出口進賬使得一系列關于支持本國企業界、改善國內經營環境、降低稅收水平的國家規劃得以實施。其中包括實現了關于建立國家基金的想法,截至2012年5月,該基金數額已超過510億美元,占前一年國內生產總值數額的27%以上。
哈薩克斯坦經濟在過去12年間高速發展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世界能源需求增長帶來的石油價格持續增長。2011年,石油在哈薩克斯坦出口結構中的占比超過62%。在2000-2010年間,在考慮到油價在2008-2009年間大幅下跌41.3%、世界能源需求嚴重縮水的情況下,哈出口石油合同價格的年均增幅仍然超過19.5%,石油出口量的年均增幅仍達29%。這些原因不僅保證了哈薩克斯坦大量出口進賬的大幅增長,鞏固了宏觀經濟的穩定發展,而且保證了哈國家主權獨立自主,還提高了國際金融市場對其投資興趣。
而保證哈薩克斯坦經濟高速發展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大量外來資金的流入。在2000-2011年間,哈薩克斯坦的外債從126.85億美元提高到1238.48億美元,增長了僅10倍。在堅戈匯率相對穩定的情況下,銀行貸款在2007年曾在外債結構中占47.4%。在原材料出口帶來進賬的同時,銀行貸款極大地推動了國內需求的擴大。在2000年、2004年和2007年,銀行貸款分別保證了11.5%、27.7%和60.5%的國內需求。
從2004年起,提供給非金融行業的銀行貸款總額就超過了企業和居民存款的數額。從2000年到2007年,哈薩克斯坦非金融行業貸款在名義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從10.6%提高到56.5%。僅在2006年一年之中,銀行體系的資產就增長了96.5%,將近翻了一番,達到11.7萬億堅戈。
在2001-2007年間,哈薩克斯坦銀行體系的資產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其名義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不過與此同時,還伴隨著以下過程:
-銀行信貸質量的惡化,從2001年到2009年,銀行不良貸款的占比從30.9%增長到74.6%;
-從2002-2007年,銀行外債總額增長了32.7倍,達到460億美元;
-在2007-2008年間,銀行體系深陷流動性短缺危機,依靠國家基金的資金方才解困。
在這十余年里,哈薩克斯坦的銀行體系不僅是為消費信貸提供融資,而且是除了能夠通過上市、發行債券在世界金融市場上獲得資金的大型采礦和服務企業以外的大多數企業唯一的融資來源。融資方式的局限性和銀行貸款逐漸進入企業界,帶來的主要后果就是,大部分企業在開展自身業務時,目標僅在于加快資金流轉、降低稅收基礎,在實施長期投資計劃時也只能依靠短期的、每年再融資的銀行貸款。這就導致如建筑業等行業的最優先事項,往往就成了必須維持一定規模的資金流,要既能保證支付銀行貸款服務,還要保證經營商獲得一定額度的利潤,而為了達到此目標,企業往往就依靠降低稅基,以及減少自有資本。在金融危機到來的時候,哈薩克斯坦企業都擁有極高的銀行貸款、極不透明的賬目、極少的自有資本,結果就是難以很快找到可替代的融資來源。
銀行停止再融資帶來的結果就是哈薩克斯坦企業界的大規模衰退,從而反過來導致銀行的大規模信貸質量的惡化。在過去三年縮減對外融資規模后,信貸的不良質量目前已成為妨礙哈薩克斯坦銀行業發展的主要問題。盡管哈薩克央行已采取措施,試圖將部分不良信貸成批劃歸其建立的問題資產基金,但這個問題目前有待解決。
2001-2010年間,哈薩克斯坦經濟快速發展,年均增幅達8.3%。其中,工業產值年均增長逾6.6%,而實際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逾10.5%,是工業產值增速的1.6倍。這樣,國內生產無法完全滿足國內的需求,就導致了2004-2007年間哈進口額年均增長33.6%,而且導致了市場價格的上漲,2007年通脹的官方數據就達18.8%。
所以,在過去十余年間,哈薩克斯坦的經濟發展還是有賴國內需求的增長,通過內需增長促進國內生產,并保證面臨外來負面影響和金融動蕩時的經濟穩定。這種經濟發展模式并非獨特,但其效率尚可,只是這些年來,該模式在哈仍未穩定,于是刺激了進口的增長,并且經濟仍會受到外來震蕩的干擾。
二、 2001-2007年哈薩克斯坦國內需求增長的結構
在經濟學中,國內需求被定義為:在一定時期內居民用于消費和積蓄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
通過分析得知,從2005年到2007年,哈薩克斯坦國內貨幣總量翻了一番多,從2.06萬億堅戈增長到4.6萬億堅戈。日益增長的國內需求帶來了消費的增長,而消費中超過三分之一是依靠進口來補償。2001-2007年間,內需增長逾55%依賴于進口價格增長,僅11%由于國內生產增長。也就是說,國內需求的增長,超過50%是由于市場價格上漲,而三分之一是由于進口額增長。
國內生產的價格上漲是由于哈薩克斯坦企業為了繳納高額事務性費用而將產品標價過高,從而從最終消費者身上賺取高額的毛利。在貿易行業中,銷售商的毛利率達50%以上。2006-2007年間,進口食品價格飛漲24%為通脹埋下伏筆。而這些因素最終導致消費市場過熱,通貨膨脹率在2007年達到18.8%,2008年達到9.4%。
三、 2008-2011年哈薩克斯坦國內需求增長的結構
