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展有其建立、成長和衰敗的客觀規律,這其中除行政中心外,工業、商貿等產業能否支撐是其成長還是衰敗的主要因素。我國2011年城市化率超過50%,正處在新型城鎮化啟動階段,正確認識城市化進程中的產業主導作用,對于促進新型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關于產業與城市之間的相互作用有許多正面論述和實例,而最近美國底特律遭遇的困境則從另一方面給予我們很多警示。0dC大陸橋物流聯盟
底特律困境及其產生的原因
1.何為“底特律困境”。
2013年3月16日,央視等媒體報道了美國“汽車城”底特律因汽車工業衰落導致城市瀕臨破產的消息,并列舉了一個1100美元買2套房子的案例。實際上,底特律因城市破產、擁有高犯率,被《福克斯》雜志評為2012年度美國最悲慘城市。這個曾經有著輝煌歷史的全美第五大城市,怎么會淪落到這一困境呢?!
20世紀初,底特律人口一度達180萬,是美國第5大城市、美國汽車工業中心,這里曾經有美國第一條水泥馬路、第一條高速公路、第一大百貨商店、第一個大劇院……那時,它被稱為“美國的巴黎”。但如今,這座城市全美排名跌至18,僅剩70萬人,其中83%的居民為非洲裔黑人。
2.“底特律困境”成因。
一是主導產業衰落。導致底特律衰落的原因有多種,但經濟結構單一、主導產業衰落是扼殺底特律生機的罪魁禍首。底特律的發展從汽車業起步,被稱為“美國汽車工業的搖籃”,幾乎50%以上的底特律人都從事著與汽車相關的工作。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座城市也因為過度依賴汽車工業而走入死胡同:美國車因油耗高而受到日本車的挑戰;南部幾大州通過優惠政策與底特律爭奪汽車工廠選址;2008年金融危機時,底特律的福特、通用、克萊斯勒三大汽車公司裁員14萬人,使這個城市逐漸淪為空城。
二是稅收人口的減少也使底特律稅基縮小。1967年的第12大街騷亂和廢除了種族歧視的公共汽車業使得白人大量逃離,再加上來自南方的非裔美國人不斷遷入,因此底特律的黑人居民所占百分比迅速上升到現在的80%以上。美國的中產階級是以白人為主,城市稅基逐漸縮小,稅收也在不斷下降。
三是政府財政管理不善。底特律也曾試圖轉型,但從未成功,因為黑人聚集區的高犯罪率,底特律的治安環境日趨惡劣,許多投資者望而卻步,三大汽車巨頭也在拋棄底特律。而長期形成的龐大雇員工資、巨額退休養老金等社保支出讓底特律財政不堪重負、難以為繼,目前面臨著3.27億美元的預算赤字,還有超過140億美元的長期債務,以及持續的現金流問題。2013年3月14日美國密歇根州州長不得不宣布,由州政府接手底特律市財政以應對瀕臨破產局面。
現在,底特律房價一落千丈,市區一些曾經繁華的街道空無一人,大片大片空置別墅、公寓年久失修,成為吸毒和犯罪場所,一些房屋不得不夷為平地。
“底特律困境”的警示
對于許多正在極力擴大規模的城市來說,底特律的困境是一個活生生的反面教材,許多方面值得我們反思。
1.要做大城市首先要做大產業。
城鎮化必須要以非農產業為基礎,有非農產業才能聚集非農人口。工業化是當代城市化的主要動力,現代化的城市則需要更高水平的新型工業和現代服務業。沒有相應規模的產業作為基礎,城市化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很難做大,不僅底特律的現狀證明了這一點,國內一些地方的“空城”、“鬼城”也驗證了這一點。當前我國正在進行的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能在城市就業并轉為市民,是新型城鎮化的根本標志。因此,當前各地城鎮化,首先要把新型工業化、產業化作為前提;要做大城鎮,首先要重視做大產業,尤其是做大工業為主的實體經濟。
2.注意平衡城市產業結構。
單一產業結構的城市很容易受到產業生長周期的影響,因此城市產業結構要在三次產業結構之間、輕與重工業結構之間、傳統與新興產業之間實現平衡。支柱產業要有三個以上,以達到相互促進、相互替代的作用。產業培育受技術因素制約較大,因此要形成鼓勵技術創新氛圍,及早進行技術儲備,以使支柱產業適應時代發展需求,不斷升級壯大。
3.傳統工業城市必須及時轉型升級。