2008年,石油價格的急劇下跌,及其后收支平衡的惡化,致使哈薩克斯坦政府不得不在2009年初實行堅戈貶值。堅戈貶值對主要的出口商帶來了益處,并且降低了國家黃金(1295.60,11.40,0.89%)儲備的消耗速度,不過導致經濟增速未能維持。
此前發展迅猛的銀行體系,在2007年遭遇了流動性危機,在政府干預和二級銀行債務重組后,情況達到最嚴重程度。不過,如果說哈薩克斯坦銀行體系已經最終克服2012年的金融危機還為時尚早,因為一大批銀行目前仍處于危機狀況,而BTA銀行未來的債務重組,可能還需要進一步投入政府資金。
最終消費商品在進口結構中的比例從2008年的20%提升到2011年的24.5%,與此同時,投資類商品和中間消費商品的比例從2008年的80.1%下降到2011年的74.6%。這未能推動哈國內生產的發展,因為投資類商品和中間消費商品旨在刺激國內生產,但是最終消費商品卻擠占了其地位。進口結構的這般變化只能促進哈國內通貨膨脹的進程。
通過以上情況,不得不說,哈薩克斯坦的進口結構實際上在過去12年中未曾改變。投資類商品和中間消費商品的高比例——在上述時期內平均達77.6%,本應當對進口的總體結構產生影響,使得哈國內生產替代主要種類的進口最終消費商品,然而這并未發生。最終消費商品在進口中的比例,與預期相反,一直在增高。換句話說,考慮到在此期間在哈國內實施的投資項目(大型基礎設施項目不計入內)達到設計生產能力需要一定時間,旨在減少主要進口商品規模、以國產商品替代之的效果遠未達成。不僅如此,過去三年的趨勢正好與預期相反,體現出哈經濟對進口更大的依賴性。
在進口替代各種結構的背景下,通貨膨脹的因素有所加強,即占進口總量逾10%的食品進口價格在過去11年中(2009年除外)持續增長。消費品中的直接進口品份額就超過30%。
2008-2011年,需求的名義增長,逾70%被價格增長掩蓋,1/4被進口增長所補償。根據俄羅斯經濟學家的觀點,在此情況下,欲使通脹降低,只能依靠降低經濟增速,從而降低國內需求增長,方能成功。不過,國際市場不斷增長的對原料的需求,以及哈薩克斯坦主要出口商品價格的增長,將推動哈經濟發展,相應地,帶來哈國內需求增長。于是,在當前的國內生產增速背景下,通脹因素只會進一步加強。
需要指出的是,2009年的指標與總體趨勢有所不同。盡管出口進賬和進口金額、數量皆大幅下降,銀行業癱瘓,工業生產增幅(2.7%)達十年最低水平,但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卻年度增長6%。
在此情況下,國內需求的增長僅能依靠國內生產的價格增長來補償,從而2009年實際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幅(1.2%)降至十年最低水平。進口的美元價格下降了10%,實際上中和了由于堅戈匯率下跌造成的堅戈進口價格增長的影響。
四、 對哈薩克斯坦經濟增長模式的評價
哈薩克斯坦經濟保持對外部震蕩較高的承受度,首先是由于其收支平衡對原材料因素的高度依賴。一方面,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帶來的國際市場對能源日益增長的需求,以及世界能源的定價和分配問題將在未來數十年中繼續成為世界各大經濟體之間的絆腳石,這將促進哈薩克斯坦的出口;另一方面,這也將增大危機加劇時對哈經濟的壓力。國外原材料市場上的任何價格震蕩,都將在出口和投資方面,對哈薩克斯坦經濟帶來直接影響。
哈國內的通貨膨脹具有體制性特點,是由于其國內需求的高速增長,已超過國內生產的實際增長水平,僅依靠進口額提升和國內市場價格上漲來補償而造成的。政府的行政手段可以將通脹增幅維持在一定水平上——2010年為7.8%,2011年為7.4%。過去三年中哈國內資金規模增幅的下降,對服務類費用和燃油價格的嚴格調控,對價格上漲起到了掣肘作用。盡管個別銀行流動資金有所增加,但是,貨幣化發展水平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銀行業疲軟,而控制價格的方式,在長期來看,會對經濟增長起到反作用。特別是在電力行業,政府規定的低電價無法保證對供電和發電設施進行現代化改造所必要的投資。總體而言,這種政策會對該行業未來的長遠發展帶來更大的戰略風險。
作為與哈薩克斯坦抵補國內需求結構的比較,可以以俄羅斯、中國和美國在2001-2007年的情況為例。
2001-2007年,俄羅斯的國內需求增長的62%是由價格上漲補償的。而美國的該指標為52%,中國僅為31%。此外,美國和中國的生產者對名義國內需求增長的的影響大致相當,分別有35%和34%的需求增長是通過其國內生產規模增長來補償的。美國和中國的國內生產增值是俄羅斯的2倍,是哈薩克斯坦的4倍。
在國內需求增長情況下控制通脹的方法具有結構型特點,需要更實際的支持,包括企業積極運作、擴大競爭、反腐敗、鞏固民主價值觀、發展政治制度等。正是這些措施應當對提高國內生產、維持投資長期增長、降低事務性費用、改善生產贏利等有刺激性作用,從而在總體上降低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可以說,這些規劃的效果將直接影響著哈薩克斯坦經濟能否在可預見的未來,避免在生產與消費之間出現危險的結構型失衡,如同一些拉美國家過去經歷了“原材料繁榮”,如今卻經受著在經濟出現名義性增長時大多數居民的生活水平卻停滯不前的狀況一樣。 (周浩)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