城市的產業和結構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需求的變化,傳統制造業可能會成為“夕陽產業”衰敗甚至消亡,新興的“朝陽產業”也會不斷出現。如煤炭、石油、礦產等一些資源型城市和鋼鐵、石化等重化工等傳統工業城市,因資源枯竭、產業衰退面臨轉型問題,必須要狠下工夫、搶抓時機、及時轉型。國際上不乏一些轉型成功的城市案例,如資源型城市德國魯爾區、英國曼徹斯特等。為促進我國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今年初國務院專門出臺了《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2013—2022年)》,涉及75個城市和25個市轄區。
4.重視塑造“宜居、宜業”的城市環境。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是因為它有現代化的生活條件和眾多的發展機會。因此吸引投資、留住人才,要靠良好的政策環境、生活環境、發展環境,避免因各種偏見、陋習、治安阻礙了人才、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流入。各地在千方百計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完善公共基礎設施,注重社會管理,打造優美、舒適生活環境,杜絕交通擁堵、環境污染、房價高漲等“城市病”,使城市成為每個人實踐“中國夢”的機會之城、身心放松的“詩意棲居”之地。
“底特律困境”對徐州城市規劃的警示
底特律距離我們是遙遠的,但底特律發展中遇到的問題距離我們卻并不遙遠。在當前徐州市正在實施的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進程中,一些問題特別值得重視。
1.徐州壯大產業的任務尤為突出。
徐州2012年戶籍人口990.5萬,常住人口僅856.8萬,常住人口比戶籍人口少134萬,是人口流出大市,說明徐州的工業化水平尚不足以吸收徐州市農村剩余勞動力。若要吸收這些剩余勞動力,按現有人均4.68萬元GDP來算,需再增加可產出GDP627億元的產業項目,占2012年全市GDP的15.6%。因此,徐州在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同時,需要同樣重視提升經濟規模,在當前徐州市正在進行的區域性“八大中心”建設中,產業中心建設應放在首要地位。
2.科學預測城市人口規模。
按照全省城鎮體系規劃(2012-2030),
未來全省城市化水平依次分別達到2015年67%、2020年72%、2030年80%,其中徐州未來將成為200~400萬的特大城市。目前徐州市城市化水平為56.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3個百分點。未來徐州市將按照“一個特大城市、5個大中城市、30個小城市、60個鎮”的空間結構進行城鎮布局,城市化水平將努力與全省保持一致。如何在現有人口與未來人口、市域人口與外來人口、城鎮人口與農村人口等方面進行科學預測,使其與經濟發展的空間、時間相匹配,是徐州市新型城鎮化的另一個重要問題。
3.城鎮產業與人口的均衡布局。
我國城市規劃強調用地的功能分區問題,這在單中心空間結構、中小城市效果沒有問題,但隨著城區的擴大,引發區域之間的大量交通流,易產生交通阻塞;另外大城市邊緣區的城市組團、衛星城功能單一,也難以解決就業問題。因此現代城市規劃提出“綜合功能規劃”這一概念,在功能單一的地區有意識進行綜合功能布局,規劃相應產業。徐州市目前將工業逐漸退出主城區,主城區內特別是東部居住區、新城區地區功能單一問題逐漸產生,為此要在這些區域布局相應產業,如商貿、金融、信息等現代服務業。從2012年度徐州市納稅50強企業中不同產業納稅所占比例可以看出,目前徐州市產業結構中存在煤、電、煙等自然或行政壟斷性行業、房地產業占比多,而一些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則占比偏小、甚至缺乏的現象。在規劃中要考慮這些因素,為將來的產業結構調整預留空間。
底特律盛極而衰的故事告訴我們,城鎮發展必須要以產業為基礎,不能把城鎮化搞成“房地產化”; 傳統工業城市要及時轉型升級才能確保長盛不衰。城市規劃作為一個城市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發展在空間上的布局,是一項技術性、經濟性、社會性都很強的公共政策,需要對城市人口、產業等經濟發展狀況進行認真科學分析,避免物質規劃失之偏頗。(作者單位:徐州市政府研究室)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